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顶层设计:构建教育创强的优先战略
教育创强需要全局意识和整体谋划,它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当前发展水平和教育事业改革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与正确的调和预期。教育创强还需要有传承的智慧和创新的勇气,它是地方党委、政府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明细梳理的绝好过程,对区域教育现有的建设资源进行仔细盘点的良好途径,对区域教育发展的特色与优劣详细认知的大好契机,从而在传承的基础上,全盘谋划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全面规划教育自身的改革突破与转型升级。自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以来,清远市委、市政府注重顶层设计,更新理念、厘清思路、明晰方向,以“创强争先建基地”为统领和总抓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转型升级,推进“两个转变”(教育发展从数量的普及向质量的提升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进“两个下移”(教育资源从相对集中县城(区)向乡镇下移,从相对集中乡镇向农村下移),实现了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了清远式的个性注解。
1.先进理念引领
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创新、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确保战略地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清远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为民谋福祉作为第一追求,把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认识到实施“桥头堡”战略,继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清远建设成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生态宜居名城和珠三角北缘的门户城市,必须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迅速提升清远教育整体实力,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清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清城区代区长余国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清城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做到‘六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方案规划到位、激励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落实教育战略发展地位,则坚持做到‘六个优先’,即教育规划优先制定,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用地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优先划拨,教师待遇优先考虑,教育人才优先引进。现在全区上下已经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爱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侨以助教为乐’的良好氛围,全面开创清城区教育大发展的新局面。”
确立指导思路。清远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梯度推进”的思路,全面开展教育强镇(街)、强县(市、区)建设。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以及教育部门按照市的规划表,认真对照省教育强镇、强县(市、区)的督导验收标准,制订详细工作进度表,落实工作责任;定期进行自评,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整改,确保实现创建目标。
根据《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规定,清远市委、市政府已明确了教育创强奖补措施。对在2011年底前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验收的县(市、区),奖励1000万元;2012年通过督导验收的县(市、区),奖励800万元;2013年通过督导验收的县(市、区),奖励500万元。清远市委、市政府将完成“创强”任务的情况纳入各县(市、区)年度工作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年终奖惩挂钩。
确认推进路径。清远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主要路径,致力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化现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而达成教育创强目标。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出台了《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清远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施义务教育重心下移发展战略,把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南联北扶”战略,扩大对外教育交流合作,加大对北部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均等化发展战略,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南部北部、城乡、各类教育、校际之间均衡协调发展,实现从量的普及到质的提升的新跨越。
确实担当责任。在清远,教育创强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工作任务,而是市委、市政府主导下的一项民生德政工程;不是教育部门孤军奋战,而是相关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各地、各职能部门、各相关责任领导在教育创强中的角色定位明明白白,从而为创强合力的形成和高效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清城区为了顺利开展创强工作,区创强办从各有关职能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六个工作小组,代表区政府行使督促、检查、指导职权,并且统筹、协调全区“创强”工作;各镇(街)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挂帅,强化对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解决创强问题,负责落实相关工作任务,并安排一名联络员与市、区教育局联系协调有关工作。
为切实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领导,连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连州市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由黄裕团书记担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决策、指挥、协调建设教育强市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督办解决有关问题。该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各镇(乡)政府按照职责与市政府签订“创强”工作责任书,负责落实各自承担的相关任务。各镇(乡)政府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并安排一名联络员与该市教育局联系协调有关工作。
2.科学规划引向
发展教育,规划先行。只有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的现实要求,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教育创强才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全市宏观引领。清远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教育发展纳入《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方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现实的教育需求和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格局,先后制定实施《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清远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方案》、《清远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关于调整清远市中心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的决定》、《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清远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等。在这一系列规划、决定和方案的引领下,全市通过调整中心区域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大力推进市中心区域教育扩容提质,实现了市中心区域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大力发展公办学前教育,促进了全市教育南北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及各类教育之间均衡优质发展。 区域因地制宜。除了全市宏观指导,各县(市、区)也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状况,科学地统筹教育创强工作的开展。2009年7月,清城区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之后,又在科学论证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整改思路,制定了《清远市清城区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后续发展建议整改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整改工作。连州市则根据本地创强时间紧、任务重、欠账多的现状,相继出台了《连州市2013年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规划》、《连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部门工作职责》、《连州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方案》、《连州市教育创强宣传工作方案》等,以确保创强工作有条不紊、有文可依、有据可循。
这些规划、决定和方案,成功绘制了清远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也描绘了清远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具体路径。
3. 加大投入护航
清远属于欠发达地区,财政并不宽裕。但清远市委、市政府带着感情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投入上不遗余力,让清远人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教育发展的“红利”。
政府履责,经费投入到位。清远市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近3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和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逐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全市教育财政拨款增长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清远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必须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城市教育费附加必须全额用于教育;农村税费改革省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不得少于40%;每年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少于10%。按规划,清远市创建省教育强市需投入资金43亿元,截至2013年10月已投入38.55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3.8亿元用于奖补县镇级“创强”和市直学校改造升级。为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清远市委、市政府决定,2013-2016年,全市投入13.4亿元用于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其中2013-2015年,全市投入7.2亿元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使义务教育学校100%实现标准化。教育经费的超常投入,有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程。
用好政策,资金筹措到位。清远市善于用好用足政策,通过多渠道保证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是依法依规足额征收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全额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其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二是市、县(市、区)“6.30”扶贫助困日捐款可以划出一定比例或主要用于支持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建设。三是鼓励依法依规探索BT、BOT方式筹集教育资金。在风险可控范围内,继续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发展农村教育。四是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助学奖学。
