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确实顾虑重重,他认为,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需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预习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熟悉一下老师要讲的内容,找出疑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更具针对性。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预习观
可以将预习观分为传统的和新的两种。所谓传统的预习观就是课前能把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看一看,上课时能有效的听老师讲课。这种传统的预习观虽说有很多的缺点,但也有值得提倡的地方,至少它能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新的预习观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要把预习看做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例如,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去超市购物时研究商品的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这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思考它的科学根据。在列举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物体或有三角形面的物体时,学生列举了校内外很多例子,十分丰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说得头头是道,除了知道书上介绍的电线杆的支架、房架制成三角形是利用了这一稳定性外,还举例晾衣架、机关枪前的支架、斜拉桥、房梁等都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且知道利用这一稳定性可以修摇晃的桌椅等。由于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并在生活中进行了观察,所以才会有如此精彩的事例在课上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高了。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表面上看,预习将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似乎与“减负”背道而驰。但从长远看,一旦养成正确的预习观,学生反而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教给预习的方法。放眼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这就更要让学生主动地收集与处理学习内容,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吃透“两头”:学生与教材。现在学生经过预习活动,学生一头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预习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具体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分歧?这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为方便学情调查,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种预习方案:
第一步: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概念多,课堂教学普遍感到时间紧,则可让学生课前直接阅读课本,大致了解涉及圆的有关知识和思考相关问题。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识,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例如:“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可让学生尝试计算“73-28=?”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在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计算的?或者与同学、家长交流一下,你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了当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后,消化、吸收这些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
第四步: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三、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提高预习效果
预习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发挥好预习的作用,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个关键。预习作业设计得好,不但能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识,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一大则思维度也相应增大,不利于自学。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习的自学效果。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图上的内容,可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①2,1各表示什么?②2 1表示什么?③2 1=3这个算式如何读?④你是怎样计算2 1的?这样学生就能较具体深入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认为“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非教他们预习不可”。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才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赣榆县沙河镇中心小学)
预习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熟悉一下老师要讲的内容,找出疑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更具针对性。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预习观
可以将预习观分为传统的和新的两种。所谓传统的预习观就是课前能把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看一看,上课时能有效的听老师讲课。这种传统的预习观虽说有很多的缺点,但也有值得提倡的地方,至少它能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新的预习观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要把预习看做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例如,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去超市购物时研究商品的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这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思考它的科学根据。在列举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物体或有三角形面的物体时,学生列举了校内外很多例子,十分丰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说得头头是道,除了知道书上介绍的电线杆的支架、房架制成三角形是利用了这一稳定性外,还举例晾衣架、机关枪前的支架、斜拉桥、房梁等都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且知道利用这一稳定性可以修摇晃的桌椅等。由于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并在生活中进行了观察,所以才会有如此精彩的事例在课上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高了。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表面上看,预习将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似乎与“减负”背道而驰。但从长远看,一旦养成正确的预习观,学生反而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教给预习的方法。放眼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这就更要让学生主动地收集与处理学习内容,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吃透“两头”:学生与教材。现在学生经过预习活动,学生一头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预习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具体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分歧?这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为方便学情调查,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种预习方案:
第一步: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概念多,课堂教学普遍感到时间紧,则可让学生课前直接阅读课本,大致了解涉及圆的有关知识和思考相关问题。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识,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例如:“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可让学生尝试计算“73-28=?”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在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计算的?或者与同学、家长交流一下,你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了当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后,消化、吸收这些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
第四步: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三、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提高预习效果
预习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发挥好预习的作用,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个关键。预习作业设计得好,不但能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识,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一大则思维度也相应增大,不利于自学。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习的自学效果。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图上的内容,可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①2,1各表示什么?②2 1表示什么?③2 1=3这个算式如何读?④你是怎样计算2 1的?这样学生就能较具体深入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认为“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非教他们预习不可”。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才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赣榆县沙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