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老师“故事课”之十一月故事:良训传家,诗礼中华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08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离不开家,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民族。中华民族的文明几千年来未曾中断,靠的就是家的延续。家要怎么传下来?家训是重要的内容。”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在《百家讲坛》畅谈《中华家训》,他的新书《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也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中国世家大族的历史和传世家训都告诉我们,只有文化才能让家族立起来,而家训则令家族传承下去,文化不绝。”这一期,鼹鼠老师和大家一起听一听家训故事。
  刘邦的醒悟
  秦始皇焚书坑儒践踏文化,影响极其恶劣,整个社会掀起一股反文化的风潮。秦王朝总共才存在了14年,就全社会无人不想推翻他,而真正推翻他的正是来自最底层的,秦熏陶下崇尚暴力不讲文化的一群农民。刘邦就是一个代表,一个没有文化的好酒的乡痞。
  一次,苏北义军会合后决定,义军主力由项羽带领与秦军主力决战,刘邦则带着侧翼部队从河南偷袭,牵制秦朝。刚开始行军还挺顺利的。但从江苏出发挺进到河南,麻烦来了,河南是中原重地,秦军有非常严密的防御。这个时候有一个文人郦食其来投靠刘邦,刘邦认为文人都是废物,他最喜欢把文人的帽子摘下来,当面尿在帽子里面羞辱他们。这次他也是这么干的。郦食其的情商很高,完全不理刘邦这一套,就当他是撒野。等刘邦尿完了,郦食其就对他说,你如果不想得天下你就尽管撒野,如果你想得天下你就收敛一点。他跟刘邦说你现在遇到了困难,一筹莫展是不是,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办!他一条一条地教,刘邦这才发现原来打天下是要靠文化,不是靠撒野的,這是他一生上的第一堂文化课。后来,在他成功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无数文人立下了不朽之功。
  当刘邦快死之时,国家内忧外患,他给儿子留了一份遗嘱,遗嘱很短,通篇没有废话,很简单地讲了,我生逢乱世,遇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号召反文化,我就不读书了。后来当了皇帝以后找人给我讲书,我才慢慢知道了一些道理,我把这些道理对照我这一生的所作所为才发现,我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错的,那么你可要好好读书。
  在这封《手敕太子书》中,刘邦要求儿子勤学习,凡是上报的重要报告,都要亲自动笔写,不要让秘书代劳。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老爹我文化水平就不高,想不到,你比我还差。抓紧时间学习吧,每天写写书法、作作文章,千万不要让下人代替。”
  从惠帝开始整个刘家变得再也不是一个流氓的家族,而是一个代代出文化精英的人,到汉武帝时,更是给整个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主流文化体系。整个家风的建立,给了这个家庭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素材运用方向: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这份勇于认错的醒悟精神便尤为难得。刘邦的醒悟可用于“勇于认错”“文化的重要价值”“读书的意义”等作文。
  杨家的传承
  在汉朝有一个家族数百年间受人敬重,经历多少次改朝换代、社会变动却巍然屹立。这家人姓杨。
  在推翻秦朝的大起义之际,有个名叫杨喜的人参加了义军,成为刘邦麾下的战将,后来被封为赤泉侯。杨家崛起是从这里开始的。再往后,杨家在西汉也出过几个大官,但总的来看,官越当越小,家族也日趋衰微。
  到了东汉,这个家族突然出了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叫作杨震。杨震和他的祖上截然不同,不是以军功或者官僚的身份,而是以饱学之士的形象登场。他对于儒家经典、天文地理、经史百家无不精通。他不求功名,热心教育,在家乡做善事,招收学生,教授子弟,培育了很多人才。东汉朝廷知道杨震很有学问,多次请他出来当官,可他不应召,只安心做学问。一直到五十岁时,他遇到清官,一再劝说他出来施展才干,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他才出来当官,并官至太尉,位登三公,尊贵无比。杨家在文化上达到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时人把杨震称为“关西孔子”。
  杨震当地方官时,想托他办事的人很多。有一次,有人求他办事,晚上揣着十斤黄金,摸黑来到他家里,悄悄送给他:“请您放心收下吧,我来时没人看到。”可是,杨震坚决不收:“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天地神明不可欺,所以不要以为没人知道。”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四知”故事。
