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火箭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lod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英文上台后表态称,“执政”后将把航天作为“国防”产业的核心之一,持续研发火箭技术,此言论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在朝鲜半岛“导弹危机”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台湾的火箭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计划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台湾火箭发展回顾
  台湾当局对火箭技术早有野心,从1972年就开始进行探空火箭试验,1980年研制成功射程100公里的运载工具。随后,台湾“中山科学院”也带着军事目的加入火箭技术开发,希望借此发展弹道导弹、卫星发射等技术能力。80年代初,台湾启动“天马计划”,着力发展投射能力达1000公里以上的载体,80年代末转而研发运送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经过10年努力,研制出初级的探空火箭。1988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研究人员张宪义逃离台湾,将诸多台湾核武研发机密资料转交美国政府,并指证台湾核武已接近完成阶段。此后,台湾的运载火箭、弹道导弹研发被国际组织和美国的强行终止。20世纪末,台湾通过岛内外学术机构合作、“中山科学院”幕后参与的方式,重启探空火箭计划。因该计划从最初的民用逐渐转向军事目的,初期频繁参与的国际学术机构越来越不愿涉足其中。这也意味着,台湾发展火箭技术要从“外援路线”转变为“自力更生”。
  1997年,台湾“国家太空中心”主导正式开启了探空火箭计划(HTTP系列火箭)。1998年,台湾首次发射“探空一号”火箭,该火箭长4至5米,直径30至40厘米,有四片尾翼,使用固态燃料,此次试飞没有搭载科学酬载,测试到的温度与振动资料达到测试目标。2001年,“探空二号”发射,因第二节未能依照预设指令点火而失去上升推力,火箭未达预定高度而提早落海,试验失败。2003年,“探空三号”发射升空,当局以相同的酬载验证“探空二号”失败原因,火箭顺利发射到269千米高空,8分钟后降落在离发射点142千米远、东北方向的太平洋,飞行时间515秒,顺利实施试验内容。“探空三号”是台湾有史以来首次完成太空观测任务的探空火箭。2004年,或许是受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刺激,在连续成功发射3次后,台湾当局启动了第二期探空火箭计划,并将其列入重点发展项目。该计划目标是从2004年到2019年发射10-15枚探空火箭,以获得各项技术参数。从1998年启动探空火箭计划至今,台湾共发射10枚探空火箭,其中9次成功,1次失败。
  此外,台湾“学术机构”也在积极参与火箭研究,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从2008年开始APPL系列火箭试验,目前共进行23次,5次成功,18次失败。成功大学近期成功发射的“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据称获得多项成果。由于台军方时常将一些重要研制人员挂名到“行政院”的“太空计划室”和“经济部”所属的科研中心,并且利用岛内大学所属的航天工程研究所等民用科研机构做掩护,所以台湾当局很可能是这些“学术机构”的“幕后老板”。
  台湾火箭技术现状及计划
  从“探空一号”到“探空七号”,台湾探空火箭的箭体均是由“天弓二型”导弹改造而成。这种台湾自制的防空导弹,去除战斗部、导引头后,就变成了可携带150千克有效载荷、达到300千米高度的探空火箭。虽然“天弓”导弹的发动机已经是台湾最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其推力离弹道导弹的要求还差很远。从“探空八号”开始,台湾当局采用了新研制的火箭,但仍未解决大推力等技术难题。“探空十号”已于2014年10月成功发射,目前正进行“探空十一号”先期研究工作。台湾当局希望通过不断发射探空火箭,探索多级火箭技术、弹道飞行数据以及火箭姿态控制和返回等技术。在这些关键技术完成积累后,把探空火箭升级到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以发射100千克级微卫星,最终完成弹道导弹的研发。
  HTTP系列火箭的亮点在于燃料设计,它采用混合式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系统简单、可多次点火调整火箭速度等优点。最近试射成功的APPL-9C双节小火箭,确定双节小火箭的脱节系统、第二节点火系统等已迈入成熟阶段。成功大学在“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成功发布会上宣称突破了重要关键技术,达到了9.11千米的高度和16.39千米的射程,“进入可实用阶段”。
  台当局研发运载火箭,阶段目标是发射微型卫星,最终目标是发展弹道导弹。按照其第二期太空计划安排,“中研院”应于2013年前后相继完成用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第一枚30千克小型卫星至500千米任务轨道,再以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50千克自制小卫星至500千米任务轨道。这项计划先期进展缓慢,目前没有完成的相关报道。蔡英文曾表示“执政”后将推动“国防加值策略”,航天、船舰、资安三大产业是“国防”产业的核心,如何具体实施目前还是未知数。
