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飞船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直冲云霄,承载着中国上万航天人的艰辛,将华夏几千年的飞天梦实现在浩瀚天宇。作为“神舟”五号发射试验队队长的许达哲亲睹此景,不禁激动万端。
从革命老区江西走出来的许达哲自大学毕业干上航天那时起,已从当年普通的设计员成长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五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直击我国神舟飞船发射和参与指挥的经历,让他铭记一生。
铁马西征 美酒醉心
2002年年末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格外的冷。一场飘然而至的大雪,把原本荒凉而了无生机的戈壁荒原,裹上了银装。大漠的景致完全变了,变得处处充满了诗情与画意。而平常容易见景生情爱赋诗言志的许达哲,此时站在高耸的发射塔架上,却一点也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和赋诗的激情。从他比平日多了几分凝重的表情上看,他是重忧在心啊。
的确如此。西北戈壁少有的严寒,让整个发射中心的空气都像结了一层霜。12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最低温度降到了-27℃,差不多是该地区20年来的最低温度。而这一天离神舟四号飞船的计划发射时间还有三天。万事俱备,碰上如此罕见的低温,长征二号F火箭还能不能正常起飞,成了困扰发射决策者们的问题,更给许达哲的心头增添了沉重的压力。
一阵寒风刮过,许达哲把目光从远方收了回来,顺手紧了紧大衣的领口,然后回身望了望密封的塔架操作平台——“长二F”火箭正被严严实实地包在里面。火箭会冷吗?它的输送管路已被精心呵护它的工作人员“穿”上了“棉衣”,固体发动机也被贴上了泡沫塑料,专门的空调还在不断地给它的“保暖房”吹着热风。发射临近,给它所有能给的“待遇”都不为过,惟愿它能经受住严寒的考验。想到这,他健步走下了发射塔架。他还得再去详细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叮嘱大家再想想还有没有没想到的问题,无论如何一定要确保发射万无一失。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都让他不能对自己的职责有丝毫懈怠,何况认真、细致是他的一贯作风。早在发射试验队进入基地不久,天气还不太冷时,他就敏锐地提醒设计师系统人员要留意低温发射可能遇到的问题,因为在他所经历过的几十次发射试验中,曾遇到过低温影响发射的情况,因此,他在发射试验队召开的会议上明确提出把冬季低温发射作为一个专题,及时部署,做好准备。会下,他又与总师及有关研制单位人员交谈掌握火箭低温发射时所必需关注的部位和问题。有了思想认识上的“御寒”准备,当低温不期而至,而且远远超出大家所能想象的寒冷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
12月30日凌晨,发射时刻来临。气象部门报告:发射场温度为-17℃。夜色里,成竹在胸的决策者们都早早地候在了发射指挥大厅各自的岗位上。许达哲头戴白色工作帽、身穿白大褂,静静地坐在了工作台前。衣帽上印刻的红色“神舟”二字,若隐若现地通过屏幕印入眼帘。神圣时刻,那两个已融入骨髓的字眼显得愈发的庄严。一个个发射程序指令传到耳畔,他把眼睛紧紧地盯在了有发射图像的大屏幕及显示各种数据的计算机上。
发射进入倒计时,他反而很平静,少有临近大战前的那种不请自来的紧张。有老朋友在一旁悄悄地问他:“发射前感觉如何?”他笑着回答:“挺好。”紧接着用镇静与自信的口吻补了一句:“肯定成功。”0时4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口令的下达,对我国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神舟四号飞船,在“长二F”火箭的托举下一飞冲天,用成功的喜报向正在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全中国人民宣告:实现中华飞天梦已为时不远。欢庆胜利的时刻,平日几乎滴酒不沾的许总,情不自禁地端起了斟满红葡萄酒的大酒杯,未饮心先醉。
在许达哲洁净的办公室里,书柜正中端放着一幅江泽民总书记与他亲切握手的彩色照片,成为整个房间的亮点。照片是2002年3月25日发射神舟三号飞船的时候拍下的。那一次,江总书记亲临发射场,成功之时,他与在发射现场的指挥员、专家以及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致贺。在频繁闪动的镁光灯下,一张张极富纪念意义的照片被拍摄了下来。画面上,每一个人都洋溢着激动与兴奋的表情,许达哲也不例外。那种表情,是经历了顽强拼搏获取弥足珍贵的巨大成功之后,自然流露的真情。第二天,江泽民总书记在亲切接见了发射有功人员代表后,又和大家一起座谈。作为航天15位出席代表之一,许达哲清楚地记得,总书记深情地对大家说,载人航天的任务还很重,一定要抓好。
殷切的嘱托,一直铭刻在许达哲的心里。那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责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科学高峰 几度关山
1984年年末。刚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许达哲,和同窗七载的妻子,从北国冰雪世界来到北京报到,分配在地处北京南苑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8年后,他升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许达哲报到的时候,为大学生、研究生办手续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想到,仅仅是在五年过后,许达哲的名字就已在研究院人才济济的圈子里脱颖而出了。1989年12月,他成了研究院“文革”后毕业生中第一批被破格提拔的高工之一;1991年1月,他获得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8月,他又成了该院“文革”之后评出的第一批4个青年研究员之一;1994年10月,他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新年伊始,他走上了研究院副院长的领导岗位,成了当时航天系统最年轻的副院长之一。