  杨震这个官当得很穷,粗茶淡饭,衣着朴素。有人跟他讲:“你得替子孙想想,给孩子留点钱吧。”杨震笑了,回答道:“我当个清官,后世的人见到我的儿子,会说他是清官的孩子。我留给他的遗产就是这个,已经够丰厚了。” 杨震虽然清贫,可他实践了儒家提倡的道德,学问好是基础,人品高才是灵魂,留给子孙的是为官清廉的口碑,这是最大的遗产。
  从杨喜到杨震,经过了大约三百年,杨氏家族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军功家族变成文化家族。杨震的儿子杨秉也以学问见长,读书明理,不恋权势,一生清白。他说自己有三样东西是不惑的——酒、色、财。杨家就这样把优良传统一代代接力下去,成为天下敬仰的名门。
  素材运用方向:一个经久不衰的家族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常年浇灌与养护。所以,事情要朝远处看,心量便大了。在“立德、立言、立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德服人”等作文中可运用杨家的故事。
  诗礼传家琅琊王
  山东琅琊王家,最初也是靠军功起家的。王翦和王贲是一代名将,父子二人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功劳巨大。秦以后的王朝也任用他们家的人,但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多大的提升。
  东汉末至魏晋时代,面对政治腐败的官场,有品格的士人洁身自好,以自己的言行成为天下楷模,在这些人中,王祥赫然在列。
  在史书中,王祥被描写得颇具传奇色彩。据说他的后娘虐待他,还总想弄死他。可王祥对后娘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没有怨言。有一次,后娘生了重病,需要用黄河的新鲜鲤鱼做药引子。冰天雪地里,王祥二话没说,跑到冰床上,解开衣服,趴在冰面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老天爷感动得大发慈悲,让冰融化,鲤鱼跳了出来。《二十四孝图》中,那幅趴在冰床上的图画,描绘的就是这位至孝王祥的故事。
  这则故事恐怕有很多编造的情节,可是它告诉我们王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军功权贵的形象被忠孝礼法所替代,这个家族在政治黑暗的时代逆势崛起,以文化和品格的崇高而受到世人的敬仰。从王祥以后,王家代出名士,东晋王朝最主要的拥立者王导就出自这个家族。
  王导风姿飘逸,见识不凡,完全是一位儒学政治家的形象。五胡乱华,北方沦陷,中原士族不愿意被外族统治而纷纷南下,他们联合起来,在王导的主持下,拥立实力微弱的司马睿为皇帝,建立东晋政权。当时各支士族之间矛盾重重,幸好王导品德才识为人推重,凭借声望把大家团结起来,才保住南方半壁江山和汉文化。王导的号召力很大,在东晋前期举足轻重,所以当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王家的影响力和东晋皇室司马氏可以相提并论。
  王家出了很多人才,例如思想家王述,竹林七贤的王融等,都是饱学之士,也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先驱人物。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位至今都备受推崇的人物——“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在政坛上做的所有事情,全部加起来都抵不上他酒喝微醺时写下的《兰亭序》。“永和九年(353),岁在癸丑”,王羲之与朋友聚会于会稽山下,曲水流觞,饮酒写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举目望去,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俯仰天地,感慨万千,奔涌于笔端,遂成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无人超越。
  素材运用方向:世道再乱,只要家族教育的学脉没有被斩断,将文化传承下去,这样的家族必定有人物出现,让家门发扬光大。琅琊王家的传承适用于“诗礼传家”“家庭教育的传承”“影响力”等作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三国]王昶《家诫》
  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梁]徐勉《诫子崧书》
其他文献
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为什么要留给明天呢?  ——题记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错过了星星,请不要再错过太阳”,当时的我对这句话的内涵还不太理解,直到那个人出现,才让我的心灵受到触动,心里一直在重复着“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珍惜现在……”  去年夏天,一直与我做“难兄难弟”的表姐回来了。我兴致勃勃地去看她,但一进门我不禁愣住了,表姐的模样并不如从前那样明媚动人,反而变得有些憔悴。只
