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期刊是最重要的科研情报源。科学期刊的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情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而科学期刊情报价值的体现则取决于情报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完整性和快捷性。当前国内专业期刊著录比较乱,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需要作者、编辑、图书馆员甚至包括读者在内的期刊情报转化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期刊;文献标引;规范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G2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52-02
进入数字化时代,专业期刊文献可供检索的著录项已经从过去的题名、著者、分类号、关键词,扩大到文献的各个要件,除传统的著录项外,作者单位、摘要、正文、引文、来源、基金项目编号,都成为当前专业期刊的著录项与检索项。文献著录的规范要求也随之渗透到文献的各个角落,而专业期刊的著录规范性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专业期刊在检索著录项上,存在着相当大程度上的混乱现象,这一问题如得不到解决,我国虽有论文数量世界第一的排位,但在期刊情报的知识向生产力转化上将大打折扣。
一、题名、摘要、关键词著录中的乱象
尽管题名、摘要、关键词是由著者给出的,但作为期刊的编辑有责任与著者协商,为其论文确定一个具备检索意义的题名。
目前在文献的数字化过程中,检索标识由文字(象形文字与拼音符号)、数字组成,其他在符号(如数学公式、符号、方程式、化学元素符号、指示符号等)上不具备检索意义,一些使用非文字、数字符号的题名则失去了检索意义,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或出现乱码的现象,或出现歧义的现象,很容易造成误检与漏检。
以某刊2011年第1期的论文题名“佩尔方程x2 - py2 = 1 的求解技巧”为例,该题名在数据库中显示为“佩尔方程x~2-py~2=1的求解技巧”。上例中的方程式无法成为检索词汇,反而在检索中会造成误检和漏检。而事实上,“x2- py2 = 1” 即“佩尔方程”,加“x2 - py2 = 1”对于反映文献主题无疑是“画蛇添足”。
摘要著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摘要不能准确地反映文献的主旨,公式、方程式和分子结构式的套用使摘要失去检索意义。如某刊第X期的一篇论文的摘要是“本文根据文献[1]和文献[2]得出如下结论”,这种表述明显犯了摘要著录的大忌,读者只有在得到文献[1]和文献[2]的情况下才可能了解文献的主旨,这种摘要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二、关键词著录中的乱象
如果在题名中无法避免使用公式、方程式和分子式,那么,在关键词中使用这些符号作为检索标识则毫无意义了,而事实上这种以公式、方程式和分子式作为关键词的现象在专业期刊中比比皆是。
专业期刊关键词的标引对于文献检索的精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部分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不足和检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关键词标引的混乱。主要表现为:
1.专指度低
专指度低主要表现为使用上位词标引下位概念。如使用“计算机”标引“单版机”,使用“肿瘤”标引“肝肿瘤”等。
2.規范性差
规范性差是期刊关键词标引的一个通病,如将“计算机”标引为“电脑”;“机械元件”标引为“机械零件”,“鼻衄”标引为“鼻出血”等。
《文献主题标引规则》(国家标准GB3.3.组配符号误用860-83)中明确指出:“概念组配包括概念相交和概念限定两种逻辑关系……概念相交关系的组配符号采用冒号‘:’……概念限定的关系的组配符号采用短横‘-’。”关键词标引虽然在主题标引中对检索词的规范化要求没有叙词的标题词高,但也应该遵循主题词的组配原则。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专业期刊,关键词的标引所使用的分隔符号都是分号“;”,这明显违背了文献标引中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4.关键词无检索意义
与题名与摘要不同,读者使用关键词的唯一目的是检索文献,因此,将无检索意义的符号、公式、方程式作为关键词标引是错误的、没有价值的。
三、著者译名著录中的乱象
著者译名著录中的乱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文姓名译成外文姓名时出现的问题,另一种是外文姓名译成中文姓名时出现的问题。由于中外文姓名转译是在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之间的基于读音的文字转换,因此会出现将中国人的名字转译成外文再转成中文后出现将“孟子” 变成“孟修斯”,“蒋介石”变成“常凯申”的笑话。
由于汉语向英语(或其他拼音文字)转译存在多种标准,一个中文名字会存在多种译法,如“吕亚男”的译法有:
1.LU Yanan
2.LV Yanan
3.LU Ya’nan
4.LV Ya’nan
5.Ya-Nan LU
6.Ya-Nan LV
7.LU Ya-nan
8.LV Ya-nan
9.Y.N LU
10.Y.N LV
11.Y LV
12.Y LU