扩容提质:构筑区域资源的优化路径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气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寒暑表。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桥头堡”战略,清远进入推动城市发展、调整战略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清远教育站在了重大战略转型的历史节点。在这一背景下,实施中心区域带动战略,引领教育优质发展,成为清远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必由之路。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和许多地区一样,“城镇化”和“现代化”是清远不可绕过的字眼,它至少带给教育三大挑战:城市基础建设加速发展,城区学校的规划与建设成为必然;人口的流动与集中,直接带来学校生源的改变;民众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导致对教育的需求发生质变。为此,在空间布局上,继续扩大中心区域的承载量,把教育的“平台”做大;在品质发展上,继续提高城区教育的质量,将教学的“内涵”做优——这是清远教育在扩容提质的进程中满足民众对高质量教育迫切需求的成功路径。
1. 布局调整,以量为基
教育创强不是轻歌曼舞的时尚,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硬仗。清远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刻变革以及对人所产生的渗透式影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原有教育的不适应,为此,在创建省教育强市的过程中,清远首先从学校规模和布局调整上,增量提质,回应了民众的教育诉求,也自然地让城区上学难、择校热的现象迎刃而解。
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布局调整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2012年7月,清远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调整清远市中心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的决定》,对清远市中心区域,包括清城区、清远经济开发区(未含飞来峡镇),从2012年至2020年,按市中心区域120万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中小学的布局和规划。布局调整的举措,直指清远教育发展的三大矛盾: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同科学布局、规范办学,实现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改革办学体制,是布局调整这盘大棋中的重要一步。政府履职,人民受益,这是清远市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市首先调整市中心区域学校管理权限,理顺市中心区域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府办学职责。市中心区域高中阶段学校调整为由市投入、建设和管理;健全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市中心区域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由清城区及其所辖的镇(街道)两级投入、建设,由区管理;各镇(街道)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纳入本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担负起区域内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主体责任。通过改革办学体制,理顺管理权限,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提高了各级政府特别是镇(街道)政府的办学积极性。近两年,市中心区域市、区、镇(街)三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达11.4亿元,其中镇(街道)政府投入资金1.23亿元。新建学校和幼儿园12所,优质化改造学校和幼儿园9所,新建建筑面积26.89万平方米,新增优质学位1.84万个。特别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坐落在省级职教基地范围内、占地500亩的“两校一中心”(清远市第一中学、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和清远市职业教育实训中心)顺利建成交付使用,“两小一园”(新北江小学新校区、凤翔小学、清城区第一幼儿园)在新城区顺利建成,足以彰显清远市优先发展教育的智慧、气度与魄力。目前,市区高中优质学位比例占80.6%,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到100%,辖区幼儿园数12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6所,公办幼儿园占30.5%。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中心区域扩容提质效果初步显现。 整合原有资源,是布局调整这盘大棋中的致胜一招。资源优化,不仅能改善教育投入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且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全市按照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建设适度和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结合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市中心区域人口达120万人的发展趋势,同时考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清远市制定了市中心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心区域公办学校和幼儿园总数将增加44所,同时,对民办幼儿园进行整顿提高,根据办园标准和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合理设置。按照计划,第一步“规划实施阶段”的任务已如期完成,并取得明显成效。以清城区为例,新建的新北江小学新校区投入1.5亿元,可提供3000个优质学位;清城区第一幼儿园投入2000万元,可提供540个优质学位;凤翔小学投入1.2亿元,可提供2400个优质学位;异地新建的三角小学可提供1200个优质学位,其中新增优质学位288个;投入1350多万元改造6个街(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建成规范化公办幼儿园,可提供3420个优质学位。这些鼓舞人心的数据,是清远教育创强最实在的成果,从2014年开始,全市学校布局调整的中心工作将转移至“调整完善”和“巩固发展”上来,以保证学校的整体格局维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
如今在清远,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上至教育部门,下到普通百姓,都不再被“上学难”的问题所困扰。比如,2013年秋季学期,清城区共招收小学一年级学生12494人、初中七年级学生8941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小学一年级3899人,约占31.2%,入读初中七年级2237人,约占25%;2014年春季,清城区将合计新增5688个公办幼儿优质学位、5688个小学优质学位、5807个初中优质学位。抛开数字,从更宏大和全局的角度来看,布局调整的意义,对于清远全市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也是不言而喻的:此次布局调整一方面理顺了市中心区域学校办学体制,使优质公办初中、小学的学校及学位数量快速增加,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市民子女就学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考虑到了城市发展趋势、人口流向和居民区的建设规模,能有效拉动市中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从2013年起,清远市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市第一中学将30%的公费名额直接分配到全市初中学校,扩大了优质资源共享,从而使以清远市第一中学为龙头的市中心区域教育内涵更加厚重,品牌更加坚实,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均衡优质,并带动和提升清远教育的整体实力。
2. 内涵建设,以质图强
内涵发展,在教育的话语体系中并不陌生,近年来被屡屡提及成为一个高频词,皆因社会进步和教育本身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使然。然而,在构成教育发展的诸多复杂元素中,哪些指标才是内涵发展的标识呢?当我们在急切地审视收获的同时,也要回到绸缪的原点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思索。这也是清远在创建省教育强市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强师兴教,教育内涵发展的软实力。无论教育制度如何变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都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清远将“强师兴教”纳入了四大战略之一。“强师”“重教”,已经不再停留在理念和文件中,而是贯彻到实践,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中。在校长队伍建设方面,清远市积极试水“去行政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逐步建立适应校长岗位需要、体现能力业绩的校长职级制。同时,建立和完善符合教育规律的中小学校长绩效考评办法,加强对校长的履职考核和民主监督。实行县域内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校长岗位津贴制度、中层干部岗位津贴制度和“名校长”培养工程等,这些举措,让校长放下心来做教育,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稳步提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政策层面创新教师编制核定机制、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以及教师激励机制,从宏观上推动师资队伍的优化;在投入上,从2008年起,清远市财政每年拨付教师培训专项经费100万元,2012年提高到300万元,2013年起,市政府把强师工程专项经费增加到1000万元。从2013年起,在全市范围遴选15名名校长、70名名教师(其中山村教师20名)、15名名班主任进行重点培养,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对这100名“三名”对象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的岗位津贴。通过培训学习,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理念得以更新,清远在致力于构建一种融教育、教学、科研、学习和交往为一体的新型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而外人所能直接感触到的,就是教师们溢于言表的幸福感的提升。
课改促教,教育内涵发展的驱动力。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经历十余年,而究竟什么样的教与学才是较为理想的教学关系范型?如何在合理的教学框架中,实现师生双方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清远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尤其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提出“以质图强”战略以来,课程改革更成为一场以普及课程知识和唤醒课程意识为主旨的教育启蒙运动。清远市将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完善评价学校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完善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禁止以升学率对各县(市、区)和各学校排名,以课业分数对教师和学生排名,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所有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市和各县(市、区)教育部门都成立了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对参与课改实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市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全面设置课程,开设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各环节,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 以研助教,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力。直面教育生活、体验教育实践,在日常教育中发现课题、深入科研,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研究的双赢策略,也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清远市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院,负责全市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信息服务等业务的专业指导和管理。为保证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市财政自2012年起设立100万元作为教育科研专项经费,2013年提高到200万元。近两年,教育局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同时要求校长任课和经常听课,共同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通过完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改善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式,打造两个经典品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育科研市级立项课题)、塑造三个优质项目(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学科主题研讨)等活动,教育科研工作富有成效。在推动以研助教的过程中,教育科研人员逐渐从思辨型、书斋型走向体验型、现场型,而广大中小学教师逐渐由经验型、工匠型,走向反思型、研究型。在全市教育创强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功能进一步发挥,科研成果在推进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面临共同的时代,教育创强有着各自的际遇,教情千秋,但结论一致:提升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落脚点。内涵建设、以质图强真正成为清远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助推器。以清城区为例,上学年组织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有78人次获得国家奖励,231人次获得省级奖励,169人次获得市级奖励;2013年,中考实现了新跨越,各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800分以上特高分人数及全市前1000名的高分生均超全市的五分之二,并且囊括全市中考个人总分第一名和第二名;2013年,清城区高考成绩再攀新高,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本科以上上线人数1151人,呈现出高分人数飚升的良好态势。
