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ang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项目筹划伊始,历时近十年,《中国古版年画珍本》11卷终于付梓。随着礼炮声响,彩花落下,香槟溢香,开机仪式在深圳华新彩印制版有限公司的车间举行。在崭新的海德堡五色印刷机的轰鸣声中,项目组每个成员的愁容、笑颜、惊叹、欣然,一幕一幕闪现,一如机器中一张一张闪过的纸上,呈现出的美好画面。
  一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项目起源于一封书信。2006年6月初,我国著名民间美术研究家、收藏家王树村先生抱病给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王文章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进展既高兴又焦虑的心情。在“申遗”的热潮中,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新翻刻的年画,却冠名“珍藏本”“即将消失的民艺”等被收录在出版物中,鱼龙混杂,混淆了真正的文化遗产。王树村先生提议出版一套《民间古版年画宝鉴》,集中自己的收藏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藏品,编印出一套用来对照、辨别真假年画的样版。一位重症在身的八旬老人,常年致力于中国年画的收藏和研究,在身体日渐衰弱之际,仍说愿意为此事贡献余生。提议感动了王文章先生,并得到大力支持。
  在王树村先生的指导下,丛书由他的学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研究员担纲。著名美术史论家、民间艺术研究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担任总顾问,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和青年学者组成编委会共同打造。2009年王树村先生仙逝,编纂工作却并未停止。王海霞老师除了整理现有资料,还带队访遍全国,寻找和发现更多从未出版过的珍贵年画,为丛书锦上添花,让内容更加丰满。
  为了强调“古版”和“珍本”的原则,在总策划王开元先生的建议下,丛书正式命名为《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按产地分编为11卷,分别是:北京卷、天津卷、河北卷、陕西卷、山西卷、山东卷(上、下)、河南卷、四川重庆卷、江苏浙江上海卷、综合卷。项目辑录了明清两代至民国时期各地古版年画珍品近4000幅。所选作品皆为各地传统古版年画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地域风格浓郁,极具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作品,以王树村先生个人收藏为主,兼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及各地文化机构和民间藏家手中鲜见的珍本。
  二
  木版年画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绘画形式,深受广大城乡民众的喜爱。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最大一宗,年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绘画之山水、花鸟等画种日益兴盛,而人物画逐渐衰落之际,年画逐渐新兴起来。年俗文化带动了年画的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广泛运用将年画普及到城乡各地。
  那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听戏和赏画,“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年画的魅力在此。它是“戏”与“画”的完美结合,其表现内容无所不包:从爱国主义、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斗争到岁时节庆、婚丧嫁娶等平凡而又精彩的世俗生活:从农事节气、生产操作知识的科普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寓教于画,将几千年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军事等内容,浓缩到一幅幅构思巧妙的画中,不失诙谐幽默,富有极高的创造性。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渗透到世俗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百姓通过读图学习知识、了解世事。
  不同于统治者的宫廷艺术和少数文人雅士的个人情感的抒发,年画的价值在于它根植于民间大众的生活,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求与向往,既富于现实特征,又饱含浪漫色彩,是人们岁时节庆、世俗生活的精神食粮,被誉为形象地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也是其极强的生命力之所在。