这是一些不经意流露的永恒的文字  这是一些会特别触动你心灵的瞬间  意味隽永,即读即用,作文大用场  “但愿世上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此乃旧时药店对联,几近菩萨心肠。旧时,文印社挂有“敬惜字纸”的匾额,酒家店堂内张贴对联“进门只道千杯少;出店方知一盏多”。  在传统商业伦理中,不乏为消费者考虑的善意。如今商家掛的却多是“招财进宝”之类的招牌。  (文/南台人)
摘要: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在无数小人物破碎的小日子里,注入了希望和悲悯的目光,挖掘出一种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和超越生死的普世之爱。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联系,努力绘制着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的现实世界图景。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童话叙事。在童年与成熟,轻与重的辨证统一中,抵达了“诗”的实质,构成了艺术精神的一个基本维度。  关键词:迟子建;童话叙事;诗意  一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迟子建的小说创作,那么,应
获得金牌以后,有些人会把它当成终生的“护身符”。他忘了金牌可以“保值”,但是,绝对不“保质”。在踌躇满志的非凡得意里,他自我蒙骗地相信,即使不经锤炼也能产生好作品。  有些人,会忧心忡忡地把那面金牌变成“五指山”,让它沉沉地压在自己身上。这时,他纵能七十二变,也难以施展拳脚。唉,一刹那的荣耀,竟可悲地化作终生的负担。在全然没有佳作继续问世的落寞里,金牌闪出的亮光,既惹目,又刺目。也有些人,患得患失
近日,厦门120急救车将要全部安装“天眼”,这样,社会车辆有条件避让而不避让的将会被拍照罚款。当地警方表示,为急救车护航的具体处罚细则还在制定之中,不日将会公布。相关人士表示,这种措施正式实施后,有望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背景下,使120急救车行驶的“生命通道”更加通畅。  如今,交通拥堵不堪已成为多数城市最大的难题。前不久,由于其他车辆占用了应急通道,浙江一名受伤司机在等待救援中死亡,福建龙岩一名
摘要:评论界对余华的长篇《第七天》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主要是认为《第七天》流于一种浮泛的新闻速递而缺乏文学之审美属性,但细读文本可知,余华《第七天》依然展现了其一贯的小说叙述才能,通过强化情境叙述、运用“多声部”叙述和言简义丰的审美风格而令作品中所营构的“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互为镜像,引领读者对生离死别、生死错位之人生荒诞悲剧予以哲学反思,小说叙述的人物在阴阳两界之间游弋,叙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摘要:从1980年代开始,余华的小说就具有对现实文学“再现”的创作特征,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在以往对《兄弟》的论争中,人们都过于关注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正面强攻”,而忽视了历史也是某种现实,余华在对现实“再现”这一点上从未改变。换个角度来看,《兄弟》以及余华以往作品所引起的种种争议,根源在于作品中的“现实”对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惯性发起了挑战,而这种挑战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21世纪
回家。楼梯口的门禁关着,透过落地玻璃,我看见门廊里,两个陌生男人正站在那儿聊天。其中面对着我的中年男人也看见了我,看到我要进楼梯洞口,他侧身,伸手,似要摁墙后面的门禁开关。而与此同时,我已经掏出门禁卡,刷了一下,“嘀——”一声,门开了。  推门而入,经过中年男人的身边时,我犹豫着要不要跟他道一声谢,因为我看出他是准备帮我摁门禁开关的。但我终究没有说出口,因为,我也清楚地知道,事实上,是我自己刷门禁
星期天,起得晚些  昨夜微涼,身体如年久失修的故乡老宅  久站腰间盘,久坐前列腺  中年的裂纹总想把我拦腰折断  但我一般都不去理会  一如既往地扫地  煮粥、翻看博客  一如既往地  有意避开想到你  我知道,生命短暂  死比生长久  所以我得先不动声色地用完生  空下来死,等你一起  流 年  你尽量不要喊我  此刻我躲在四楼的窗玻璃后  看对面楼道里走下来的女子  那个和大片阳光一起  走到
在云南的丽江古城遇见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天雨流芳。这是纳西族的语言,翻译成汉语就是:去读书吧。多美!  是的,上苍托先生转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书房、教室、眼界、心扉的钥匙:读书。读书,一件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也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渐渐减少了。然而,抚摸一本书,不仅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春日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