兼顾史实规律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筑梦路上》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多部门联合摄制,由中央电视台承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用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筑梦路上》选取党史上的数十件大事,以“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展现党带领人民群众走过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路程。开播之后,此片迅速在广大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受到绝大多数媒体一致好评,并于当年上海电影节期间获评优秀理论文献片奖。
  一、 主题先行,策略跟进
  在时间上,影片从1921年始到2016年止,共计跨越95年。在空间上,影片以中国大陆为主,还涉及欧美、东亚、东南亚等地。在社会领域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主要领域。如此宏大的主题本身就有极大的拍摄、制作难度。另外,党史或近代史类纪录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前人的作品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在老树上开出新花”也是摄制组尤其是导演着重思考的问题。
  换句话说,《筑梦路上》及此类纪录片能否拍好,至少应该处理好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大”的问题,即面对时空跨度大、领域涉及广的现状,能否既勾勒出完整的历史轨迹又能杜绝“假、大、空”。其二,“新”的问题,即比前辈作品进步,一般指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手法、站在新角度。其实,国内外同类纪录片中不乏或“假”、或“大”、或“空”者,如果此影片能够杜绝此类问题,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创新。而想要不犯屡见不鲜的毛病,则无疑也需要观点、手法和角度上的创新。这两者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筑梦路上》正是通过观点、手法、角度等方面的创新较好地避免了“假、大、空”问题,成为一部真实、感人、深刻的优秀理论文献纪录片。可以结合影片内容,就真实、感人、深刻三个方面一一分析。
  二、 重史实:还原历史求客观
  首先是真实性问题。一部纪实性作品应尊重历史,讲究实事求是。站在历史的一个节点回望过去,如何还原历史真相是首要问题。这个还原需要一些材料,其中最基本的莫过于文献(包括一手史料和后世相关研究)、遗迹和亲身经历者(及其相关人群)的口述。据悉,《筑梦路上》摄制组在这三方面史料上都下足了功夫。
  在文献方面,《筑梦路上》摄制组研读并采用了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编导们组织一个由中央记录频道、央视音像资料馆等多部门联合的影像资料检索小组,筛选出许多重要的片段。同时,摄制组还通过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部门查找图书资料,获得拍摄工作所需的历史文献。为了寻找中共早期领导人以及中共一大、六大、共产国际五大、二战等相关文献,摄制组专门派人前往美国、俄罗斯和法国,发掘出一批以往受到忽视的重要材料。对于历史遗迹,摄制组分多个拍摄组在全国各地展开拍摄工作,多角度拍摄大量革命历史遗迹和一些地標建筑。在口述资料方面,主创团队采访的数百人中有不少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政府官员和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这些人在回忆的基础上以口述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大环境中个人即时的所思所感。这三方面的材料给影片的真实性提供了保障。
  任何文艺作品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主观因素,而缺乏主观因素的作品也难以成为优秀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总需要作者对已有的现实材料进行梳理、提取、使用和总结。梳理、提取、使用和总结的各个环节上,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引领的作用。这里并不是否认文艺作品可以拥有客观性,而是否认绝对客观性的观点。相对的客观性要求作者以常识和真理审视、反思自己的立场。作为一部主旋律纪录片,其无疑不应背离党的指导思想,一部成熟的作品亦不会背离常识或共识。不过,无论古今中外,历来皆有为长者、尊者避讳的心理倾向,这是对纪实性文艺作品真实性最大的威胁之一。以此反观《筑梦路上》,摄制组的确拿捏得相对到位。一方面,弘扬了主旋律、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另一方面,也没有对诸如大革命和文革时期的左倾错误进行避讳。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探索历程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难免在众多坎坷困境中有所偏差,正是这些磨炼和教训促进了党和国家的成长,它们也应当被给予正视。
  三、 讲故事:细节之处触人心
  一部优秀的历史纪录片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才能感动作为观众的群众。包括党史纪录片在内的一些公共文化产品,承担着政策宣扬和知识普及的功能,如何引发群众共鸣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筑梦路上》分为回望过去和总结现在两个部分,回望过去指重温中共长期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历程,总结现在指展现近些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的新成果。如前所示,前者时空跨度极大、后者领域跨度极广,这需要摄制组在以有限的篇幅勾勒历史脉络的同时避免“记流水账”。以此反观这部成品,可以发现它颇为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这里需要提及摄制组使用的“讲故事”手法。对于回望历史部分,摄制组选取了中共一大、国共合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等数十件历史大事件,以此勾勒出这段历史的脉络。