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为何给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回信?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karg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火”,取意自“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30名在岗队员覆盖文、社、工、医等学科专业,平均年龄29岁,其中7名青年教师、20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至今,“星火”青年们已服务社会各界参观者5万人次,年均讲解700多场。
  今年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6月中旬,“星火”志愿者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2年多来参加《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表达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与决心。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們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
  “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让信仰之光照亮广阔青春,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使“星火”志愿者们激动振奋。他们曾因老校长与复旦的“红色基因”结下不解之缘,又在这份共同的事业中磨砺自身、收获成长,如今,则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深入学习中更加坚定理想与信念。
  旧居二楼的藏书室展厅里,有一尊陈望道老校长伏案工作的蜡像。每每见此,百年传承的复旦红色基因、首译《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甘,以及建党先辈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总会跃入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法学院2020级博士生纪明岑的心间。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纪明岑深受鼓舞:总书记在来信中两次提到“坚定理想信念”,这份“理想信念”,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信念之“钥”、精神之“钙”,也是从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起,复旦大学种下的红色基因和始终不变的师生一德、追求真理、作育国士、维护国家的精神与使命。“对于我们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来说,坚定理想信念,更是要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鲜亮底色。”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唐荣堂将这份志愿服务工作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高质量的讲解志愿服务,需要不断精心准备和打磨讲稿,广泛搜集档案材料、整理历史素材。这样的学习和积累过程,进一步激发和强化了唐荣堂对中共共产党创建史的研究志趣。
  为当好《共产党宣言》精神的传播者、研究者和践行者,党员志愿服务队围绕复旦大学红色基因、《共产党宣言》精神开展学习研究、讲解服务和普及推广。从一轮阅读、两轮领学、三轮测试的“1+2+3的培训体系”到主题党课、微党课等学校多个平台的宣讲锻炼,再到上海各大红色基地金牌讲解员的示范讲解,从学习培训到研究宣讲再到讲解技巧,党员志愿服务队深耕细作,做到了真懂、真信、真干。
  值得欣慰的是,在此过程中,这群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有幸见证了更多人一步步走向真学、真懂、真信。钱威丞回忆,一次他带领新闻学院本科入党积极分子参观《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并进行讲解。在讲解结束后的讨论中,一位学弟举起手来,说他要入党,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被马克思主义说服了”。“接下来一年里,这位学弟坚持整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论著和文献,分享给我 9.35G的学习材料,分类清晰、目录齐整。”钱威丞还记得电脑里刚刚拷下的文件,和学弟坚毅的眼神,“看着他,我内心无比震撼、更无比自豪。”

  “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为‘强国一代’筑牢信仰的根基。”作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指导教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表示,将继续讲好老校长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助力青年一代跑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赛”,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遵循,传承好《共产党宣言》精神,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宣传的坚强阵地。
  同样,连日来,作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副部长周晔,也一直在学习领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一方面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怀有更大热情、更深感情、更坚定的自信、更自觉的使命;另一方面要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坚持追寻真理、传播理论的政治本色,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本色,真正把党员志愿服务队伍锻造成有精神、有积淀、有传承的力量。
其他文献
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原名马尚德,著名的抗日英雄,东北抗日联军最杰出、最英勇的将领。他曾单枪匹马歼灭了日本的“肉弹十勇士”,扬我军威。他也曾让日本军人脱帽致敬,铸我军魂。  1940年,迫于日军強烈的攻势,杨靖宇将军带着十几名士兵游击于山林。由于叛徒告密,他们被敌人包围,经过激烈战斗,最终只剩下杨靖宇一人。在大雪纷飞的森林里,身处绝境,四面受敌。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他断然拒绝了日军的劝降,在与