3. 借力发展,以变提速
教育发展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或优势资源,不仅是超越时代的,而且是跨越疆域的。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各地区教育的共同进步。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清远积极寻求多向拓展、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谱写了借力发展的一段佳话。
作为连接珠三角和内地市场的快速通道,如今清远市已发展成为交通要道,完全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占有“天时”“地利”的清远教育,积极寻求“人和”,与优势资源联姻,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清城区,是清远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率先打造教育现代化先行区,追赶珠三角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广州清远两地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推动广州佛山清远三市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找到了依托优势资源突破发展瓶颈的捷径。
基础教育,广清联姻。借鉴,不是生搬硬套、一味模仿,而是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既为我所用,又有所创新。为了力争在5年内将清城中学、松岗中学、新北江小学、三角小学打造成“办学理念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质量一流”的在广东省内小有名气的优质品牌学校,清城中学与广铁一中、松岗中学与广东实验学校校本部、新北江小学与东风东路小学、三角小学与越秀区朝天小学结对学习、交流,确立了“强理念、重实操、讲方法、求实效”的总思路,学习借鉴名校经验,吸收内化名校管理精华。清远市华侨中学在2011年与广东省实验学校结成友好合作单位,在高一年级创立 “省实模式实验班”,开展了教育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3年来,这一办学模式成果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清城中学在和广铁一中携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基石,以强健体魄为保障,以科技艺术为特色,以开发心智为核心”的办学思路,推行“先欣赏、后培养、全接纳、均发展”的全面育人观,突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合作形式上,采取“一指导、二学习、三研究”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学习广铁一中经验,“一指导”:每周均请广铁一中的骨干教师来校听课、上课,面对面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二学习”:每年派3~5名教师,派一名行政领导到广铁一中、省实跟岗学习一年,深入了解、领会、内化广铁经验。“三研究”:与广铁一中教师一起研究分析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进行集体备课、磨课,然后形成电子教案共享,提高课堂质量。与名校结对帮扶,成效已初步体现,各学校办学理念更开放、更科学,学校管理更精细、更有效,教师发展更专业、更主动,教学方式更灵活、更生动,学生学习更热情、更积极,教研水平更优质、更前沿。
职业教育,广泛合作。2013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到清远调研,表示将与清远共同加快推进省级职教基地项目全面启动,并特别提到清远可请对口帮扶的广州、佛山两市帮带清远的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尤其是佛山的职业教育很强,清远可以好好对接,最好能写入扶贫协议中,明确每年佛山为清远培养多少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为广东省现代职教体系改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职教基地落户清远,是推动全市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的契机。省级职教基地列入了2012年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按规划到2015年基本建成后,将有8所高职院校、1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和1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将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成为在校生规模达12万人的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并构建市中心区域、英德、连州三点一线的职业教育框架。清远市将充分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积极配合省相关部门,全面优化市中心区域与珠三角无缝对接的职业教育网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省级职教基地在人才培养、文化引领、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助推全市产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升。
教育创强,需要科学理论和制度规范,当然也需要实践情怀、本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些,正是清远教育正在经历的。借力发展创建省教育强市,成为清远打造的来自本土和外域的教育资源的双向建构过程。林海龙局长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教育,是底线民生,也是热点民生。如今,在清远,教育已经从影响民生的难点问题,成为推动民生的幸福保障。 重心下移:构造乡村教育的优美图景
清远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北部地区高山大岭多,少数民族人口多,学校覆盖半径大,村落分散,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较南部存在一定差距。在鼓励“优者更优”的同时,清远市将目光投向教育水平相对薄弱的农村,启动了“提升北部地区办学水平工程”,实施“两个下移”战略,即教育资源从相对集中县城(区)向乡镇下移,从相对集中乡镇向农村下移。这一战略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全市教育在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也让每一个山区孩子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
1.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现在的幼儿园实在是太漂亮了,我看和城市的一样!”连州市瑶安乡的村民发自肺腑地感叹。清远市自出台了《清远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后,不断加快农村幼儿园发展步伐,兼顾园舍建设和师资配备,让山里的娃娃充分享受到了教育起点的公平。
虽然只是一所乡办幼儿园,瑶安乡民族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却达到了城市幼儿园的水平。幼儿园里配置了现代化玩教具,宽阔的运动场上孩子们在大型游戏器械上玩耍,教室里则配备了大电视机和消毒柜等。“我们乡幼儿园之前因为条件差,大家纷纷将孩子转到县城去读书,现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好了、收费低,外出就学的孩子很多都回流入园。”连州市教育局的领导如是介绍。
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学前教育是清远市教育体系中的短板,而农村学前教育相对更加滞后,为此,清远市大力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出台了《清远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市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要办好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4000人以上行政村举办村办幼儿园或镇中心幼儿园分园,4000人以下行政村依托完小和教学点举办学前班或混龄班。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学前教育教研中心,带动全镇幼儿园(包括村级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计划在2013-2016年期间,建设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22所、村级幼儿园43所。以连州市为例,自教育创强以来,全市公办幼儿园从2011学年2所增加到2013年的16所,乡镇公办幼儿园从2011年0所增加到13所,公办园占全市幼儿园比例从2011年的4.5%提高到35.5%,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11年88.95%上升到92.98%。
以规范化幼儿园建设为抓手。为了让每一个乡村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清远市积极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首先通过认真调研、科学规划、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加强幼儿园的布局调整,并从2013年开始进行规范化幼儿园验收,以促进规范化幼儿园的建设。其次,实施学前教育民办公助,促进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出台《清远市学前教育“民办公助”暂行办法》,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对符合普惠性规范化民办幼儿园给予补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幼儿园基建工程及其设施设备、教师工资补贴、师资培训及其公用经费等支出。补助资金的核拨,按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办园规模及规定班额确定的在园幼儿人数,按每学期每人200 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经费。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普惠性规范化民办幼儿园的补助范围。补助面预计到2016年达到100%。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都能享受到政府补助。第三,加强规范管理和督导评估工作,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制定市规范化幼儿园评估验收实施方案,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推动等级园建设,争取每个县(市、区)建成1所以上省一级幼儿园,作为当地学前教育窗口和示范,承担本地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大型教研活动开展等,指导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农村幼儿班的建设、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在创强期间,连州市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按照广东省幼儿园设备设施标准为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增添了设备设施,幼儿园办园条件大幅提高。
2.大步推进农村学校建设
秋日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窗户,照在瑶安民族学校的一年级教室里,老师正在给班里的孩子们上语文课。“现在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没什么两样,一样可以在单独的语音室里上课,一样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 校长边走边和记者聊着。瑶安民族学校红白相间的校舍很显眼,它已然是这一区域的地标性建筑。下课后的孩子们在标准化的操场上打闹嬉戏。“创强后,政府投了大量的资金新建了校舍,今年又出重拳将学校后门封起来进行了校舍安全加固,就是你看到的样子。”校长告诉记者。
