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失踪者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muye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三学生王喜麟的印象中,太姥姥是个顶讲究的人,家里收拾得干净利落,总是穿戴整齐,甚至在耄耋之年,她还涂指甲油。不过她们很少交谈,更别提了解太姥姥那曾经显赫一时的家庭。
  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的邹家村,在28岁的邹雪平眼中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从村东头走到西头只要六七分钟,因为比周围的村子小,所以外村人都叫他们“小邹家村人”。邹雪平这个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从来都没想到,这个村能比城里更有故事。
  “告诉大巴司机在47公里下。”当章梦奇回父亲的村子时,母亲总是这样嘱咐她。其实村子的名字是钓鱼台村,只是由省道拐向村子的岔路口有块里程碑,上面写着“47”,于是26岁的章梦奇以此为村子命名。她并不出生在这里,只偶尔来看看亲戚。自17岁到北京上大学,她与村子之间便划了一道清晰的界限。然而从2010年8月11日开始,她却踏上了自己的“47公里”的旅程。
  这是3个普通的年轻人,历史课可能并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被卷入历史,于是课本上那些名词有了生动的注解。
  村子与历史一样陌生
  与乡亲们不同的是,章梦奇几乎不会说方言,她曾经一度暗自为这个差异感到庆幸,“似乎可以撇清自己是个农民后代的嫌疑”。
  可是,在2010年,她却选择回到农村。这个决定与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创立的“民间记忆计划”有关。
  吴文光于2005年开始运作“村民影像计划”,由“草根背景”的村民开始拍摄纪录片,记录自己的村子,“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说话”。2009年,一些年轻纪录片作者和学生受到启发返回自己的村子,拍摄、采访老人,主要内容集中于1959年—1961年,3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历史。2011年5月,“民间记忆计划”被正式定名,参与者把回村采访资料做成纪录片、舞台剧。
  对于3年自然灾害,章梦奇所知寥寥。历史对她来说是一本很机械的书,“我从来就分不清‘唐宋元明清’,还有那些年代和顺序”。但章梦奇曾听外婆说过一些往事,有一次外婆提到“信阳事件”,她追问了一句,外婆只答,是饿死人的事情,她没再追问,“怕外婆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并且,她从不觉得这些故事和自己有关联。而当她又一次走进村里,却发现于她而言,这个村子的现在和它50年前的“饥饿历史”一样陌生。
  “民间记忆计划”的另一个参与者邹雪平对这段历史亦知之甚少,她大学期间惟一读完的一本课外书是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对三年自然灾害的想像仅来自这部文学作品。
  “在草场地做活动谈到历史记忆的时候,我发现基本上‘80后’对1949年—1979年这30年间的历史只知道一些轮廓、名词,没有细节和内容。”这也是吴文光发起“民间记忆计划”的最初动因。
  意识到记忆断层的,不止吴文光一人。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创办人李远江曾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他认为历史教育有其问题:“精英史观让历史变得乏味,因为只会讲到王侯将相,与大众无关。应该让孩子们去了解前辈的历史,让他们转换视角去看普通人在历史中曾受到的挤压,如何面对,只有这样的历史才跟他们相关。”
  2011年,这项由中学生参与的写作大赛正式启动,李远江希望孩子们能寻找到大历史中的“失踪者”。
  但在当下,却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做搜寻者。吴文光认为:“年轻人关于未来人生的规划和房子、存款关联在一起,这很正常,但是在这个时代里,它已经被夸大。因此,那些新的、另类的想法存活率极低。他们很难从主流环境中脱离。”
  好在,已经有人站出来追索那些鲜活的历史细节,这更接近真实。
  孩子们不愿意听的故事
  “他们很孤独,家里的孩子不愿意听他们的故事。”在采访中,“民间记忆计划”的参与者都说到同样一句话。
  在邹雪平的采访过程中,金奶奶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村里惟一一位戴眼镜的老人。“我小时候总去金奶奶家,但上中学后,我见了她不会叫奶奶,甚至有时故意避开,忘了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忘了该怎么称呼她。”邹雪平是在2010年采访她时,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吕转改。采访前,金奶奶整理头巾,拍打衣服,待她坐定,开始对着一台乌黑的机器和邹雪平讲起自己的故事,这故事不时被她的叹气声和片刻的沉默打断。
