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击杀苏莱曼尼拷问国际法底线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dbook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电视讲话称,伊朗对美国驻伊拉克军事基地的袭击未造成人员伤亡,美国将对伊朗实施新一轮经济制裁。

  2020年1月3日,伊朗伊斯蘭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遭美军“定点清除”。美国这一单边军事冒险行动不仅引发中东海湾地区局势骤然升级,也激起国际社会对其正当性的普遍质疑。美国国防部、白宫和国务院则相继发表声明称,苏莱曼尼是在伊拉克等地针对美国外交和军事人员的多起袭击事件的“幕后主使”;本次行动的目的在于防止伊朗对美国“发动新的袭击”,从而保护美国驻外人员安全。
  作为报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于8日凌晨向驻有美军的两个伊拉克军事基地发射多枚短程弹道导弹。期间,一架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客机从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起飞后不久被“错误击落”,机上167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丧生。伊朗在承认自己的误击行为的同时,指责美国的“冒险行动”是导致此次“人为错误”的原因。
  事实表明,中东地区紧张局势明显加剧既是地区固有矛盾不断发展的结果,更是大国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军事干预行为践踏国际公平正义结出的恶果。无论是美国对苏莱曼尼的“定点清除”,还是伊朗对美国在伊拉克军事基地的袭击,都突破了此前美伊对抗的“红线”,也突破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红线”。

颠倒黑白的武力攻击


  美国击杀苏莱曼尼事件首先拷问的是在国际上使用武力的合法性问题。现代国际法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有关原则被明确载入《联合国宪章》(以下简称《宪章》)以及诸多国际公约。尽管在国际上仍然存在国家单方面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事实,但没有任何国家公开否定该原则,争论的焦点在于适用该原则的“例外”。在《宪章》规制下,仅存在两种国际社会公认的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形,即“自卫权的行使”和“安理会授权的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行动”。
  自卫权是一项习惯国际法下的权利,自卫权的行使则是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最重要例外。《宪章》第51条规定,“联合国任何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可“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会员国因行使此项自卫权而采取之办法,应立即向安全理事会报告”。从美国官方表态看,美国将击杀苏莱曼尼的行动视为“行使国际法赋予的自卫权”。1月8日,美国还根据《宪章》第51条致函联合国安理会,通报了该行动并称之为“行使自卫权”,这进一步印证了美方对该行动的定性。然而,正如多数国家和国际法学者指出的,美方的行动已经严重超越行使自卫权的合法、合理限度。
  按照《宪章》第51条的通常含义并结合国际实践,自卫权的行使存在严格的限制条件。首先,自卫的对象必须是“武力攻击”。其次,行使自卫的时间只能位于“攻击发生当时”且安理会采取必要办法前。再次,采取自卫措施后须“及时报告安理会”。第四,自卫措施只能“直接针对对武力攻击负责的国家”。另外,自卫措施还要符合比例原则。反观美方行动,这些必要条件都未得到满足。首先,关于“武力攻击”的认定标准,国际法院在1986年“尼加拉瓜境内针对尼加拉瓜的军事和准军事行动”案中区分了“最严重的使用武力的情形”和“其他不严重的使用武力的情形”,明确指出只有前者才构成《宪章》第51条意义上的“武力攻击”。换句话说,并非对所有形式的使用武力都能以自卫措施来回应。例如,像边境冲突等小规模使用武力的情况,当事国可采取防御、反措施等非武力方式应对。何况,在涉及一项国际争端的情况下,当事国还负有和平解决争端的义务。
  那么,何种程度的使用武力才能构成“武力攻击”呢?联合国大会于1974年通过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联大第3314(XXIX)号)指出,“侵略是非法使用武力的最严重和最危险的形式”。显然,《宪章》第51条意义上的“武力攻击”在性质上就等同于侵略。非常明确的是,一国通过提供武器装备、后勤物资或其他支持的方式援助另一国的叛乱团体,并不构成“武力攻击”。而美方向国际社会展示的“证据”如果属实,就表明所谓“苏莱曼尼是在伊拉克等地针对美国外交和军事人员的多起袭击事件的‘幕后主使’”,是指苏莱曼尼及由他指挥的“圣城旅”曾为伊拉克境内的武装分子提供战略指导和物资;苏莱曼尼之死将“有效削弱伊拉克民兵袭击美军的能力”。显然,即使按照美方说法,苏莱曼尼也并未直接参与对美军的袭击。因此,作为自卫措施的前提条件之一,“武力攻击”的合法性并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也于1月8日致函联合国安理会,援引《宪章》第51条来表明其发射导弹打击美国在伊拉克境内基地的合法性。同样的道理,伊朗的报复行为也很难被认定为行使了合法的自卫权。讽刺的是,美伊两国的军事冲突恰恰可能形成了各自对伊拉克的“武力攻击”。

被滥用的“预防性自卫”


