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治天下”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h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孟子将传说中的圣君舜,塑造成以孝教化天下的孝子形象,由此提出和论证了“以孝治天下”的可行性,即通过孝来建立规范的家庭伦理秩序以和谐家庭关系,从而安定社会、巩固国家的统治。本文从《孟子》对舜孝子形象的书写说起,进而谈论了孟子孝治思想的理论建构和对后世的影响,这是一种兼具开创性和进步性的理论体系,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当世价值。
  关键词: 《孟子》;舜;孝子形象;孝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3-0034-03
  在孟子之前,儒家诸贤也看到了孝文化的传承意義和重要影响,但少有人将孝与政治相联系起来进行更多的思考。正如当代学者韩德民评价孟子道:“他对孝伦理的论述,同政治问题有了更全面的结合。”
  孟子将家国一体、孝治一统作为重点观念进行论述,提出了完整的孝治思想,这样便真正达到了家与国、孝与治的和谐均齐之状态。
  一、《孟子》对舜孝子形象的书写
  《孟子》推崇古代圣贤,多次列举尧、舜、禹、伊尹、武王和孔子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其经典语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据前人统计表明,舜在其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甚至高于孔子,由此可见,孟子对舜的极端推崇。相比《左传》《国语》中书写舜的圣君形象而言,《孟子》主要将笔墨集中于舜的孝子形象,赞其守孝道、颂其行孝治。笔者将其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典例列举如下:
  其一,孟子称舜为“大孝”,取自《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八章。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这一章孟子举舜和瞽瞍的例子来展现舜的“至孝”境界,同时阐明了孝的重要性。首先,孝是为人的根本,即使父母多次听信谗言想要加害于他,舜依然能够毫无怨言地顺从父母的旨意,渴望得到父母的欢心,他认为天下归顺之乐远远比不上孝顺父母之乐。
  更重要的是,孝也是治国的根本,孟子认为舜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使父亲心情愉悦,为他千千万万个子民树立了典范,从而整顿了天下的风俗,确定了父子间的纲常伦理。正如朱子曰:“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无不安其位之意,所谓定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而已,此所以为大孝也。”由此可见,孝道的广泛推行对于建立父子伦常、继而治理天下,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其二,孟子与咸丘蒙讨论舜做天子后如何对待瞽瞍的问题,取自《孟子·万章上》第四章。这是孝治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若是舜自身不能履行孝德,无法平衡孝子与圣君的身份,那么“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就难以推行。咸丘蒙以《诗经·小雅·北山》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依据,对于舜与瞽瞍间的父子关系提出质疑,认为舜贵为天子,应以对待臣民的方式来对待父亲。而孟子分析道,孝子之孝的极点是尊敬双亲,尊敬双亲的极点则是以天下来奉养他们。而舜便是如此,他以天下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可以说是达到了孝的极致。
  后来,孟子还引用《尚书》中的一段描写,展现了舜虽贵为天子,但见父亲时依然能够保持恭敬谦顺的态度,神情谨慎而战栗,其孝子形象可见一斑。由此可证明《诗经·大雅·下武》所言:“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即永远要讲求孝道,孝道是天下经久不衰的法则。
  这一章给人们的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要保持孝心、遵守孝道。很多时候,人们会像咸丘蒙一样,认为事君与守孝间存在矛盾,事实上这一矛盾并非难以调和。从孟子对学生的回答便可看出,当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相冲突时,即使是天子依然要以孝为本、守孝之道,先孝顺父母,再忠于国家,因为孝也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此例将舜之治国与孝父既区别对待,又紧密关联,读者在舜的人格形象中看到了孝子是圣君的先决条件,只有以恪守孝道为根本,方能达到二者间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这样治理好天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由上述典例和书中多处记载可知,孟子在前人已经塑造的圣君、贤主的基础之上,展现了一个完美而丰满的孝子形象,并极力突出舜如何平衡“至孝”与治国,视其为孝治的典范。就这样,孟子通过舜表达了自己的孝治思想。
  二、孟子孝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在历史传说中,尧之所以将天子之位禅让给舜,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舜善事父母、尊亲孝亲。而在上述第一例中,舜又因孝的极致而成为天下人的楷模,父子伦常得以在社会维持和推广,于是百姓莫不仁义忠厚,国家更是繁荣兴旺。就这样,孟子“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则有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同时可以看到,当舜兼具贤君与孝子两个形象的时候,孝行与治国也就理所当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孟子通过书写舜的孝子形象对天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传达了其孝治思想,证明了“以孝治天下”的可行性,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孝来建立规范的家庭伦理秩序,维持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巩固国家的统治。
  孟子时期,随着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人们对家的关注较以往增多,导致孝与治、家与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孟子将属于家庭伦理范畴的“孝”与属于政治伦理范畴的“治”相结合,其实也就是将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勾连在一起,完成了其孝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首先,孟子强调孝亲齐家与治国理政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孟子·离娄上》第十一章提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再如《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也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等,孟子劝诫君主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措施,并与治国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做到“以孝治天下”,方可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也就是说孝亲是天下平的前提和基础,而天下平是孝亲的目的和保障。其次,孟子将孝治一体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家国一体的基础之上,《孟子·离娄上》第五章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了首先每个人都要做到养亲敬亲、孝亲爱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后整个社会才能实现治国、安天下的终极目标。这说明孝道能调整家庭内部关系,并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巩固和稳定,反之亦然,即又一次印证了孝与治的辩证统一关系。   可见,在前人勾画的治国贤君形象的基础上,孟子对舜的孝行进行强调和衍化,塑造了这样一位集孝子和圣君为一体的形象,他既是“孝”的典范,又是“治”的楷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此,孟子便从二者的互通性上,将道德伦理范畴和政治伦理范畴相统一,结合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一体关系来阐述和发展了他的孝治思想。