这一年,他作为航天工业系统惟一的特邀代表,与航天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王礼恒一起,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学生时代,老师教育学生爱说的一句话是,才能是长期努力练习的报酬。对于走出校门的许达哲来说,这“报酬”何尝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达哲被分配到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工作。这个所是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及地面发射设备综合研究设计所,专业面广,科研力量雄厚。进所伊始,许达哲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虽然这并不是他所学的专业,但他一点也不“计较”。只要是研究室领导让自己干的事情,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干好。那个时候,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还不普及,他利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编制数据图表接口转换程序、绘图机接口驱动程序,方便大家在设计中使用。他还在业余时间担任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语言特聘教师,热心地教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语言。
那时候,国家重点型号发射设备——多功能发射车通过性设计方案急需模拟论证,这是发射车设计方案能否成立的关键之一。为此,许达哲在计算机房连续奋战了几个星期,一遍遍仿真演算,最终编制出一个汽车列车通过性分析软件包,为发射车研制提供了重要数据。当时的国防科工委领导亲自来到所里观看了演示,并给予充分肯定,使用部门由此也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软件包让他有些意外地获得了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一个科技进步奖,虽是三等,但却让他感到了付出后的收获。之后,他担任了发射车微机控制系统主管设计师、该型号地面发射设备副主任设计师。由他参与研制的发射车,在若干年后获得了国防科技一等奖,更使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那段时间,许达哲也干过一些将航天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的项目。比如钢铁定量配料装置以及用于烟草机械的轻型电子皮带秤等,都成了当时的“绩优股”,既替代了进口,又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两个项目,1993年分别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许达哲均为主要完成人。时至今日,他最早参与开发的烟草机械,仍是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支柱民品。当年他编写的电子皮带秤通用技术条件,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行业标准。
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曾这样说过:“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便越少。”先把岗位上的事情做好,才能接受更大的挑战。许达哲以这样朴素的信条,快乐地站在普通设计员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干了一年又一年。
1995年夏末,担任副院长后第一次担任发射试验队队长的许达哲,赴基地指挥某导弹型号进行一次重要试验。此前,同样的试验不幸因天气等原因而失败了,大家心里都比较紧张。这次他们又赶上了不好的天气,乌云围在头上总是不散,对于是否按期进行发射试验,队里产生了分歧,有人主张按期进行,有人主张等一等。作为试验队长,许达哲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果断决定按原计划执行任务。尽管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但在发射前的一刻,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走到导弹发射车跟前,抬手摸了摸平滑的导弹壳体,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下面全看你的了。”片刻之后,离弦之箭正中靶心。听到消息,群情振奋,皆大欢喜。尤其令人高兴的是,这一飞,竟飞出一个该类型号研制历史上打靶精度最高的试验纪录。
这年金秋,承担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总指挥工作的许达哲,率队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亚洲卫星一号及美国艾科斯达卫星的任务。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是我国第一个捆绑式火箭,也是“长二F”火箭的前身,研制发射过程中几经磨难。这次临近发射时,许达哲突然接到有关人员报告,说地面加注台有个管路阀门裂了,阀门上掉下的半个金属片也不知落在了何处。且不说阀门裂了是否会对发射造成什么影响,光是那掉落的小东西就足够让人揪心的——那将是致命的多余物。技术人员为此开始紧急处置,许达哲与火箭总设计师一起,也围着发射塔架爬上爬下,直到确信那半片金属不会掉进装满燃料的储箱里,才为准时发射燃起 “绿灯”。“轰”的一声巨响,火箭直冲云霄。得知卫星准确入轨后,许达哲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这年的11月28日、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研制历史上的第七次、第八次升空,使外星发射连续成功,也创造了中国同一大型运载火箭发射间隔最短的纪录。更为重要的是,连续的成功,终于解开了“长二捆”火箭前几次发射失利留下的悬念,让长征火箭的质量形象更好地展现在世界航天之林,也为日后研制用于发射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增添了信心。
以诗明志 实为胜理