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近年来,清远市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心工作,建立标准化学校建设保障机制,确保完成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任务,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化、优质化。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民生实事基础教育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普九”的质量和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育经费和“创强”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制订村小、教学点合格标准,将村小办学条件改善计划纳入教育“创强”和标准化学校建设计划,2015年前完成;教学点改造计划从2013年开始,每年完成25%,2016年改造完成。从2013年起,各县(市、区)增加学校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公用经费标准。根据在校生人数的多少,按照正常生均拨款1.2-4倍的标准核拨公用经费。将改善村小办学条件预计投入4798.8 万元,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学点改造预计投入5490.85 万元,由县级财政分4年投入。增加村小和教学点生均公用经费拨款,预计每年增加生均公用经费拨款963.78万元。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约3%的比例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统筹解决,严格按照标准化学校标准配备每一所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设施,着力解决设备设施不足问题。教学点统一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必需的办公设备,装备图书室、科学实验室,配齐满足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和体育器材。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村孩子来说,标准化学校建设,缩小了他们和城里孩子享受均等义务教育的差距,农村教育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装备及信息化水平偏低已成为制约清远市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状,清远市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市级财政从2013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1459万元用于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基教网“校校通”建设计划。根据清远市发展现状及今后5年的发展趋势,全市教育网访问互联网带宽应达到10G,学校接入带宽教学点使用100M、其它普通使用1000M。采用专网建设方式,力争到2014年全市“校校通”覆盖率达到100%。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计划,市级财政负担市直学校和全市村小和教学点的“班班通”建设,县级财政负担本区域内镇中心以上学校的“班班通”建设。实施中小学教育装备工程计划。根据教育装备配备的有关要求,图书配备每年投入500万元;计算机每年投入6000万元,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师机比3:1、生机比7:1的要求;将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建设经费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资金和教学点改造资金。
3.大胆创新农村师资配置
在清远广袤的乡村里有许多乡村教师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教书育人。与城市的老师相比,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凭着对教育事业和学生们的挚爱,他们在山乡村寨扎下根来,用知识的火种点燃乡村孩子的智慧、照亮“土娃娃”们的前程。
“乡村教师们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农村教育的大厦不能仅靠精神的力量来支撑。特别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社会里,乡村教师们迫切需要归属感,而不仅仅是工作、谋生的地方。这是我们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
健全教师编制核定机制,足额配备各类师资。清远市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根据班级数量和班额核定教师编制数,不以简单的“师生比”核定编制。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等情况,要适当增加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编制,该调配教师的就应当调配,确保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都能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备学校生活指导教师、安全保卫等专职后勤人员。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两个为主”原则,建立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以应届高校毕业生为主,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必须有本地农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经历。及时补充薄弱学科和紧缺学科教师,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和结构性缺编比较严重的情况,创新工作思路,补充农村中小学急需的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各地区新补充教师优先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缺学科需要。新聘小学教师要优先安排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山区任教。
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县级教育部门在县域范围内统一管理师资,行使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聘、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按照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县域内教师定期流动的刚性约束机制。以镇域、县域、市中心区域为单位对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10年的教师有计划地进行轮岗。县域内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城乡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10%左右。城镇中小学教师申报高级职称、特级教师以及参加评优评先,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选调农村教师进城任教必须以在农村学校工作年限和业绩为主要条件。鼓励到退休年龄的优秀教师继续留任,到农村学校从教(不占学校编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建立合适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山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配置,全市不断完善符合清远地区特点的教师激励机制,对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落实人均500元的岗位津贴;对在农村学校从教满25年并在农村从教至退休的教师,实行终身岗位津贴;在培养培训、职称聘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教师倾斜;健全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和教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政策。比如连州市义务教育学校从2009年10月起实施了绩效工资,实现了教师工资“两相当”,即县城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城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从2012年1月起连州市大幅度提高公职人员(包括教师在内)津补贴,在职教师提高津补贴后,教师人均年增资达到10000元以上。
4.大举改革农村寄宿制学校
“自从住校后,不用再跑那么远的路,学习时间多了,家里的负担也轻了。”在西江中心学校的学生谈起寄宿学校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时如是说。在地广人稀的北部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了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问题。
清远市本着适度集中、扩大规模、优化资源、提高效益的思路,对一部分农村学校进行了撤并,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寄宿制学校和各农村教学点的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伙食补助行动。今年,清远市全面铺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伙食补助”纳入了市政府2013年十件民生实事。对全市小学住宿生(9930人)和初中住宿困难学生(按53543人的20%计算,约10709人)给予每人每月60元并按每年10个月计算,即每生每年600元的标准实行伙食补助。共计20639人,共需1240万元,由市、县两级财政按50%的比例拨付资金,其中市级财政负担620万元(连山、连南两县已纳入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未计在内)。以连州市为例,2013年秋季学期,该市共有小学住宿生907人、初中住宿生537 人享受补助(按住宿生20%的比例)。各学校已于10月落实了秋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伙食补助。
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清远市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实现“五有”,即有符合安全标准的学生宿舍和冲凉房,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学生食堂,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厕所,有可供教师工作休息的用房。按照实际需要核拨学生宿舍、食堂、饮水、厕所、冲凉房等生活设施维护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一定标准,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伙食和交通补贴。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根据寄宿生规模,配备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卫生保健员、心理辅导员、生活管理员和生活指导教师,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益于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2013年,由各县(市、区)对照学生食堂和宿舍的建设标准摸查情况,提出2013-2016年改造计划,并逐年分步实施。到2016年,争取100%的寄宿制学校能够达到生活设施“五有”。
后创强时代:教育强市的清远意义
教育创强,没有止境,但是在创强的各个阶段,教育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具体的实践模式。正如清远市教育局局长林海龙所说,“清远的教育目前已经进入后创强时代,接下来我们要转移中心,提高办学效益,从普及向提高转型,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改变教育的发展方式,注重内涵建设,切切实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内涵发展的重要向度,后创强时代的清远,已经开始思考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式。
清远建市虽晚,但是历史悠久,从秦统一中国平定岭南始,清远便熔广府、客家、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于一体,兼有南国内陆山地、丘陵、江河、平原、乡村文化色彩,地域广袤的清远还有独特的地域语言和多彩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些,无一不成为流淌在清远教育血液中的独特基因。清远教育的发展,是全市经济社会进步的缩影;清远教育的风姿,是政府重视教育的见证;清远教育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更是清远教育人多年来团结奋进、励精图治的结晶。
清远市创建省教育强市虽然只是我省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新路子和加快创建教育强省的一个坐标点,但它对清远教育的意义,却远非书面文字和数字所能包含和表达。行走清远,感触万千不仅仅因为创强以来学校变化的翻天覆地,更因为那些有着深厚教育情怀的党政领导,言说着幸福并坚守山村甘于奉献的老师,那些质朴童真的笑脸以及大山深处的琅琅书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福地清远,将不再单纯是道家所指的福地,“南融北拓的桥头堡、水秀山清的后花园”是近年来清远市委市政府描绘的社会发展蓝图,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正是在实现蓝图的过程中率先突破的关键点。前行有声,岁月无言,涉过时间的洪流,相信清远教育在未来会继续与这颗交织着多元文化的北江明珠同频共振,见证彼此的发展、进步、繁荣与创新。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清远市教育局提供)