  从以上梳理中,可以得出,关于舜的历史传说虽然早已有之,但孟子却另辟蹊径,以自己的孝治思想对舜的行为加以丰满和诠释,这样不仅建立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初的孝子范式,更为后世“以孝治天下”的执政主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受儒家此種观念影响,中国古代许多封建统治者都以孝为治国之本,并身体力行。如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对于母亲所服的汤药也总是亲口尝过后才放心使其服用。正是以践行孝道为基础,在位的二十四年间他重德治、兴礼仪,使得社会稳定、人丁兴旺,与汉景帝刘启共同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所以,孝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也是人性美最直接的表现,君主首先应以身作则、遵守孝道,然后教化天下形成敬老、养老的良好风气,进而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这样治理好国家便指日可待。
  当然,孟子的孝道思想与孝治理念并非完美无瑕,也有其局限之处。但在个体家庭成熟的初期,孟子采用文学性的手法重塑先贤故事,力推家庭伦理规范与国家政治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消解孝与治、家与国之间的矛盾,这对于孝治统一、家国一体的理论构建以及维护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都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
  三、孟子孝治思想的当世价值
  孟子的孝治观,为天下安定、百姓和乐奠定了基础,虽然伦理与政治分属于不同领域,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起到和谐人际关系、安定社会国家的正面影响,同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对当世的社会治理也有强烈的积极作用。
  首先,孟子的孝治思想有利于建立和谐家庭,形成孝亲敬老的淳朴民风,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治。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永恒的精神归宿,而孝文化无疑是维系和稳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将家文化称之为伦理本位,提出家庭亲子血缘关系是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核心。同时,中国人自古就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可见孝亲之人总能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孟子通过力倡舜的孝迹以突出其孝子形象,从而呼吁整个社会赡养和孝敬自家的长辈,再推而广之去尊敬爱护别人家的老人,这样天下便形成了良好的孝道风气,为国家的统治和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孟子的孝治思想指引了大众尽孝的行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当下许多人因追求物欲而淡漠了亲情,选择以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来尽孝,精神上并没有对父母做到真正的敬与养。孟子以舜之孝迹告诉人们,行孝要及时、更要有方,不论自己年龄的大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都要像舜一样发自内心地对父母永葆一颗恭敬之心和仁爱之心,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和温暖。
  最后,孟子的孝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作出了贡献。如我国当前越来越完善的家庭养老保障体系,正是在舜孝文化的推广之下得到了很大的传承,由此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起了重要的维系作用。
  同时,当孟子的孝治思想因其可行性和进步性而受到历代儒家学者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拥护后,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目前应当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对孟子的孝治观重新加以审视,批判地继承其精华部分,为当今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服务。
  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孝顺父母并奉养父母,不仅从物质上满足他们,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赡养,尤其强调子女对老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尊重和感情上的关怀、慰藉。第二,父慈子孝,建立平等和睦的代际关系。儒家在呼吁子女对父母“孝”的同时,又倡导父母对子女的“慈”,它们是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这样有利于形成相互包容、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第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应该以一个个小家的幸福和睦做起,减少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摩擦,多些宽容与理解,以小家促大家,共同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孟子力倡舜的孝迹以突出其孝道,将之打造成孝子的典范,展现其“孝” “贤”兼具的完美形象,表明“以孝治天下”的可行性和进步性。由此,上至君,下至民,家国一体,孝治一统。当然,长久以来,虽然传统的“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体系对于家庭稳定、社会和谐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今天在学习孟子的孝治思想时,也应理性地分析、辩证地看待,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孝亲的情怀[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7.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88.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世纪出版集团,2005:42.