  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年画艺术起源、发展及衍变的过程,可以了解其与文人画的区别,了解时局变化对年画的破坏或推动作用,了解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居室格局、区域环境、审美要求、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爱国思想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等,从而勾勒出历史的概貌。可以说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入社会、最生活化且影响最为巨大的艺术门类,同时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国际影响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世界各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近百年来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和研究中国传统年画与古老刻版。
  国际社会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深发展,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早期的木版年画多半已毁,精品珍本不易得到,加之有些年画书籍的编委多不是精通民间艺术者,所编之书内容参差,无疑对“申遗”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出版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古版年画”丛书,以此作为“样板”来对照,辨别真假遗产,对中国古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无法估量的重大意义。这也就回到了《中国古版年画珍本》编辑出版的初衷。
  三
  2011年是一个里程碑,《中国古版年画珍本》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主创人员第一次会议也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编辑大纲和编纂人员,项目正式启动。次年,前期的选图及图片拍摄工作基本完成,主创人员第二次会议确定了编辑方案、写作体例及相关要求:
  1.入选的作品全部为古版年画,以1949年以前的明清古版年画作品为主,以体现民间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作品的历史价值。
  2.精选各年画产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择珍品与精品,不必求全,但求经典,以体现“珍本”的概念。
  3.审美价值是本套丛书关注的重点,在体现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同时,还要注重选择那些具有形式美感和传统韵味的作品,以体现珍本年画的艺术价值。
  4.综述和图版释文,突出学术性和专业性,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所选年画作品皆一图一题,翔实地解释和说明作品的内容与特色,使读者没有阅读盲点。
  在这份“编纂提纲”的指导下,各分卷的编纂工作全面展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纂工作出现了种种问题,难度也大大超出想象。先是主编王海霞老师身患重疾,需要静养治疗;然后由于集体项目,各分卷主编涉及全国多地的上十位专家学者,有的年纪大,有的同时承担有其他重要项目,进度参差不齐,也有的学力不及,难以胜任古版年画的甄别和研究重任,影响了本项目的进度。但是期间也有让人惊喜的事情,国家图书馆地库发现了一大批古版年画,经多方协调,主编王海霞老师带领几位助手抱病整理、精选了500余幅值得收录的作品编入本套丛书。最让人高兴的莫过于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丛书获得了2013年国家出版基金和湖北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消息传来,全体编委及项目组成员倍受鼓舞。   四
  早在2012年项目启动伊始,湖北美术出版社就成立了以王开元总编辑为组长,总编室及各个编辑室的责任编辑、审校室的文字编辑、出版科的技术编辑为成员的项目组。王总编布置了人员分工,并要求大家要有文化责任、历史担当,要在承担国家出版基金和“十二五”重点项目的过程中,加强自身文化积累,提升专业素养。
  参与这样的项目,对大家来说既是荣誉又是挑战,体会项目本身的文化特性、历史分量,感受项目操作过程中的困难与艰辛,过程之繁琐、审稿之严谨,都是前所未有的,编辑特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是继“九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法帖全集》后,湖北美术出版社又一大型巨作,内容题材十分广泛,包含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等多个学科,其中历史就包括正史、野史和传说。涉及到的全国多个省市地区的作品,所有出现的人名、地名、人物、年代都需要一一考证,编辑工作绝不仅仅是字词句的纠错。例如:王总编在审阅河南卷时发现,关于卢氏县的介绍说的是豫西的边远小县,北面和西边分别与山西、陕西两省接壤,其实卢氏县的北面还隔一个灵宝县才是山西地界。这种细微的问题不小心就一掠而过、不易察觉,所以对编辑的水平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美术专业出版社的编辑,文字功底稍弱,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我们集中了优秀的编辑力量,每一卷图书不但有责任编辑的审读,还有文字编辑进行把关,在编审上精雕细琢,每一处存疑,责编都会和分卷主编反复进行电话、微信、邮件沟通,力求准确无误。
