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基层 服务为群众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k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时期,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各级党员干部纷纷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厂矿、城市社区,把工作的重心移向基层,以实际行动将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用真心和真情奏响了“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的时代号角,为新形势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转变党政机关干部作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防止和消除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从总体上看,目前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淡化,对群众感情淡薄,不尊重群众,不相信群众,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上;少数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对待群众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有的形式主义猖獗,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作风不实,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正当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以至酿成群体性事件;一些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把握舆情导向的能力不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正确疏导群众的本领欠缺;有些干部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捞取个人利益,导致腐败现象多发,更是败坏了党群关系。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妨碍党有效履行执政使命,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和基础。
  党中央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高度重视“脱离群众的危险”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来的严重危害,大力推进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当前,全国各地开展的“选派中青年干部下基层任职”、“十万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驻千村”、“百乡万户调查”、“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四帮四促”、“三进三同”、“接地气、察民情”等下基层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正是落实中央部署的具体行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到条件艰苦、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把力量沉到基层、把心思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到基层,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为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他们“接地气”,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而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亲人”,关键就在于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缩短与人民群众的心灵距离。感情决定态度,有了对群众的真感情,对群众的期待愿望就能感同身受,就能融洽与群众的关系;感情强化责任,有了对群众的真感情,就能不消极、不懈怠、不折腾,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感情催生行动,有了对群众的真感情,就能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目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追本溯源,都与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有很大关系。有的党员干部只在意个人进退,不关心群众冷暖,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正当诉求不以为然;有的以“官老爷”自居,养尊处优,作威作福,热衷于灯红酒绿,沉湎于声色犬马,攀权贵、傍大款,对人民群众既没爱心,又没耐心,特别是对一些困难群众盛气凌人、不屑一顾;有的自恃高明,独断专行,想问题、作决策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不知道群众急什么、盼什么,作风飘浮,眼高手低;有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热衷于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则缺乏热情。凡此种种,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政绩观出了问题,但最直接的原因则是长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背离了群众观点,淡漠了群众感情。
  各地各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开展的下基层“接地气”活动,为各级党政干部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架起了一座心灵接触的“连心桥”。通过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通过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直接、最需要、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让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让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也只有沉下身心,接通地气,才能了解群众的疾苦,讲群众能理解的话,做群众满意的事,才能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中培养深厚感情,群众才会服气和敬佩,才会心存感激和信任,才能追随、支持、拥戴领导者和执政者,否则,就难以得到群众的拥护。“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方针政策也就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转变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本领。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和力量,我们党历来强调并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党员干部下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本领的重要途径。基层是最好的学校,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干部不接地气,干事就没有底气,就成不了大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通过解决“成长为了谁”的问题,明确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振奋精神,找准前进的方向;通过解决“成长依靠谁”的问题,明确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虚心好学,找到前进的动力;通过解决“我到底是谁”的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俯首甘为孺子牛”。广大党政机关干部在基层一线实践中,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进门入户,了解实情;组织开展大下访、大接访,倾听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公益活动,了解社区情况,推动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通过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座谈会、随机抽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到农村(社区、企业)蹲点,掌握实情,解决难题,解剖麻雀,以点带面。通过“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选派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区蹲点或挂职锻炼。通过开展以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三帮扶”和“百局联百村”等活动,使各级干部在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亲身体验群众的疾苦的实践中,接受洗礼,经受锻炼,唤起艰苦奋斗的意识,培养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作风,在把目光转向基层、把视角对准群众、把情感贴近人民的实践中,培养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增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素质和本领,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需要扎实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因此,干部下基层,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如何,态度如何,作风如何,能否真正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威信,直接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干部下基层,一要做到思想端正,放下身架,摆正位置,增强基层意识和群众意识,把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树在造福人民的政绩里,树在人民群众的口碑里,切不可搞成“花架子”,更不能变成“吓基层”。有的干部把下基层当做镀金和作秀,“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上级没注意”,不仅没有给基层带来实惠,反而引起群众的反感。要树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为民、务实、清廉”,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明确下基层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问题下基层,千方百计为基层解决难题、提供指导,从而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贯彻落实。二要做到作风扎实,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虚心向群众求教。毛泽东说过,“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看马花,不深入”,还必须“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如果只是坐在车上转转、隔着门缝看看,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不仅不能倾听到群众的真实心声和所思所盼,反而还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下基层,就是要带着眼睛,认真观察民情;带着耳朵,仔细倾听民声;带着脑袋,认真思考发展思路;带着双手,尽其所能为民办些实事。应该充分利用群众在家的时间开展工作,到群众家中串门,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三要做到“有效”。干部下基层,归根结底要帮助基层解决发展、民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如果多一份对基层的责任,多一份对群众的关爱,就会走下车、推开门,多帮忙、少添乱,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只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才能真正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为基层排忧解难。因此,要身体力行,廉洁自律,真正同基层一线的群众和服务对象交朋友,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做到身到心也到、工作见实效。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编/朱艳秋)
其他文献
2007年9月14日,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中共福建省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荆福生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7年12月19日,河北省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
《资治通鉴·周纪二》中记载了齐王与魏王比宝的故事:公元前355年,齐威王和魏惠王打猎时在郊外相遇。魏惠王问:“齐国也有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寡人国家虽然
历史给人以智慧。“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素养是体现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一个素质好的领导者,应该是历史知识丰富而又具有正确历史观的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标志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得到了党内的高度确认,也为继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遵循体系内崛起的路径,谋求突破“强国必霸”的历史怪圈,这就需要自我克制和相互包容,特别是要处理好与当前国际体系内重要大国的关系,发展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超越冲突对抗的历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作出了全新的表述。要想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  “统一开放”:一方面,要进一步减少地方封锁,消除“条块分割”,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
口才体现领导水平、领导能力、领导魅力最直观。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者语言匮乏、口才平平,不会说话,甚至口出“雷语”,不但影响了工作绩效,也损害了个人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针对某些领导者的“不会说话”,有一个生动概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这一
全国各地新一届省级政府是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部署之后产生的,承担开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的重任,也寄托着各地人民的殷切期望。  作为政府首长的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下统称省长)们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省长们具有哪些特点,他们能否继往开来,应对挑战,不负重托,达成社会公众的期望,自然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年龄结构梯队合理  从年龄构成方面来看,已就任的省长们绝大多数人居于50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倡导党政机关“短、实、新”的文风,是不断改进党政机关文风和工作作风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了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改进党政机关文风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  一、党政机关文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旧话陈言多。现实当中,许多讲话人云亦云,实无新意;许多文件形式“八股”,内容重复;许多文章陈词滥调,
今年是开启“十二五”时期深化医改的第一年和全面实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河北省卫生系统要紧紧围绕深化医改这条主线,抓住实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个中心,做到“把想干的事看准,把看准的事干成,把干成的事做精”,抓住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因素,攻坚克难,创新突破,把各项工作目标和措施落到实处。   一、实现“三巩固”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促巩固。一方面,加
2012年全国两会之前,《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联合推出了大型网络调查,在热度排行榜上,“社会保障”位居榜首。3月,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中国社会保障引发热议表明了三点:人们对社会保障存在较多抱怨、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不公平性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亟待改革。   一、中国社会保障的低满意度来自相对剥夺感   社保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法律制度逐渐建立、覆盖面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