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自然思想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子《道德经》以“道”和“德”为主线,凭借与“道”相应和的“朴”“静”“无为”等观念构造出他的自然人性观。老子的自然观强调人之自然本性,即“朴”“无欲”“自化”。“道”周遍万物,而素朴之人的禀赋和性情受“道”影响最大,因而越发能依“道”行事。因而,老子所说的“无知少欲”之人,恰恰是有“道”之人,也是能创造出新文明的人。老子强调“朴”,“朴”既是“道”的显现:具体而微、无处不在,又太过平常以至于易被人忽视。老子在《道德经》中构建出“朴”的观念,即老子以“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等,把“朴”用作具有实物威力的器物——“大制”;又以“敦兮其若朴”,把“朴”用作真人的本性,以此构造出了民之“朴”“无欲”“自化”等自然人性论。若我们把“朴”作为“道”之显现、作为“器物”之实用,作为“真人”之代表,就会发现“朴”在政治、德性修养以及生活处事方面具有巨大力量。因此,“朴”作为“道”和人性中本有的因素成为老子自然人性观的核心概念。
  【关键词】:老子 自然思想 自然人性
  人各有其禀赋与性情,但人之所以称为人恰是因为每一个体都体验到了同一种普遍性,正因这同一的普遍性使得每一个体享有“人”这个称呼。老子用道生养万物来说明降临在每个人身上的同一普遍性,即,人成为人,是因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本质。“道”变化万千,老子取“道”之“朴”“静”“无为”“自化”等形相说明人之自然素朴、有力,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展望视野。本文以“道”为线索,论说老子自然思想中的自然人性论。
  一、“道”与人之淳朴本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1世间有这一物,这一物就因“道”(必然性)而生;既然必然有此物,就有养护他/它的东西存在,老子称这养护万物的东西为“德”,即万物各有的本性。人是道的一环,道给予人自然本性,使得人能够朝向善的方向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是老子劝说君王用“道”为政时点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页203)此段可精炼地归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页134)。在老子看来既然人由道所生,君与民就同属于道的一环,而民的原初淳朴之心可代表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没有太多欲望、没有机诈之心。在老子看来,圣人的作用之一就是使混乱的民心复归淳朴,即让民心回归到自然本性中。但老子所设置的圣人复归民心的方式,不是使民习得见“道”的智慧,以便人人能凭借认知“道”的理性行事。老子说圣人的方法是“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页296),并且依据“弱者道之用”(四十章,页217),得道的圣人以不显自己意志的方式扶正民心。老子对民要求“绝智弃辩”(十九章,页134)。《道德经》中提到的知或智有如下含义:一,算计与辨识之心;二,知“道”,即了解“道”,与此相反是“不知”,即不见“道”却自以为是,“自恃”“自矜”。无论哪种对“知”的理解,老子对民的态度都是要民无知无欲。民之自然本性是朴、少欲、无私心,但民众的性情各异,有天性意志较他人强者,有欲望天生比他人多者,“无知无欲”不被启蒙的民是否如老子所说有“自正”“自化”能力?让我们从人的婴儿状态开始,对保持自然人性之民的生存状态做一番推想,这两个问题所具有的诸多细节可在这番推想中得到进一步展示,问题的答案也会向我们显示出。
  我们假定一个新生儿出生在老子描绘的“小国寡民”2社会中。这个社会的居民保有人的自然本性,民风又淳朴。此婴儿在淳朴民风下长大,未受到邪恶环境影响,天生拥有“道”的平和、少欲、淳朴诸种德性,一切善的东西都在他的内心成长并且未受到“启蒙心智”的教化。因为他的性情较其他民眾更爱冒险,他便跑到村庄的外围世界探险。他看到外界人民在他们所创造的繁华世界中,享受着机械设备带来的诸种便利,歌舞升平、舟车环绕,好不热闹。他震惊于外界民众创造出的繁华景象,但他也在这里看到过许多令人心惊的争斗场面,乃至看到某人因冲动险些杀人的情景。这些情景令他心生厌恶,他生在没有极尽算计与争斗的淳朴村庄,善在他心中茁壮成长,他还未对善恶进行理性分析之时,就在情感上厌恶恶,他的心也在抵制自己感受到的一切不合“道”、不合人之本性的东西。他在外界社会生活久了,就认识到了人的机诈之心,但他在淳朴村庄中生活更久,降在他心中的善与“道”牢牢守护着他,以致他对那些能便捷得来却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根本无感。当有人夺去他应得的东西,他心中立刻涌来不公正之感,但他永远有多种合道的处理方式。因为道之无限,尊道之人的选择就格外多,而且“道”常使人做出对自己与他人更好的选择3。一天,他坐在一位乞丐身边静观这个世界的繁华,想到自己的故乡似乎也有人会制作这些便利的机械,但村人更喜欢与邻人合作使用简单的器物收获粮食;似乎在他儿时探索过的一个废弃粮仓中也有舟、车。他看了看身边面黄肌瘦的乞丐,立马想到故乡人的生活尽管没有此世界繁华,但人人衣暖食足,想到家乡没有那仿佛要消灭对方生命才罢休的争吵。那丢弃“道”的狡诈之心在他的故乡无法施用,因为人人视有此心的人如小丑。
  他身处的“小国寡民”之地恰好拥有肥沃的土地、富饶的自然资源,我们不禁会想,如果邻国人民同样心思淳朴,但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受自然条件限制,连最基本的自然欲望饥渴等也得不到满足。当村民决定迁徙,来到上述之人的故乡并受到热情款待,他们每个人在这里几乎第一次有了饱腹之感。他们想留在这片土地,可如果这样做,这片肥沃土地的人口就会过多,来自贫瘠土地的人商议并做出决定:不能损害邻国人的利益,让我们重新上路,寻找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肥沃土地,天明就走,也不强迫要留在这里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在老子“道”与“德”的设想中,人之淳朴的自然本性更合“道”,“无知无欲”的素朴之人拥有自己的文明与生活方式,并且有能力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其他文献
《论语》作为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流传百世,经久不衰。书中仅一万余字,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朱熹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本《论语》,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关系更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通过孔子和他的学生的相处,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师生之道,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能有所启迪。  孔门的师生关系,主要由两个主体人群构成。一个是师,即孔
