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恰当地运用副词能使语义表现更为丰富、完善,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所选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敬畏生命》为例,来谈谈副词的作用。在这篇课文中,贯穿全文且渗透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副词可谓不少,这些副词的使用勾勒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作者的浮想联翩之中,读者领略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
我们先从第一自然段说起,“不能再长”这是一个副词性短语,这个短语的运用,让人产生许多意味深长的想象,你可以想象作者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无奈、无助、无聊、心烦意乱。“下午”的时间再长,毕竟是有个时间度的,但是因为作者的这种百无聊赖的情绪,便觉得这个下午仿佛是遥遥不可终日。也许是工作不如意,也许是生活不顺心,也许是环境不适应,也许……这诸多的推测都是有可能的。这些丰富深邃的内涵,作者只用四个字就概括殆尽,可以说是既用笔经济,又余味无穷。再说下文的“起先——不经意——忽然”这三个副词,它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作者心绪变化的过程,在这似留意实未留意之间,一种心灵的震颤便不期而遇,“忽然”一词足见作者灵感的顿现。这段结尾一句中的“没有十分”、“偶然”两个副词的运用,一方面说明了作者这一次像忽然发现新大陆一样去留意飞絮飘送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为下文阐明对生命本质的领悟埋下伏笔,正因为“没有十分注意”,认为只是风偶然所为,所以才会有下文的“十分注意”。这两个副词在全文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再看第二段中的副词,“渐渐、简直、仍、倒好像、都、完全”,从上文的“没有十分注意”,到下文“凝神屏气”地观察,结果是“简直令人吃惊”,为何有如此变化?原来这几个副词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飞絮飘种,繁殖后代,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可谓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生命的存在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人拥有生命,享用生命,却并不在意生命,作为负载生命的人来说,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作者在行文中,只用了这几个副词,就把没有认识出生命本质的缺憾表达出来了,因此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发出由衷的感慨:“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这里用“几乎”、“第一次”把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由蒙眬升华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几乎”表面否定,实指肯定,“第一次”突出认识之深刻、透彻,因为作者是第一次真正关注生命,为生命感到“诧异和震撼”,并且在“诧异和震撼”之下,“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至此,文章的主旨得以突出。“几乎”、“第一次”这两个副词用得可谓恰到好处,寓万言于片言之中,让更多的读者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本质:生命那朴实、平凡的形式下面蕴藏着丰富的哲理。
最后让我们来细心评读作者的心灵心语,在课文的第四、五两段中,作者用“也许、至今、仍然、至少、已经、曾”等副词,彻头彻尾地向读者表白自己的心扉。在杨柳吐絮的时节,那如雪的杨花,曾在你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也许是杨万里那样的“杨花可是多情思,飞入船中落酒中”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也许是像林黛玉那“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一样的伤感?有时,那铺天搅地的茫茫漫漫,是否又会不期然地使你觉得六神无主?当然,它也可能在你心中引起美好的遐想,比如像韩愈的“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作者觉得“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这其中就体现了生命本身轰轰烈烈的壮美。作者在第四自然段用双重否定副词“不能不”,对这种美加以高度肯定,在第五自然段中用表示时间、程度、范围的副词“至今、仍然、至少”表现作者感受到的别样的震撼。我们所看到的,不论是感时伤春,还是烦扰缭乱,其实都是触物而发的心情,作者心中所提炼出来的却是那种子本身——生命。如果我们没有一颗体物之心,我们看到的,总是我们自己,而在作者心中,举目所见的芸芸众生,俯仰之间的草木鸟兽,不仅仅是生命,而是生命本身的生命力,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那令人惊心动魄的执著。只要我们认真梳理一下这两个自然段中的副词,这种至纯至真的心灵感悟和体验便会油然而生。
纵观全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紧扣文中所用的一系列副词,对于领会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所寄所思是不无裨益的。这篇散文语言简洁流畅,尽意而止,因有作者匠心独运的副词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脉落井然有序,中心突出——飞絮飘种,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其生长环境之严酷不言而喻,然而它以自己独特的无声无息的执著同样完成了生命的传承,实现了种的延续。
