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庙尔沟吐火罗语岩画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密庙尔沟位于哈密东天山主峰哈尔里克山脚下,距哈密市区东北50公里处东天山南坡地带,位于黄田农场境内。庙尔沟因有唐代佛教寺院而得名。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果树成荫,风景宜人,是哈密夏季避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哈密四世回王玉素甫曾在庙尔沟修建避暑行宫,垒起数十里的石墙,栽植了各种树木花草,使庙尔沟成为当时清代一个植被园,只要在新疆适宜生长的树木这里基本都有。在行宫存在的盛期,那时它是一座巨大的花园,花园的背后有深红色岩石的山峰。老回王喜欢到处旅行和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于是花园中种植着许多稀有的花木。据民间传说这座花园有九重围墙,并且每道围墙之间的景色各不相同,人们从形状各异的围墙门洞之间穿行,如同一座迷宫。民国时期后,回王的地位被废弃,这座行宫逐渐沉寂下来。到1931年,行宫在哈密战乱中被拆毁。
  哈密黄田庙尔沟岩画是哈密岩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密史前游牧民族生活和在哈密游牧的历史记录。该岩画区保存面积较大,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300米,在0.3平方公里的范同之内,分散着近千幅岩画。较为集中的区域有两处,一处位于收费处北200米公路右侧(暂定岩画1区),该处岩画保持较好,数量也较多,岩石表面质感有少部分较好,石质较好的保存了岩刻痕迹。另一处位于该生态园中部东面,基本没有树木的河床地带,该处岩刻面积不大(暂定岩画2区),很多岩画较难辨认。两个岩画区共发现岩画作品近千幅。
  庙尔沟岩画属于东天山区游牧民族岩刻时期的岩画,与哈密沁城岩画、乌拉台岩画、天山乡岩画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岩刻作品,时间约在距今2000年至3500年之间,有些岩刻可能还要早一些。据哈密五堡墓地发掘来看,生活在哈密的游牧民族时间基本在距今3500年左右。哈密出现人类足迹的时间约在七角井细石器时期,距今有7000年至10000年之间,但没有发现墓葬、陶器遗迹等。
  庙尔沟岩画区岩画大多数与哈密其他岩画区内容基本接近,主要以刻画动物为主。该处记录生活场景、服饰、祭祀活动的较少。由于该区受到气候的影响石质表面不够光滑,使很多岩画较难辨认,脱落现象比较严重难以保存至今,刻有岩画的岩石不是较多,但岩刻内容较好。
  岩画1区道路边发现一块巨石,基本呈现方形,边长3米左右,高1.5米左右,面向南。岩画保存得较为理想,上部东面有一组文字岩画,据文字岩画笔画的结构来看,与吐火罗语的文字笔画结构对照,发现了很多笔画接近或类似的地方,那么庙尔沟发现的文字岩画可能是吐火罗语的一个部分。起初,人们不知道这种语言叫什么名字,后来,德国语言学家缪勒在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的回鹘文译本中发现一条题记。其中提到这部回鹘文写经译自吐火罗语,所以缪勒将这种未名语言命名为“吐火罗语”。世界很多语言学者惊奇地发现,吐火罗语虽然流行东方,但和印欧语系东支Stem语组的语言,如梵语、婆罗钵语存在较大差异。相反,它和印欧语系西支Centum语组的语言,如凯尔特语、意大利语很相似。此外,吐火罗语和公元前1400年左右流行于小亚的Centum语组的赫梯语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它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印欧语系的语言之一。庙尔沟能够发现这样的文字符号,是古代游牧民族在哈密生活的历史见证。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主任王建新教授2000年开始对巴里坤暨哈密东天山一带史前遗址进行了大量调查、考古和发掘。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发掘工作获得了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于2008年的考古鉴定会上确定为匈奴人西迁时生活的王庭所在地。这个结论使西北大学考古发掘工作有了定论,同时也为东黑沟遗址的文化现象掀起了她神秘面纱的一角。
  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发掘工作对揭秘东天山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也为进一步研究东天山游牧文化提供了依据。巴里坤东黑沟遗址是游牧民族夏季王庭所在地,那么他们的冬季王庭所在地是否应该在哈密的庙尔沟至沁城一带的天山南坡呢?根据庙尔沟、乌拉台、巴木墩沟祭坛规模、遗址规模、建筑遗址规模来看,充分证明了王建新教授的观点,天山南坡大规模的遗址可能是乌孙人、月氏人、匈奴人冬季王庭所在地。
  现在我们的文字岩画假如是吐火罗语的话,那么庙尔沟遗址可能与月氏人生活的王庭有关。吐火罗语是月氏人使用过的文字之一,这已被世界考古界认可和定论。庙尔沟遗址、祭坛、古墓葬和岩画与巴里坤兰州湾子遗址、祭坛、古墓葬和岩画来对比,有很多共同之处。2003年王建新教授就提出了巴里坤兰州湾子可能是大月氏人夏季王庭的看法。这个观点不是现代人就提出的,早在200多年前,巴里坤裴岑碑凉亭门厅柱子上有这样的楹联“坐镇前后蒲类国奠定大小月氏城”。汉代以前蒲类国(巴里坤)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大舞台,其中也包括月氏人在这里演绎的一段历史。