期刊
一  7月的记忆是厚重的。“开天辟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际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也同党一道走过了99年艰难历程。  7月的日子也是载入史册的。5年前,人民出版社创办了出版史上第一个用人名命名的杂志《雷锋》,今天迎来了她创刊5周年的日子。《雷锋》杂志创刊号  5年前的7月,《雷锋》杂志创刊号与读者见面时,封面人物是百岁红军王定国,她身着红军服装,佩戴《雷锋》像章,目光中透射
期刊
2020年6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发射收官之战。至此,北斗卫星发射成功率实现100%成功。  看着火箭烈焰喷射,特燃特气加注操作手李付生笑得很灿烂。让他感到高兴的不仅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最后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还因为自己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活雷锋”。任务期间,李付生一直“铆”在发射场,有时一连几天都顾不上给家里打个电话,家人半责怪地叫
期刊
记得有一年寒冬,父亲开车带我来到陜西茂陵观光,在白茫茫积雪的田野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大山包,出于好奇,我们下了车。在寒风呼啸的西北,走在黄沙漫天的原野中,一尊高大威武的雕像映入眼帘。走近一看,旁边立着一块古朴的石碑,碑上刻着“霍去病墓”。  通过阅读霍去病墓碑上的文字,我了解到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名将,17岁就领兵打仗大破匈奴骑兵。看着看着,我陷入遐想,当年出征作战的霍去病也仅比现在的我大4岁。一
期刊
今年的寒假对我来说格外漫长。我家在湖北,刚回家没几天,就因为疫情只能“宅”在家里,生活所需的物资也只有靠社区来送。我在家百无聊赖,每天看着如潮水般扑来的关于疫情负面信息,心情也日益低落。  有一天晚上,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部队不断派出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的新闻时,父亲对我说:“你也是军人,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为抗疫做点什么?”父亲的话如醍醐灌顶,一下点醒了我,心想,我虽然不在抗疫一线,但同样可以用自己所学的心
期刊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原本祥和的鼠年新春佳节,恐慌、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不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身边的朋友普遍疑惑:“抗疫之战能胜利吗?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我深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抗疫一定会取得胜利,这个时刻,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我和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精心设计、录制了《相信自己就是拥抱明天》心理微课,为情绪悲观的人们注入一支的强心剂!  军人的心理强大吗?残
期刊
今年年初,疫情肆虐。身为军人,时刻准备为国效力。虽然不能冲锋于抗疫一线,但作为军事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学校的组织下成立抗疫心理服务团队,针对基层官兵和普通群众因为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提供服务,也算是开辟了新战场,为战胜疫情尽一份军人的责任。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心理援助服务热线收到的咨询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疫情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分31个专题录制微课,从建构认知、情绪调节、沟通交
期刊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是一支功勋卓著、英雄辈出的部队。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时代怎么发展,人员怎么调整,他们对雷锋精神的信念从未动摇,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从未间断,为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增添时代光彩。该部3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被评为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先进单位。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切接见该部官兵代表,提出殷切期望。  雷锋部队弘扬雷锋精神能一杆大旗扛到底,其动因、动力来自哪里?他们的坚守给我们新时代
期刊
四月的新疆百草萧瑟,村东头的千亩草塘正吐着火舌,消防车旁站着脸色黢黑的指挥员:“乡亲们,坡太陡,消防车下不去,谁跟我去挖隔离带,不能让火烧到坡上的学校。”“我是军人,我跟你去。”我应道。  我们和几个村民一起冲向火势蔓延的地方,经过大半夜奋战终于将火情控制。他拍拍我的肩膀:“我是2006年的兵,你呢?”“我是2011年的,班长好。”他哈哈一笑:“当兵的样子有呢!”我也笑笑:“应该的。”  习主席在
期刊
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升天!开启我国火星探测之旅!2020年,尽管今年受特殊原因影响,全球经济出现倒退,但是对航空航天领域来说,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好年头!世界各国纷纷开启火星探测任务,我国自然不甘落后!7月2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成功升天,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之旅!据了解,"天问一号"飞往火星大概需要8个月,也就是说到明年的2月末3月初时才能到达火星轨道。当顺利到达后,"天问一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