  金奶奶的孩子饿死好几个,只剩一个儿子。有个孩子死时手里还攥着一点儿干粮。听到这儿时,邹雪平心里产生疑问,怎么拿着粮食还会饿死?为什么不把手里的粮食吃掉?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金奶奶继续讲述:“俺曾去外村要饭,在路上看到好多人倒在地上就不动弹了。上人家里要饭,一进门,眼泪就哗哗掉。看见人家在井上淘漏(洗)菜,就和人家说,大娘,给俺点菜吃。人家说俺这还是买的。她给了俺一点,俺就填在嘴里。要点儿萝卜、地瓜就装在口袋里,家里还有孩子呢。”就在那几年,金奶奶把眼睛哭坏了。
  至今,邹雪平已经回村5次,共采访了32个老人,她把自己拍摄的影像剪辑成一个纪录片,取名为《饥饿的村子》。
  刘顺芳是章梦奇第一个采访对象,她是当年村里为数不多的上过学的女人,小时候家里因为没有男孩而被人瞧不起,她的父亲为了改变家族的命运,不顾一切送她上学。说到这,她突然痛哭起来,让章梦奇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这个采访会让她这么伤心”。
  章梦奇第一次从一个老人口中直接听到她从前的故事,和看电视读书的感觉完全不同。
  刘顺芳讲述的故事多与“偷吃”相关:“1959年还是没得吃,我从学校回来就帮爸爸放牛。有一天碰见一个姓刘的哑巴,他给我指一个屋里有吃的。我说那怎么吃得到?他就指他掏到的一个洞,洞里有花生。我跟他一放牛就去掏,维持生活。”末了被人发现,抓到了哑巴,还打了他,刘顺芳就再也不敢去了。她说:“那是逼的,没得办法,不是偷我活不到今天。”
  章梦奇记得,刘顺芳讲到这里时声音变高了,“说到偷,她没有一丝羞愧的表情”。
  2012年,因为要参加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王喜麟先后拜访了自己的太姥姥、三太舅姥爷、二舅姥爷,听他们讲述一段已尘封近一个世纪的故事。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解放前的老青岛,曾流传这样4句民谣。说的是当时在城里名声最响的4个老字号商铺。“其中,新盛泰的创始人就是我太姥姥的父亲胡秀章。当时争穿‘新盛泰’皮鞋是一种时尚。”王喜麟说。
  “1956年,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进入高潮,‘新盛泰’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皮件店也未能摆脱得了合营的命运,被并入华东靴鞋皮件厂,走向公私合营。太姥姥的三弟失掉了父辈的事业,从店里的掌柜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店员。”王喜麟写道:“太姥姥家庭原本祥和安静的生活,也在这无法抗拒的洪流中顷刻间被冲垮了;而曾经是青岛市的名片之一的‘新盛泰’更是曲终人散,从此被历史掩埋。”
  “三太舅姥爷出生时正是家庭最繁盛之时,每每提到,他的眼中都闪出别样的光芒,除了讲给我听,还拿出了他一直用报纸包裹着、仔细收藏多年的文献给我参考。”而就在王喜麟访问后的第5天,三太舅姥爷因胃出血,紧急住进医院,“我没能有机会听他再给我讲幾则从前的事儿”。
  刻着逝者名字的墓碑被立起
  留下历史资料固然重要,但在吴文光看来,怎样让纪录片和现实连接在一起更有价值。
  在第一年的采访结束后,“民间记忆计划”的参与者发现,尽管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但那些在历史中不可见的小人物的名字仍未被记起。于是,在第二次回访时,大家开始了另一项任务:统计各村在3年自然灾害中死去的人的名字,并为他们立碑。
  据邹雪平调查统计,当时,邹家村有36个村民因为饥饿死亡,岁数最大的75岁,最小的不足周岁。而在章梦奇调查的钓鱼台村中,共有14人在那一时期去世。
  刻着逝者名字的墓碑终于被立起,立碑的钱都是村民自己捐的,从1元到100元不等。邹雪平说:“几十年后,墓碑依然会站在这个空旷的田野间,就像根一样深深地埋在邹家村的土壤里面,一年年地繁衍下去。”
  除了立碑以慰死者外,邹雪平和章梦奇都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从老人口中知道了那些苦难的故事,实际上也揭开了他们的一道疮疤,这不公平,该如何回报他们?如何回报乡村?于是她们有了不同的计划。
  邹雪平在村里设立了老人基金,用于为孤寡老人购买生活用品;章梦奇则在村里建立了一个图书室,取名为“47公里书屋”,她觉得只要村民们愿意看,图书室就值得做。尽管这个图书室并没有专门的场地,只借用了村民邱家发家的一间屋子,尽管这个书屋目前仅有117本书。
  类似的计划正在增加,对此,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新认为:“当年轻人知道历史解释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就会急剧增加,也容易被激发起社会责任感。当严肃的情感被激发,他们对社会的付出也将更积极。”
  积极回报社会的同时,参与者也面临着现实的压力。
  “我没有想到自己和村子里的老人走这么近,和这段有关饥饿的历史走这么近;但也没想到,我和父母、家人却走远了。”邹雪平在村里拍摄老人的事遭到了全家的反对。“我爸说挨饿的事是不能说的,是要犯错误的。我娘反对我的理由则是觉得我读了大学,不去找一个正经稳妥的工作,却做这种‘会犯错误’、又不挣钱的事。就连我上高中的弟弟也觉得我太不现实了。”在与家庭抗衡的过程中,邹雪平一度犹豫,但她还是想坚持:“尽管不挣钱,但我也不管家里要钱,我想趁现在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意义在哪儿,邹雪平也不能说得清,但她却记得过程中的感受。每次回村,她都去看金奶奶,娘俩有时说上几句话,有时沉默无语。邹雪平喜欢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坐着,因为她总害怕下次回村就再也见不到金奶奶,担心再也遇不上一段可见的历史。
