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腹腔镜腹部无切口经直肠标本取出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可行性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部无切口、经直肠拖出标本的3D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从拟行3D腹腔镜手术的慢传输性便秘的患者中选择知情同意行腹部无切口经直肠拖出标本的8例入组"腹部无切口组",其中女性6例,男性2例,手术采用3D腹腔镜手术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升结肠起始部与直肠顺行端端吻合,标本经直肠断端由肛门完整取出;从行传统3D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的慢传输性便秘的患者中选择12例(性别、年龄和体质指数相近,与腹部无切口组施行手术的时间相差不超过12个月且同一主刀医师)入组"传统手术组",女性9例,男性3例,其结肠按照传统方式经脐下正中5 cm切口提出,处理近端结肠并在腔镜下完成端端吻合。分析比较腹部无切口和传统手术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以及附加镇痛处理情况)、术后1、3 d的炎性指标(包括白细胞、降钙素原、白介素-6以及C反应蛋白)、术后腹腔感染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和术后1年的疗效以及对手术满意度的评价(患者主观百分制)。

结果

腹部无切口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部无切口组术后6 h疼痛评分低于传统手术组(中位数3.0分比4.5分,U=23.0,P=0.042),术后第1天附加镇痛使用的比例少[1(1/8)比7(7/12),P=0.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腹部无切口组的白细胞水平低于传统手术组[(11.0±3.5)×109/L比(14.7±3.6)×109/L,t=-2.281,P=0.035];术后第3天,两组C反应蛋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78.1(0.1~154.0)mg/L比22.0(7.0~55.9)mg/L,U=33.0,P=0.247],但有差异性趋势。术后两组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1个月。腹部无切口组患者疗效主观评分(90±9)分,传统手术组(94±6)分,症状改善均明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9,P=0.286)。腹部无切口组远期未发生与腹腔感染相关并发症。

结论

腹部无切口、经直肠拖出标本的3D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慢传输性便秘,可获得与传统腹腔镜辅助手术相同的近远期疗效,并且不会增加腹腔污染的可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沉默SMMC-7721中微小RNA(miRNA,miR)-16的表达对化疗耐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细胞株,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16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κB激酶抑制剂β (IKBKB)的表达确定构建结果。采用Western blot及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细胞株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及耐药机制。结果7721-m
目的初步探讨"十字"缝合法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切口重建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2—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会阴部切口重建中,采用“十字”缝合法的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5.5岁,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2.5 cm,有3例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总结患者术中及术后切口情况。“十字”缝合
期刊
腹腔镜技术的兴起已有20余年,如今融合了3D成像技术后,腹腔镜的微创优势被进一步放大。腹腔镜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也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在超低位直肠癌手术中,高清的视野帮助外科医生充分了解了盆腔内的神经、筋膜等结构,让我们认识到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不仅仅要保留肛门的外形,更要注重功能的保护,这也对外科医生的手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及体会,从血管的处理、直肠后方的游离、盆腔植物神经的
目的研究胃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LTG)经一种新型的经口抵钉座置入装置(OrVilTM)腔内食管-空肠吻合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连续施行LTG的414例胃腺癌病例,其中371例通过传统辅助切口行食管-空肠吻合,43例通过OrVilTM系统完成腔内食管-空肠吻合。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选取6个协变量进行1∶1匹
期刊
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被认为是"入门级"、"简单"的手术方式,适于掌握初级腹腔镜技能的外科医师操作,但是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进行的顺利与否与乙状结肠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乙状结肠的长度差别大,位置形态多样,系膜的长度、宽度、粘连以及形态变化非常大,血管分布多种多样,高位结扎还是低位结扎尚有争议,而且乙状结肠癌的发病部位也不恒定,这些问题都对手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乙状结肠的解剖特点,进行精准的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位于食管和胃贲门交界区腺癌,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在第11版《日本食管癌处理指南》中指出,AEG的诊断应结合内镜、消化道钡餐造影和病理学检查等。其分型目前主流观点有两种,分别是Siewert分型和Nishi分型。第8版TNM分期中对AEG分型进行了修订,规定:若肿瘤侵及食管胃结合部(EGJ)、且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的范围内,分期应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