2002年12月30日,我国最接近载人状态的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全国人民在倍加欢欣鼓舞的同时,都把目光投向了将于2003年第四季度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希望早日看到遨游太空的中国航天员的身姿,实现中华民族千古飞天的梦想,对于亲手缔造神箭、神舟的航天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在实现自己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梦想。然而,实现这梦想的征程并不比当年唐僧一行西天取经轻松。越是临近最紧要的关头,人的压力越是巨大。载人发射,事关航天员的生命,能否保证航天员平安返回地面,已成为对航天科技工作者巨大的考验。许达哲知道,前面已有四艘飞船打基础,再次发射就看质量是否过硬。惟有可靠的质量,才是确保成功的基础。“我们每个人手中的工作,都与航天员的生命紧紧相连。不要让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这是我们对航天员生命最好的保证。”面对神箭、神舟研制队伍,许达哲没少念叨质量经。他就是要以此提醒研制人员,一切为保航天员,一切为圆飞天梦。
2003年年初,在为神舟五号飞船研制工作召开的两总联席会议上,许达哲提出要把着眼点放在研究“航天员安全”的课题上,为此要重点解决舱内有害气体浓度及着陆冲击这两个专题,以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特别对着陆冲击专题,许达哲一直牵挂在心上。着陆冲击试验已经做了数十次,但还是有不放心之处。作为研制部门主管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导,许达哲不惜在这个专题上花费时间与精力,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有关键性的试验,他必到现场观看,并多次直接听取一线人员的建议与意见。
2003年6月,在飞船着陆冲击已有较高可靠性的基础上,许达哲又积极倡导抓紧研制更好、更安全的着陆缓冲机构,为航天员从太空平安返回地球家园,创造一个完美的瞬间。在许达哲的心目中,当中国第一位登天英雄微笑着走出飞船舱门的时刻,就是对所有研制功臣的最大褒奖。经过研制队伍3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改进的新型座椅缓冲器安装到了航天员座椅下面,它可以较好地吸收着陆冲击载荷产生的能量,与原方案比较,缓冲性能得到提高,且稳定性、一致性好,即使在意外情况下也可以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作用。许达哲在现场从头到尾观看了更换过程,过去隐隐的担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为了表达自己难以抑制的激动的心情,他用高亢的声音即兴吟诗一首:“神箭送神舟,银河任我游,拜访吴刚时,再饮庆功酒。”
航天事业是能让人充满激情的事业。以诗明志,以诗言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令许达哲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每次发射成功的喜讯,就是他灵感飞动的源泉。发射亚洲二号卫星的时候,他写道:“珠联璧合在月城,亚二整装待出征,天公欲问航天客,何时飞离地球村?”发射神舟一号的时候,他也写过像“华夏飞天梦依旧,揽月摘星在今朝”这样的诗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发射试验队在戈壁欢度中国的传统中秋佳节,他即兴赋诗一首:“中秋何处月最美,塞外戈壁黑河水。共圆中华飞天梦,神箭神舟显神威。”诗中流露出的是他始终萦绕于心的飞天梦,同时也让人看到血性男儿在理性思维之外浪漫的一面。
在妻子眼中,许达哲是个无论学习、做事都绝对专注、认真而且不服输的人。在南昌洪都机械厂上小学时,许达哲是学校6000名学生的“头”,被戏称为“儿童团团长”。高中毕业后,如他那个年龄段的人一样,许达哲下乡插队干了两年多的农活。艰苦环境的磨练,培养了许达哲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与不屈的品格,加深了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或许正因得益于此,在他参加工作以后,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有能力从容应付;在责任重大的科研生产中遇到问题时,他追求的是实事求是。考大学的时候,许达哲并没有填报哈尔滨工业大学,而是因高分被“硬性”分配去的。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对哈工大的了解还不是很多,父亲的同事、共和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者陆孝彭在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告诉他的家人,哈工大是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无名小辈很快就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优秀学生,走出校门后又很快成为航天队伍中的佼佼者。
近20年的航天生涯,许达哲无怨无悔,但母亲去世时的一幕却常在眼前浮现。那是2000年的夏天,长征三号火箭发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成功后一周,许达哲的母亲在南昌病逝。父亲含着泪告诉他,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病重的母亲一直不让家人对他说。当他的母亲从广播中听到发射成功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已心力不支的老人疲倦而又欣慰地留下一句话:“这下我可以放心地走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一心一意为儿子的事业着想,而从不愿干扰儿子的工作,她用一个母亲所能付出的博大的爱,给了儿子的事业以最无私的支持。身在北京的许达哲对母亲怀着深深的感激与歉意。他知道,自己惟一能够告慰母亲的,就是让母亲九泉有知,儿子正与同事们全力以赴,让一枚枚火箭腾飞,让一颗颗卫星上天,让一艘艘飞船遨游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