此外,还有Lü,Yanan、Lü Ya-Nan、Lü Ya Nan、Lu Ya Nan、Lv Ya Nan、YN LU、YN LV等表示方法。
1999 年2 月1 日,关于作者中文名的拼音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相应规定有:
7 作者 (Author)及其工作单位 (Organization)
7.1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应符合GB-7713的有关规定。
7.2依据GB/T 16159,参照ISO 690,并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认可,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双姓”(包括“夫姓+父姓”、“父姓+母姓”)中加连字符。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如:ZHANG Ying (张颖) WANG Xi-lian (王锡联) ZHUGE Hua (诸葛华) FAN-XU Li-tai(范徐丽泰) 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 然而,这个规范并没有解决“吕亚男”是译成“LV Ya-nan”还是“LU Ya-nan”问题,同时,“-”的使用也不符合西方人对名字标引的习惯,造成了中国人不用,外国人也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四、分类号著录乱象
分类号著录是专业期刊检索项著录中最混乱的一项。主要表现为:
1.相同主题的文献,分类号不同
主题一致,但分类号却不同的现象在期刊的分类号标引中是经常发生的情况。
2.分类限定符号使用不当
《中图法》中,一些分类限定符号是针对特定文献类型而设定的,如分类号中的加号“+”,很多期刊中直接移植这个符号,而这个符号的意义仅仅是表示“+”后的下位类数字串是可以使用在期刊、报告等非书资料上的,也就是说,期刊论文如果使用这个分类号是可以连同“+”后的部分一同采用的,这个“+”是不能出现在期刊论文中的“中图分类号”一项上的。另外,一些年代,地域等限定符也经常被用错。
3.组配符号使用错误
关于中图分类号,《规范》中相应规定有:
11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与文献标志码 (Document code)
11.1 具有文献标志码的文章应标注分类号
11.2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类
11.3文章一般标注一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注两个或三个分类号;主分類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应以分号分隔。
11.4分类号前应以“中图分类号:” 作为标志。例:
中图分类号:TK730.2;O357.5
《规范》中的第11.3和11.4所给出的“多个分类号之间应以分号分隔”的规定,恰恰是造成标引不规范的成因之一。按照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之“排他性原则”,文献的分类是唯一的,对于多主题文献来说,应该用组配号“:”来表现多分类号所对应的主题概念之间的组配,而不能使用“;”,这一点在《中图法》各版的使用说明中均有提示。
五、解决方案
题名、摘要、著者、关键词和分类号是期刊检索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检索项,这些检索项标识符号的规范性直接决定着检索的精度。提高检索精度的前提必须也只能是检索标识与标引标识的高度规范化,因为只有达到高度的规范化才能达到高度的一致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期刊论文的作者与编辑要做到的是:
1.题名尽可能全面地涵盖文章的主题;
2.摘要中不能出现需要注释的句子或短语;
3.中外文作者译名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惯例;
4.关键词要做叙词化处理,杜绝无检索意义的符号作关键词;
5.分类号的使用要做到《规范》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相一致,不能各自为政;
6.编辑不仅要加强著录知识的学习以加强对作者论文著录项的规范化把关,还要对本刊涵盖学科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7.期刊编辑要与图书馆合作,以保证著录项标引的规范。必要时各著录项的规范化处理可外包给专业图书馆。
结 语
题名、摘要、关键词、分类号等文献著录项是读者利用文献的重要检索标识,专业期刊如果不能做到标引的规范化,这些著录项则成了“聋子的耳朵”,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知识——情报——成果”的转化链条将断裂或不完整,期刊的传播功能也随之大打折扣。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作者、编辑、图书馆员甚至包括读者在内的期刊情报转化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苏萍.中文期刊著录问题解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3):104-107.
[2] 夏红兵.期刊著录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5,(1):67-70.
[3] 蔡丽萍.期刊著录中常见问题分析[J].晋图学刊,2004,(5):60-80.
[4] 刘茂生,张丽云.关于期刊论文作者信息著录的建议[J].编辑学报,2002,(4):258-259.
