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干过些什么?哦,我肯定写过好多主题相似的作文,诸如“难忘的事”“有意义的事”。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也常常会念那句“时刻准备着”的誓言,幻想过未来,有时想着要做一名科学家,有时想着要做一名侠客。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人都在说改革,那时候的小孩大概都会有一个想当改革家的梦。当然,难免的,每个孩子都会跟别的孩子、大人或者老师发生一些冲突,都会感受到一些来自成人世界的阴暗面,有时候还会觉得委屈,好像被全世界迫害了。自然也获得过宠爱,被人大大地夸奖过,或者通过某事某人悟出一些道理。不过要是老实地说,那时除了睡觉、读书这些规定动作外,我主动干得最多的事情其实是围绕着吃而展开的。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一个人吃饱肚子大概已经不是个大问题,但要是想吃好吃的,那还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脑子里老要靠想来满足食欲。譬如,那时候主食都是籼米饭,是用那种口感较差的早稻米做的米饭,吃在嘴里又干又硬又涩。之所以知道它难吃,因为那时候偶尔也能吃到用晚稻米做的饭,也就是那个年代上海人所说的“大米饭”。大米饭又软又香又甜,如果是刚从东北来的新米,煮出饭来时,还亮晶晶的,像有层油似的。不过大米,是要去当时专门的粮油商店买,价格比籼米贵。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本和户口本同等重要的粮油本,在上面,大米的定量显然要比籼米少。所以,吃大米饭是一种待遇,要么是家里来了客人,要么是逢年过节,要么是生病了。大多数时候,大米都是混在籼米里的,用来稍微改善一下籼米饭的口感。因为纯粹的大米饭如此难得,心里就难免惦记,老想着将来要是顿顿都能吃大米饭,该有多好。
除了大米,那时候糖也是有定额的,妈妈怕我和哥哥偷偷拿糖泡糖水喝,就故意把糖放在我们够不到的地方。有时候,嘴巴馋得不行了,就故意找茬跟大人闹事,嚷嚷自己饿了,又正好没菜,大人便说那就吃点糖泡饭吧。然后一边吃糖泡饭,一边心里想,将来成了大人后,一定要把糖泡饭吃个够。不过,那时候,最绝的其实是我外婆的猪油炒饭,碰到她心情好又有空,只要我们嚷嚷饿,她就会给我们做猪油炒饭。猪油是她用肥肉一点点熬出来的,放在一个瓶子里,白晃晃的一大块固体。她会小心翼翼地用筷子从里面挑出一小块,放在锅里一热,一会儿就亮晶晶水汪汪的一片了。然后往里面放剩饭、葱花、味精和盐。哎呀,好香啊。
最高兴的就是有油煎带鱼吃。当然,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妈妈会预先给我和哥哥分配好定额。午饭大约能吃三块,晚饭大约四块。因为难得吃,一边吃时,一边会在心里想入非非,幻想自己正在饭店里,面前是各种用带鱼做的菜肴,还有要多少有多少的大米饭,自己是厨师,又是食客。脑子这样想的时候,每块带鱼都被吃得很仔细。这味道不仅在舌头上,还映进了心里。
后来,大约四五年级或者初中的样子,家里好像有了冰箱。自由市场也越来越发达,冰箱里常常存放着鸡蛋,冷冻室里也会有些鱼、肉之类的东西。这时候对糖泡饭或者猪油炒饭似乎没以前那样感兴趣了。只是想吃好东西的心思还是很重。一年暑假,正好当时住的石窟门房子的公用厨房里没人,馋瘾又犯了,就偷偷拿出冰箱里的冷冻牛肉,加上粉丝若干,鸡蛋一个,又跑去买调料、酱菜的糟坊,买了咖喱粉,然后搅和在一起,做了咖喱牛肉粉丝水扑蛋。因为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就算味道一般,吃起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地吃。不过,事后有些惴惴不安,便开始小心翼翼地观察情况。显然,妈妈没有发现鸡蛋少了一颗,过几天做红烧牛肉的时候,也没发现冻牛肉缺了一个角。这下,才总算放了心。
其实,那年代匮乏归匮乏,也有敞开来大吃大喝的时候。最明显的就是春节。一到那时,都会发放一大张年货票,里面有蛋票、肉票、鸡票、鱼票之类,几乎包罗万象,然后大人们也会额外准备糖果、瓜子、花生和香榧子这样的零食。那时候过年真是叫过年,平时吃不着或者得掐着量吃的东西,终于都可以放开肚子吃了。年夜饭是吃得最开心的,平日里所有关于吃的梦想,好像终于都在那一顿被实现了。这之后的几天,这些好吃的也还是在放量供应,但吃着吃着,就觉得吃不下多少了,而且那些曾经日思夜想的食物,似乎突然也没那么好吃了。
