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贵州毛南族乡村治理的实地考察与分析,了解乡村治理的时代背景、治理困境等实际状况,并针对困境提出治理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贵州;毛南族;乡村治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0-311-02
南族是贵州省世居民族之一,目前人口约三万六千余人,主要聚居于该省中南部的平塘、独山、惠水三县境内,其中约90%的人口分布在平塘县卡蒲、者密等几个乡镇境内。社会治理问题,是我国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但涉及贵州毛南族乡村治理的学术成果,除了笔者5篇论文外,尚未发现有其他学术成果涉及。笔者从独特的时代背景入手,专门梳理毛南族乡村治理遭遇的重大困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1时代背景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任何社会治理的基础,贵州毛南乡村治理亦然。当前,外出务工潮席卷下的乡村社会是贵州毛南乡村治理的独特背景。外出务工的盛行,本文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两个方面来简单分析。
1.1客观条件21世纪初期,伴随着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巨大发展,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开始实施,迫切需要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根基于户籍制度基础上的森严的城乡壁垒开始破解,吃苦耐劳又廉价的乡村劳动力开始受到青睐。这种时代巨变,对于做了几代城市梦的毛南人而言,是个梦寐以求的机遇。
1.2主观条件贵州毛南族世代聚居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崎岖山区,千沟万壑,土地稀缺,目前人均土地667 m2左右,大部分土地是依赖自然降雨的坡地,粮食产量极低。随着交通、住宅等各种建设用地的刚性增加,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依赖这么点土地,目前最多只能维持基本温饱,加上我国粮食价格受控的历史战略制约,如今单纯从事农业而发家致富完全不现实。能够通过外出务工获取比在家务农更大的收益成了毛南人的最大愿望。
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有机结合,造就了21世纪初贵州毛南人外出务工行为蔚然成风,最终形成了当今方兴未艾的外出务工大潮。绝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弃农务工,离乡进城,造成了留村人口结构性巨变,引发出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对于当代乡村治理形成巨大挑战。
2治理困境
外出务工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职业选择,不仅成就了中国城市的辉煌,也成就了贵州毛南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单就目前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而言,这一职业选择功不可没。但如果放眼将来,这一职业选择的前景迷离,并非一路高歌。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外出务工在创造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毛南乡村治理带来前所未遇的挑战。这些挑战使得延续三十余年的原有乡村治理模式趋于失效,毛南乡村治理步入困境。本文择其重大困境阐述如下。
2.1乡村本土经济发展呆滞,农业经济趋于萎缩由于绝大多数有文化、有技术、有体力的村民弃乡进城打拼,建设家乡的责任自然落到了留守村民身上。缺乏基本的文化、技术、体力的支撑,不仅乡村本土经济进一步发展乏力,维持原有的水平也力不从心。原本小打小闹的个人或合伙的微型企业兴衰无常外,乡村传统支柱产业——农业也面临着日益萎缩的局面。粮食作物种植需要一定的体力,经济作物种植不仅需要一定体力更需要一定的技术。缺乏技术和体力的有力保障,不仅经济作物种植种类与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作物种植种类与面积也开始减少。水田变旱地,双季变单季甚至坡地抛荒现象在毛南乡村开始频频出现。这些现象直接导致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下降,进而引起整个乡村农业经济萎缩。大部分农户仅仅满足于食粮自给,不少农户食粮尚需外购。如果放任自流,乡村的农业基本功能就会自然丧失。
2.2乡村民风民俗易质,民族文化传承趋于乏力由于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无法参与家乡原有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目前这些民俗活动要么停办要么减小规模。这种现象不仅使得民族乡村失去吸引游客的基本资本,使得乡村旅游业前景黯淡无光,而且也使得毛南族在日趋减少的集体活动中逐步丧失民族向心力。不仅如此,随着世俗文化对外出务工者的浸染,这些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自身也有意无意中放弃了对民族特质的坚守。目前,在毛南村寨,除了老年人本着近乎虔诚的态度坚守着自身民族文化的阵地外,其他人开始或明或暗地淡出。目前,贵州毛南族民族文化不但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而且有断代之虞。