读罢此文,“生命”二字已经从司空见惯的平凡中解脱出来,有了饱满、厚重的质感,人们除了敬畏、折服,还会在内心深处仔细品味这茫茫宇宙,漫漫人生。小小的一篇散文,能有如此深刻的审美效应,这其中副词的恰当选用,不能不提,同时,也给我们的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所选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敬畏生命》为例,来谈谈副词的作用。在这篇课文中,贯穿全文且渗透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副词可谓不少,这些副词的使用勾勒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作者的浮想联翩之中,读者领略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
我们先从第一自然段说起,“不能再长”这是一个副词性短语,这个短语的运用,让人产生许多意味深长的想象,你可以想象作者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无奈、无助、无聊、心烦意乱。“下午”的时间再长,毕竟是有个时间度的,但是因为作者的这种百无聊赖的情绪,便觉得这个下午仿佛是遥遥不可终日。也许是工作不如意,也许是生活不顺心,也许是环境不适应,也许……这诸多的推测都是有可能的。这些丰富深邃的内涵,作者只用四个字就概括殆尽,可以说是既用笔经济,又余味无穷。再说下文的“起先——不经意——忽然”这三个副词,它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作者心绪变化的过程,在这似留意实未留意之间,一种心灵的震颤便不期而遇,“忽然”一词足见作者灵感的顿现。这段结尾一句中的“没有十分”、“偶然”两个副词的运用,一方面说明了作者这一次像忽然发现新大陆一样去留意飞絮飘送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为下文阐明对生命本质的领悟埋下伏笔,正因为“没有十分注意”,认为只是风偶然所为,所以才会有下文的“十分注意”。这两个副词在全文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再看第二段中的副词,“渐渐、简直、仍、倒好像、都、完全”,从上文的“没有十分注意”,到下文“凝神屏气”地观察,结果是“简直令人吃惊”,为何有如此变化?原来这几个副词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飞絮飘种,繁殖后代,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可谓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生命的存在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人拥有生命,享用生命,却并不在意生命,作为负载生命的人来说,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作者在行文中,只用了这几个副词,就把没有认识出生命本质的缺憾表达出来了,因此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发出由衷的感慨:“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这里用“几乎”、“第一次”把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由蒙眬升华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几乎”表面否定,实指肯定,“第一次”突出认识之深刻、透彻,因为作者是第一次真正关注生命,为生命感到“诧异和震撼”,并且在“诧异和震撼”之下,“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至此,文章的主旨得以突出。“几乎”、“第一次”这两个副词用得可谓恰到好处,寓万言于片言之中,让更多的读者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本质:生命那朴实、平凡的形式下面蕴藏着丰富的哲理。
最后让我们来细心评读作者的心灵心语,在课文的第四、五两段中,作者用“也许、至今、仍然、至少、已经、曾”等副词,彻头彻尾地向读者表白自己的心扉。在杨柳吐絮的时节,那如雪的杨花,曾在你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也许是杨万里那样的“杨花可是多情思,飞入船中落酒中”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也许是像林黛玉那“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一样的伤感?有时,那铺天搅地的茫茫漫漫,是否又会不期然地使你觉得六神无主?当然,它也可能在你心中引起美好的遐想,比如像韩愈的“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作者觉得“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这其中就体现了生命本身轰轰烈烈的壮美。作者在第四自然段用双重否定副词“不能不”,对这种美加以高度肯定,在第五自然段中用表示时间、程度、范围的副词“至今、仍然、至少”表现作者感受到的别样的震撼。我们所看到的,不论是感时伤春,还是烦扰缭乱,其实都是触物而发的心情,作者心中所提炼出来的却是那种子本身——生命。如果我们没有一颗体物之心,我们看到的,总是我们自己,而在作者心中,举目所见的芸芸众生,俯仰之间的草木鸟兽,不仅仅是生命,而是生命本身的生命力,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那令人惊心动魄的执著。只要我们认真梳理一下这两个自然段中的副词,这种至纯至真的心灵感悟和体验便会油然而生。
纵观全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紧扣文中所用的一系列副词,对于领会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所寄所思是不无裨益的。这篇散文语言简洁流畅,尽意而止,因有作者匠心独运的副词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脉落井然有序,中心突出——飞絮飘种,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其生长环境之严酷不言而喻,然而它以自己独特的无声无息的执著同样完成了生命的传承,实现了种的延续。
读罢此文,“生命”二字已经从司空见惯的平凡中解脱出来,有了饱满、厚重的质感,人们除了敬畏、折服,还会在内心深处仔细品味这茫茫宇宙,漫漫人生。小小的一篇散文,能有如此深刻的审美效应,这其中副词的恰当选用,不能不提,同时,也给我们的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