教育创强需要全局意识和整体谋划,它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当前发展水平和教育事业改革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与正确的调和预期。教育创强还需要有传承的智慧和创新的勇气,它是地方党委、政府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明细梳理的绝好过程,对区域教育现有的建设资源进行仔细盘点的良好途径,对区域教育发展的特色与优劣详细认知的大好契机,从而在传承的基础上,全盘谋划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全面规划教育自身的改革突破与转型升级。自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以来,清远市委、市政府注重顶层设计,更新理念、厘清思路、明晰方向,以“创强争先建基地”为统领和总抓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转型升级,推进“两个转变”(教育发展从数量的普及向质量的提升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进“两个下移”(教育资源从相对集中县城(区)向乡镇下移,从相对集中乡镇向农村下移),实现了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了清远式的个性注解。
1.先进理念引领
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创新、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确保战略地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清远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为民谋福祉作为第一追求,把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认识到实施“桥头堡”战略,继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清远建设成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生态宜居名城和珠三角北缘的门户城市,必须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迅速提升清远教育整体实力,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清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清城区代区长余国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清城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做到‘六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方案规划到位、激励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落实教育战略发展地位,则坚持做到‘六个优先’,即教育规划优先制定,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用地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优先划拨,教师待遇优先考虑,教育人才优先引进。现在全区上下已经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爱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侨以助教为乐’的良好氛围,全面开创清城区教育大发展的新局面。”
确立指导思路。清远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梯度推进”的思路,全面开展教育强镇(街)、强县(市、区)建设。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以及教育部门按照市的规划表,认真对照省教育强镇、强县(市、区)的督导验收标准,制订详细工作进度表,落实工作责任;定期进行自评,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整改,确保实现创建目标。
根据《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规定,清远市委、市政府已明确了教育创强奖补措施。对在2011年底前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验收的县(市、区),奖励1000万元;2012年通过督导验收的县(市、区),奖励800万元;2013年通过督导验收的县(市、区),奖励500万元。清远市委、市政府将完成“创强”任务的情况纳入各县(市、区)年度工作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年终奖惩挂钩。
确认推进路径。清远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主要路径,致力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化现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而达成教育创强目标。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出台了《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清远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施义务教育重心下移发展战略,把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南联北扶”战略,扩大对外教育交流合作,加大对北部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均等化发展战略,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南部北部、城乡、各类教育、校际之间均衡协调发展,实现从量的普及到质的提升的新跨越。
确实担当责任。在清远,教育创强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工作任务,而是市委、市政府主导下的一项民生德政工程;不是教育部门孤军奋战,而是相关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各地、各职能部门、各相关责任领导在教育创强中的角色定位明明白白,从而为创强合力的形成和高效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清城区为了顺利开展创强工作,区创强办从各有关职能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六个工作小组,代表区政府行使督促、检查、指导职权,并且统筹、协调全区“创强”工作;各镇(街)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挂帅,强化对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解决创强问题,负责落实相关工作任务,并安排一名联络员与市、区教育局联系协调有关工作。
为切实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领导,连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连州市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由黄裕团书记担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决策、指挥、协调建设教育强市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督办解决有关问题。该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各镇(乡)政府按照职责与市政府签订“创强”工作责任书,负责落实各自承担的相关任务。各镇(乡)政府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并安排一名联络员与该市教育局联系协调有关工作。
2.科学规划引向
发展教育,规划先行。只有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的现实要求,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教育创强才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全市宏观引领。清远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教育发展纳入《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方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现实的教育需求和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格局,先后制定实施《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清远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方案》、《清远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关于调整清远市中心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的决定》、《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清远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等。在这一系列规划、决定和方案的引领下,全市通过调整中心区域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大力推进市中心区域教育扩容提质,实现了市中心区域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大力发展公办学前教育,促进了全市教育南北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及各类教育之间均衡优质发展。 区域因地制宜。除了全市宏观指导,各县(市、区)也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状况,科学地统筹教育创强工作的开展。2009年7月,清城区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之后,又在科学论证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整改思路,制定了《清远市清城区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后续发展建议整改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整改工作。连州市则根据本地创强时间紧、任务重、欠账多的现状,相继出台了《连州市2013年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规划》、《连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部门工作职责》、《连州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方案》、《连州市教育创强宣传工作方案》等,以确保创强工作有条不紊、有文可依、有据可循。
这些规划、决定和方案,成功绘制了清远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也描绘了清远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具体路径。
3. 加大投入护航
清远属于欠发达地区,财政并不宽裕。但清远市委、市政府带着感情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投入上不遗余力,让清远人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教育发展的“红利”。
政府履责,经费投入到位。清远市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近3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和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逐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全市教育财政拨款增长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清远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必须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城市教育费附加必须全额用于教育;农村税费改革省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不得少于40%;每年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少于10%。按规划,清远市创建省教育强市需投入资金43亿元,截至2013年10月已投入38.55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3.8亿元用于奖补县镇级“创强”和市直学校改造升级。为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清远市委、市政府决定,2013-2016年,全市投入13.4亿元用于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其中2013-2015年,全市投入7.2亿元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使义务教育学校100%实现标准化。教育经费的超常投入,有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程。
用好政策,资金筹措到位。清远市善于用好用足政策,通过多渠道保证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是依法依规足额征收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全额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其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二是市、县(市、区)“6.30”扶贫助困日捐款可以划出一定比例或主要用于支持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建设。三是鼓励依法依规探索BT、BOT方式筹集教育资金。在风险可控范围内,继续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发展农村教育。四是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助学奖学。
