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巴勒斯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自然文学传统可以上溯到17世纪初。当欧洲的第一批移民来到北美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他们希望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伊甸园”。同时,他们也渴望用文学歌唱这片壮阔美丽、丰饶深邃的土地。美国早期的许多作家,用日记、旅行笔记和书信散文等形式记下新大陆的美丽景色,这为自然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早期的美国文学往往还是对欧洲文学传统的继承。直到两个世纪以后,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呼吁建立独立的美国文学,美国作家才开始把新大陆的风景作为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这时,出现了爱默生、梭罗等一大批以描写自然著称的诗人作家。之后,又相继出现了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玛丽·奥斯汀、蕾切尔·卡逊、奥尔多·利奥波德等很多自然文学家。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文坛上正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美国自然文学。其中,约翰·巴勒斯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优美的自然散文集,为美国的自然文学增添了极其生动的一笔。《牛津美国文学词典》这样介绍巴勒斯:“通过在其家乡卡茨基尔山脉一带的敏锐观察,在爱默生和梭罗的影响下,成为继两位超验主义大师之后自然散文的伟大作家。”
  约翰·巴勒斯,1837年4月3日出生于纽约州的罗克斯贝里,在卡茨基尔山区他父亲的农场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那时候,母亲常常带他去农场采草莓,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林中有活泼的色彩斑斓的鸟儿。巴勒斯深深陶醉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他经常坐在岩石上,观察周围的一切。
  17岁时他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但仍然在许多机构继续学习。在库博斯镇神学院,他第一次读到了华兹华斯和爱默生的作品。这两位诗人都是大自然的爱好者,注意到了自然对人类精神的影响。他们对巴勒斯的影响是终生的。1856年7月他离开神学院,在伊利诺斯州的布法罗的村庄里教了一年书,之后返回东部。
  1857年9月12日,他与厄休拉·诺斯结婚。他的妻子希望他过一种符合常规的生活,但他违背了她的愿望。他渴望成为一名作家。1860年他终于获得了一个机会。一个刚创刊不久的杂志——《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他的散文。编辑认为他的文章与爱默生的作品极其相似,最初,还以为他是抄袭爱默生的作品呢。他的一首短诗《等待》也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
  美国内战期间,巴勒斯供职于美国财政部。1863年,在西点军校,巴勒斯第一次听到了爱默生的演讲,他为自己能亲眼看到这个康科德的圣人而激动得夜不成眠。青年巴勒斯视爱默生为自己的“精神之父”。他对梭罗也很快产生了迷恋。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家乡卡茨基尔山脉为背景,这种“一叶而知天下秋”的笔法来自于梭罗的影响。梭罗的创作是主要以康科德为背景的。两个人都通过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的观察来感知广阔的宇宙。
  1863年,巴勒斯还邂逅了另一位他所崇拜的大师惠特曼。他们是在华盛顿特区大街偶然遇到的,当时惠特曼正在赶往军队医院照顾伤员。惠特曼希望有新人帮助,于是他邀请巴勒斯一起去。巴勒斯曾经在一个医疗组工作过很短暂的时间,这个小组负责埋葬运往华盛顿的联邦士兵的尸体。照看这些重伤员与运送尸体是不一样的,巴勒斯很快就离开了医院。但是巴勒斯和惠特曼从此开始了他们一生的友谊。
  惠特曼鼓励巴勒斯进行自然文学的写作,自然文学要求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精细的观察,资料确凿,同时还要富有诗意地赞美自然。巴勒斯也影响了惠特曼,据说诗人的名作《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中描写的画眉鸟的歌,就是出自巴勒斯的灵感。1867年, 巴勒斯出版了《惠特曼笔记:诗人和个人》,这是第一本惠特曼传记,是一本充分认识到他的诗人朋友天才的作品。
  1871年,巴勒斯出版了第一本自然散文集《延龄草》。 延龄草的英文原文是Wake-Robin , 人们经常误解它为“醒来的知更鸟”。 但其实,延龄草是指北美早春时绽开的一种白色小花,标志着所有候鸟的归来。在书中,巴勒斯描绘了清新的森林中各种各样的鸟类。当时的《大西洋月刊》主编W·D·豪威尔斯说:“这是一部由一个熟悉并热爱鸟的人写就的关于鸟类的书——它不是一本干巴巴的鸟类目类,而是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鸟的画面。 林中暮色和清新宁静的氛围使得这本书的读者无法自拔,翻阅着它,有一种夏日度假的感觉。”对于生活在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的人来说,读这本书,无异于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精神之旅。《延龄草》的出版获得巨大成功,巴勒斯成为当时最受爱戴的美国作家之一。迄今为止,《延龄草》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部作品,被誉为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
  尽管他的城市生活过得很愉快,他还是怀念在卡茨基尔山区度过的少年时代。 1873年,巴勒斯回到家乡,在哈德逊河的西岸,距离纽约城大概有80英里的地方购置了一个九英亩的果园农场。他亲手设计和建造了一幢石屋,称为“河畔小屋”。1875年他又在距河畔小屋两英里处的山间盖了一所简易的小木屋,称为“山间石屋”,从这里进入森林只有一英里半的路程。巴勒斯一生的后48年几乎都是在这两处贴近自然的乡间度过的。在那里,他过着农夫与作家的双重生活:辛勤地照看他的果园;宁静地观察野生动植物和季节的变化;退回到小木屋里记下他的思想。英国作家爱德华·卡彭特在给惠特曼的信中如此描绘巴勒斯:“一个带着双筒望远镜的诗人。一个更为友善的梭罗。装束像农民,言吐像学者,一位熟读了自然之书的人。”
