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前,爱在后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_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一直与父亲没有多少交流,他们彼此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一路读书顺畅,几乎没有让父亲费过多少气力。事实上,即便是他有了问题,也不会去找父亲,更多的时候他选择自己独自承受。他一直以为,父亲对他像对家中某件可有可无的摆设,记不记得都不敢说,更不必说用心呵护。
  所以他一路读书,选择的几乎都是离家很远的学校。大学是在北方,研究生是在更远不可及的英国。回国后因为热爱摄影,选择了做自由摄影师。南来北往,在父亲身边停留的时间,从没有超过两天。而电话每次打回去,即便那端接起的是父亲,即便他的确有事需要找父亲商量,他也会习惯性地说:让我妈来接电话。隔着千万里,看不到父亲的面容,但他还是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他们彼此是那样陌生,陌生到连视线碰触到一起都会即刻跳开去。而像别的父子那样,做促膝的交流,更不会有。
  那一年他争取到为一家电视台拍一个纪录片的机会。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摄影师,他只好自己拿起摄像机。而剧中千里迢迢给村民去送照片的人,他挑来选去,最后觉得让自己的父亲来做,是最契合纪录片的精髓的。
  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摄影记者,偶尔去云南一个苗族居住的山村里采访,顺便为那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拍了照片,走时他承诺会将这些照片洗出后送给他们,但因为此后不安定的生活,他几次都将这件事放下了。几年后,他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折磨,遂决定让自己的父亲去送这些照片。照片上的孩子,都已长大,照片上的老人,有些已经去世,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的纯净,却依然如故。
  他打电话给母亲,让她转告父亲自己的这个决定。母亲在电话那头,听完竟笑了。他诧异,以为母亲是在质疑他拍电影的能力。停了片刻,母亲才开口问道:你要拍你爸,可是,你了解他吗?这个问题,让他想了许久,但始终都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就在他打算再找一个人来做剧中的父亲时,母亲却发短信给他,说,你爸同意了,后天他就开车与你同行,去拍这部电影。
  父亲的决定一下,犹豫的反而成了他。他终于明白母亲问那个问题的原因,他们彼此一年里都不会超过一百句的交流,而拍这部纪录片,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这么漫长的相处,他们如何消磨昔日的隔阂,这个问题似乎比电影的拍摄更为重要。
  果然与父亲开车前往那个山村的路途中,当他用摄影机对准父亲的时候,躲在镜头后面的眼睛,竟是有些慌乱,似乎这样近距离的关注,是不该发生在他与父亲之间的。父亲安心地开着车,并不去看他的镜头。一路上他拍到的,都是父亲的后背,还好这与剧情的要求基本吻合。父亲是一个很好的群众演员,事实上,父亲是将这部纪录片,作为完成送照片的一个承诺去做的。他在镜头里,几乎看不到父亲表演的痕迹,这个他所陌生的50多岁的男人,为了自己儿子几年前拍下的这些照片,翻越一个个陡峭的山坡,一户户地找照片上那些依然健在的村民,告诉他们这是自己儿子拍下的照片,他曾经答应过他们,来送照片,现在这个承诺,终于可以由自己代为实现。
  他的镜头,为了电影,大部分都给予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忠实又热诚地记录着这里的变化,吃草的牛,奔跑的狗,丧礼上相聚的村民,虔诚听歌的女人,不知疲倦的孩子。所有这一切,因为时间,在他的镜头里,带上了一抹温情。
  为了忠实于客观的记录,他不想给父亲一个正视的镜头,因为如此,会让纪录片带上主观的色彩。父亲也一直配合得挺好,并不去理会他的拍摄,而是照他的指导,走在摄影机的边缘,将大块的空间让给了这里的村民。但却有一次,当他将镜头从一个抱着一条小狗亲密私语的孩子身上,移回旁边观看的父亲时,他突然将自己的视线拉回,对着镜头,那么深情地凝望着,似乎,所有的爱,都藏在镜头里,而不是儿子所指导的在孩子与小狗温情嬉戏的那一刻。父亲的凝望持续了很久,直到他躲在后面的眼睛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对视,主动地将镜头移往别处。
  是他做电影最后剪辑的时候才发现,这是父亲唯一正视摄影机的镜头。他几次想要将这个镜头剪掉,但终于还是忍住了。电影的放映会上,果然有很多的观众,对这个镜头提出苛刻的指责。他们说,父亲这个深沉的注视,是溢出了电影之外的,导演不仅没有毫不留情地将此剪掉,反而将此作为最关键的结尾,不知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主持人让他给予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他,看着屏幕上父亲凝视前方的那个定格镜头,许久才说:我是到最后,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父亲给予我的一份礼物,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将他投射给我的这唯一的注视,长久地保留在影像的记忆之中?
