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实施新课改的主体——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化学作为中学的主要基础课程,对发展学生的文理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学,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戴安邦先生的这段话也正体现了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验的特殊功能,倡导质疑讨论的学习方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树立为了学科教学更为学生发展的意识,教师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剂和好伙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老师和同学该怎样地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心理来看,其心理状态不外乎两种——积极的或消极的,两种不同心理支配下的学习状态分别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被动学习至少具有三个特征:消极性、接受性、封闭性,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者逐渐会把学习当着一件苦差事,丧失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则具有积极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它会调动起学习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之乐学、好学、能学并学有所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国情教育等。如在教学中挖掘化学发展史中科学家诺贝尔、居里夫妇、侯德榜等人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是未来的中心学科,在教学中让学生惊奇发现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类的衣食住行等都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出“我要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
例如,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来设置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讲述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时,通过学生阅读下列资料而对课题产生疑问,氯气是如何产生的?进一步分析推理还可以用什么物质制备氯气,制备氯气的原理是什么?据报道,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中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家人发现后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半小时后这名主妇停止了呼吸。医生化验其血液和胃液,确认是氯气中毒。分析原因,竟是这名主妇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厕净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致使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氯气,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化学教学力求做到“书本中学化学”和“生活中用化学”的有机整合
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的概括性和为了应试,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在传统的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基本远离生活,用框架体系支撑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再加上为了应付考试常常是把化学知识剥离出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很多同学对化学学习便慢慢缺乏了兴趣,又因一部分化学理论的抽象性而使部分同学望而却步。
化学知识是有血有肉的,应将化学教学的触角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使化学知识植根于工农业的生产、日常生活和环境保护的沃土。如我们在学习胶体知识广征博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豆腐的制作、肥料在土壤胶体中的吸附、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来丰富。
再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
新的化学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成为形成能力的基础。课堂不应是学生复制知识的加工厂,而应成为展示他们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舞台。
诚然,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提高,教育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才能有效的实现教育部课改的初衷。
(河北省永年县第七中学)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学,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戴安邦先生的这段话也正体现了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验的特殊功能,倡导质疑讨论的学习方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树立为了学科教学更为学生发展的意识,教师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剂和好伙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老师和同学该怎样地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心理来看,其心理状态不外乎两种——积极的或消极的,两种不同心理支配下的学习状态分别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被动学习至少具有三个特征:消极性、接受性、封闭性,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者逐渐会把学习当着一件苦差事,丧失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则具有积极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它会调动起学习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之乐学、好学、能学并学有所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国情教育等。如在教学中挖掘化学发展史中科学家诺贝尔、居里夫妇、侯德榜等人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是未来的中心学科,在教学中让学生惊奇发现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类的衣食住行等都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出“我要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
例如,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来设置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讲述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时,通过学生阅读下列资料而对课题产生疑问,氯气是如何产生的?进一步分析推理还可以用什么物质制备氯气,制备氯气的原理是什么?据报道,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中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家人发现后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半小时后这名主妇停止了呼吸。医生化验其血液和胃液,确认是氯气中毒。分析原因,竟是这名主妇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厕净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致使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氯气,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化学教学力求做到“书本中学化学”和“生活中用化学”的有机整合
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的概括性和为了应试,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在传统的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基本远离生活,用框架体系支撑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再加上为了应付考试常常是把化学知识剥离出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很多同学对化学学习便慢慢缺乏了兴趣,又因一部分化学理论的抽象性而使部分同学望而却步。
化学知识是有血有肉的,应将化学教学的触角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使化学知识植根于工农业的生产、日常生活和环境保护的沃土。如我们在学习胶体知识广征博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豆腐的制作、肥料在土壤胶体中的吸附、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来丰富。
再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
新的化学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成为形成能力的基础。课堂不应是学生复制知识的加工厂,而应成为展示他们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舞台。
诚然,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提高,教育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才能有效的实现教育部课改的初衷。
(河北省永年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