2.3乡村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无法维系,社会根基趋于瓦解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男(女)大当婚(嫁)、夫妻和睦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朴素要求。外出务工潮来袭后,青壮年纷纷外出,仅余老幼及哺乳期的妇女留守故土。务工的职业要求,使得务工者仅得年终机会回乡团聚,这样就造成了高龄老人的日常服侍、年幼子女的日常管教、夫妻的日常扶持无法兼顾的状况。就老人而言,平时精神赡养被忽视,生病时又无人照料,最终造成老人临终难见子女一面,双方抱憾终生的极端恶果。就子女而言,平时与父母缺乏基本交流,有事时又无法沟通,最终造成子女缺乏管教,道德堪忧的极端恶果。就夫妻而言,平时两地分居,有事时又无法互助,最终造成夫妻隔阂日增,离婚收场的极端恶果。这些极端恶果的实例目前虽少之又少,对家庭传统伦理道德的腐蚀作用却不容小觑。众所周知,婚姻是我国家庭构建的前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我国传统家庭构建的模式。当前,在毛南村寨,女大当嫁不存在任何技术性困难,男大当家却不然。由于我国不同地域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外出女工极少愿意回乡成家,本地返乡男子的婚配几率大降。由于家庭经济因素的制约,因贫难婚成为大龄男子的紧箍咒。这样的实例目前虽属个别,却是家庭传统伦理道德构建的绊脚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整个社会构建的根基。家庭内部裂变甚至根本无法组建,社会的和谐稳定自然流于空谈。
2.4乡村传统家族邻里伦理道德无法维系,社会治安趋于恶化互助友爱是我国传统家族邻里伦理道德的朴素要求。外出务工盛行后,由于各人能力、机遇的差异,各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历经二十余年才形成的村庄实力格局在短短数年间便被打破。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加以消化,短期内造成心理极度不适,各家之间猜忌、嫉妒之心不免泛起。原有的家族邻里之间友爱互助的习俗逐步流于表面化,明争暗斗逐步充斥乡间,平时各家自扫门前雪的习气开始形成。目前这股暗流虽未成不可逆转之势,却不可忽视其对传统家族邻里伦理道德的侵蚀力度。传统家族邻里伦理道德逐步失去对乡村的制约力度,村民心态微妙的嬗变,造成乡村天然治安体系漏洞百出,加上原有的治安主力——青壮年大量流失,大大小小的治安事件在这片原本平静的土地上时有发生。目前这种治安形势虽称不上严峻,但依然要求有别于传统的新的乡村治安体系尽快构建。 乡村治理的种种困境,实质就是我国乡村复兴大业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对此的认知与态度,检验着乡村基层执政群体的政治智慧,执政素养。
3治理思路与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盛行后,在我国广大乡村实行的是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过30年的运行实践,这种体制的不足日趋显现,概而言之就是分有余而统不足。具体到贵州毛南乡村而言,乡村基层政权组织治理理念僵化,前瞻性不足,全局观欠缺,日常治理中主动服务意识淡薄,被动管理意识盛行,最终导致毛南乡村社会治理功效式微。针对上述不足,笔者提出自己的治理思路与对策,为提高社会治理功效尽绵薄之力。
3.1治理思路贵州毛南乡村治理困境的直接原因就是外出务工,根源就是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所以,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留住人心是基本的治理理念。由于毛南乡村具备贵州毛南族的民族特性、西南喀斯特的地貌特性、亚热带气候的植被特性等天然优势,使得民族旅游产业成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具体为:以民族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民族工艺品加工业、绿色养殖业、绿色粮食种植农业、绿色果蔬种植业等相关辅助性子产业发展,再配以人员技术培训、宣传营销、发展规划、仓储物流、交通建设等配套性建设,共同构建毛南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治理思路。此思路必须保障本土毛南乡民共享发展红利,政府与百姓共赢,否则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2治理对策治理思路的有效实现需要依赖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对策,缺乏有效对策的保障,治理思路的功效不彰甚至无效。笔者择其重要对策简述如下。
3.2.1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业。利用游客的猎奇心理和对美的天然追求,采用传统和现代两种手段,制造出符合不同游客心理的不同价位的工艺品。一是挖掘深藏于民间的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品技艺,以传统方式手工制造。二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艺术再加工,利用现代设备机器制造。
3.2.2发展绿色环保的养殖业、粮食种植业、果蔬种植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利用该地茂密的植被、优质的水源、众多的坡地等地域特点,一是养殖业采用放养方式;二是扩大高价值的糯米种植面积;三是推广种植适应本地气候、土地的最优果树品种,以便规划春天赏花、秋天摘果的特色旅游体验主题;四是扩大时令蔬菜和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规模。
3.2.3加强人员技术培训。一是鼓励本地乡民,尤其是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由政府垫资或部分垫资,按需择优质技术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进行相关技术培训,解决本地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二是根据需要争取国家的对口支援人才和聘请资深技术人员到现场随时指导,解决一时性技术性难题。
3.2.4扩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通过广告、视频、文章等形式及时进行营销宣传,激发游客的兴趣。
3.2.5制定发展规划预案。每年根据发展所需,前瞻性提出几个调研课题,通过社会招标方式加以专业化解决。
3.2.6合理规划景区布局,整合各种资源。依据毛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通盘规划设计景点分布,为旅游业长远发展提供充分空间。