扩容提质:构筑区域资源的优化路径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气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寒暑表。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桥头堡”战略,清远进入推动城市发展、调整战略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清远教育站在了重大战略转型的历史节点。在这一背景下,实施中心区域带动战略,引领教育优质发展,成为清远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必由之路。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和许多地区一样,“城镇化”和“现代化”是清远不可绕过的字眼,它至少带给教育三大挑战:城市基础建设加速发展,城区学校的规划与建设成为必然;人口的流动与集中,直接带来学校生源的改变;民众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导致对教育的需求发生质变。为此,在空间布局上,继续扩大中心区域的承载量,把教育的“平台”做大;在品质发展上,继续提高城区教育的质量,将教学的“内涵”做优——这是清远教育在扩容提质的进程中满足民众对高质量教育迫切需求的成功路径。
1. 布局调整,以量为基
教育创强不是轻歌曼舞的时尚,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硬仗。清远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刻变革以及对人所产生的渗透式影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原有教育的不适应,为此,在创建省教育强市的过程中,清远首先从学校规模和布局调整上,增量提质,回应了民众的教育诉求,也自然地让城区上学难、择校热的现象迎刃而解。
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布局调整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2012年7月,清远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调整清远市中心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的决定》,对清远市中心区域,包括清城区、清远经济开发区(未含飞来峡镇),从2012年至2020年,按市中心区域120万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中小学的布局和规划。布局调整的举措,直指清远教育发展的三大矛盾: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同科学布局、规范办学,实现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改革办学体制,是布局调整这盘大棋中的重要一步。政府履职,人民受益,这是清远市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市首先调整市中心区域学校管理权限,理顺市中心区域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府办学职责。市中心区域高中阶段学校调整为由市投入、建设和管理;健全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市中心区域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由清城区及其所辖的镇(街道)两级投入、建设,由区管理;各镇(街道)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纳入本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担负起区域内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主体责任。通过改革办学体制,理顺管理权限,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提高了各级政府特别是镇(街道)政府的办学积极性。近两年,市中心区域市、区、镇(街)三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达11.4亿元,其中镇(街道)政府投入资金1.23亿元。新建学校和幼儿园12所,优质化改造学校和幼儿园9所,新建建筑面积26.89万平方米,新增优质学位1.84万个。特别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坐落在省级职教基地范围内、占地500亩的“两校一中心”(清远市第一中学、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和清远市职业教育实训中心)顺利建成交付使用,“两小一园”(新北江小学新校区、凤翔小学、清城区第一幼儿园)在新城区顺利建成,足以彰显清远市优先发展教育的智慧、气度与魄力。目前,市区高中优质学位比例占80.6%,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到100%,辖区幼儿园数12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6所,公办幼儿园占30.5%。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中心区域扩容提质效果初步显现。 整合原有资源,是布局调整这盘大棋中的致胜一招。资源优化,不仅能改善教育投入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且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全市按照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建设适度和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结合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市中心区域人口达120万人的发展趋势,同时考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清远市制定了市中心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心区域公办学校和幼儿园总数将增加44所,同时,对民办幼儿园进行整顿提高,根据办园标准和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合理设置。按照计划,第一步“规划实施阶段”的任务已如期完成,并取得明显成效。以清城区为例,新建的新北江小学新校区投入1.5亿元,可提供3000个优质学位;清城区第一幼儿园投入2000万元,可提供540个优质学位;凤翔小学投入1.2亿元,可提供2400个优质学位;异地新建的三角小学可提供1200个优质学位,其中新增优质学位288个;投入1350多万元改造6个街(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建成规范化公办幼儿园,可提供3420个优质学位。这些鼓舞人心的数据,是清远教育创强最实在的成果,从2014年开始,全市学校布局调整的中心工作将转移至“调整完善”和“巩固发展”上来,以保证学校的整体格局维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
如今在清远,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上至教育部门,下到普通百姓,都不再被“上学难”的问题所困扰。比如,2013年秋季学期,清城区共招收小学一年级学生12494人、初中七年级学生8941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小学一年级3899人,约占31.2%,入读初中七年级2237人,约占25%;2014年春季,清城区将合计新增5688个公办幼儿优质学位、5688个小学优质学位、5807个初中优质学位。抛开数字,从更宏大和全局的角度来看,布局调整的意义,对于清远全市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也是不言而喻的:此次布局调整一方面理顺了市中心区域学校办学体制,使优质公办初中、小学的学校及学位数量快速增加,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市民子女就学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考虑到了城市发展趋势、人口流向和居民区的建设规模,能有效拉动市中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从2013年起,清远市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市第一中学将30%的公费名额直接分配到全市初中学校,扩大了优质资源共享,从而使以清远市第一中学为龙头的市中心区域教育内涵更加厚重,品牌更加坚实,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均衡优质,并带动和提升清远教育的整体实力。
2. 内涵建设,以质图强
内涵发展,在教育的话语体系中并不陌生,近年来被屡屡提及成为一个高频词,皆因社会进步和教育本身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使然。然而,在构成教育发展的诸多复杂元素中,哪些指标才是内涵发展的标识呢?当我们在急切地审视收获的同时,也要回到绸缪的原点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思索。这也是清远在创建省教育强市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强师兴教,教育内涵发展的软实力。无论教育制度如何变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都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清远将“强师兴教”纳入了四大战略之一。“强师”“重教”,已经不再停留在理念和文件中,而是贯彻到实践,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中。在校长队伍建设方面,清远市积极试水“去行政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逐步建立适应校长岗位需要、体现能力业绩的校长职级制。同时,建立和完善符合教育规律的中小学校长绩效考评办法,加强对校长的履职考核和民主监督。实行县域内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校长岗位津贴制度、中层干部岗位津贴制度和“名校长”培养工程等,这些举措,让校长放下心来做教育,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稳步提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政策层面创新教师编制核定机制、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以及教师激励机制,从宏观上推动师资队伍的优化;在投入上,从2008年起,清远市财政每年拨付教师培训专项经费100万元,2012年提高到300万元,2013年起,市政府把强师工程专项经费增加到1000万元。从2013年起,在全市范围遴选15名名校长、70名名教师(其中山村教师20名)、15名名班主任进行重点培养,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对这100名“三名”对象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的岗位津贴。通过培训学习,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理念得以更新,清远在致力于构建一种融教育、教学、科研、学习和交往为一体的新型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而外人所能直接感触到的,就是教师们溢于言表的幸福感的提升。
课改促教,教育内涵发展的驱动力。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经历十余年,而究竟什么样的教与学才是较为理想的教学关系范型?如何在合理的教学框架中,实现师生双方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清远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尤其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提出“以质图强”战略以来,课程改革更成为一场以普及课程知识和唤醒课程意识为主旨的教育启蒙运动。清远市将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完善评价学校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完善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禁止以升学率对各县(市、区)和各学校排名,以课业分数对教师和学生排名,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所有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市和各县(市、区)教育部门都成立了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对参与课改实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市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全面设置课程,开设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各环节,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 以研助教,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力。直面教育生活、体验教育实践,在日常教育中发现课题、深入科研,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研究的双赢策略,也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清远市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院,负责全市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信息服务等业务的专业指导和管理。为保证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市财政自2012年起设立100万元作为教育科研专项经费,2013年提高到200万元。近两年,教育局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同时要求校长任课和经常听课,共同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通过完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改善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式,打造两个经典品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育科研市级立项课题)、塑造三个优质项目(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学科主题研讨)等活动,教育科研工作富有成效。在推动以研助教的过程中,教育科研人员逐渐从思辨型、书斋型走向体验型、现场型,而广大中小学教师逐渐由经验型、工匠型,走向反思型、研究型。在全市教育创强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功能进一步发挥,科研成果在推进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面临共同的时代,教育创强有着各自的际遇,教情千秋,但结论一致:提升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落脚点。内涵建设、以质图强真正成为清远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助推器。以清城区为例,上学年组织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有78人次获得国家奖励,231人次获得省级奖励,169人次获得市级奖励;2013年,中考实现了新跨越,各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800分以上特高分人数及全市前1000名的高分生均超全市的五分之二,并且囊括全市中考个人总分第一名和第二名;2013年,清城区高考成绩再攀新高,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本科以上上线人数1151人,呈现出高分人数飚升的良好态势。