不过,那时候,我年纪小,没想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孙健敏 写过小说,做过记者,当过编剧,拍过电影。曾创作发表《宫中的神话》《大师的欲望》《房子》等中短篇小说,出版长篇小说《天堂尽头》《消散之地》。2006年自编自导《孔子秘密档案》,2010年自编自导电影《非常秀》。
责任编辑 张家瑜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一个人吃饱肚子大概已经不是个大问题,但要是想吃好吃的,那还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脑子里老要靠想来满足食欲。譬如,那时候主食都是籼米饭,是用那种口感较差的早稻米做的米饭,吃在嘴里又干又硬又涩。之所以知道它难吃,因为那时候偶尔也能吃到用晚稻米做的饭,也就是那个年代上海人所说的“大米饭”。大米饭又软又香又甜,如果是刚从东北来的新米,煮出饭来时,还亮晶晶的,像有层油似的。不过大米,是要去当时专门的粮油商店买,价格比籼米贵。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本和户口本同等重要的粮油本,在上面,大米的定量显然要比籼米少。所以,吃大米饭是一种待遇,要么是家里来了客人,要么是逢年过节,要么是生病了。大多数时候,大米都是混在籼米里的,用来稍微改善一下籼米饭的口感。因为纯粹的大米饭如此难得,心里就难免惦记,老想着将来要是顿顿都能吃大米饭,该有多好。
除了大米,那时候糖也是有定额的,妈妈怕我和哥哥偷偷拿糖泡糖水喝,就故意把糖放在我们够不到的地方。有时候,嘴巴馋得不行了,就故意找茬跟大人闹事,嚷嚷自己饿了,又正好没菜,大人便说那就吃点糖泡饭吧。然后一边吃糖泡饭,一边心里想,将来成了大人后,一定要把糖泡饭吃个够。不过,那时候,最绝的其实是我外婆的猪油炒饭,碰到她心情好又有空,只要我们嚷嚷饿,她就会给我们做猪油炒饭。猪油是她用肥肉一点点熬出来的,放在一个瓶子里,白晃晃的一大块固体。她会小心翼翼地用筷子从里面挑出一小块,放在锅里一热,一会儿就亮晶晶水汪汪的一片了。然后往里面放剩饭、葱花、味精和盐。哎呀,好香啊。
最高兴的就是有油煎带鱼吃。当然,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妈妈会预先给我和哥哥分配好定额。午饭大约能吃三块,晚饭大约四块。因为难得吃,一边吃时,一边会在心里想入非非,幻想自己正在饭店里,面前是各种用带鱼做的菜肴,还有要多少有多少的大米饭,自己是厨师,又是食客。脑子这样想的时候,每块带鱼都被吃得很仔细。这味道不仅在舌头上,还映进了心里。
后来,大约四五年级或者初中的样子,家里好像有了冰箱。自由市场也越来越发达,冰箱里常常存放着鸡蛋,冷冻室里也会有些鱼、肉之类的东西。这时候对糖泡饭或者猪油炒饭似乎没以前那样感兴趣了。只是想吃好东西的心思还是很重。一年暑假,正好当时住的石窟门房子的公用厨房里没人,馋瘾又犯了,就偷偷拿出冰箱里的冷冻牛肉,加上粉丝若干,鸡蛋一个,又跑去买调料、酱菜的糟坊,买了咖喱粉,然后搅和在一起,做了咖喱牛肉粉丝水扑蛋。因为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就算味道一般,吃起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地吃。不过,事后有些惴惴不安,便开始小心翼翼地观察情况。显然,妈妈没有发现鸡蛋少了一颗,过几天做红烧牛肉的时候,也没发现冻牛肉缺了一个角。这下,才总算放了心。
其实,那年代匮乏归匮乏,也有敞开来大吃大喝的时候。最明显的就是春节。一到那时,都会发放一大张年货票,里面有蛋票、肉票、鸡票、鱼票之类,几乎包罗万象,然后大人们也会额外准备糖果、瓜子、花生和香榧子这样的零食。那时候过年真是叫过年,平时吃不着或者得掐着量吃的东西,终于都可以放开肚子吃了。年夜饭是吃得最开心的,平日里所有关于吃的梦想,好像终于都在那一顿被实现了。这之后的几天,这些好吃的也还是在放量供应,但吃着吃着,就觉得吃不下多少了,而且那些曾经日思夜想的食物,似乎突然也没那么好吃了。
不过,那时候,我年纪小,没想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孙健敏 写过小说,做过记者,当过编剧,拍过电影。曾创作发表《宫中的神话》《大师的欲望》《房子》等中短篇小说,出版长篇小说《天堂尽头》《消散之地》。2006年自编自导《孔子秘密档案》,2010年自编自导电影《非常秀》。
责任编辑 张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