  全体编辑在业绩压力下,欣然放下手中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把精力投入到这套丛书中。最难忘的是在深圳华新公司的那段日子,项目组所有成员都集中在会议室里做最后的审稿工作。由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生态多样性造就了古版年画在不同区域、不同民俗背景下的差异,例如:“斗方”在传统意义上讲就是方形的作品,而在四川绵竹地区“贡尖”也叫“斗方”:“半印半绘”和“版印笔绘”,“彩色套印”和“木版套印”,“木版墨线”和“墨线版”,其实意思相似。同样的对象表述不一样,在异议中同一个问题反复修改,有一卷发现了问题,其他所有卷也要跟着改,改完后可能又要改回来,功夫是小,带来的却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反复的修改还是能发现一些小问题,每个人心里都不踏实。有几天王总编心里着急,晚上睡不着觉,白天便一脸憔悴,饭菜凉了也没胃口吃。
  编辑们白天查资料,晚上做梦也在查资料;睁开眼睛汉字在飞,闭上眼睛年画在飞。久坐之后腿肿脚肿,有位编辑头一天买的鞋子,第二天穿着就小了。每天中午的盒饭是一人一莱,大家就把莱放在一起,凑成几个一起吃就丰盛多了。困了就站着看稿子,眼皮恨不得拿牙签撑着,实在熬不住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椅子上仰一会儿。身心俱疲,但是没有退路,我们必须尽己所能,坚持到底。
  主编王海霞老师、总顾问薄松年先生和北京工艺出版社的陈高潮社长也从北京赶来一同做最后的把关,他们并不是走马观花地视察,而是和大家一起吃盒饭、审稿件,真可谓是日以继夜。难为薄老83岁高龄,海霞老师病未全愈,一卷卷、一页页认真审阅,一坐就是一整天。前辈们孜孜以求、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是动力。
  在审稿的最后环节——印前签字时,每个人都把它当成是一种仪式,有一种庄严感。以前不懂年画之美,自从编了这套丛书以后,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也有启发和影响。这十几天的“集训”相当于一次实战型的编辑培训,经过这次的出版流程体验,从此我们每个人应对大型项目将更有底气。
  痛并快乐着,每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天南海北地调侃。最后的庆功宴上,晒着月光,吹着微风,从不沾酒的人竟然也醉了。
  五
  对于这样一个国家重点项目,它的设计和制作也必须保证一流水平。最初邀请的是清华美院的一个工作室设计丛书整体方案,由于设计思想和认知上的差异,反复几稿都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后来美术社发挥了专业优势,自己设计!
  “中国”“手工感”“简洁大方”就是设计要求。没有借助电脑,完全的手绘效果图,项目组完美诠释了这套书“拙”与“朴”的味道,丛书整体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为了达到封面设计的效果,青年设计师敖露编辑发明并运用激光切边、余烟熏染的技术,每一张纸都是手工粘裱;函套上下两端粘裱进口红布,封面、封底烫哑黑金,书脊烫银;内文选用150g高档纯质纸,比普通哑粉纸轻出百分之十,配合崭新的海德堡五色印刷机印刷,呈现出立体的色彩效果,再现了中国古版年画的靓丽色彩,让人爱不释手。丛书统一风格和基调,特8开,每卷38-64印张不等,完美地呈现了古版年画的独特神韵。
  负责印制的李国新老师尽职尽责,从选厂招标开始,四方寻纸,选用五种纸张进行彩色打样,反复比较后选择最适合古版年画特色的特种纸张。三个全国最知名的印刷厂竞标,社长、总编辑以及责任编辑、出版科、财务科、发行科派出的代表,参加议标会议,最终选定深圳华新彩印制版有限公司承担制版、印刷工作。由于很多年画年代久远,有的原稿就不是很清晰,项目组还专门制定了制版过程中的修图调色注意事项。第一次合成图颜色稍闷,社里马上去人在厂里一张一张盯图、修改,反复比对、选择,直至确定。最后编辑全程盯机,一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
  六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和我社“持续关注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注重学术质量,注重文化价值,注重唯美特色”的出版方向完全契合。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动我社申报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海外藏中国古版年画珍本》的出版,如此一来,我社在“古版年画”出版领域的成果就更加圆满。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的出版,拓展和提升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实为“惠及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事情。作为一部中国社会民间生活的图像志,它的成功出版,不仅能为传统年画研究提供最为翔实的图像资料,也可以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下极为珍贵的文本文献。这正是我们美术出版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注:本文参考了王文章先生和王海霞老师的部分文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组稿/刘竟艳 责编/刘竟艳
其他文献
摘要:射频识别(RN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但是RFID的标准尚不统一。针对RFID的特点,提出基于射频识别的计费系统设计架构,该架构通过适配器实现对RFID设备的无缝访问,并介绍软件部分的设计。  关键词:射频识别;计费系统;适配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编辑推荐]  《楚书法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区域书法史的史学研究专著,其内容主要是楚文化背景下的楚系文字书体及其风格演化的历史资料,以及对这一时期工具材料、形式形制、技法技巧和审美观念的变迁考察。这种考察主要从艺术学、文字学、考古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楚书法的风格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系统梳理。可以说,本书是楚文化研究领域的补白之作。  [精彩书摘]  楚金文伴随着楚
