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讲话为什么会成为经典文献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角度,把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章作个排列,下面三篇肯定会排在最前面。
  一篇是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谈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重点在经济;一篇是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谈怎样处理社会矛盾,重点在政治;一篇是1962年的《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怎样吸取大跃进的经验教训,重点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有趣的是,这三篇文献都是在会议上口头讲出来的,事先没有稿子。让口头讲话成为经典文献,在毛泽东那里,是寻常事,也是他习惯和擅长的一种领导方法。诸如,在延安整风期间发表的《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还有人们熟悉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莫不如此。这固然是因为他有这种本事,但细细体会,这中间却有大甘苦,更有大门道。
  一
  先说《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来自于“听”。
  所谓“听”,就是调研。从1956年2月中旬到4月下旬,毛泽东曾用40多天的时间听取34个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不断插话提问,间或发表意见,作些评论。在最后几次听汇报时,逐步形成大致思路,对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归纳出沿海与内地、轻工业与重工业、个人与集体、地方与中央、经济与国防、少数民族与汉族几组关系。有了这些积累,4月25日,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一口气讲了“十大关系”。可见,没有如此这般的“听”,便不可能有如此这般的“讲”。毛澤东后来也说:“找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
  听有听的门道,讲也有讲的门道。4月25日讲完“十大关系”,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进行了讨论,讨论中又提出这样与那样的问题。4月28日,毛泽东就讨论情况再次作了总结发言。5月3日,周恩来根据自己的记录在国务院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对《论十大关系》作了详细传达。随后,各地纷纷要求印发周恩来的传达记录稿。5月28日,毛泽东在有110多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讲了一遍论“十大关系”。所谓最高国务会议,是由国家主席召集的商讨国家重大问题的会议,有许多党外民主人士参加。讲完后,与会者纷纷发表了看法,这对毛泽东进一步思考“十大关系”的内容自然又有助益。《论十大关系》的正式文本,即由毛泽东4月25日和5月28日两次讲话记录综合整理而成,还参考了中央印发的周恩来的传达记录。
  发表“十大关系”的讲话,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件开创性的大事。毛泽东1960年在《十年总结》一文中也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自己的适合中国的路线。”
  但是,这篇讲话在毛泽东生前却没有公开发表。这和他后来的关注重点发生变化有关,也和他在整理过程中的慎思有关。1965年,刘少奇提出将《论十大关系》作为内部文件发给县、团以上各级党委学习,毛泽东表示同意,但要求在中央批语中加上这样的话:“毛泽东同志最近看了后,觉得还不大满意,同意下发征求意见。请各级党委对文件的内容提出意见,汇总报告中央,以为将来修改时参考。”1975年,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胡乔木对这个讲话又整理出一个新的稿子。直到1976年12月26日,毛泽东逝世后才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源于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前列有简单提纲,但其思路也非一蹴而就。
  此前,毛泽东一直在思考,新中国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怎样看待不断出现的社会复杂矛盾。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便谈到了一个月后《正处》所讲的“统筹兼顾”“双百方针”“农业问题”,并从辩证法的角度谈了怎样看矛盾的转化等内容。2月26日,他在只有37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一下《正处》基本内容,算是通通气,看一下反应。第二天,他才在有1800多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发表讲话,一共讲12个问题。从下午3点讲到傍晚7点,大家听得兴味正浓就戛然而止了。
  在毛泽东看来,凡属特别重大的问题,不是发表一篇讲话,就能统一认识,让问题迎刃而解的。他在2月27日讲完《正处》后,1800多位与会者分组讨论了三个半天,3月1日下午又听取了李济深、章伯钧、黄炎培等16人的大会发言,随后毛泽东作了45分钟的总结讲话,内容有的是对大家所提问题的答复,有的是对《正处》的补充和发挥。
  毛泽东觉得,只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讨论他的《正处》讲话,还不够,还需要听取更多的人的意见。从3月6日到13日,中央又在北京召开有700多人参加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还邀请了160多位党外知识分子参加。与会人员听了毛泽东《正处》讲话录音后,分组进行讨论。会议期间,毛泽东召集宣传、教育、文艺、新闻、出版、高等院校、科学各界知识分子,分别举行了六次座谈会,听取意见,讨论对话。3月12日,他针对会议提出的问题再次发表大会讲话。翻译家傅雷听了毛泽东讲话后,在给儿子的信中说:“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出之以极自然的态度,无形中渗透听众的心。”
  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又一路南下,先后在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地召集党员干部会议,不断地宣传和阐述《正处》的内容和“双百”方针的主张。
  讲完《正处》后开展的这些活动,实际上是印证、宣传、补充和深化《正处》内容的过程,为毛泽东后来整理修改这篇讲话,积累新的素材,促进新的思考。
  《正处》是1957年6月19日由《人民日报》正式发表的。在这之前,毛泽东经历了近4个月的脑思、口讲、耳听到手改的过程。