[5] 刘如.中文期刊著录特点[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2):31-34.[责任编辑 杜 娟]
关键词:期刊;文献标引;规范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G2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52-02
进入数字化时代,专业期刊文献可供检索的著录项已经从过去的题名、著者、分类号、关键词,扩大到文献的各个要件,除传统的著录项外,作者单位、摘要、正文、引文、来源、基金项目编号,都成为当前专业期刊的著录项与检索项。文献著录的规范要求也随之渗透到文献的各个角落,而专业期刊的著录规范性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专业期刊在检索著录项上,存在着相当大程度上的混乱现象,这一问题如得不到解决,我国虽有论文数量世界第一的排位,但在期刊情报的知识向生产力转化上将大打折扣。
一、题名、摘要、关键词著录中的乱象
尽管题名、摘要、关键词是由著者给出的,但作为期刊的编辑有责任与著者协商,为其论文确定一个具备检索意义的题名。
目前在文献的数字化过程中,检索标识由文字(象形文字与拼音符号)、数字组成,其他在符号(如数学公式、符号、方程式、化学元素符号、指示符号等)上不具备检索意义,一些使用非文字、数字符号的题名则失去了检索意义,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或出现乱码的现象,或出现歧义的现象,很容易造成误检与漏检。
以某刊2011年第1期的论文题名“佩尔方程x2 - py2 = 1 的求解技巧”为例,该题名在数据库中显示为“佩尔方程x~2-py~2=1的求解技巧”。上例中的方程式无法成为检索词汇,反而在检索中会造成误检和漏检。而事实上,“x2- py2 = 1” 即“佩尔方程”,加“x2 - py2 = 1”对于反映文献主题无疑是“画蛇添足”。
摘要著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摘要不能准确地反映文献的主旨,公式、方程式和分子结构式的套用使摘要失去检索意义。如某刊第X期的一篇论文的摘要是“本文根据文献[1]和文献[2]得出如下结论”,这种表述明显犯了摘要著录的大忌,读者只有在得到文献[1]和文献[2]的情况下才可能了解文献的主旨,这种摘要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二、关键词著录中的乱象
如果在题名中无法避免使用公式、方程式和分子式,那么,在关键词中使用这些符号作为检索标识则毫无意义了,而事实上这种以公式、方程式和分子式作为关键词的现象在专业期刊中比比皆是。
专业期刊关键词的标引对于文献检索的精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部分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不足和检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关键词标引的混乱。主要表现为:
1.专指度低
专指度低主要表现为使用上位词标引下位概念。如使用“计算机”标引“单版机”,使用“肿瘤”标引“肝肿瘤”等。
2.規范性差
规范性差是期刊关键词标引的一个通病,如将“计算机”标引为“电脑”;“机械元件”标引为“机械零件”,“鼻衄”标引为“鼻出血”等。
《文献主题标引规则》(国家标准GB3.3.组配符号误用860-83)中明确指出:“概念组配包括概念相交和概念限定两种逻辑关系……概念相交关系的组配符号采用冒号‘:’……概念限定的关系的组配符号采用短横‘-’。”关键词标引虽然在主题标引中对检索词的规范化要求没有叙词的标题词高,但也应该遵循主题词的组配原则。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专业期刊,关键词的标引所使用的分隔符号都是分号“;”,这明显违背了文献标引中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4.关键词无检索意义
与题名与摘要不同,读者使用关键词的唯一目的是检索文献,因此,将无检索意义的符号、公式、方程式作为关键词标引是错误的、没有价值的。
三、著者译名著录中的乱象
著者译名著录中的乱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文姓名译成外文姓名时出现的问题,另一种是外文姓名译成中文姓名时出现的问题。由于中外文姓名转译是在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之间的基于读音的文字转换,因此会出现将中国人的名字转译成外文再转成中文后出现将“孟子” 变成“孟修斯”,“蒋介石”变成“常凯申”的笑话。
由于汉语向英语(或其他拼音文字)转译存在多种标准,一个中文名字会存在多种译法,如“吕亚男”的译法有:
1.LU Yanan
2.LV Yanan
3.LU Ya’nan
4.LV Ya’nan
5.Ya-Nan LU
6.Ya-Nan LV
7.LU Ya-nan
8.LV Ya-nan
9.Y.N LU
10.Y.N LV
11.Y LV
12.Y LU
此外,还有Lü,Yanan、Lü Ya-Nan、Lü Ya Nan、Lu Ya Nan、Lv Ya Nan、YN LU、YN LV等表示方法。
1999 年2 月1 日,关于作者中文名的拼音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相应规定有:
7 作者 (Author)及其工作单位 (Organization)
7.1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应符合GB-7713的有关规定。