3. 借力发展,以变提速
教育发展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或优势资源,不仅是超越时代的,而且是跨越疆域的。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各地区教育的共同进步。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清远积极寻求多向拓展、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谱写了借力发展的一段佳话。
作为连接珠三角和内地市场的快速通道,如今清远市已发展成为交通要道,完全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占有“天时”“地利”的清远教育,积极寻求“人和”,与优势资源联姻,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清城区,是清远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率先打造教育现代化先行区,追赶珠三角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广州清远两地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推动广州佛山清远三市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找到了依托优势资源突破发展瓶颈的捷径。
基础教育,广清联姻。借鉴,不是生搬硬套、一味模仿,而是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既为我所用,又有所创新。为了力争在5年内将清城中学、松岗中学、新北江小学、三角小学打造成“办学理念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质量一流”的在广东省内小有名气的优质品牌学校,清城中学与广铁一中、松岗中学与广东实验学校校本部、新北江小学与东风东路小学、三角小学与越秀区朝天小学结对学习、交流,确立了“强理念、重实操、讲方法、求实效”的总思路,学习借鉴名校经验,吸收内化名校管理精华。清远市华侨中学在2011年与广东省实验学校结成友好合作单位,在高一年级创立 “省实模式实验班”,开展了教育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3年来,这一办学模式成果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清城中学在和广铁一中携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基石,以强健体魄为保障,以科技艺术为特色,以开发心智为核心”的办学思路,推行“先欣赏、后培养、全接纳、均发展”的全面育人观,突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合作形式上,采取“一指导、二学习、三研究”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学习广铁一中经验,“一指导”:每周均请广铁一中的骨干教师来校听课、上课,面对面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二学习”:每年派3~5名教师,派一名行政领导到广铁一中、省实跟岗学习一年,深入了解、领会、内化广铁经验。“三研究”:与广铁一中教师一起研究分析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进行集体备课、磨课,然后形成电子教案共享,提高课堂质量。与名校结对帮扶,成效已初步体现,各学校办学理念更开放、更科学,学校管理更精细、更有效,教师发展更专业、更主动,教学方式更灵活、更生动,学生学习更热情、更积极,教研水平更优质、更前沿。
职业教育,广泛合作。2013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到清远调研,表示将与清远共同加快推进省级职教基地项目全面启动,并特别提到清远可请对口帮扶的广州、佛山两市帮带清远的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尤其是佛山的职业教育很强,清远可以好好对接,最好能写入扶贫协议中,明确每年佛山为清远培养多少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为广东省现代职教体系改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职教基地落户清远,是推动全市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的契机。省级职教基地列入了2012年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按规划到2015年基本建成后,将有8所高职院校、1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和1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将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成为在校生规模达12万人的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并构建市中心区域、英德、连州三点一线的职业教育框架。清远市将充分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积极配合省相关部门,全面优化市中心区域与珠三角无缝对接的职业教育网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省级职教基地在人才培养、文化引领、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助推全市产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升。
教育创强,需要科学理论和制度规范,当然也需要实践情怀、本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些,正是清远教育正在经历的。借力发展创建省教育强市,成为清远打造的来自本土和外域的教育资源的双向建构过程。林海龙局长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教育,是底线民生,也是热点民生。如今,在清远,教育已经从影响民生的难点问题,成为推动民生的幸福保障。 重心下移:构造乡村教育的优美图景
清远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北部地区高山大岭多,少数民族人口多,学校覆盖半径大,村落分散,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较南部存在一定差距。在鼓励“优者更优”的同时,清远市将目光投向教育水平相对薄弱的农村,启动了“提升北部地区办学水平工程”,实施“两个下移”战略,即教育资源从相对集中县城(区)向乡镇下移,从相对集中乡镇向农村下移。这一战略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全市教育在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也让每一个山区孩子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
1.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现在的幼儿园实在是太漂亮了,我看和城市的一样!”连州市瑶安乡的村民发自肺腑地感叹。清远市自出台了《清远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后,不断加快农村幼儿园发展步伐,兼顾园舍建设和师资配备,让山里的娃娃充分享受到了教育起点的公平。
虽然只是一所乡办幼儿园,瑶安乡民族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却达到了城市幼儿园的水平。幼儿园里配置了现代化玩教具,宽阔的运动场上孩子们在大型游戏器械上玩耍,教室里则配备了大电视机和消毒柜等。“我们乡幼儿园之前因为条件差,大家纷纷将孩子转到县城去读书,现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好了、收费低,外出就学的孩子很多都回流入园。”连州市教育局的领导如是介绍。
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学前教育是清远市教育体系中的短板,而农村学前教育相对更加滞后,为此,清远市大力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出台了《清远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市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要办好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4000人以上行政村举办村办幼儿园或镇中心幼儿园分园,4000人以下行政村依托完小和教学点举办学前班或混龄班。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学前教育教研中心,带动全镇幼儿园(包括村级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计划在2013-2016年期间,建设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22所、村级幼儿园43所。以连州市为例,自教育创强以来,全市公办幼儿园从2011学年2所增加到2013年的16所,乡镇公办幼儿园从2011年0所增加到13所,公办园占全市幼儿园比例从2011年的4.5%提高到35.5%,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11年88.95%上升到92.98%。
以规范化幼儿园建设为抓手。为了让每一个乡村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清远市积极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首先通过认真调研、科学规划、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加强幼儿园的布局调整,并从2013年开始进行规范化幼儿园验收,以促进规范化幼儿园的建设。其次,实施学前教育民办公助,促进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出台《清远市学前教育“民办公助”暂行办法》,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对符合普惠性规范化民办幼儿园给予补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幼儿园基建工程及其设施设备、教师工资补贴、师资培训及其公用经费等支出。补助资金的核拨,按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办园规模及规定班额确定的在园幼儿人数,按每学期每人200 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经费。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普惠性规范化民办幼儿园的补助范围。补助面预计到2016年达到100%。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都能享受到政府补助。第三,加强规范管理和督导评估工作,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制定市规范化幼儿园评估验收实施方案,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推动等级园建设,争取每个县(市、区)建成1所以上省一级幼儿园,作为当地学前教育窗口和示范,承担本地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大型教研活动开展等,指导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农村幼儿班的建设、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在创强期间,连州市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按照广东省幼儿园设备设施标准为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增添了设备设施,幼儿园办园条件大幅提高。
2.大步推进农村学校建设
秋日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窗户,照在瑶安民族学校的一年级教室里,老师正在给班里的孩子们上语文课。“现在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没什么两样,一样可以在单独的语音室里上课,一样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 校长边走边和记者聊着。瑶安民族学校红白相间的校舍很显眼,它已然是这一区域的地标性建筑。下课后的孩子们在标准化的操场上打闹嬉戏。“创强后,政府投了大量的资金新建了校舍,今年又出重拳将学校后门封起来进行了校舍安全加固,就是你看到的样子。”校长告诉记者。