期刊
【摘要】:《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作为影响千千万万舞蹈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的经典之作,具有其他舞蹈作品无法比拟的时代意义与创作意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年代,特殊的文化背景产生其独特的动作语言词汇,政策的推行使其发展更是畅通无阻。然而其成功是否仅仅只是时代的造就,如何去看待这部经典舞剧则众说纷纭。文章通过笔者的点滴浅见以及相关资料查阅,对此进行一番探讨,以期对现当代舞蹈作品铺就些借鉴之处。  【关键词】:
期刊
社会保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新时代新思想的背景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保障形式多样、项目复杂、对象众多、费用巨大,而且涉及到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管
期刊
【摘要】:工业革命是工业文明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也是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从现代文明进程来看,工业革命会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发生深刻的变革。近年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日渐热议的话题,这要求我们需要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对第四次工业革命进行分析思考,提出新的观点解决新的问题。  【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新条件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期刊
【摘要】:西晋至北魏前期,洛阳作为重要军事据点,陷入了长达一百一十余年的争夺战争,曾在不同时段归属于前赵(汉国)、后赵、东晋、前燕、前秦、后秦、刘宋、北魏八个政权的势力范围,且在各时段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或修复。  【关键词】:西晋至北魏 洛阳 归属  洛阳建都始于周公营造“成周”,后周平王东迁,洛阳正式成为国都。东汉光武中兴,定都洛阳,兴建南北宫,却在末年因董卓之乱被毁。曹魏建立后,文帝、明帝
期刊
【摘要】:虽然联合国早已提出将单一罗马化作为地名改写的统一国际标准,但当前中国地名改写问题尚未取得一致认同,英译拼音化局面混乱。本文将就中国地名译写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地名 单一罗马化 英译 拼音化  一.中国地名译写的相关国际和国家标准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地名在各个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地名译写的问题,国内外也都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  1967年召开
期刊
【摘要】:《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法学界对国际法领域的深入研究,不平等条约的合法性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根据对历史背景、条约条款的研究分析,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不具有合法性的。  【關键词】:国际法 合法性 南京条约  一、国际法简述  (一)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法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
期刊
【摘要】:诉讼程序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演进而且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演进的缩影。我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研究我国诉讼程序演变和发展的一个切入点。死刑复核制度本身又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受“慎刑”、“天人合一”、“无讼”、“君王至上”、“民本”等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演化而成的。法律制度的存在于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而当今国际上对于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
期刊
【摘要】: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对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延安整风运动,要立足其背景及过程一分为二、辩证的进行评价,既要充分肯定整风运动准备充分、目的明确、主次分明,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群众、注重反馈等积极方面,又不可忽视整风运动在审干运动中的偏差、在反教条主义中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等消极方面。我们要实事求是的对整风运动进行研究、总结,并充分利
期刊
【摘要】:丧葬方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选择,更是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的产物,天葬在藏区的普遍被选择和延续必有其生存的特殊环境。宗教赋予的特殊伦理观念、死亡观念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天葬的普遍认可。  【关键词】:藏族 天葬 自然环境 死亡观念 宗教伦理  一、青藏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丧葬形式  “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形成独有的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