  行使自卫权的时间是当前各国分歧较大、学界莫衷一是的问题。尽管习惯国际法并未否定自卫权可以针对即将发生但尚未成为现实的武力攻击,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流观点认为,自卫措施不能针对武力威胁。原因在于,现代国际法已明确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这一点与传统国际法承认战争作为国家推行对外政策的合法手段存在根本不同。从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国家间武力使用的预期显著降低,相应地,自卫权的行使条件也就理应更加严格。《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措辞印证了这种解释,该条款附加了“受武力攻击时”这一限制性条件,说明其意在缩小习惯法上的自卫权范围。因此,自卫权的行使应仅限于针对已经发生的武力攻击。这一《宪章》规定的义务已经成为一般国际法义务。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远距离投送系统日益发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破坏力惊人,并且攻击迅速,受攻击国家可能很难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或者受攻击后即丧失自卫能力。于是,当前国际社会对实际武力攻击发生前行使自卫权,即“预防性自卫”的合理性问题再次产生兴趣,美国是“预防性自卫”的最忠实拥趸。1986年,美国即援引“预防性自卫”作为空袭利比亚的法理依据:里根总统称这是一次“完全符合《宪章》第51条规定的行动”。小布什政府时期正式确立的“先发制人”战略则与此一脉相承,也成为美国本世纪以来多场军事行动的依据。   实际上,“预防性自卫”的启动仍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即必须以“迫在眉睫”的武力攻击的存在为条件。尽管这种“迫在眉睫”的紧迫性缺乏统一、客观的衡量标准,可能在实践中过于主观,但即使以最宽泛的标准来评价,美国也没有哪一次所谓“预防性自卫”是真正在受到“迫在眉睫”武力攻擊条件下进行的。正如英国国际法学者布朗利教授的精确论断,“美国的行动不属于合法的自卫,而是报复”。对于这一次美国击杀苏莱曼尼事件,不仅各国学者表达了质疑,就连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华纳也表示,“威胁”到底有多“迫在眉睫”仍有待回答。一位接近情报系统的美国国会众议员则表示,在听过情报官员的汇报后,他认为“迫在眉睫”是夸大其词。
  据此,美国以“防止伊朗对美国发动新的袭击”为由而启动所谓“预防性自卫”,是以“自卫”之名行滥用武力之实,是对主权国家的武力报复,本质上可能已经构成新的军事侵略行为。

被政治化的“恐怖主义”