  台湾火箭研发的军事用途
  台湾当局的探空火箭计划,除提高航天科技水平外,还有布局未来军事航天的态势,具体地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探空火箭可用于发射军用卫星。众所周知,卫星是靠火箭送上太空轨道的,没有成熟的运载火箭技术,再先进的卫星也无法发挥作用。在火箭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卫星技术也是国际一贯做法。以色列在1988年曾用“沙维特”火箭成功发射“地平线-1”侦察卫星。台湾的情况和以色列类似,采用“军民通用”方式发展火箭技术,既能整合军民资源,还能减少当局负担。因此,倘若台湾顺利开发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并成功将自制小型卫星送入轨道,就会提升军事侦察、通信和电子战的能力。   二是为发展弹道导弹奠定基础。由于中远程弹道导弹属于高敏感性武器,国际上有“反弹道导弹条约”对此严格管制,对于台湾来说,发展探空火箭就是研发弹道导弹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内行看来,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可谓“一体两面”, 就像某些车辆的民用版和军用版一样。比如小型卫星运载火箭有方便储存及运送、操作简单、发射成本低、能快速进入太空等优点,而这些优点也可在弹道导弹上体现出来,甚至是构成弹道导弹强大突防能力的要素。
  难以跨过的“门槛”
  当前,台湾发展火箭技术受到国际环境、经济实力与技术不足等多个因素制约。
  国际环境制约 国际《反弹道导弹扩散国际行为准则》对发展空间运载火箭有提高透明度、增强信任、促进弹道导弹技术不扩散等规定,超出这些内容,国际导弹管制条约组织就会出面干预。典型的案例便是台湾当局曾秘密发展卫星发射载具,后因“张宪义事件”遭到国际组织和美国的反对而被迫终止。现在,台湾又试图发展卫星发射载具,尽管国际环境有些变化,台湾当局也将某些敏感技术项目的研究赋予“民间学术团体”,但学界与媒体一致认为,国际导弹管制条约组织肯定会予以过问,甚至阻拦。此外,美国对台湾发展太空技术格外“关心”,时刻跟踪技术进展情况,“指导”发展走向,并根据美方利益决定对策。更重要的是,台湾有意借研发探空火箭来发展军事用途的卫星和弹道导弹,这对国家的统一与安全乃至地区稳定都构成了威胁,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不可能对此坐视不理。
  研发经费和科研人员不足 尽管台湾地区的人均收入位于世界前列,但因其总体规模不大,经济实力相比世界大国依然相对弱小。而发展太空科技,包括探空火箭、卫星、弹道导弹等,都属于尖端技术,财力、人力与物力投入都十分庞大,台湾有限的财政开支难以满足航天工业的巨大需求。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浅碟形”的台湾经济一蹶不振,财政收入减少,军火采购与社会福利开支却大幅增加,台湾当局在太空科技上很难有更多的投入。针对蔡英文“从2016年到2020年提升台湾在航天以及造舰等方面的军事能力”等表态,有台湾学者表示,以台湾当局近年来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要实现蔡英文这份囊括海陆空天的疯狂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美国智库“战略预算与评估中心”曾表示,以现在台湾的基本技术,进行大规模自主项目研发,资金及技术风险都太大。岛内相关学术机构也坦承,台湾的航天技术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经费,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相关人员称现有“政府”计划经费已花尽,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团队转向民间募集甚至在网络上募集资金等。
  此外,科研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落后也是突出问题。台湾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其“中科院”下设的航空工程、火箭导弹、电子通讯和化学4个研究所,约1.1万人,这些人员对航天系统工程来说远远不足。由于国际制约、经费欠缺、依赖外援等原因,台湾当局在航天方面相关配套设施落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研究质量与成果也难让当局满意。
  技术存在缺陷 从技术条件来说,火箭是“集大成”的专题研究,一枚探空火箭需要航电系统、感测系统、通信系统、火箭结构、火箭构型、回收系统相互搭配,还要再加上关键的燃烧推进系统。火箭的重心、材质、起飞后的飞行姿态、仪器通信、何时开伞、降落,每个要求都得纳进火箭设计的考虑,也需要精准掌握环境条件。火箭组装前,各环节系统须经测试、预演等一连串复杂的准备步骤,稍微疏忽都有可能是致命伤。台湾的火箭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目前仍处于初级水平,至今还没有送卫星入轨的火箭载具技术。无论是探空系列火箭,还是APPL、成大混合系列火箭,均属于测试某项技术的小火箭,技术既不成熟,载重能力也较小,离运载火箭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况且,从小火箭到大火箭,并不是只要将火箭各结构等比例放大即可,还要增加结构的强度、耐热度等,而火箭的零组件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修改一处,模拟、试算工作就得再来一遍。所有这些技术要求,都决定着台湾的火箭技术研究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受限于种种因素,台湾当局发展探空火箭的意图不会很容易“心想事成”。