  1957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会见保加利亚新任驻华大使时,对方说:“主席的报告(指《正处》)十分重要。我们国内都等着看这个报告。”毛泽东说:“全文我正在修改。讲起来很容易,几小时就够了,写成文字就困难了。”毛泽东的修改,保存下来的有15份过程稿,如果加上讲话前拟的提纲,总共有16份文献材料。从第2稿到第15稿,集中在5月7日到6月17日42天中完成。42天的时间,年已64岁的毛泽东,在处理政事之余,孜孜不倦地修改14遍,所持的审慎,倾注的心血,可想而知。一篇口头讲话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文献,道理自明。   三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依然是先讲后改。
  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有七千多人参加,讨论主题渐次变化,最后才集中到分析和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开始,毛泽东主要是听取会议讨论情况,看材料,引导会议进程。直到近20天后的1月30日,才发表大会讲话,讲了六个问题,突出强调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在党内党外发扬民主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这篇讲话的酝酿思考过程,和前面说的《论十大关系》和《正处》大同小异。这里重点说说他讲完话后是怎样修改的。这次修改的特点是:毛泽东本人、“秀才”班子和其他政治家“三管齐下”。
  1962年初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去了外地。离京前他要田家英整理一下他的这个讲话。2月下旬,田家英带着整理稿到杭州。毛泽东看后不太满意,让人把原始讲话的录音记录从北京送来,他花了一天工夫改出一稿,请田家英“看一遍,看还有什么错误没有”。从这时起到3月20日,毛泽东先后改了七遍。但他仍然不放心,又把改稿分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伯达等人,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陈伯达收到稿子后,专门约请胡绳、吴冷西、邓力群几位“秀才”读改一遍。毛泽东看后认为“修改得好”,然后送请刘少奇和邓小平阅看。1962年4月10日,作为内部文件印发各地。
  以上修改只是暂告一段落。
  4年后的1966年2月初,毛泽东在武汉又把这篇讲话稿找出来,请王任重修改。对王任重的改稿,毛泽东虽然觉得“修改是好的”,但仍不放心,又请彭真和在京中央常委商量,会同康生、陆定一、陈伯达等人“修改一遍”。毛泽东还说:“看来此问题很大,要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是要经过认真的教育、试点和推广,并经过长期反复进行,才能实现的。”1966年2月9日,毛泽东在武汉对康生、田家英等人说:“修改了多次,请大家在此再读一遍,看还有什么要修改的,然后发给党内讨论之后,再公开发表。”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彭真在武汉同康生、陆定一、王任重、田家英、吴冷西、胡绳、邓力群等,一起读改。彭真建议加上“我们的态度是:坚持真理,随时纠正错误”这样一句,并说“这是毛主席在延安时常说的话”。2月12日,毛泽东看了彭真主持改的稿子,批示印发县团级以上干部。
  一篇讲话,事隔四年,两番集中修改,两次作为内部文件印发,实属罕见。第二次印发后,刘少奇和邓小平提出公开发表,毛泽东没有同意,理由是刚刚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一定有许多新的经验可以对这篇讲演加以修改,那时再议是否发表不迟”。这体现毛泽东根据实践发展来修改文稿的审慎态度,也表明他的思路兴奋点已发生变化。因此,这篇讲话直到1978年7月1日,才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四
  从上述三篇口头讲话转化为经典文献的过程,不难看出一些重要门道。
  第一,讲话都酝酿于形势发展的关键时刻。
  《论十大关系》出现在苏共二十大和中共八大之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中共八大必须回答中国在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路子应该怎样走。刘少奇当时正在主持起草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听了“十大关系”的讲话后,高兴地对起草组的人说:“有了毛主席的这个讲话,我们这个报告的主调就有了。”
  发表《正处》讲话的背景是,1956年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波匈事件”,国内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现象,文化艺术领域因贯彻“双百方针”,还出现了不少争论。怎样看待这些社会矛盾,必须回答。按斯大林的说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人民内部矛盾的,只有敌对矛盾,中国共产党是不是要因循此说?毛泽东讲《正处》,就是为了解开这些思想上的“扣”。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则是出于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的需要。当时,围绕怎样看大跃进的某些失误,这些失误与党内的政治生活不正常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究竟应该怎样贯彻民主集中制,出现了不同意见,中央需要表明态度。
  三篇讲话,都是形势“逼”的,实践“逼”的,人们希望有“说法”的。都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讲于不得不讲。毛泽东以他的政治敏锐及时地发现并紧紧抓住突出而重大的问题,作分析,提判断,拿方针,“做文章”。于是,三篇讲话一出,人们会觉得很及时、很需要、很解渴。
  第二,先“听”后讲,观点出自调查研究。
  毛澤东在讲话中提出的观点,不是在屋子里想出来的,也不是只看材料琢磨出来的。1956年9月24日接见南斯拉夫外宾时,他专门说到:“你们提到的《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三十四个部长进行一个半月座谈的结果。我个人能提出什么意见呢?我只是总结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的创造。”先“听”,是为了讲得更有把握,讲得切中需要,讲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为此,毛泽东事前总是在不同范围听取意见,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的调查研究,然后抓住问题的根本,明确讲话的针对性,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
  第三,反复征求意见,补充和完善讲话中的观点。