4小结
贵州毛南乡村治理的困境,不过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困
关键词 贵州;毛南族;乡村治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0-311-02
南族是贵州省世居民族之一,目前人口约三万六千余人,主要聚居于该省中南部的平塘、独山、惠水三县境内,其中约90%的人口分布在平塘县卡蒲、者密等几个乡镇境内。社会治理问题,是我国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但涉及贵州毛南族乡村治理的学术成果,除了笔者5篇论文外,尚未发现有其他学术成果涉及。笔者从独特的时代背景入手,专门梳理毛南族乡村治理遭遇的重大困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1时代背景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任何社会治理的基础,贵州毛南乡村治理亦然。当前,外出务工潮席卷下的乡村社会是贵州毛南乡村治理的独特背景。外出务工的盛行,本文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两个方面来简单分析。
1.1客观条件21世纪初期,伴随着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巨大发展,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开始实施,迫切需要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根基于户籍制度基础上的森严的城乡壁垒开始破解,吃苦耐劳又廉价的乡村劳动力开始受到青睐。这种时代巨变,对于做了几代城市梦的毛南人而言,是个梦寐以求的机遇。
1.2主观条件贵州毛南族世代聚居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崎岖山区,千沟万壑,土地稀缺,目前人均土地667 m2左右,大部分土地是依赖自然降雨的坡地,粮食产量极低。随着交通、住宅等各种建设用地的刚性增加,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依赖这么点土地,目前最多只能维持基本温饱,加上我国粮食价格受控的历史战略制约,如今单纯从事农业而发家致富完全不现实。能够通过外出务工获取比在家务农更大的收益成了毛南人的最大愿望。
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有机结合,造就了21世纪初贵州毛南人外出务工行为蔚然成风,最终形成了当今方兴未艾的外出务工大潮。绝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弃农务工,离乡进城,造成了留村人口结构性巨变,引发出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对于当代乡村治理形成巨大挑战。
2治理困境
外出务工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职业选择,不仅成就了中国城市的辉煌,也成就了贵州毛南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单就目前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而言,这一职业选择功不可没。但如果放眼将来,这一职业选择的前景迷离,并非一路高歌。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外出务工在创造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毛南乡村治理带来前所未遇的挑战。这些挑战使得延续三十余年的原有乡村治理模式趋于失效,毛南乡村治理步入困境。本文择其重大困境阐述如下。
2.1乡村本土经济发展呆滞,农业经济趋于萎缩由于绝大多数有文化、有技术、有体力的村民弃乡进城打拼,建设家乡的责任自然落到了留守村民身上。缺乏基本的文化、技术、体力的支撑,不仅乡村本土经济进一步发展乏力,维持原有的水平也力不从心。原本小打小闹的个人或合伙的微型企业兴衰无常外,乡村传统支柱产业——农业也面临着日益萎缩的局面。粮食作物种植需要一定的体力,经济作物种植不仅需要一定体力更需要一定的技术。缺乏技术和体力的有力保障,不仅经济作物种植种类与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作物种植种类与面积也开始减少。水田变旱地,双季变单季甚至坡地抛荒现象在毛南乡村开始频频出现。这些现象直接导致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下降,进而引起整个乡村农业经济萎缩。大部分农户仅仅满足于食粮自给,不少农户食粮尚需外购。如果放任自流,乡村的农业基本功能就会自然丧失。
2.2乡村民风民俗易质,民族文化传承趋于乏力由于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无法参与家乡原有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目前这些民俗活动要么停办要么减小规模。这种现象不仅使得民族乡村失去吸引游客的基本资本,使得乡村旅游业前景黯淡无光,而且也使得毛南族在日趋减少的集体活动中逐步丧失民族向心力。不仅如此,随着世俗文化对外出务工者的浸染,这些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自身也有意无意中放弃了对民族特质的坚守。目前,在毛南村寨,除了老年人本着近乎虔诚的态度坚守着自身民族文化的阵地外,其他人开始或明或暗地淡出。目前,贵州毛南族民族文化不但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而且有断代之虞。
