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dou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这篇文章,谈论的金庸,是作为小说家的金庸,而非报人金庸,也非作为社会贤达金庸。
  尽管还有人在贬低金庸,在我看来,近50年来,影响华人精神最深的一人,还是金庸。
  毋庸讳言,金庸已经成为华人世界的精神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像奥威尔式的话语和隐喻在英文的体系之中,金庸式的话语,在华人圈里,也是通用的隐喻和典故。这是金庸最为成功的地方。事实证明,即便“90后”不识金庸,但金庸首创的典故,已经浸入到华语圈之中,构成了现代汉语的有机部分。即便不知来历,被动受到浸染,也仅是不自知而已。比如很多桥段,已经成为通用的隐喻,像“岳不群”“欲练神功,引刀自宫”等。
  这就是影响力,是一个事实。
  我读的第一本金庸,是《乾隆秘史》。那是一个夏天,我小学刚毕业,被姑父叫去看管西瓜地。姑父搭建了一个草棚,就在田头。西瓜地里从来没有猹,你无法去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戴银项圈的少年润土。午后阒寂,田野里空旷无人,热风从东南方向吹来。百无聊赖的时候,我发现,在枕头底下,有一本书,上书四个大字:乾隆秘史。
  这是我读金庸的开端。
  当然,我要到以后才知道,原来这本书就是《书剑恩仇录》。我所读的第一本金庸,无非是盗版。那时候,没人知道什么叫知识产权,随便翻印,金庸先生恐怕一毛钱稿费也没拿到。但为什么改名叫《乾隆秘史》呢?难道“秘史”两字,更吸引人?
  此后,被阅读金庸的快感所驱使,百方搜求,上天入地,只为读到一本金庸小说。
  这样,很多年过去了,当我读完15部金庸小说的时候,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再也没有这么多、这么好的阅读体验了。想必很多人的感觉,跟我是一样的。
  今晚,集体悼念金庸老爷子的热潮过去了,一个中年人在后半夜的静谧里,回忆阅读金庸的经历。我想问的是,小说,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你说这是集体回忆青春也好,你说这是怀旧也好,在我们过去的生命里,金庸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小说家的不朽,就在于这个地方。
  就我个体而言,若论读金庸这么多年,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我可以说,我身上很多东西,都是被金庸所塑造的。
  比如,我是一个非常重信义的人。要么不答应,答应了一定会完成。当然你说这不是契约社会最起码的吗?但抱歉,我是农耕文明里长大的,并不是在商业的契约精神中长大的。但我同时是在金庸小说里长大的。在金庸笔下,大侠都言出必践。《天龙八部》中,段誉被朱丹臣找到,说好要带木婉清回家去,夜半又要跟木婉清逃跑。想不到朱丹臣早就在路边守候,并且吟了一句诗: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你看,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句诗。
  这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金庸本人,在价值观上,偏向于民族主义加民本主义。或者可以这么说,金庸的政治观,基本上属于儒家的明君思想,再加一点点民族主义。
  关于民族主义,我曾经写过,金庸笔下的丐帮人物,论及跟异族的争斗,总是觉得,我们汉人多,10个打他们1个,只要团结,一定能打赢契丹人、金国人、蒙古人……但事实上这不过是臆想。因为这跟组织结构有关。我小的时候读金庸,不理解,后来读了黄仁宇,知道了数目字管理,才明白,靠臆想,救不了中国。