  既是口头讲话,就不能要求一开口就讲得那样精确无误,那样缜密周到,那样天衣无缝。新的理论观点,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就能讲周全的。毛泽东1954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上,曾以自己为例说:“当主席,说十句话错了六句,错了百分之六十,那他的主席就当不成了。要说一句话都不错,没有那回事。”讲出来的经典文献,常常有多种“文本”。例如,讲话提纲,口头讲话的原始记录,报道讲话的新闻稿,作者自己的改稿等等。口头讲话不过是诸多“过程稿”之一,不能要求一步到位。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正处》,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反复听取各方面的讨论,自己又予以回答总结,这事实上是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和大家讨论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完善。据吴冷西回忆,1957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还讲到,“去年4月讲的‘十大关系’,已经一年多了,也还不准备发表,将来发表也是‘旧闻’。我这个人就是不想冒险,先讲一讲,看一看反应,再作修改,然后发表。有时修改多次还不满意,只好不发表。”
  第四,书面修改是确立和表达观点最重要环节。
  动手修改讲话稿,是确立和表达观点的最后环节,最需要下苦功。毛泽东的书面修改,不只润色文字,同时还包括弥补口头讲话不周全、不准确、不充分、不精练的地方。有时还要根据讲话后出现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强调一些内容。他不光自己动手反复修改,还请“秀才”或其他领导人帮助修改。1963年11月,毛泽东曾同外宾谈到:“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经过修改?甚至于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思想好,但文字表现不好。有时还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有不同意见,我就要想一想。”正是这“想一想”的书面修改,把口头讲话锤炼成为了经典文献。
  修改讲话稿的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指导实践。上述三篇讲话的基本内容,当时做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实践中起到了相应的政策效果。但其中两篇随着毛泽东关注思路的变化,只作为文件印发,生前没有同意公开发表。公开发表的《正处》,加进了后来形势变化后作出的一些新的判断,虽属必然,但其中个别观点不一定符合实际。看来,好思路好观点提出不易,坚持和落实也不易。具有战略意义的思路观点,既然符合实际,又受到欢迎,就不宜轻易搁置,应让它在实践中持续结出果实来。这是谈三篇经典文献形成过程需要补充说明的。
其他文献
户外用品行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但是由于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的问题,我国户外用品企业的价值还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户外用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部分体育彩经类报纸的诞生以及报道内容和媒体形态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研究表明:体育彩经类报纸的报道内容大体一致,大部分内容涉及体育彩票;
蜜蜂除可以生产营养价值高、用途广(医药、保健、美容等)的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毒等蜂产品外,还是各种农作物、经济林木、牧草等的“月下老人”,是最好的授粉昆虫,
患儿,男,12岁,以'排尿后尿不尽半年,发现肾积水1月'入院.入院前半年,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后尿不尽,无血尿、尿频、尿急和尿痛,无腰部酸胀不适感,1月前到当地医院
7月3日上午,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大学—大数据与分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两校领导出席签约仪式,贵州省科技厅对外合作处参加。该联合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两校在科研项目及其他形式研究方面的合作,构建知名学者之间合作的创新机制,全面建立双方具有潜力的学术研究合作者之间的学术联系,搭建大数据分析及相关领域国际研究的桥梁,在大数据分析教学、研究、服务社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当代中国现实,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形势  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
早期对中国女性的研究集中于民族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女性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此背景下,媒介与女性的研究也逐渐深入。2016年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世界杯足球赛季军球队伊朗队为对象,从比赛中射门的次数、时间、区域和创造射门机会的方式等角度,研究亚洲5
为了更好地推进气象数据的整合、共享、开放和利用,贵州省气象局与浪潮集团共建大数据开放应用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广泛开展基于气象数据与各行业数据的融合、挖掘气象大数据潜在价值,在“氣象与消费”、气象与旅游、气象万千等行业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及创新应用。  “气象与消费”研究课题深挖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结合天气信息及互联网消费数据,深度挖掘气象变化与商品消费之间的内在关系。  通过挖掘消费者与零售商品
很多人都有吃完午饭就躺在床上的习惯,年轻人躺在床上“抠”手机的更不少。  午休是一日生活制度的一项内容,落实好有利于精力充沛地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但这种吃完午饭就睡覺或躺在床上玩手机的习惯并不好。  适当的午睡可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使体内激素分泌更趋平衡,人体的新陈代谢趋缓,消耗能量减少,有利于更好地投入工作。但吃饱就睡确实不利于健康,民间有句俗语“吃完就睡,肠子靠背”,就道出了这种习惯对人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