其他文献
如果说天宫一号是为了解决交会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那么天宫二号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开展14项科学研究实验。下面就介绍其中的一些实验。  1.空间冷原子钟  这是全球首台在轨运行的冷原子钟。目前投入应用的精度最高的冷原子钟是利用激光冷却和囚禁原子技术的(铯原子)喷泉钟,而空间冷原子钟借助太空微重力环境,把冷原子钟所能达到的精度又提高了一两个数量级,意味着这个钟在太空运行
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了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即将于2020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器。而原定于2018年发射的俄欧火星漫游车近日也宣布推迟至2020年发射。2020年还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2020”漫游车发射的日期。可见,2020年将是一个探测器“扎堆”前往火星的时间窗口。出师未捷的“萤火”一号  时至今日,人类共向火星发射了43个探测器。成功
一架美国空军的CV-22“鱼鹰”倾转旋翼机正在佛罗里达州赫尔伯特基地上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加油平台为MC-130H“战爪Ⅱ”。CV-22为软管加油,美军的旋翼机也都使用这种方式进
为了保护宇航员的安全,让他们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安全返回地球,科学家们对宇航服进行了多次改良。然而自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以来,47年间,太空头盔的研究却没有取得什么巨大突破。  随着人类的视线投向火星,登陆并近距离探索火星只是时间问题。显然,戴着现有的太空头盔到火星去,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美国宇航局的设计师又回到图纸上,开始设计适合在火星上使用的太空头盔。  用于火星探索任务的头盔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2016年6月25日,一个令国人期盼许久的日子。  北纬19°,东经110°,一个让世界目光聚焦的座标方位。  海天丝路,椰林婆娑。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乳白色的箭体上,用航天蓝标示的“CZ-7”字符格外醒目。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19时30分,指挥员发出口令。这1 800秒,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漫长,凝聚着千百创业者6年多呕心沥血的建设,汇集着参试各方数年
近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高勇及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率领的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代表团访问了白俄罗斯共
全新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距南海边800米的发射平台上腾空而起,拖曳着一束耀眼的白色尾焰,飞越大海,飞向太空。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指挥中心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张涛,一直注视着这个全新一代运载火箭,直到尾焰消失在夜空为止。“长征七号的长征之路刚刚开始,未来,它将承担更多使命!”张涛说,“长征七号就像是我们的‘孩子’,送它出征,就像送自己的孩子去高考。”  长征七号、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双首飞成功!这
2008年已经向我们走来了。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奥运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巨大发展的第30年。中国人民正在以昂扬的斗志、崭新的姿态,迎来
《中装》:在2009年中,公司在绿色环保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新的举措?在工作中我们在如下几个方面贯彻绿色设计理念并落实在设计中: “Medium”: In the mid-2009, the company h
匈牙利匈牙利通报中国产G9000牌音乐弹力球玩具,型号为4608。通报的理由为该玩具弹力球不符合欧盟REACH法规),根据该法规,玩具中禁止使用某些邻苯二甲酸盐,经检测,该玩具中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