  岩画2区内容:该区发现了较多岩画,内容比较丰富,有狩猎图、老虎围猎图,还有较为珍贵的双马图等。但由于石质表面风蚀得比较严重,很多较难辨认。通过不同的光线折射慢慢能够看出岩画表现的内容。
  《双马图》在河床西岸的石滩石堆北面位置。岩石基本为长方体,长1.5米左右,高80厘米。在右上角刻画了一幅不够完整的双马图图案,从整体凿刻造型来看,双马的身体部分完整,而前肢没有凿刻完整,下肢从岩石表面色彩来看,由于年代太久,有一部分已经与岩石的表面色彩接近。与巴里坤兰州湾子的双马图较为接近。
  新疆社会科学院仲高教授说过,双马图是月氏人崇拜的图腾,只要是月氏人经过的地方,基本会出现双马图。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和现有文字岩画来看,那么庙尔沟出现双马图的可能性很大,庙尔沟遗址和月氏人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或者说这里是他们冬季王庭生活使用过的一个遗址之一。从祭坛规模来看可能是大月氏冬季王庭存在的可能性很大。随着进一步的调查、考古和发掘,将解密东天山游牧民族文化的现象,同时也给在庙尔沟遗址生活过的民族一个圆满的答案。
  庙尔沟墓葬、岩画和高台(祭坛)的存在,符合王建新教授三位一体的学术观点,也是史前游牧民族考古的重要三大要素。随着西北大学考古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地区文物局进一步考古计划的推进,东天山游牧民族文化的文化现象逐步被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认可,那么庙尔沟遗址的文化现象将逐步撩起她神秘的面纱,也将给世人一个科学的解答。
其他文献
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一是舆论机制,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二是激励机制,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三是价值机制,以积极的价值观念陶冶人;四是监督机制,以正确规范引导人;五是导向机制,以优秀作品
天山南北,丝路悠悠。那一座座土黄色的城池,是古人眼中的家园、驿站或争夺目标,在今人眼里,它们的名字全是古城。在所有遗存或消失的古城中,奇台县古城与地名可互相称谓。借用当地方言来讲:奇台的老爷子,只要提起家乡古城子。立马来了兴头子。建筑、餐饮、服饰、民俗、方言、传说、谚语、歌谣、戏曲等艺术在这里汇聚沉淀。堆积成奇台特有的文化方程式,驼队走离古城子。永远走进了历史。驼队搭建的文脉扎根在奇台泥土里,成了
谈高校德育中的心理教育张艳春武玉春张艳秋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迎接下世纪全球性的民族素质竞争。因此,当前改革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
中国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两项重大举措,对于地处边境、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图们江地区的对外贸易与开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写作教学应重视思维方式的传授和训练。思维方式有多种: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系统思维、深入思维、扩充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以
萨尔布拉克是个惨烈的战场。  有记录可查的第一场战斗过去整整70年了。  新疆有相当多的地方名叫萨尔布拉克。这是一个哈萨克词语:萨尔,黄色之意;布拉克,泉水之意。因为新疆地理的广袤以及哈萨克族历史上的活动范围之广,使用其中一个词做地名的地方多得难以统计,比如霍城县的萨尔布拉克镇切特萨尔布拉克村,比如昭苏县的萨尔阔布乡库尔布拉克村;更如我们熟悉的伊力特故乡肖尔不拉克,以及张贤亮的小说和同名电影肖尔不
企业的国际化竞争, 是资源、理念、人才、文化的竞争, 在当今全球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 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迅速改变, 跨国公司在社会责任和EHS 方面的行为、要求, 已经全面加注于相关的供应链企业上。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怎样面对新的竞争规则, 怎样打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成为新的热点问题。而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近20 年持续国际化发展, 积极响应全球竞争,将EHS
用相对论密度泛函法进行了立方晶体Mg2NiH4结构中复合体(NiH4)的几何构型,晶体的环境用一个“切断”(Cut-off)的Madelung势来模拟,计算中分别假设了一个平面四边形NiH^2-4和一个四面体的NiH^4-4的构型,对一坪面四边形构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