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索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和维护专业建设方向,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和专业建设反馈。对接工业机器人技术行业和应用企业,研究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结构合理性。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岗位;行动领域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对工业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制造2025和人工成本不断增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断扩散。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缺乏,全国中、高职院校应市而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类相关专业。
1.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人才培养是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培养体系和模式都应该有的放矢,瞄准方向和目标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问题。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落脚到职业岗位以及素养,而培养的目标应适合人才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工业机器人技术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新科学、新技术的时代产物。对于职业院校的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更不能脱离企业岗位需求,着眼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德国双元制体系较好的解决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培养考核问题。按企业岗位需求搭建培养模式,基础理论学习和技术培养衔接充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如何开发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立足专企业岗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也应对接企业的岗位知识和技术需求。课程体系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搭建应适合专业发展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
扎实开展企业专家访谈,全面充分地掌握各类型企业岗位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因企业发展点位变化而变化的,在动态的岗位需求中找出固定职业能力,需要企业专家善于归纳和总结。职业院校组织企业专家召开访谈会,挖掘职业能力背后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开发完整课程体系,形成上下层次清楚、前后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
以行动领域为载体搭建课程体系。行动领域是根据企业岗位分工来定义的,设定好每一个行动领域有完整知识结构框架,领域之间有前后递进关系。这种关系既是职业院校培养时先后顺序,也是企业岗位不断成长的顺序。
行动领域中的课程开发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主,其开发原则是项目课程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化,是开发过程必须把握的方向。要注意几个原则。
2.1 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高职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有着强烈就业指向性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将社会人才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和课程开发的依据。坚持全面培养高技能高素质 人才的原则,从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就开始统筹安排,以便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在课程结构重组、新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和项目体系构建时,处理好高素质和高技能型的关系、專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职业态度和情感的塑造,关注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2过程导向的系统观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维度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工作过程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六要素的全部参与,需要学习者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的全程历练。策略层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工作过程的全要素参与,全工作过程的完整历练,更需要职业工作过程的情境化。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除了关注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外,还必须关注如何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如何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考虑工作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
2.3工学结合的实践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教育,无疑应当把“做”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做起来。项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要让它发挥优势,就必须围绕“做”进行活动载体的设计,即项目的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做”为中心组织课程,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能力生长的路径。通过“做”让学生直接体验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激发对知识学习的动力;通过“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建立有机的知识结构。“做”的方式和形态有很多,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情景性活动等,通过多元的系列的项目实践,使项目课程充满新的活力。实践教学要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系统统筹课程体系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使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3.形成完善有效专业建设反馈机制。
工业机器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专业建设也并非一劳永逸的,应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改革的一个过程。建立完善的反馈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教师、教育专家及企业用人单位等群体对专业培养的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这对于促进专业发展极为重要,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课堂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反馈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建立教学反馈应全面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好的教学也并不只是教师个体的主观评价与感觉。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参与者与评价者来看,教学行为的良好与否及其有效性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同事、教育 专家等其他群体的衡量与评价,以及教师自身在知识、道德和情感等多重教学纬 度中的主观感觉。
3.2社会认可度反馈
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认可度的反馈是专业发展方向和转型风向标。长期与社会企业建立反馈通道,定期向企业提取专业反馈信息对专业建设定位、课程体系开发以及课程内容修订有着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2]马祥兴.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中国职业教育,2010,(32)
[3]王凤春.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反馈与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科学研究2007,(4)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岗位;行动领域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对工业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制造2025和人工成本不断增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断扩散。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缺乏,全国中、高职院校应市而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类相关专业。
1.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人才培养是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培养体系和模式都应该有的放矢,瞄准方向和目标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问题。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落脚到职业岗位以及素养,而培养的目标应适合人才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工业机器人技术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新科学、新技术的时代产物。对于职业院校的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更不能脱离企业岗位需求,着眼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德国双元制体系较好的解决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培养考核问题。按企业岗位需求搭建培养模式,基础理论学习和技术培养衔接充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如何开发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立足专企业岗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也应对接企业的岗位知识和技术需求。课程体系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搭建应适合专业发展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
扎实开展企业专家访谈,全面充分地掌握各类型企业岗位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因企业发展点位变化而变化的,在动态的岗位需求中找出固定职业能力,需要企业专家善于归纳和总结。职业院校组织企业专家召开访谈会,挖掘职业能力背后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开发完整课程体系,形成上下层次清楚、前后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
以行动领域为载体搭建课程体系。行动领域是根据企业岗位分工来定义的,设定好每一个行动领域有完整知识结构框架,领域之间有前后递进关系。这种关系既是职业院校培养时先后顺序,也是企业岗位不断成长的顺序。
行动领域中的课程开发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主,其开发原则是项目课程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化,是开发过程必须把握的方向。要注意几个原则。
2.1 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高职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有着强烈就业指向性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将社会人才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和课程开发的依据。坚持全面培养高技能高素质 人才的原则,从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就开始统筹安排,以便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在课程结构重组、新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和项目体系构建时,处理好高素质和高技能型的关系、專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职业态度和情感的塑造,关注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2过程导向的系统观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维度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工作过程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六要素的全部参与,需要学习者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的全程历练。策略层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工作过程的全要素参与,全工作过程的完整历练,更需要职业工作过程的情境化。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除了关注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外,还必须关注如何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如何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考虑工作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
2.3工学结合的实践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教育,无疑应当把“做”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做起来。项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要让它发挥优势,就必须围绕“做”进行活动载体的设计,即项目的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做”为中心组织课程,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能力生长的路径。通过“做”让学生直接体验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激发对知识学习的动力;通过“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建立有机的知识结构。“做”的方式和形态有很多,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情景性活动等,通过多元的系列的项目实践,使项目课程充满新的活力。实践教学要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系统统筹课程体系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使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3.形成完善有效专业建设反馈机制。
工业机器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专业建设也并非一劳永逸的,应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改革的一个过程。建立完善的反馈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教师、教育专家及企业用人单位等群体对专业培养的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这对于促进专业发展极为重要,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课堂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反馈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建立教学反馈应全面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好的教学也并不只是教师个体的主观评价与感觉。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参与者与评价者来看,教学行为的良好与否及其有效性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同事、教育 专家等其他群体的衡量与评价,以及教师自身在知识、道德和情感等多重教学纬 度中的主观感觉。
3.2社会认可度反馈
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认可度的反馈是专业发展方向和转型风向标。长期与社会企业建立反馈通道,定期向企业提取专业反馈信息对专业建设定位、课程体系开发以及课程内容修订有着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2]马祥兴.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中国职业教育,2010,(32)
[3]王凤春.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反馈与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科学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