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ang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证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学、教、评的一致性,需要落实学教评一体化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目标,如何以学定教地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实现测评和点评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清晰的教学目标是学的方向、教的指引、评的依据,是把学、教、评统筹在一起的向心力。以学定教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认同,它是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载体。测评和点评能够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拟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一课为例,探讨学教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测评;点评
   在以往的听评课当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学设计或课堂呈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要保证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学、教、评的一致性,需要落实学教评一体化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目标,如何以学定教地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实现测评和点评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本文拟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一课为例,探讨学教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针对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目标是学教评一体化能够有效落实的关键
   清晰的教学目标是学的方向、教的指引、评的依据,是把学、教、评统筹在一起的向心力。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才有的放矢,课堂评价才有所依托。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针对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以确保学教评一体化的可操作性和保证目标设定的科学有效。下面以《灯笼》教学目标为例,从三个层面谈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目标。
   《灯笼》教学目标:
   目标① 梳理关于灯笼的事件,理清文章思路。
   目标② 体会作者寄寓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内涵。
   目标③ 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仿写课文句子。
   1.课程标准层面
   “课堂评价基于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来自于对课程标准的分解。”[1]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语文核心素养等多个要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课程标准出发,找到理论依据。以《灯笼》的教学目标为例:
   (1)基于课标对学生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2]的能力要求,设计了目标①。
   (2)基于课标“培养爱国主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2]的总体目标要求,和“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的教学建议,设计了目标②。
   (3)基于课标“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2]的教学建议,设计了目标③。
   2.教材层面
   (1)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俗文化”,语文要素是“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依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设定目标②。
   (2)依据单元写作任务“学习仿写”,设定目标③。
   3.學情层面
   (1)八年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概括事件能力,但组织语言精简概括尚存一定难度,且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对学生内容概括能力的考查,据此设定目标①。
   (2)学生因对时局背景不甚了解,在品读悟情时存在一定障碍,且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对学生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据此设定目标②。
   (3)学生有以课文为蓝本的读写共生经验,对仿写不陌生,但尚未使用过“托物言志”手法仿写,据此设定目标③。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既是学教评一体化能够有效落实的先决条件,又与学教评一体化相辅相成。只有针对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目标,才能保证目标设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学教评一体化的可操作性。
   二、以学定教的教学活动是学教评一体化的核心
   以学定教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认同,它是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载体。而在以学定教地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起点意识,结合《灯笼》一课,我们可从知识起点、技能起点、态度起点去设计教学活动。
   1.从学生的知识起点上看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教评一体化,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清晰的认识,要对学生进行群体共性和个体差异性分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1) 群体共性分析:在学习《灯笼》之前,同学们已学过《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这样托物言志的散文,所以在根据单元写作目标“学习仿写”设计“仿《灯笼》句”环节时,可以添加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进行仿写的要求,本环节主要使用练习法,让学生当堂训练,学以致用。
   (2) 个体差异性分析:因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写作素养不尽相同,所以“仿《灯笼》句”环节也可使用分层教学法。对于底子薄、表达能力弱的同学,仅要求仿句句式结构与原文相同即可;对于能比较好地组织语言、具备一定表达能力的大部分同学,要求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写课文句子;对于能很好地遣词造句、具备熟练驾驭语言能力的同学,则要求选用传统文化的载体,使用托物言志手法仿写句子,且作品中要传递家国情怀。
   2. 从学生的技能起点上看
   《灯笼》一课的学生技能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两方面,针对他们的技能起点,要全力做到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课堂活动既要“接地气”——让大部分同学能接受训练的难度,愿意去尝试;又要有一定的提升区间——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能力水平。
   (1) 在概括能力层面:八年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概括事件能力,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组织语言精简概括尚存一定难度;加之吴伯箫散文多用古语、书面语,且叙事较散,学生阅读的专注力不容易集中。针对这种学情,在梳理关于灯笼的事件时,可使用图示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通过提供图表支架和方法支架,让同学们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理清思路。在图表支架中,要为同学们准备好概括范例,即教师对学习策略进行的示范。同学们可以借助这些范例快速走进文本,完成填空。对于一些概括能力比较薄弱的同学,还可以向他们提供方法支架,如:①要注意把握文章线索,要体现出“灯笼”这个关键要素。②找到本段中和灯笼的关联事件压缩。③尝试用动宾短语组织语言。    完成填表之后,使用课堂讨论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意见,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以此,“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任务,把教学活动设计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积极、有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整过程,让学生真正地有事可干,真正地学习。”[4]