7.2依据GB/T 16159,参照ISO 690,并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认可,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双姓”(包括“夫姓+父姓”、“父姓+母姓”)中加连字符。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如:ZHANG Ying (张颖) WANG Xi-lian (王锡联) ZHUGE Hua (诸葛华) FAN-XU Li-tai(范徐丽泰) 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 然而,这个规范并没有解决“吕亚男”是译成“LV Ya-nan”还是“LU Ya-nan”问题,同时,“-”的使用也不符合西方人对名字标引的习惯,造成了中国人不用,外国人也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四、分类号著录乱象
分类号著录是专业期刊检索项著录中最混乱的一项。主要表现为:
1.相同主题的文献,分类号不同
主题一致,但分类号却不同的现象在期刊的分类号标引中是经常发生的情况。
2.分类限定符号使用不当
《中图法》中,一些分类限定符号是针对特定文献类型而设定的,如分类号中的加号“+”,很多期刊中直接移植这个符号,而这个符号的意义仅仅是表示“+”后的下位类数字串是可以使用在期刊、报告等非书资料上的,也就是说,期刊论文如果使用这个分类号是可以连同“+”后的部分一同采用的,这个“+”是不能出现在期刊论文中的“中图分类号”一项上的。另外,一些年代,地域等限定符也经常被用错。
3.组配符号使用错误
关于中图分类号,《规范》中相应规定有:
11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与文献标志码 (Document code)
11.1 具有文献标志码的文章应标注分类号
11.2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类
11.3文章一般标注一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注两个或三个分类号;主分類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应以分号分隔。
11.4分类号前应以“中图分类号:” 作为标志。例:
中图分类号:TK730.2;O357.5
《规范》中的第11.3和11.4所给出的“多个分类号之间应以分号分隔”的规定,恰恰是造成标引不规范的成因之一。按照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之“排他性原则”,文献的分类是唯一的,对于多主题文献来说,应该用组配号“:”来表现多分类号所对应的主题概念之间的组配,而不能使用“;”,这一点在《中图法》各版的使用说明中均有提示。
五、解决方案
题名、摘要、著者、关键词和分类号是期刊检索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检索项,这些检索项标识符号的规范性直接决定着检索的精度。提高检索精度的前提必须也只能是检索标识与标引标识的高度规范化,因为只有达到高度的规范化才能达到高度的一致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期刊论文的作者与编辑要做到的是:
1.题名尽可能全面地涵盖文章的主题;
2.摘要中不能出现需要注释的句子或短语;
3.中外文作者译名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惯例;
4.关键词要做叙词化处理,杜绝无检索意义的符号作关键词;
5.分类号的使用要做到《规范》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相一致,不能各自为政;
6.编辑不仅要加强著录知识的学习以加强对作者论文著录项的规范化把关,还要对本刊涵盖学科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7.期刊编辑要与图书馆合作,以保证著录项标引的规范。必要时各著录项的规范化处理可外包给专业图书馆。
结 语
题名、摘要、关键词、分类号等文献著录项是读者利用文献的重要检索标识,专业期刊如果不能做到标引的规范化,这些著录项则成了“聋子的耳朵”,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知识——情报——成果”的转化链条将断裂或不完整,期刊的传播功能也随之大打折扣。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作者、编辑、图书馆员甚至包括读者在内的期刊情报转化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苏萍.中文期刊著录问题解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3):104-107.
[2] 夏红兵.期刊著录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5,(1):67-70.
[3] 蔡丽萍.期刊著录中常见问题分析[J].晋图学刊,2004,(5):60-80.
[4] 刘茂生,张丽云.关于期刊论文作者信息著录的建议[J].编辑学报,2002,(4):258-259.
[5] 刘如.中文期刊著录特点[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2):31-34.[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