  美国反复强调击杀苏莱曼尼的另一理由:按照特朗普总统的话说,他是“世界头号恐怖分子”。虽然美方并未将这一理由正式作为“定点清除”的法律依据,但由于美方所声称的“自卫权”依据完全是无稽之谈,能否以反恐为由将美国的行为合法化呢?
  与自卫权的行使相联系的是,国际法上的自卫措施可以针对恐怖主义行为。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安理会通过第1368(2001)号决议,重申各国在遭受恐怖主义袭击时“拥有单独或集体自卫之固有权利”。不过,该决议特别提到自卫权的行使应“按照《宪章》”,并重申了“《宪章》的原则和宗旨”。显然,针对恐怖主义行为行使自卫时受到的条件约束,是与《宪章》第51条所规范的内容相同的。
  除了按照一般国际法和《宪章》所设定的各项条件行使自卫权,或根据安理会授权开展维和行动外,美国没有任何其他动用武力的合法依据。美国坚称,苏莱曼尼是“恐怖分子”,被列入安理会制裁名单。这种说法或许是有意提及安理会从而混淆视听。
  苏莱曼尼从未被联合国认定为“恐怖分子”。实际上,除了根据第1267 (1999) 号决议而建立的一份“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有联系的个人和实体名单”外,安理会或联合国其他机构没有建立过任何所谓反恐名单,更没有制裁制度。这主要是由于联合国各会员国间政治分歧较大,尚无法就国际恐怖主义的认定标准达成广泛共识。因此,各国为有效应对本土可能发生的恐怖活动,都在国内法上确立了界定、识别、惩治与恐怖主义有关犯罪的制度,并建立了本国的恐怖主义组织或主要成员名单。
  根据这一现实,国际反恐合作就应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符合《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而不应将一国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也不应将恐怖主义与特定国家、民族和宗教挂钩。美国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伊朗将美国武装力量相互确定为“恐怖组织”,显然是出于对特定国家的敌视政策。
  与此同时,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反恐合作的根本目的是确保恐怖主义罪行受到本国政府的审判,或被引渡到愿意对其进行审判的国家;而不是通过武力进行“清除”。进行反恐行动的同时必须尊重他国主权,并遵守国际人权公约下的义务。在国际法层面上,包括安理会第1267(1999)号决议、第1373(2001)号决议、第1540(2004)号决议和第1624(2005)号决议等在内的联合国反恐法律框架从未允许未经安理会授权而对恐怖主义使用武力;而在国内法层面上,未经公正司法审判就实施“定点清除”,也显然同法治原则相违背,彻底暴露了美国“法治”的双重标准。
  美国击杀苏莱曼尼事件对国际法治的负面影响可能是长期和深远的。一方面,传统国际法的基石被动摇;另一方面,对新技术的法律规制尚未健全。近年来,无人机执行的武力攻击屡见不鲜,战争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这意味着发动攻击一方的低成本、零伤亡,对战争丧失了畏惧感,面对战场犹如电子游戏。如果此种“战争游戏”掌握在一些无视国际规则、挑战道德底线、动摇法律原则的人手里,国际和平与安全必将付出更大代价。
伊朗首都德黑兰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18日,备受瞩目的古吉拉特邦地方选举结果揭晓。在印度经济增速下滑、竞争对手国大党复苏势头强劲的不利环境下,总理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印人党)赢得邦议会182席中的99席,有惊无险地获得连任。作为莫迪的老家与政治大本营,古吉拉特邦对印人党的意义不言而喻。为了赢得此次选举,莫迪本人不惜从繁忙的总理事务中抽身,亲赴古邦为印人党站台。印人党政府甚至将印度议会冬季会期的开始时间由往常的11月
2021年8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暨日本研究所成立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日双方友好人士、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7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顾秀莲,日本国前首相福田康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
前不久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举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情况,比如五年来的合作成效、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未来建设的方向与重点是什么、如何提升与东盟合作的质量并使之可持续等,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一带一路”项目组特邀请来自东盟九国(文莱除外)的学者从双边及多边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
中日韩是近邻,三国平等地聚合在一起开展合作的时间并不长。二战后,三国国内都发生了巨变,中国诞生了共产党执政的新政权,日本被美国占领改造,朝鲜半岛分裂,韩国诞生。由于日韩分别是美国的军事盟友,1965年两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因为冷战,中日到了1972年才恢复邦交,中韩直到1992年冷战结束后才建立外交关系。双边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三方发展交叉关系的基础,其中,市场导向下的三国经济联系得到一定发展,主
2018年初,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为首的众多研究机构,正式提出创立“中国周边学”的倡议。《世界知识》于今年第8期以《“中国周边学”呼之欲出?》为题,发表了部分学者对此问题的论述,随后又就此问题发表若干文章和采访。近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再次组织“‘中国周边学’研究和新学科建设”研讨会,对半年来有关问题的学术探讨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进
2019年12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举行大型年度记者会。他谈及中俄关系时说,这一关系是维护世界稳定的最重要因素。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俄相互支持,互为战略依托,集中精力共同抗疫,中俄关系没有受到干扰,新时代战略伙伴协作更加牢固。俄倾力支持中国抗击疫情  1月31日,普京总统第一时间给习近平主席发来慰问电,表达了同情之心,同时承诺坚定支持中国抵御病毒威胁。此后,俄方在不同场合不断表
欧洲专利局近日发布的2019年专利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向欧洲专利局申请的专利数量达12247项,创下新高,比2018年增长29.2%,也是十个主要专利申请国家中的最高增幅。  报告显示,2019年,欧洲专利局共收到了超过18.1万份专利申请,比2018年增长4%,创历史新高。申请数排行榜上前三名分别是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由去年的第五名提升为第四名。根据这份报告,过去十年中,中国公司向欧洲
德国联邦交通部长朔伊尔近日表示,将尽快为“空中出租车”在德国投入使用创造法律条件。  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近日在德国南部城市因戈尔施塔特发布该公司研发的首款“空中出租车”。朔伊尔在发布现场表示,相关法律不能等到工程师开发飞机完毕后再制定,立法与开发应同时进行。  空客方面资料显示,这款名为“城市空客”的无人驾驶电动载客飞机使用垂直起降技术,拥有四个双旋翼,靠四块电池驱动,最多可搭载四人,飞行速度可达每
俄罗斯地大物博却人口稀少,人口问题一直被视为俄罗斯的“阿喀琉斯之踵”,是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掣肘因素。2020新年伊始,俄总统普京发表了年度国情咨文演讲。这次国情咨文从人口问题开篇,普京在全程70分钟的演讲中用近半篇幅向议会上下两院阐述严峻的人口形势。咨文必涉人口问题是俄国情使然,也是惯例,但篇幅如此之大却极为罕见。与之可比的是2006年国情咨文,那年普京异乎寻常地宣称,人口问题是“当代俄罗斯
唐宁街10号是英国首相和英国最高行政权力的象征。  英国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作为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的政体在西方具有典型性。内阁是英国最高行政机构。首相办公室、内阁办公厅、内阁委员会作为首相施政的重要辅助机制,协助首相领导内阁和政府。本文拟对英国的内阁及英国首相的参谋辅政机构予以分析介绍。内阁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核心  位于伦敦的唐宁街10号是英国首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