在总结现在的部分,摄制组也将内容分为改革新篇、法制中国、从严治党、军队建设、科技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等十余个主题来展开。勾勒历史事件及现实社会的大致轮廓固然能使得观众获取知识,并为党和人民群众走过的光荣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果而自豪,但真正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引发群众共鸣的,还是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细节具体可感的刻画。在影片相关报道网文的评论区和以知乎为代表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可以看到,是那些生动的细节描述感动着人们。如在第2集《存亡之秋》中,影片用1分多钟的时间详细地讲述了共产党员周文雍和陈铁军这对情侣的刑场婚礼。这场没有鲜花、没有礼炮的婚礼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礼形成鲜明对比,本该成为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欢快婚礼和终结鲜活生命的冰冷刑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在潸然泪下中理解革命先辈创业之不易以及他们坚韧的品质、坚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精神。又如,在第5集《西安事变》中,摄制组详细描述了西安事变的过程以及各方人员的思想和心理变化。整个事件也因此变得如电影情节般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使得人们在澎湃心潮中感受到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形成的不易以及全国上下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   用大故事刻画历史脉络和现实社会轮廓,同时用小故事描写历史和现实社会的细节使得这部纪录片如大树一般有了粗壮的树干和繁盛的枝叶。人心、人性有许多共通之处,人们会为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事情而产生身临其境的倾向,由此引发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当今普通群众来说,他们没有参加过革命、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但他们都接触过婚礼、都有离开家乡的经历,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刻画因此使得影片变得生动、有趣、感人。
  四、 析事理:发掘历史循规律
  针对纪录片的深刻性问题,可概括为“析事理”“发掘历史规律”。重温历史并不仅仅为了歌颂先辈事迹,总结现在也不仅仅为了庆祝胜利,更为重要的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人民群众固然喜闻乐见于轻松有趣的文艺作品,但对于知识和道理亦有着天然的渴求。作为历史文献纪录片不能蜻蜓点水地记流水账,需要揭示一些规律、表达一些真理。在这方面,筑梦路上也做得颇为到位。《筑梦路上》摄制组不仅查阅了大量的一手史料和研究文献,还采访了各领域的许多专家,以专家口述的方式揭示许多现象背后的前因后果,并在36集共计10余个小时的有机结构中揭示了更为深刻的真理和规律。
  这里举出两条:第一,每集影片的片头都显示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最为鲜明、贯穿全篇的道理当属坚持群众路线。中共能够从50余名党员发展壮大成上千人的庞大组织,这是人民的力量在起作用,党在革命和建设路上度过的每个难关都是人民群众热情参与支持的结果,近些年来各领域取得的惊人的成果也是人民群众劳作的结晶。影片处处体现着这种群众史观,讲述了许多平凡人的故事。如,在第6集《中流砥柱》中,影片刻画了热心支持抗战的英雄母亲的形象,她不仅仅愿意3个孩子走上前线,还希望自己的老伴也去给八路军喂马,这种为保卫家园献出所有、倾尽所爱的朴实群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稳固的基石。第8集《战略决战》中讲述了“小竹竿”的故事,揭示了通过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的农民对于革命产生极大的热情。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共产党承接民族复兴重任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皆未取得最终胜利,也无法改变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时局。在他们之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如今各领域中取得的成就既印证了群众路线的胜利,也印证了人民群众选择坚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影片第32集《走向復兴》是全片的总结,这集回顾了中共一大成立前的这段近代历史,道出了如上的道理。
  结语
  重新审视纪录片《筑梦路上》的诸多优点,发现主旋律纪录片尤其是文献性质的主旋律纪录片同样可以做到既庄严持重又引人入胜。从网络平台的网友评论中也能看到群众对影片的意见和建议。例如,一些网友反映影片的总结现在部分略显冗长。的确,相对于长达近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对近些年来的成果总结部分在相形之下显得不那么具有戏剧性和趣味性,以长达十几集的篇幅来叙述似乎也略显拖沓。不过,回首过去和总结现在都是影片重要部分,也是基本主题。回首过去的目的即是凝聚各民族力量、激发全国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因此,后一部分相比于前一部分在重要性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可能是摄制组如此安排篇幅的主要原因之一。
  《筑梦路上》在镜头上将大型航拍场景与微观特写相结合,在节奏上时而舒缓时而急进,在叙事上时而详细时而简略、一边讲故事一边析事理,将包括历史文献、影像、现实影像、人物口述以及音乐、绘画作品等在内的大量、多元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展现出成熟的艺术技法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来说,亦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党史教材”。