2.3乡村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无法维系,社会根基趋于瓦解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男(女)大当婚(嫁)、夫妻和睦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朴素要求。外出务工潮来袭后,青壮年纷纷外出,仅余老幼及哺乳期的妇女留守故土。务工的职业要求,使得务工者仅得年终机会回乡团聚,这样就造成了高龄老人的日常服侍、年幼子女的日常管教、夫妻的日常扶持无法兼顾的状况。就老人而言,平时精神赡养被忽视,生病时又无人照料,最终造成老人临终难见子女一面,双方抱憾终生的极端恶果。就子女而言,平时与父母缺乏基本交流,有事时又无法沟通,最终造成子女缺乏管教,道德堪忧的极端恶果。就夫妻而言,平时两地分居,有事时又无法互助,最终造成夫妻隔阂日增,离婚收场的极端恶果。这些极端恶果的实例目前虽少之又少,对家庭传统伦理道德的腐蚀作用却不容小觑。众所周知,婚姻是我国家庭构建的前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我国传统家庭构建的模式。当前,在毛南村寨,女大当嫁不存在任何技术性困难,男大当家却不然。由于我国不同地域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外出女工极少愿意回乡成家,本地返乡男子的婚配几率大降。由于家庭经济因素的制约,因贫难婚成为大龄男子的紧箍咒。这样的实例目前虽属个别,却是家庭传统伦理道德构建的绊脚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整个社会构建的根基。家庭内部裂变甚至根本无法组建,社会的和谐稳定自然流于空谈。
2.4乡村传统家族邻里伦理道德无法维系,社会治安趋于恶化互助友爱是我国传统家族邻里伦理道德的朴素要求。外出务工盛行后,由于各人能力、机遇的差异,各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历经二十余年才形成的村庄实力格局在短短数年间便被打破。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加以消化,短期内造成心理极度不适,各家之间猜忌、嫉妒之心不免泛起。原有的家族邻里之间友爱互助的习俗逐步流于表面化,明争暗斗逐步充斥乡间,平时各家自扫门前雪的习气开始形成。目前这股暗流虽未成不可逆转之势,却不可忽视其对传统家族邻里伦理道德的侵蚀力度。传统家族邻里伦理道德逐步失去对乡村的制约力度,村民心态微妙的嬗变,造成乡村天然治安体系漏洞百出,加上原有的治安主力——青壮年大量流失,大大小小的治安事件在这片原本平静的土地上时有发生。目前这种治安形势虽称不上严峻,但依然要求有别于传统的新的乡村治安体系尽快构建。 乡村治理的种种困境,实质就是我国乡村复兴大业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对此的认知与态度,检验着乡村基层执政群体的政治智慧,执政素养。
3治理思路与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盛行后,在我国广大乡村实行的是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过30年的运行实践,这种体制的不足日趋显现,概而言之就是分有余而统不足。具体到贵州毛南乡村而言,乡村基层政权组织治理理念僵化,前瞻性不足,全局观欠缺,日常治理中主动服务意识淡薄,被动管理意识盛行,最终导致毛南乡村社会治理功效式微。针对上述不足,笔者提出自己的治理思路与对策,为提高社会治理功效尽绵薄之力。
3.1治理思路贵州毛南乡村治理困境的直接原因就是外出务工,根源就是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所以,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留住人心是基本的治理理念。由于毛南乡村具备贵州毛南族的民族特性、西南喀斯特的地貌特性、亚热带气候的植被特性等天然优势,使得民族旅游产业成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具体为:以民族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民族工艺品加工业、绿色养殖业、绿色粮食种植农业、绿色果蔬种植业等相关辅助性子产业发展,再配以人员技术培训、宣传营销、发展规划、仓储物流、交通建设等配套性建设,共同构建毛南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治理思路。此思路必须保障本土毛南乡民共享发展红利,政府与百姓共赢,否则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2治理对策治理思路的有效实现需要依赖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对策,缺乏有效对策的保障,治理思路的功效不彰甚至无效。笔者择其重要对策简述如下。
3.2.1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业。利用游客的猎奇心理和对美的天然追求,采用传统和现代两种手段,制造出符合不同游客心理的不同价位的工艺品。一是挖掘深藏于民间的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品技艺,以传统方式手工制造。二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艺术再加工,利用现代设备机器制造。
3.2.2发展绿色环保的养殖业、粮食种植业、果蔬种植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利用该地茂密的植被、优质的水源、众多的坡地等地域特点,一是养殖业采用放养方式;二是扩大高价值的糯米种植面积;三是推广种植适应本地气候、土地的最优果树品种,以便规划春天赏花、秋天摘果的特色旅游体验主题;四是扩大时令蔬菜和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规模。
3.2.3加强人员技术培训。一是鼓励本地乡民,尤其是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由政府垫资或部分垫资,按需择优质技术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进行相关技术培训,解决本地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二是根据需要争取国家的对口支援人才和聘请资深技术人员到现场随时指导,解决一时性技术性难题。
3.2.4扩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通过广告、视频、文章等形式及时进行营销宣传,激发游客的兴趣。
3.2.5制定发展规划预案。每年根据发展所需,前瞻性提出几个调研课题,通过社会招标方式加以专业化解决。
3.2.6合理规划景区布局,整合各种资源。依据毛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通盘规划设计景点分布,为旅游业长远发展提供充分空间。
4小结
贵州毛南乡村治理的困境,不过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