  巴勒斯很受附近瓦萨学院的学生欢迎,他们经常穿过哈德逊河来拜访他。1895年瓦萨学院决定建立一个关于鸟类的自然俱乐部,女孩子们最后把这个俱乐部命名为“延龄草”俱乐部,巴勒斯成为名誉会员。他经常召集学生与他一起去大自然里吃午餐。他告诫学生:“不要成为暗室中的自然学家”“要学会在原野,在林间,寻求原始的、活生生的自然。”
  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热衷自然的人访问他的山间石屋,与巴勒斯一起散步、讨论、钓鱼、野营。巴勒斯与他那个时代各种杰出的人做朋友,包括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汽车发明者亨利·福特,另一位自然文学家约翰·缪尔,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赛,以及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巴勒斯与罗斯福总统成为了好朋友。1903年春天,他们曾经一起在黄石公园宿营。二人都非常迷恋鸟类。在一篇回忆与总统一起探险的文章中,巴勒斯写道:“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在白房子里又过了一夜,一大早就走出白房子寻找鸟,我们的寻求吸引了过路人的注意,他们对此迷惑不解。”
  巴勒斯一生共创作了25部作品,多以描绘自然、尤其是鸟类为主。因此,他常被称作“鸟之王国的约翰”。除了《延龄草》以外,他的自然散文还包括《冬日阳光》(1875)、《鸟与诗人》(1877)、《蝗虫与野蜜》(1879)等等。他笔下的风景是人们熟悉的,可以接近的,例如农场和院落里的景色:树林、原野、鸟儿和动物,因此令人感到格外亲切,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当时曾创下150万销量的记录,被公认为他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家。巴勒斯最初开始创作的时候,人们对自然散文知之甚少。然而,他为自然散文确定了一个新的标准,使它很快在文坛上享有了明确而应有的地位。巴勒斯一生的追求,就是人与自然的亲情与和谐。他告诉人们放慢生活速度,看看周围的世界,他鼓励人们走出家门,感受自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克莱德·费什说:“对于引导我们睁开眼睛看大自然的美丽,约翰·巴勒斯做的比任何人都多。”在19世纪50年代,巴勒斯就呼吁人们保护自然。那时,美国还没有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运动。他担心迅速的开发和工业化会对自然造成过分开采和毁灭。在他对自然的探寻中,也包含了精神性的追求。他笔下的景物已经不再是无知麻木的物质,而是内心自我的外在表现,注入了深深的情感,成为一片精神的风景。在现代工业化的社会里,只有在深林中,在泉水旁,才能治愈人类精神上的苦恼。巴勒斯是最早阐述这个道理的人之一。
  巴勒斯还是一位旅行家。1883年,他来到英国旅行,他怀着虔敬的心情拜访了华兹华斯和卡莱尔的故乡。他几乎漫游了整个大不列颠岛。他探寻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田野、森林、湖泊、古老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并且把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下来。1899年夏天,巴勒斯参加了铁路富豪爱德华·哈里曼发起的由科学家、环境资源学家以及艺术家组成的探险队。他们由阿拉斯加海岸出发到达西伯利亚,这次长达9000公里,耗时2个月的探险旅途在当时具有及其重要的科学地位,其重要性不亚于阿波罗号登陆月球。1909年,巴勒斯和两位女伙伴到加利福尼亚,并且把这次旅行延伸到夏威夷群岛。他还曾经到达过北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岛和牙买加。1921年春天,在一列从加利福尼亚返回纽约的火车上,巴勒斯与世长辞。他被埋葬在罗克斯贝里, 一块他童年时期玩耍的岩石之下。
  为了纪念巴勒斯,美国于1924年成立了巴勒斯协会。协会每逢四月巴勒斯生日这天,都对自然文学创作中有突出贡献者颁发约翰·巴勒斯奖章,同时宣传巴勒斯的生平与创作。巴勒斯的山间石屋,作为国家历史遗址受到保护,每年四月和十月开放两次。为了说明室外教育的重要性,在美国有11所中学,以巴勒斯的名字命名。■
其他文献
《喧哗与骚动》和《秦腔》虽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却都具有较明显的“对话主义”特征。本文借助比较研究,旨在探求两部作品相似的“对话性”。 Although the “Sound and
爱德华·P.琼斯(Edward P.Jones,1950—)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声音。身为黑人小说家,很少有人像他一样,仅靠寥寥数篇作品就在美国文学史上为自己奠定了一席之地;也
每天强身健体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2008年经济危机,谈到怎么应对时,我就和大家共享了一个心得。有人认为在经济危机来了的时候去谈应对方案的企业都不是好企业。因为一个好的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期重点内容是腹腔肿瘤(胰腺肿瘤除外),共收到文稿51篇,其中胃癌18篇、大肠痛16篇、肝癌5篇。其他腹腔肿瘤12篇,这表明腹腔肿瘤仍然占消化道肿瘤的85%以上。腹腔肿瘤的治疗
患者,男,46岁,因腹胀、腹痛、周期性稀水样便1年余,加重15天伴手足抽搐3天入院。查体:T36.6℃ P82次/分 R20次/分 BP13.3/10.7kPa。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胃型及肠型,左
第二届癌转移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系继1989年11月召开的首届癌转移专题座谈会后,时隔4年,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及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又于1993年10月11~14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