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实际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是学生入门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的创新能使一个国家得到不竭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不断创新。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积极性
每上一堂课,教师的引导作用为重要。数学知识是单调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数学枯燥单调,但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应用”的教学时,我先出示一道题:“小红最近学习了面积这一单元,她家有一个房间长6米,宽3米,现在要给这房间铺上方砖,每块方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爸爸让他计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方砖。你能帮助她吗?”学生遇到这种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都积极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配合图形加以引导,以唤起学生思维表象,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回答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长,这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学生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甚至不学,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差。在对待小学生时,我们教师更多的是需要鼓励学生,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
在小学教学内容里,学到“元、角、分”时,我会问:“同学们,你们去小卖部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我和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才会买东西时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并且我还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买卖双方,让学生的这样的游戏中学到知识。
三、鼓励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人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让学生产生疑惑,并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的知识,又能巩固以前的知识。
产生疑问是打开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小学生的思维是奇异独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数学练习,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做练习,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与否的一种有效形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化,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推导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概率也越大。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一瓶果汁,连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果汁,连瓶一起称,还剩550克。空瓶重多少克?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因为半瓶果汁和空瓶共重550克,所以从550克里减去半瓶果汁重,就是空瓶重量。
算式是:550-(800-550)=300(克)
解法二:
先求半瓶果汁重:800-550=250(克)
再求一瓶果汁重:250×2=500(克)
最后求空瓶重:800-500=300(克)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借助线段图,让学生思考800÷2是什么?从而引出第三种解法。
解法三:
先求半瓶果汁和半个空瓶重量:800÷2=400(克)
再求半瓶果汁和一个空瓶重量减去半瓶和半个空瓶重量,再乘以2,便得一个空瓶重量,算式是:(550-400)×2=300(克)
学生受到解法三的启发,很快又得到更为巧妙、简捷的解法。
解法四:先求一瓶油和两个空瓶的重量:550×2=1100(克),再减去一瓶果汁和一个空瓶的重量,即为一个空瓶的重量:1100-800=300(克)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和形象的图结合起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灵活善思,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多种合作形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合作形式,如:小组合作,团体合作,这些合作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互助合作,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例如:某工程需要挖一条24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40%,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一般的解法是:2400÷(2400×40%÷4)-4=6(天),解答后,老师问,如果工作总量变了,你会解吗?如果具体的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题目能解答吗?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的闸门纷纷打开,相继列出几种算式:(1)4×〔(1-40%)÷40%〕;(2)4÷〔40%÷(1-40%)〕;(3)1÷(40%÷4)-4(3)4÷40%-4等。
每一种合作方式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的,各个教学形式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各个不同类型的题目来选着适宜的合作形式。如:(1)当解题的答案不是唯一时;(2)当题目过深,学生思考容易出现困难时;(3)当问题的涉及的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4)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学生通过讨论说理,让问题越辩越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时机,多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合作的形式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知识和总结新方法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我们教师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对待小学生,可以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等着手,让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大家多多指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是学生入门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的创新能使一个国家得到不竭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不断创新。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积极性
每上一堂课,教师的引导作用为重要。数学知识是单调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数学枯燥单调,但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应用”的教学时,我先出示一道题:“小红最近学习了面积这一单元,她家有一个房间长6米,宽3米,现在要给这房间铺上方砖,每块方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爸爸让他计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方砖。你能帮助她吗?”学生遇到这种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都积极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配合图形加以引导,以唤起学生思维表象,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回答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长,这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学生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甚至不学,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差。在对待小学生时,我们教师更多的是需要鼓励学生,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
在小学教学内容里,学到“元、角、分”时,我会问:“同学们,你们去小卖部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我和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才会买东西时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并且我还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买卖双方,让学生的这样的游戏中学到知识。
三、鼓励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人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让学生产生疑惑,并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的知识,又能巩固以前的知识。
产生疑问是打开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小学生的思维是奇异独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数学练习,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做练习,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与否的一种有效形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化,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推导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概率也越大。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一瓶果汁,连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果汁,连瓶一起称,还剩550克。空瓶重多少克?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因为半瓶果汁和空瓶共重550克,所以从550克里减去半瓶果汁重,就是空瓶重量。
算式是:550-(800-550)=300(克)
解法二:
先求半瓶果汁重:800-550=250(克)
再求一瓶果汁重:250×2=500(克)
最后求空瓶重:800-500=300(克)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借助线段图,让学生思考800÷2是什么?从而引出第三种解法。
解法三:
先求半瓶果汁和半个空瓶重量:800÷2=400(克)
再求半瓶果汁和一个空瓶重量减去半瓶和半个空瓶重量,再乘以2,便得一个空瓶重量,算式是:(550-400)×2=300(克)
学生受到解法三的启发,很快又得到更为巧妙、简捷的解法。
解法四:先求一瓶油和两个空瓶的重量:550×2=1100(克),再减去一瓶果汁和一个空瓶的重量,即为一个空瓶的重量:1100-800=300(克)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和形象的图结合起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灵活善思,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多种合作形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合作形式,如:小组合作,团体合作,这些合作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互助合作,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例如:某工程需要挖一条24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40%,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一般的解法是:2400÷(2400×40%÷4)-4=6(天),解答后,老师问,如果工作总量变了,你会解吗?如果具体的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题目能解答吗?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的闸门纷纷打开,相继列出几种算式:(1)4×〔(1-40%)÷40%〕;(2)4÷〔40%÷(1-40%)〕;(3)1÷(40%÷4)-4(3)4÷40%-4等。
每一种合作方式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的,各个教学形式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各个不同类型的题目来选着适宜的合作形式。如:(1)当解题的答案不是唯一时;(2)当题目过深,学生思考容易出现困难时;(3)当问题的涉及的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4)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学生通过讨论说理,让问题越辩越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时机,多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合作的形式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知识和总结新方法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我们教师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对待小学生,可以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等着手,让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大家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