Part One 听力部分(20分)    Ⅰ. 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或词组,读一遍。(每小题1分,共5分)  ( )1. A. fantasticB. unfriendlyC. awful  ( )2. A. makeB. feelC. discuss  ( )3. A. the Great WallB. the Palace MuseumC. the Tian’anmen Square 
1961年我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被录取在中国画系人物画科。当时,正逢学校推行教育改革,提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因此所见既广,心中久伏的那份对自然山川的挚爱之情又冒了出来,而且日益强烈。在下乡实习期间,我还画了许多风景习作,写了多篇山水游记。二年级期末,从京郊山区归来,终于鼓足勇气,给山水科宗其香主任写了6页纸的长信,诉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山水画的向往,并附上自己几篇山水游记,提出转入山水画科学习
2013年3月17日晚,中国美术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美协)召开了七届五次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了《工作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还对今后协会工作、中国美术发展、办好2013年的美协理事会、第八次全国美代会等事宜展开了讨论,在机构改革、学术引领、服务社会、表彰先进、设立国家艺术发展基金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具有实质意义的建议和措施。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文化强国战略的继续深入推进,中国的美术事业也在挑战
丁仲修  1946年生,山东省胶南市人。自幼酷爱丹青,自学绘画。进修于王明明工作室,并受教于著名画家周永家。作品曾九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多次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有多幅作品在《美术》《国画家》《美术报》《美术之友》等报刊上发表并有专题介绍。出版有《丁仲修中国画》《山水画技法解析》《梅花图谱》等专著。  读丁仲修的山水,仿佛置身于苍茫浑沌、坚实沉厚、风云际会的深壑巨石之间,极目四野,仿佛能呼吸着大山的气
展览时间:2013.01.05 至 01.14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抚顺市人民政府  位于祖国东北部地区的辽宁省抚顺市,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她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也是雷锋精神的故乡!“意象抚顺——抚顺优秀美术作品展”无疑是抚顺美术界、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  从筹备展览至今,历时一年有余。抚顺市的老、中、青美术家齐上阵,积极投身于创作之中,他们深入生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对地球的不断探索,人们在原本被视为生命禁区的极端环境中发现了形形色色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统称为极端微生物,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极端的温度、盐度、压力环境使得微生物在基因、代谢、酶特性等方面进化具有了独特的防御机制。  南极地区气候环境极其恶劣,有世界寒极、风极和旱极之说。尤其是春季南极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辐射明显增加。南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 2001年发表研究报告《知道学生所知道》,这份报告呼吁了人们对学习进程的重视,随后各类研究者开始就各领域的学习进程进行研究,其中“力的作用与运动”是儿童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指科学教育的大概念。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力的作用与运动这一学习进程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更好改进儿童的科学课堂教学及解决教师对于教学难度的困惑,上海市静安区在Alonzo和Steedle等
李小可作为一代大师李可染之子,在众多20世纪大艺术家的膝边长大,从小耳濡目染,从事中国画创作似乎是他不可抵抗的命运。他在面对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众人殷切的期盼,这对他来说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在水墨表现再次受到质疑的时代背景下,李小可作为大师的后人,传承好前辈手里的接力棒,挖掘具有时代意味的水墨画,并表现出新的可能性,是他近乎一生的探求。  李可染曾说:“像我近40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