  当然,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在整个20世纪,民族主义都是影响最为强劲的意识形态之一,这是社会思潮,金庸生活在那个年代,受此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警句,当然令人血脉贲张。但这里显然有一个误区,就是“大词”裹挟了个体。有意思的是,我从金庸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馈赠,恰恰是个体的自由。
  就个体选择而言,金庸却塑造了另一类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成为近代小说中绝无仅有的一类人。这类人,以黄药师、令狐冲、杨过、段誉等为代表,他们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自由。
  在整个华语文学中,像这样崇尚个体自由,追求个性解放,非常现代而又独特的人,又能这么深入人心地被读者惦记,除了金庸笔下的这些人物,几乎为零。
  这一类人,不受任何帮派的约束,他们对个体自我的追求,超越全部。他们蔑视礼法,崇尚个人,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在我读金庸的过程中,这些人物,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个性张扬,飞扬跋扈。活得堂堂正正,活得彻彻底底、痛快淋漓。这四个人,代表金庸小说中最闪光的东西,就是个体的自由。当然,四个人各有特色。
  先来说段誉。段誉追求个人自由的表现,就是反抗命运,追求爱情。他的离家出走,是因为老爹逼他学武功。这种反抗,即是自由。段誉完全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人,惜乎后来,形势所逼,还是成了大理皇帝。这对段誉来说,恐怕就是人生悲剧的开端。
  其实我倒是很理解为什么大理的皇帝要出家。因为,做皇帝,做一个好皇帝,实在太累了。我们做人都这么累,何况皇帝。出家,卸下全部俗物,真的是個很好的选择呢。看来,大理国的皇帝,都有自由主义的传承。
  黄药师,据说是个亦正亦邪的人。他是一个宋明理学的叛教者。当然,这里也是他追求自由的表现,但我总觉得黄药师的自由尚不彻底。对于黄蓉婚事的干涉,对江湖地位的在意,都不见得他是一个心灵彻底自由的人。但也因此,金庸塑造黄药师也是特别真实,特别出色。因为黄药师“亦正亦邪”,自称“黄老邪”,所以黄药师心里,还有很多礼教在,否则,何必称自己为“邪”呢?但也已经很不错了,我也很爱黄老邪,即便他有时候会以礼教的那一套去反对礼教。但是,黄老邪,那种拖泥带水之中,对自由的追求,反而显得特别真诚。谁又不是活在现实之中呢,黄药师的局限,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局限。
  杨过不错,自由得很彻底。并且,杨过身上有非常独特的东西,在遇到小龙女之前,他完全就是一个彼得·潘式的人物。即便后来与小龙女互剖心迹之后,杨过身上的彼得·潘性格也经常有所显现。说句比较中国化的词语,就是顽童心性。比如,杨过去襄阳城最主要的目的,才不是为了救民众于倒悬之中呢,而是为郭二小姐过生日的。这一点是特别值得赞赏的地方。
  当然,杨过也曾为抗击蒙古出过力,这也都是真实的杨过。人就是这么复杂。杨过选择归隐,很个人主义。以后无话,一直到《倚天屠龙记》里,才有后人出来教训周芷若。我猜他后来的小日子过得不错。
  彻底自由的是令狐冲。有人问我最喜欢的金庸笔下人物是谁,那就是令狐冲。令狐冲完全是个异数。在“君子剑”门下,作为首席大弟子,居然,能做到彻底自由而我心光明。按照这个道理,令狐冲才是“任我行”。而任我行一点都不任我行,后来被名缰利锁捆绑,跟东方不败又有何异?