   双支架的搭设既能让学生学习整体感知此类文章的方法,锻炼概括能力,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整个教学活动中,‘学’为主,‘教’为从,学而后教,教师始终是站在学生身旁适时指导的共学者;自学为主,互学为辅,先自学后合作,学生始终是以独立的个体进行学习的生命体。”[1]
   (2)在写作能力层面:从七年级开始我和学生们做过多次以教材为蓝本的读写共生创作,所以同学们对仿写并不陌生,而本次仿写重在训练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在仿写课文选段环节,提取课文第二段“提起……就会想起……就会想起……想起……”的句式结构,设计了使用“托物言志”手法仿写课文选段的活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技法,拓展到写作中去,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要求他们选用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引发联想的事物。
   3.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点来看
   因为学生对《灯笼》的时代背景比较生疏,且内容蕴藉深沉,多用古语的写作风格,使文本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大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的兴趣度不高。因此在品读悟情时,一方面需要链接介绍作者生平和时局背景,知人论世;一方面需要根据散文阅读涵咏法,以多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掌握课文的主旨意蕴,与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4]
   如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家国情怀的两段可以以师生共读的形式完成,要在共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壮怀激烈,进而受到感染,读出慷慨激昂的斗志。创设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情境,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起点,对于评价目标达成度至关重要。有了起点意识,教学活动设计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随堂点评方能“因地制宜”,效果测评也才有可信度。
   三、测评和点评实现学教评一体化的重要推手
   学教评一体化中的“评”由测评和点评两部分组成,通过测评可以了解每个教学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点评可以引导学生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1. 怎样设计测评
   测评方法是多元的,就《灯笼》一课而言,可用图表测评、朗读测评和写作测评。
   (1)通过图表测评。图表既能直观地呈现课文的行文思路,又能对文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整合,还能通过范例对学生提供指导,因此选用图标测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理‘灯笼’事”环节,老师需通过填写图表测评学生归纳概括事件的能力,并在图表的总体呈现中达成理清文章思路的目标。以此形成自学→互学→示学→评学的体系。
   (2)通过朗读测评。对学生朗读的评价需要重点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他们朗读时情感饱满与否,是否足够投入,语气和语调是否符合人物处境和身份都应进行即时点评,对于表现较好的朗诵,应及时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发展动机。如在“品‘灯笼’情”和“燃‘烈火’志”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语气和语调变化,及对思想情感图表的填写来测评他们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深度。通过朗读和听读,达成品味作者寄寓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内涵的教学目标。
   (3)通过写作测评。《灯笼》一课,写作主要体现在仿写上。如在“仿《灯笼》句”环节,教师可通过比对学生作品和原文的句式结构来评价他们是否完成仿写任务,并对他们的作品中所选事物与提及事件的关系来评价他们对“托物言志”使用是否得当,以及是否能较好地理解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家国情怀。
   2.如何点评
   评价伴随着教与学发生,恰当的点评能对教学产生如虎添翼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点评要体现诊断性、导向性。
   (1)点评要体现诊断性。“前苏联心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评价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其纠正错误,树立信心。”[1]教师要在课堂评价上敢于对学生说“不”,不能只是一味地赏识而没有诊断。诸如“好”“很好”之类的评价,因为并没有指出哪里好,所以起不到帮助同学们进步的作用。在“仿《灯笼》句”环节中,有位女同学的作品是这样的:提起妈妈,就会想到妈妈眼角的皱纹,就会想起妈妈粗糙的手,想起妈妈鬓间的白发。看原文,“提起”的应是物,后面的几个分句是跟这个物件有关的事情,而非事物本身。回看这位女同学的作品,“提起”的是人,后面几个分句跟着的都是人本身的部位,既和原文的逻辑结构不符,又没有办法“托物言志”。教师在点评时,要清楚地指明问题所在,通过诊断帮助同学及时修正,也能给其他同学以提示。
   (2) 点评要体现导向性。课堂的魅力在于它不会照着预想的设计一板一眼地走下去,也因为有未知的生成,才带给我们惊喜与期待,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例如在品味宫人“缓步幽悄”“调鹦鹉”是一种怎样的氛围时,一位女同学调皮地说了一句:“风流!”周围的同学都笑了起来,我也笑着对同学们说:“是呀,说到名士风流,大家能不能想到晏殊的‘小园香径独徘徊’,能不能想到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你看,这就是相似的意境啊,悠闲惬意,如果说有愁,那也不过是闲愁罢了。”听后,同学们都若有所悟地点头。通过点评引导,巧妙地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如果我们只以“对”或“错”去评判学生的回答,课堂会少了很多生成的教育契机和趣味,粗暴的批评更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判断搁置,用心倾听,提供支援”,“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善于识别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提供实现需要的学习支架,使对话成为语文学习、语文训练的过程。”[4]要用智慧去解读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引导他们走向目标指向的方向,让生成的精彩点亮课堂,从而达到用评价驱动教学的效果。
   测评和点评能够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测评,可以及时调整教學手段,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通过点评,可以诊断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引导学生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学教评一体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实现学教评一体化,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充分关注学情,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并通过有效的测评和恰当的点评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提升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向东,崔允漷.课堂评价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冯善亮,向浩.学教评一体化: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9上).