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近年来,清远市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心工作,建立标准化学校建设保障机制,确保完成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任务,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化、优质化。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民生实事基础教育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普九”的质量和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育经费和“创强”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制订村小、教学点合格标准,将村小办学条件改善计划纳入教育“创强”和标准化学校建设计划,2015年前完成;教学点改造计划从2013年开始,每年完成25%,2016年改造完成。从2013年起,各县(市、区)增加学校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公用经费标准。根据在校生人数的多少,按照正常生均拨款1.2-4倍的标准核拨公用经费。将改善村小办学条件预计投入4798.8 万元,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学点改造预计投入5490.85 万元,由县级财政分4年投入。增加村小和教学点生均公用经费拨款,预计每年增加生均公用经费拨款963.78万元。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约3%的比例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统筹解决,严格按照标准化学校标准配备每一所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设施,着力解决设备设施不足问题。教学点统一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必需的办公设备,装备图书室、科学实验室,配齐满足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和体育器材。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村孩子来说,标准化学校建设,缩小了他们和城里孩子享受均等义务教育的差距,农村教育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装备及信息化水平偏低已成为制约清远市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状,清远市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市级财政从2013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1459万元用于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基教网“校校通”建设计划。根据清远市发展现状及今后5年的发展趋势,全市教育网访问互联网带宽应达到10G,学校接入带宽教学点使用100M、其它普通使用1000M。采用专网建设方式,力争到2014年全市“校校通”覆盖率达到100%。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计划,市级财政负担市直学校和全市村小和教学点的“班班通”建设,县级财政负担本区域内镇中心以上学校的“班班通”建设。实施中小学教育装备工程计划。根据教育装备配备的有关要求,图书配备每年投入500万元;计算机每年投入6000万元,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师机比3:1、生机比7:1的要求;将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建设经费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资金和教学点改造资金。
3.大胆创新农村师资配置
在清远广袤的乡村里有许多乡村教师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教书育人。与城市的老师相比,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凭着对教育事业和学生们的挚爱,他们在山乡村寨扎下根来,用知识的火种点燃乡村孩子的智慧、照亮“土娃娃”们的前程。
“乡村教师们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农村教育的大厦不能仅靠精神的力量来支撑。特别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社会里,乡村教师们迫切需要归属感,而不仅仅是工作、谋生的地方。这是我们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
健全教师编制核定机制,足额配备各类师资。清远市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根据班级数量和班额核定教师编制数,不以简单的“师生比”核定编制。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等情况,要适当增加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编制,该调配教师的就应当调配,确保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都能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备学校生活指导教师、安全保卫等专职后勤人员。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两个为主”原则,建立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以应届高校毕业生为主,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必须有本地农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经历。及时补充薄弱学科和紧缺学科教师,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和结构性缺编比较严重的情况,创新工作思路,补充农村中小学急需的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各地区新补充教师优先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缺学科需要。新聘小学教师要优先安排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山区任教。
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县级教育部门在县域范围内统一管理师资,行使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聘、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按照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县域内教师定期流动的刚性约束机制。以镇域、县域、市中心区域为单位对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10年的教师有计划地进行轮岗。县域内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城乡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10%左右。城镇中小学教师申报高级职称、特级教师以及参加评优评先,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选调农村教师进城任教必须以在农村学校工作年限和业绩为主要条件。鼓励到退休年龄的优秀教师继续留任,到农村学校从教(不占学校编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建立合适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山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配置,全市不断完善符合清远地区特点的教师激励机制,对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落实人均500元的岗位津贴;对在农村学校从教满25年并在农村从教至退休的教师,实行终身岗位津贴;在培养培训、职称聘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教师倾斜;健全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和教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政策。比如连州市义务教育学校从2009年10月起实施了绩效工资,实现了教师工资“两相当”,即县城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城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从2012年1月起连州市大幅度提高公职人员(包括教师在内)津补贴,在职教师提高津补贴后,教师人均年增资达到10000元以上。
4.大举改革农村寄宿制学校
“自从住校后,不用再跑那么远的路,学习时间多了,家里的负担也轻了。”在西江中心学校的学生谈起寄宿学校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时如是说。在地广人稀的北部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了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问题。
清远市本着适度集中、扩大规模、优化资源、提高效益的思路,对一部分农村学校进行了撤并,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寄宿制学校和各农村教学点的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伙食补助行动。今年,清远市全面铺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伙食补助”纳入了市政府2013年十件民生实事。对全市小学住宿生(9930人)和初中住宿困难学生(按53543人的20%计算,约10709人)给予每人每月60元并按每年10个月计算,即每生每年600元的标准实行伙食补助。共计20639人,共需1240万元,由市、县两级财政按50%的比例拨付资金,其中市级财政负担620万元(连山、连南两县已纳入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未计在内)。以连州市为例,2013年秋季学期,该市共有小学住宿生907人、初中住宿生537 人享受补助(按住宿生20%的比例)。各学校已于10月落实了秋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伙食补助。
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清远市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实现“五有”,即有符合安全标准的学生宿舍和冲凉房,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学生食堂,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厕所,有可供教师工作休息的用房。按照实际需要核拨学生宿舍、食堂、饮水、厕所、冲凉房等生活设施维护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一定标准,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伙食和交通补贴。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根据寄宿生规模,配备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卫生保健员、心理辅导员、生活管理员和生活指导教师,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益于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2013年,由各县(市、区)对照学生食堂和宿舍的建设标准摸查情况,提出2013-2016年改造计划,并逐年分步实施。到2016年,争取100%的寄宿制学校能够达到生活设施“五有”。
后创强时代:教育强市的清远意义
教育创强,没有止境,但是在创强的各个阶段,教育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具体的实践模式。正如清远市教育局局长林海龙所说,“清远的教育目前已经进入后创强时代,接下来我们要转移中心,提高办学效益,从普及向提高转型,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改变教育的发展方式,注重内涵建设,切切实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内涵发展的重要向度,后创强时代的清远,已经开始思考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式。
清远建市虽晚,但是历史悠久,从秦统一中国平定岭南始,清远便熔广府、客家、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于一体,兼有南国内陆山地、丘陵、江河、平原、乡村文化色彩,地域广袤的清远还有独特的地域语言和多彩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些,无一不成为流淌在清远教育血液中的独特基因。清远教育的发展,是全市经济社会进步的缩影;清远教育的风姿,是政府重视教育的见证;清远教育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更是清远教育人多年来团结奋进、励精图治的结晶。
清远市创建省教育强市虽然只是我省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新路子和加快创建教育强省的一个坐标点,但它对清远教育的意义,却远非书面文字和数字所能包含和表达。行走清远,感触万千不仅仅因为创强以来学校变化的翻天覆地,更因为那些有着深厚教育情怀的党政领导,言说着幸福并坚守山村甘于奉献的老师,那些质朴童真的笑脸以及大山深处的琅琅书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福地清远,将不再单纯是道家所指的福地,“南融北拓的桥头堡、水秀山清的后花园”是近年来清远市委市政府描绘的社会发展蓝图,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正是在实现蓝图的过程中率先突破的关键点。前行有声,岁月无言,涉过时间的洪流,相信清远教育在未来会继续与这颗交织着多元文化的北江明珠同频共振,见证彼此的发展、进步、繁荣与创新。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清远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