  而令狐冲全然不是这样的。那些被世人看得很重的东西,比如绝世武功,比如江湖地位,对令狐冲而言,通通不存在。他就要活得率性。这大概也是任盈盈最爱他的地方吧。
  金庸1953年开始写武侠,1972年封笔,我要到他封笔之后才出生。但试问,就这个时代的华语小说而言,论个性张扬,率性随情,有超过上述人物形象的吗?窃以为,即便解冻之后的寻根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派小说,对于自由的描述,也远不及金庸。
  在我看来,我们这一代70后,很多人对自由的体认,很大程度上来自金庸。作为一个小说家,在他信笔写下的篇章里,竟然包含着如此多样的人生境界。
  现在,老爷子走了。功过是非,令人评说。但对我而言,若我性格中还有一种对俗见的抛离,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主要就是得益于老爷子的小说。这才是金庸最为珍贵的地方。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2006年,我有幸成为“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培训。回首那几年的点点滴滴,我发现,那次培训,是我生命中的“一份无法预约的美丽”——专家教授们精辟的理论,新颖的观点,丰富的资讯,还有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从学习到研讨到比赛到考核,紧张而又充实,忙碌而又多姿多彩,我从中展示了成长的美丽……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带着满满的收获,我踏上了
刘勇先生曾为梁实秋先生《安放人间的雅舍》一书写过一篇名为《一间安放人生的房子》的序言。他这么说:“其内容或麻将排队,握手下棋,或理发谦让,喝茶饮酒,俗世男女老少无所不及,柴米油盐皆入文章。将千姿百态的人性世相,杂色缤纷的凡心俗世一网打尽。”好一个“一网打尽”!琐事杂事大事小事皆成文章,好似我们每天的生活,便是一篇平淡、真实而耐人寻味的上好佳作。  可让我苦恼的是,为什么在散文家手里那些平平常常、简
为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致力于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设有丰富体验的活动情境,以发展儿童的综合素养。引领儿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专题“自然行旅”,是班本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立足班级,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时空上,沟通校园内外;在内容上,坚持基于教材,又超乎教材之外;在体验方式上,联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导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知季节的脚步、生命的消
父母皆数学老师,成绩优异本不想当教师的她,囿于家庭,走上从教之路,却做得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倍生。是遗传,是熏染,还是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彭娅身上,凝结着一个女儿、母亲、教师的坚韧、灵动与责任,那份深沉的大爱,那份超出常人的拼搏和探索。  ——编者按  教育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彭娅看来,教育是灵动,是阳光,是人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滋养。1996年,彭娅从重庆来到广州,经过2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
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节气进课堂,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会给课堂带来新鲜的源泉。学生的成长,主要体现在情感体验的丰富以及学科技能的提升两方面,因此,节气进入语文课堂,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节气联系起来;能否在课堂上将语文学科技能的训练与节气结合起来;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身边的资源与节气整合起来。  一、以节气作引子,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
英国最有效的零售公司——马克士·斯宾塞公司,曾系统探讨过那些影响到职工行为的“促进因素”。研究后,他们坚持的一条原则是,对人的照顾和关心。公司创始人米采·马克士说:“只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就不会失败。”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使儿童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即精神的启蒙和文化的启蒙。教育,一定也应把对人的照顾——儿童放在第一位,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对儿童满怀着敬意,真正的学习对儿童充滿着爱护,真
今年21岁,来自唐山的湖北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杨海北,因想念家乡菜,创办了全國首个高校“共享厨房”。运行模式是,学生提前预约,带上自己的食材,交10块钱使用费,就能在学校提供的共享厨房亲自烹饪菜肴。(见《新京报》)  “共享经济”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实际效果却不一而足,“共享雨伞”“共享衣橱”“共享睡眠舱”等更是举步维艰,备受质疑。究其原因,无外乎脱离实际、利益至上、管理艰难、安
教育丢失的本质——闲暇  我想起我已去世的导师陈钟樑先生常常感叹的一句话:“现在的学生活得太累了。”  先生特别信奉闲暇的自由本质,信奉闲暇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唯有闲暇,才能照见心灵深处的天光云影;唯有闲暇,才能呈现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让生命活力四射。  但是,在一片喧嚣中,教育成了名利场,校园沦为竞技场,每个学生都被迫赶上场,被赶着走,能够让一个人从容地学习和领悟生活的闲暇已经被剥夺殆尽
2001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教,一年又一年,一晃就是十六个年头,一节课又一节课,我知道课堂很重要,节节很关键,然而却始终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有幸看到了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一本究竟课堂的书,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语言,只有平实如常的叙述,却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厚重有力,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读完之后,耳畔响起的是美国歌手戴伦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一
2018年6月24日至6月30日,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批教育专家项目赴上海研修,这是该项目的首次省外研修。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五天总共听了4场讲座,走访了6所中小学校,甚至晚上都安排了讲课。研修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课程建设与评价、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讲座、学校观访、对话交流等。学习任务较多,每个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