其他文献
[摘要]《言语的秘密生活》中的女主人公汉娜不沟通不交流,遭到同事们的误解;海上钻井队偶然事故,使得钻井队集体失语;特色职业让生活在海上的人们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情,没有言语;汉娜和约瑟夫之间有着自己的语言表达符号,大爱无疆,大爱无言,语言和非语言,演绎着人间缱绻温暖的柔情。  [关键词]言语 语言 温情    语义学理论告诉我们。特定语境中使用的语言就是言语。言语的秘密,就是特定生活、专业领域、私秘空
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人类摆脱传统媒体时代的限制,创造了全新的网络传播新纪元,2016年,也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输方式,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女性作为中国网络直播群体中的“主力军”,也使得网络媒介成为她们表达自我话语权的窗口。网络读图的大数据年代,女性在网络中的媒介形象建构,也是她们自我意识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衍射,本文选取网络直播中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理论
电影作为文艺作品出现在大众面前,是发轫甚早的事情。与传统的文艺形态不同的是,电影利用的平台是银幕,而其表现情节的手段则是语言与动作,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文艺作品的根本性质。与以文字书写为主要载体的文学作品相比,影视书写的手段显得更加灵活多样,从这一点来看,仿佛是背道而驰的两种形态。但若从“和而不同”的角度分析,则文字书写的经典与影视书写的剧本完全可以同舟共济,共同缔造两种文艺类型交织在一起的杰作。  
空间场景是影视艺术作品中角色、剧情、叙事等赖以寄居、赖以演绎、延伸及升华的唯一母体。空间场景对于影视艺术作品的作用显而易见。空间场景设计是整个电影设计过程中牵系着所有影视艺术要素的重中之重,空间场景设计对于建构、呈现、表达、实现电影主题等都起着不可或缺的承载作用。空间场景设计由要素准备与景别承载开始,诸要素的彼此关联及其一体化承载至关重要,而空间场景设计的架构,则为电影主题烘托提供了围绕核心的关键
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从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往往要通过特定的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51页)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民俗学概论》,前揭,159页)举行过成年礼,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身份
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一经发表,就在当时的法国引起轩然大波,怒不可遏的司法当局指控该小说“伤风败俗…‘亵渎宗教”。而在小说出版150周年之际,卢昂大学和福楼拜读者协会联合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探讨,小说的深刻影响和深厚蕴藉可见一斑。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法国内地一个农家女儿爱玛,为追求爱情,逐步堕落,最后家破人亡悲惨死去的故事。剖析爱玛爱情悲剧,不仅同爱玛自身不满宗教束缚,得陇望蜀的爱情观念有关,更与
【作者简介】  赵晓玲,女,陕西蒲城人,电影学专业硕士,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专职教师。  电视剧《勇敢的心》海报  电视剧《勇敢的心》一经播出,便很快热播,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和不俗的口碑。该剧通过宏大的篇幅叙述,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末,从武汉到热河大概20年间霍家的兴衰荣辱以及中国社会的时代历史变迁,全剧时间跨度大,人物线索众多,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主题的文化蕴含深
任何优秀的电影必定具有社会审美化的“原始动力”,这种“动力”作用不仅体现为对电影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彰显,更体现为对题材与角色的超越,从而审美化地展现社会风貌,凝聚社会精气,探索社会问题。著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就是这样一部不乏审美化“原始动力”的佳作。一份艺术坚守,两代唢呐匠人,任凭岁月流转,主人公对艺术的传承从最初的承诺最终蜕变为终生的信仰,这恰恰是电影《百鸟朝凤》的精气所在,也是该片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面转型,中国影坛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一批风格独特的年轻导演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学术界称其为“新生代”或曰“第六代”。新生代导演在影片中不断用自叙的方式表达长大成人的渴望、焦虑和想象,同时也怀着一种对真实还原的冲动,开始尝试将摄影机的镜头直接对准当前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个体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这一群体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电影实践中,贾樟柯电影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视听影像的优势,已引起了相关学科的普遍重视。在影视家族中,纪录片以记录不可复现的时间流程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显示出特殊价值。作为历史的“立体档案”和“现实的文献笔记”,20世纪的纪录片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如何将纪录片的创作融入对历史的探索中,如何用纪录片来研究和考证历史,以实现纪录片与历史在互动与交流中的整合,是创立中国“影视史学”所必需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