  电影在前,爱在后。他正是躲在镜头的背后,才看清了父亲深沉无边的爱。他们彼此无法像那个孩子与小狗一样,亲密地依偎,爱抚,用只有彼此才懂得的语言,畅通无阻地交流,但那份隐藏了许多年的爱,还是穿越了镜头,悄无声息地绽放在他的面前。
  
  编辑 / 孙鲁宁
其他文献
朋友来电话说,来看看我吧,想你了。  我说既然是你想我了,那为什么不亲自来看我呢?你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有的是大把空闲时间。他呵呵地笑,说忙着照顾老父亲呢,他那病,须臾离不开人的。  朋友才四十多岁,却已经“退休”五年了。当年他放弃了大公司部门经理的职位和七八万元的年薪,我们都替他可惜,纷纷劝他再考虑考虑。他红着眼圈说:“不考虑了。父亲这一病,才把我彻底从梦中惊醒过来,自己这些年来一
A  当许飞推开办公室的门时,办公室里几个“老兵”正在打赌,赌她这个刚刚来了半个多月的“新人”是不是依旧会那么沉默。  依稀听到自己的名字,许飞一下红了脸,心里有些恼怒。她到公司来是上班的,做好了本职工作就好,像这样送文件的事情,只要送到办公室主任手里就算是任务完成,至于说不说话,好像是和工作无关吧。  她沉着脸把文件放在了办公室主任的桌子上,然后扭头就走。出门的时候,不知道谁在后面小声嘀咕了一句
6月,多雨的季节。雨中的我总会想起你。  此时,我好想与你共撑一把伞,漫步在这蒙蒙细雨中,倾听造物主为我们弹奏的心灵的乐曲,欣赏上帝的精灵绝妙的舞蹈,让温柔的风吹过我们青春的面容,看你乌黑的长发在我的肩头飘动。伞下,我们会有着绵绵情话,会有醉人的亲昵,我会吻一下你可爱的笑靥,会爱怜地理顺你被轻风拂乱的长发……调皮的雨丝会偶尔钻进我们的伞下,躲进我们的衣领,爬上我们的面庞……而我会用有力的臂膀环起你
13岁那年,他就爱她。不是一般的爱,所以在六年同校生活中,每次看她出现在不同男生的怀里,他撕心裂肺地疼,过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她。  他的爱她清楚。高三分班,她沦落到差班。他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们不屑跟她同班,不屑于提到她,私下叫她狐狸精。他们说,见过坏孩子吗?那就是唯一的一个,很经典,很强大,很特色。  他们不包括他。他替她担心,她已经破罐子破摔:躲在厕所抽烟、逃课去打牌、夜不归宿、考试作弊,
1  有一幅画面,这两年一直在重复:一个小女人眉头紧皱,对着一床摊开的衣裳抱怨,怎么就没有一件可穿?  这个常常对着一堆衣裳皱眉头的小女人,是我,大概也是任何一个年轻或不年轻的女人,就如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女人永远缺一件衣裳。  我是女人,当然也永远缺一件衣裳,并且缺的是最重要的,是每次出门时,想找找不到的那件。就算前一天刚刚买回新衣,在商场试穿的时候,觉得镜子里的小女人风情万种,可过了一天后,那件
余是我的一位女上司,一个很清爽利落的职业女性,余身上的职业装总是非常得体,仿佛都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她今年三十六岁了,由于忙于事业,至今未婚,据说家里的老母亲为此还颇伤脑筋。  余的家并不在我们这座城市,她来自江南的一个沿海城市——珠海,三年前。她被总公司派到这里,在她和另一位经理的主导下,开设了这家分公司。  在我们眼里,余是不折不扣的女强人。她的身上总散发着一股柔软而勃发的力量,催人奋进。我们打
雨一直下,下得桂花白,丁香紫,人心软成了一张宣纸。  一窗雨声,淅沥之间,就洗净了我今早扭伤脚的沮丧。我教皮皮画画,这个四岁半的男孩,是我们从福利院接来过周末的。他很乖,长着两个深深的酒窝,笑起来一定像个天使。可福利院的人说,谁也没看见他笑过。  门铃响了,我单脚跳着去开门。一个穿蓝色工服的年轻人,背着沉甸甸的工具袋,来安装数字电视的闭路线。他说还有个同伴,马上就到。  我顿时慌了神:这事小区早就
上海崇明岛将建世界首个生态城  上海的崇明岛东滩,将建成世界上首座“生态城市”。根据规划,这座占地面积达86平方公里的“城市”的最高建筑仅有8层,“市内”将有充足的步行空间,公交车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电动摩托车、自行车随处可见。不仅如此,“市区”还将建立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在能源方面,以海风为动力的风电场可以发电,燃烧的有机废弃物同样也能“放电”。最后崇明岛东滩
很多女子有这样的经历,失恋,怨怼,自暴自弃,随意找个人爱,缝补伤痕,填补空虚。  那一年,她也是。  该是如何低落的心情,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色,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力自救。于是去喝酒,去泡吧,去蹦迪,去做那些曾经觉得无聊的事,不知道是为了惩罚爱情还是惩罚自己。  然后她遇见他,眼神温和的男子。他对她有怜惜,而她正要抓住什么,于是走到了一起。  男子对她很好,仔细呵护,小心照顾。而她,根本不去分辨爱
你有没有过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没有过“有人在看你”的体验?其实,这些可能都是大脑出错后玩的“鬼把戏”。科学家最近对“似曾相识”等3种大脑错觉进行了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似曾相识    几乎每人都有过“似曾相识”的体验:当人们身处一个全新场景时,会有几秒钟的时间,觉得完全了解或确切经历过这些场景。是一个声音、一种味道或某一瞬间的场景,都可能激起一个人这种再次回忆的感觉。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