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却无法达成此教学目标。尤其在教学任务重、内容多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关键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教研组开展了广泛的教学研究活动。活动的核心是教学反思,我们把反思划分为三个阶段,对问题的解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课前的反思要具有前瞻性
1.走近学生,掌握原认知
小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经历了三次转变:一是由点向线的转变,二是由线向面的转变,三是由面向体的转变。每次转变,前一个知识是产生和实现下一次转变的基础,学生也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基于此,反思教学要走近学生,把握认知的起点。
【教学片段】教师擦黑板时提问:“我擦的是黑板的什么呢?”(学生答:“黑板表面。”)“课桌的表面在哪里?”请学生触摸感知课桌表面,接着出示黑板和课桌的平面图,提问:“两个面有什么区别?”(学生答:“长、宽、大小不同。”)“大小不同具体是什么不同?”(学生答:“表面的大小不同。”)最后教师揭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作面积”。
本环节教学有两点经验值得借鉴:“面积”对于学生虽然是全新的概念,但借助生活经验,他们能从长度比较过渡到面积比较,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更重要的是,黑板、课桌等实际道具的使用,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直至理解“面积”的概念。
2.整体思考,合理利用
“面积”的概念包括两部分,即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教师往往习惯将两部分内容分别组织教学,极易延误教学时间。考虑将它们合二为一:出示“数学书”和“笔记本”图片,请学生两两比较它们的面积,巩固刚才的学习,同时指出它们的表面形状。从实物表面抽象出几何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而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面积”,即可结束面积概念的教学。回顾反思这一教学过程:一个结论的引出,也是下一结论的开端,也表明教学效率产生于师生学习互动的过程。
3.瞻前顾后,预做铺垫
在讲授面积单位时,教材安排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经充分讨论,拟在不影响教学流程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采用预做铺垫的教学策略。即在巩固“面积”概念的练习中,穿插一道练习题:刘叔叔给厨房和卫生间铺大小相同的地板砖,如下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练习意图有二方面:一是根据砖的块数,比较面积大小;二是促使学生理解面积比较的依据。因为地板砖大小相同,卫生间用砖数量大于厨房,所以,卫生间的面积更大。
二、课中的反思要具有调控性
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反思课前预设的疏漏,反思教学中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不合理行为,反思学生在求异思维中瞬时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及时应变,调整教学。学生在讨论中时常闪烁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经过反思,做出及时反应,指出学生想法的创意,并表示由衷地赞赏,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后的反思要具有批判性和研究性
1.正确处理好教学的开放性与精细化的关系
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想象、探索,以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教学的精细化指在教学管理情境下,课堂被设计成若干个精细的环节,依次呈现,有条不紊,将教学过程精雕细刻,力求完美。
教学要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力求做到简约化,给学生的“学”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创设学习环境,给学习提供良性的认知“通道”,使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够紧随教材的知识水平的发展。
2.正确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的关系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学生练习的过程,它包括导入新课体验物体表面大小的“摸一摸”练习,理解面积概念的阶段性练习和从物体表面的面积抽象出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转化练习,以及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练习中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感知、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直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巩固性练习,充分保证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环环相扣,保障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充分体现了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积极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掌握、更新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教师深入钻研数学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提高驾驭课堂、处理偶发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广泛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必将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提供新的活力。
一、课前的反思要具有前瞻性
1.走近学生,掌握原认知
小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经历了三次转变:一是由点向线的转变,二是由线向面的转变,三是由面向体的转变。每次转变,前一个知识是产生和实现下一次转变的基础,学生也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基于此,反思教学要走近学生,把握认知的起点。
【教学片段】教师擦黑板时提问:“我擦的是黑板的什么呢?”(学生答:“黑板表面。”)“课桌的表面在哪里?”请学生触摸感知课桌表面,接着出示黑板和课桌的平面图,提问:“两个面有什么区别?”(学生答:“长、宽、大小不同。”)“大小不同具体是什么不同?”(学生答:“表面的大小不同。”)最后教师揭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作面积”。
本环节教学有两点经验值得借鉴:“面积”对于学生虽然是全新的概念,但借助生活经验,他们能从长度比较过渡到面积比较,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更重要的是,黑板、课桌等实际道具的使用,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直至理解“面积”的概念。
2.整体思考,合理利用
“面积”的概念包括两部分,即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教师往往习惯将两部分内容分别组织教学,极易延误教学时间。考虑将它们合二为一:出示“数学书”和“笔记本”图片,请学生两两比较它们的面积,巩固刚才的学习,同时指出它们的表面形状。从实物表面抽象出几何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而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面积”,即可结束面积概念的教学。回顾反思这一教学过程:一个结论的引出,也是下一结论的开端,也表明教学效率产生于师生学习互动的过程。
3.瞻前顾后,预做铺垫
在讲授面积单位时,教材安排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经充分讨论,拟在不影响教学流程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采用预做铺垫的教学策略。即在巩固“面积”概念的练习中,穿插一道练习题:刘叔叔给厨房和卫生间铺大小相同的地板砖,如下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练习意图有二方面:一是根据砖的块数,比较面积大小;二是促使学生理解面积比较的依据。因为地板砖大小相同,卫生间用砖数量大于厨房,所以,卫生间的面积更大。
二、课中的反思要具有调控性
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反思课前预设的疏漏,反思教学中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不合理行为,反思学生在求异思维中瞬时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及时应变,调整教学。学生在讨论中时常闪烁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经过反思,做出及时反应,指出学生想法的创意,并表示由衷地赞赏,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后的反思要具有批判性和研究性
1.正确处理好教学的开放性与精细化的关系
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想象、探索,以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教学的精细化指在教学管理情境下,课堂被设计成若干个精细的环节,依次呈现,有条不紊,将教学过程精雕细刻,力求完美。
教学要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力求做到简约化,给学生的“学”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创设学习环境,给学习提供良性的认知“通道”,使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够紧随教材的知识水平的发展。
2.正确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的关系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学生练习的过程,它包括导入新课体验物体表面大小的“摸一摸”练习,理解面积概念的阶段性练习和从物体表面的面积抽象出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转化练习,以及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练习中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感知、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直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巩固性练习,充分保证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环环相扣,保障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充分体现了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积极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掌握、更新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教师深入钻研数学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提高驾驭课堂、处理偶发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广泛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必将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提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