其他文献
在南凤枚和老伴儿不到10平方米的租住屋里,对她来讲最珍贵的、藏得最严实的,不是金银首饰,而是一个黑色的小账本。它藏在一个破旧木箱里,裹在一堆衣服中。  这个账本看起来很普通,和课本一般大小,边角有些破损,已经用胶带粘了一圈。它记载着215笔账。它也是这个没有桌椅、没有柜子,衣服挂在墙角的破烂不堪的人家里最大的秘密。从2002年开店还债到去年完成“任务”,南凤枚偷偷翻了、记了10年小黑本,老伴儿一直
期刊
她这一点头,  是一杯蔷薇酒;  倾进了我的咽喉,  散一陣凉风的清幽;  我细玩滋味,意态悠悠,  像湖上青鱼在雨后浮游。  她这一点头,  是一只象牙舟;  载去了我的烦愁,  转运来茉莉的芳秀;  我伫立台阶,情波荡流,  刹那间瞧见美丽的宇宙。
期刊
熊先生话很少,我的话也不多,导致我们两个在一起,大家都闷闷的。很多时候,我是可以强烈感觉到熊先生是爱我的,很多时候我又觉得这很多的爱并不足够。作为一个射手座,我有表面上的神经大条,可悲的是,内里却既敏感又脆弱。熊先生说,这是我可爱的AB面。  10年前,我偶遇熊先生。第一次见他,我是那么的惊讶。那么巨大的身形,却夸张的矫健敏捷。他飞快地摘下蜂窝,塞到一只陶罐里,然后飞快地跳进小河。  我便无意再和
期刊
2001年秋天,父母把7岁的我送进一所全寄宿制的小学。当时,我和母亲刚随父亲调入上海,父亲的部队驻扎在宝山区,与我们住在浦东的家隔江相望。我每周只能见到母亲两天、见到父亲一天,若部队去外地训练,就会一连两三个月看不到父亲。由于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在一个个漆黑的夜晚,失落和不满的情绪如野草般在我心里疯长。  此时,一个陌生人以一封来信的姿态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但他告诉我可以叫
期刊
昨天,先是看到一个老外,说了一句很震撼的话。  你个人的项目,应该有1/4会失败,否则就说明你的冒险精神不够。(Expect and hope that a quarter of your projects fail. If not, you're not taking enough risks. - Adam Smith)  我心里一动,心想这些天,我是不是把个人的失败看得太重了?  失败完全可
期刊
这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  那时,他二十六七岁,是老街上惟一一家电影院的放映员。送电影下乡时,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放映的全部家当——放映机、喇叭、白幕布、胶片。  那时,她二十一二岁,村里的一枝花,媒人不停地在她家门前穿梭,却没有她看上的人。  直到遇见他。白幕布升起来,喇叭里传来他亲切的声音:“乡亲们,今晚放映故事片《地道战》。”落日的余晖,把他的声音染得金光灿烂。  屏幕上,黑白的人,黑
期刊
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一生从未见过捷克诗人里尔克,却一直和他保持着通信,写下最动人的情诗:“我爱你,我无法不长久地爱你,用整个的天空……我不想说我吻你,只是因为这些吻自动降临,从不依从我的意志。我没见过这些吻,我敬你若神。”她说自己追求的是“无唇之吻,无手之抚”。  这样的爱情,是失传已久的天才技艺。只存在于史书泛黄的纸页以及游吟诗人的喃喃细语里,还是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吧。  冯仑说:“有一种美
期刊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还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无爱慕。”  翻看陈希米纪念丈夫史铁生的文章,劈面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旧约·诗篇》的这一段文字被一个女人顺手放在了开篇,用得那么狠,內心又那么皎洁,真是明月一样的句子,展现了她惊人的才华。  38岁高位截瘫的他娶了她,60岁时他撒手西去,携手22年,她都相伴他左右,她嫁他的时候,他的朋友感叹“这个带有音乐之声姓名的太太很年轻、很美丽、很温柔、很
期刊
有一年,冯小刚受邀担任一次选秀活动的评委。活动期间,主办方暗示冯小刚,一名有来头的选手,已被内定获奖。冯小刚一听此事,怒不可遏:“获奖人已经定好,还要我来当评委干嘛?”随后坚决要求退出该次活动。主办方一下子慌了,如果冯小刚退出,这次活动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但如果不让那位选手获奖,又要得罪“大人物”。于是主办方就许重金挽留冯小刚,冯小刚冷笑道:“既然是比赛,就应当遵守基本的比赛规则,公平、公正、公开
期刊
外公已经离开了。这些日子以来凌一凡继续画着漫画。她从一开始因为微博的关注,感到无措和感动,慢慢变成了坦然。本来也只是想帮外公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没想到给那么多人添了麻烦”。一开始她不敢看有关自己给外公画的肖像报道,妈妈买回报纸,她就躲在被子里抱着报纸。  外孙女朴素的情感充溢那素描画,让86岁的凌瑞蓂在生命的最后两周游览了全世界。  自由生长的土壤  凌一凡不是一个擅长语言表达的人。一家人都在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