其他文献
摘 要: 《秦楼月》是朱素臣的传奇剧,李渔对该剧层层批注,通过李渔的眉批,可以归纳出《闲情偶寄》词曲部所未明确的戏曲创作理论——文情顿挫、闲笔不闲、热情冷处理,有助于对李渔戏曲理论进行更充分的理解。同时,李渔还在剧中加入两出戏,可谓点睛之笔,使得剧作情节更合情合理,起到了调节氛围、突出人物形象、串联前后的作用。  关键词: 《秦楼月》;李渔;戏曲理论  中图分类号: I237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名家简介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2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上榜学者。1983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分配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3年提升为教授。1997年起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东方和西方美
期刊
摘 要: 本诗用两条线索叙事,同时体现了岑参歌行体“景物+送别”的模式。诗歌用大量篇幅寫雪,雪是诗人和行人的关注点,在结构勾连、内容铺陈、情感抒发等方面发挥了其独到的作用。  关键词: 双线叙事;环境;结构;情感  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3-0020-0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期刊
摘 要: 仓央嘉措是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六世达赖喇嘛。他的诗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读者的误读。但是这种误读并不是没有价值与意义。对于仓央嘉措自身来说,仓央嘉措诗歌的误读使得人们真正认识到了这位藏族的活佛诗人;对于仓央嘉措诗歌本身来说,仓央嘉措诗歌的误读提升了诗歌本身的内涵,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仓央嘉措诗歌的误读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读者个性化的解读与呈现的过程,
期刊
摘 要: 在明代前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中,李梦阳倡导的“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诗文理想奠定了七子派诗文理论的基调,对明前期的“台阁体”诗风给予了猛烈抨击,企图通过复古的方式改变围绕在诗歌创作中的理性化和俗化倾向,恢复情感在文学中的价值。本文通过简析李梦阳在文学复古主张中的重情观念,梳理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征的追求,从而确定其对于以诗歌抒发真情的重视。  关键词: 明代中期
期刊
摘 要: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整个社会呈现变革状态。婚姻作为族群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势必受到社会变革影响,以神州瑶都江华为中心的湘南瑶族也感受到了这种“青萍之末”。民国时期湘南瑶族的婚姻观也开始从传统向现代演变,固守传统与融会贯通并存:一是婚恋过程中的破旧迎新;二是民族内婚制度逐步打破;三是家庭责权日渐平等化;四是原始封建习俗的残留至深;五是地区观念差异较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新变,既是传统习俗
期刊
摘 要:文学对生活的意义,在于如何去发现美,在生活中去寻找“美的瞬间”;重建和探询生活的美好意义,与各种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世纪末情绪”抗争,成为作家的责任和初心。“美的瞬间”常系于命运中的偶然性,生活中充满各种可能。文学的功用,即在于能够使人发现许多大言不惭的虚妄,洞察世事的玄妙,感悟生命的真谛,增长从容的智慧。  关键词: 文学的智慧;美的瞬间;偶然性  中图分类号: I3/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作为20世纪极富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毕加索,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绘画,且硕果累累、成就非凡。多变丰富的艺术风格让他在绘画史上熠熠生辉,如同一个永远朝气蓬勃的少年在艺术史上散发着他独特的耀眼光芒。本文主要就毕加索不同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和成就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探讨毕加索长达九十多年的一生中几经蜕变渐趋成熟的绘画特色及其艺术形式,通过其代表作来分析不同风格时期的差异特点、原因和他
期刊
摘 要: 《长生殿》中李隆基、杨玉环的关系不是帝王对后妃的感情和身体的简单占有,李隆基、杨玉环两人从无爱到相爱再到深爱,经历了感情的三个阶段,人生的悲欢离合,祭奠了两人的情感,成就了他们伟大的爱情。作者洪昇也通过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归宿,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关键词: 长生殿;无爱;相爱;深爱;三个阶段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
期刊
摘 要: 围绕武威文庙匾额研究存在的问题,首次运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在全球史视野下深入研究,从中发现武威匾额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在安定边疆、中华民族形成上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由此为新时期武威文庙匾额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 武威文庙匾额;历史情境;全球史视野  中图分类号: K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2-0093-04  目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