其他文献
每个时代人们都会对未来充满憧憬,百年前的明信片里人们已经开始对21世纪人类的生活展开了充满科幻的描绘。而今在当时也许被认为近乎疯狂的想法,大多已经成为了现实。
安德鲁·梅依进入一个奇特的地下王国,寻找独一无二的雕塑群——全是用自然地盐岩雕刻而成的。  当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有上千处奇特的世界遗产;可是1978年遗产名录启动时,遗产仅有12处。令人惊奇的是最初的遗产中有两处相隔仅仅10千米多一点。一处是克拉科夫——中世纪欧洲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另外一处是维耶里奇卡的大型盐矿。这两处如此邻近,并非偶然,原先属于克拉夫公爵财产的盐矿是拉科夫财富的主要源头。  
1、鳄鱼对微小的振动非常敏感,这有助于它将猎物定位。  2、鸭嘴兽是唯一具有电感知能力的哺乳动物,它使用位于其细长而扁平的嘴上的传感器探测到由浑水中的猎物所发射出的电脉冲。  3、研究人员发现,电磁学会帮助红色木蚂蚁及时感知到即将来临的地震。终有一天,这样的动物会成为地质灾害探测系统的组成部分。  4、大象对振动也很灵敏,它们使用由其鼻子和脚产生的震动来进行相互交流。  5、星鼻鼹鼠具有22个微小
美的风景,似乎总在远方。  ——题记  读《响水在溪》用了两天的时间,于是,在我匆忙的间刻中,便有了一段属于自己心灵的乡愿。时间很紧,笔短情长,作者笔下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让流年的回忆填满了乡情。读此书时恰逢春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片充盈的绿意。  在徐迅老师很多篇章中,我无数次听到了“绿色”的声音,森林中、树丛间、月光下,就连一缕乡村的炊烟袅袅处,都纷扬着一抹喜悦的绿色,是如此的从容和洒脱
摘要:“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而“高效课堂”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未来教育需要“智慧课堂”,构建“目标可达、思维可视、技能可练”的“三可”课堂模型是实现智慧课堂的重要思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以“文本内容学习”与“语文技能训练”相结合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型更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模型;目标可达;思维可视;技能可练  一、 从“教学模式”走向“课堂模型”  课堂按
编者按:写作教学一直被师生们视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无数优秀的语文人为之倾注了辛勤的汗水,也取得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江门市蓬江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周华章老师及其团队,坚持过程化训练优化写作教学探索,从最初的孤军奋战,到后来的团队协作和区域推广,业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报予以专版推介。他们主张应基于课标要求和学情实际,在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基础上,从宏观视域构建适合初中学段的写作训练序列,从中观层面规范一次
培育体外脑细胞  如果我们的脑部出现局部病变或损伤,可以用一些健康的脑细胞或组织来代替病变部位,我们就能重新变得健康。脑病患者所需的健康脑细胞只能在人体外,通过人工培育出来。早在2004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科学家朱剑虹等人,就成功在体外培植出全球首批人类脑细胞。  朱剑虹是在治疗一名眼睛被筷子插伤的患者时,突然萌生利用患者的脑细胞进行研究的想法。当时,他为病者拔除筷子,筷子上粘满脑细胞。
万年“不死身”将成真  “俄罗斯2045”计划又称“阿凡达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延长人类的生命,甚至最后实现不死之身。俄罗斯科学家的研究计划分四个时期和步骤,从而分别研究打造出4个阶段的阿凡达化身。  目标一:到2020年,通过人脑遥控机器人化身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2045”计划还处于起步阶段,俄罗斯科学家们已经按照伊茨科夫的模样造出了一个机器人原型。伊茨科夫相信,通过数十名
一二年级时咋用本子不记得了。  三年级老师教咱用本子:写完一遍可以擦掉写第二遍,正面用过的反面还可以用。我写字落笔重,所以纸面总是擦不净,反过来那面也是剌剌巴巴的。  四年级不用老师教了。正面写完反面写,写完擦掉,用钢笔再写。  两面写完的本子留着点炉子时引火用。  初一开学前,我把旧本子一本本撕開,选出能用的纸钉了几个本子,再少买上两个新本子,就准备上学了。第一天,舍不得马上用新本子,我就用钉的
话说很久以前,有一种非常聪明的鬼叫做“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