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责之切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爱,从心里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关键词】教育活动;批评指正;乐于接受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爱学生是基础、是本质,爱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爱学生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一、明确批评的目的,要“批评”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能切中学生心理矛盾,改变学生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责”可指为批评,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不断修正自己,最后逐步完善自我形象。
  二、注意批评的分寸
  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评于尊重之中,于表扬之中,于谈心之中,于谅解之中,于自责之中,于关怀之中,于希望之中,于玩笑之中,于幽默之中,于激励之中。这样的批评,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没有错一罚百的处罚,但是被批评的学生在汗颜愧疚的同时萌生的是知错改错的决心。根据不同批评对象和不同批评内容要分别坚持如下两个原则:
  1.公开性
  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
  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三、批评的方式,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
  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
  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
  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过多地横加指责,或告之家长加以惩罚,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
  3.冷处理代替热处理
  “批评”如果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十家子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基本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和运算意义的沟通,体验数量关系;还可以通过思维的陈述、操作与交流等方法理清解题的思路,感悟数量关系;通过不同解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建构数量关系。  【关键词】数量关系;体验;感悟;构建  解决问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从“数学问题”到“问题解决”的关键。数量关系教学贯穿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始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关键词】鉴赏语言;赏析字词;表达技巧;表情达意;遣词造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
期刊
【摘 要】中职英语教材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阐明了职高英语教学要面向生活,注重实践意义。并提出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的五个原则:针对性、激励性,真实性,层次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重点突出设计四项实践,谈谈从学校到社会不同场合的语言实践;最后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的提出;原则;步骤;课堂实例;讨论  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
期刊
【摘 要】教学再设计《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有机的三大板块,以鲜明的主题统领之。充分挖掘课本资源,有效达成三维目标。  【关键词】梳理与整合;主题统领;三维达成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了展示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学校组织了大型公开教研活动,本人代表历史学科上了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展示课,结合听课专家、同行的分析和本人的实践,下面就本课的教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情感教育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情感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灵魂,情感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之中。笔者在本文中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相关问题,并谈了一些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情感教育是初中历史
期刊
【摘 要】本文说“镜”,主要是针对我们当前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思考与探讨,以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的有效性。众所周知,政治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理解、巩固、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授课形式。  【关键词】“镜”说;思想品德;复习课  目前苏州市对于初中思想品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前三分钟演讲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引入课堂,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课前三分钟演讲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上的实践活动及经验总结。  【关键词】三分钟演讲;提升;写作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
期刊
【摘 要】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探索感悟音乐,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而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有效参与可以是动一动、唱一唱、画一画、想一想等。  【关键词】音乐;欣赏;动一动;唱一唱;画一画;想一想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环节或学生的许多想法、回答不是我们教师预想或预设的,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之中。我们该怎么办?本文就初中科学教学的实际,怎样处理课堂上一些生成性的资源作一些示例,为广大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的关注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预成;生成性教学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生成”(becoming)的
期刊
【摘 要】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