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人物略说·《过年》亮点谈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净土》人物略说
  王向力小说《净土》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自然,景物点染得宜,风格轻松明快,时带微讽,引人莞尔。下面着重谈谈人物。
  作品名为“净土”,在玉佛寺“当是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净土宗的祖庭”之外,此寺座落于玉水河中的一个孤岛上,好似与世隔绝,成了佛门净土,故亦不无象征意义。但要在滚滚红尘中求得一方净土,谈何容易。作品以宁静始,以喧嚣终,终未摆脱世俗的纷扰。此则与居于寺中的人有关。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老吴,林丰,齐小云,和尚。作者在文首引文曰:“由是如来预鉴机宜,特开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事修持,同于现生往生净土。”这四个人物,可分别归于上中下三根之内。
  四个人中,林丰到的最早,第二个是比他迟去了一个礼拜的齐小云。他俩比老吴早到了四年。四年之间,林丰伺弄收来的石碑,闲了在河岸上吹吹笛子;齐小云生了孩子后,林丰又让她断断续续在家管了一年孩子。寺内无是无非,还算安静,确是净土。
  到新任的文管所长老吴来了以后,事情就渐渐复杂起来了。老吴原是县文化旅游局的一名资深老科员,因为“窝囊”“业务能力不强”,被人看成“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的角色”。直到48岁时,快要退居二线的领导才动了恻隐之心,让他当了个人事科长。谁知有了一点小权之后,他却又因贪“腥”而偷鸡不着蚀把米,被贬到这偏僻之地当了个所长。起初他虽有些失落,但过了一段,“竟有了君临天下的感觉。心想,咱管的地盘虽然不大,但上管这片天,下管这片地,中间还可以管住空气,好赖也算一方的土地神呢”。有了这种心思,于例行一些官样文章之外,自然也想捞点油水。然因条件所限,迄未如愿。待到和尚募来资金,寺里经过修旧建新之后,面貌一新,彻底改观。就在他正想施展一番之时,县上却派一名副局长兼了一把手,将他晾在一边。他尽管心内怏怏,但亦无可奈何。老吴虽然连个芝麻官都算不上,但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却具体而微地具有不良为官者的两大特点:好货,贪色。只因时运不济,他才“壮志”未酬。相信他若得势,凭借此等官油子的潜在资质,他至少有望成长为一只“苍蝇”。
  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林丰是个单纯得有点书呆的业务型人物。他原在局上的办公室里写材料,但不黯官场秘笈,在三种写材料方式中舍轻取重,选择最累最费心思的“独立思考的写作”,“有时向上级汇报工作,涉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揭露的过分深刻,局长觉得这是自己拿手扇自己的脸呢,便压着不用”。虽经怜才的局长多次点拨,他“仍然悟不出其中的道理”,终于因为“拿不住稀稠”而被打发到玉佛寺来。不宜官场生存的他却热衷于文物事业,钻研业务,实在干事,终于烦请西津大学历史系齐老教授查明了玉佛寺的“真身”,在和尚募得资金之后,维修旧大殿,新盖天王殿。完工后“旅游推介会一开,玉佛寺的旅游热也骤然升温”。此时的他,冲破世俗,寻求真爱,尾追长他四岁、离异且带有一个小男孩的齐小云去了。
  齐小云与林丰的性格有相似之处,这是他们由相知到相爱的基础。他俩的爱,平淡、纯洁,虽未见烈烈轰轰,却可望天长地久。
  真正的世外高人是那位来无影去无踪、无名无姓的云游和尚。他虽只在中间出现了一段,忽焉而来,飘然而去,待到寺里修建工程完工又“到去处去了”。他看似无声无臭,实则法力不小;看似形若槁木,心如古井,实则胸有丘壑,有大因缘。他和老吴一出世一入世,冷热两极,美丑相对。其中蕴含的深意,颇耐寻味。
  四人于三品中各归何位,已见分晓。
  原来的四个人闲的闲了,走的走了,玉佛寺不但未成为“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净土,反而“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繁华刚开场。老吴来前是“隐”,老吴来后是“隐+官”,现再加上开发,成了“隐+官+商”。玉佛寺会演绎出什么新的故事,想想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各种新闻即可知矣。看来这方土是没法净了。
  《过年》亮点谈
  一、文不对题
  春节是国人最神圣、最隆重、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但“财东过年,穷汉过难”也是事实,民谚“腊月穷汉快如马”便是其证。作品名为含有十足喜庆气味并潜存巨大吸引力的“过年”,实则起笔于小年腊月二十三,止笔于除夕,只算拉开过年序幕,只字未及过年“本体”。如果说第一部分的杀豬还有些年气,那么其后三部分不但离年越来越远,年气越来越淡,而且随着主人公的儿死,妻病,父老,兄逃,作品上氤氲的一团浓厚的悲凉凄惨之气在盘旋缭绕,挥之不去。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文不对题,给读者打开了一个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家不幸草根的艰辛之年是咋个过法?
  就连人物名字也是“文不对题”。父名广财,子名满仓、满银,除了表示草根的一点微渺夙愿,“财”何曾“广”过,“仓、银”又何曾“满”过?
  文不对题却余韵悠长,是本篇的一个亮点。
  二、组合式结构
  另一亮点是组合式结构。
  福克纳的长篇《喧哗与骚动》由四部分交叠而成(前三部分是意识流),空间相同而时间不同;加斯图里亚斯的短篇《危地马拉的周末》由七部分拼组而成,被称为七巧板结构,时间相同而空间不同。二者都是通观整体之后才能把握全貌。
  《过年》有以似之。在“一”的杀猪之后、年气渐浓之时,“二”却宕开一笔写李武强与广财老人忆说当年;正沉浸于往事时,“三”又回到全文的重心———满银儿子的不幸夭亡;正当痛心不已时,“四”又加上满仓的年底亡命。这样张-弛-张-再张,直到最后通观这四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才看到一幅完整的草根人家艰难人生图。这种结构的可称道之处在于,既非意识流,亦非七巧板,却兼采二者之长;既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又打乱时空结构,弛张收纵,在悬念的张力中戛然而止。
  有谓写作的艺术就是结构的艺术。可资借鉴者有对角线结构如短篇《麦琪的礼物》《鸡窝洼的人家》;循环结构如戏剧《禁闭》。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究在运笔时之巧思妙想。   三、细节与呼应
  这是本篇的第三个亮点。
  一是景物烘托。天色阴沉、寒冷、模糊,风雪时起时停,阴冷凄惨、令人窒息的氛围笼罩全篇。
  巨痛压心的杨满银“每一口都抽得很用力”地抽烟,“烟头隐显着红光,迅速化成一截截白色的烟灰,软沓沓弯下来,被风吹落到地上。浓重的烟雾绕过他满是皱纹的脸颊,在磨破边的帽檐一侧打一个旋儿,就被风撕扯得无影无踪了”。烟雾虽然“被风撕扯得无影无踪”,他的痛苦磐石却仍然重压心头。
  “老黄望着屋里,一层淡淡的薄烟正贴了地面望门外流泻”,随笔点染的正是主人的心绪;满银与李武强在土场上说话时风雪越来越大,“雪筛糠一般往下落,给他们的中间垂下了一道白色的幕墙”,在大雪中对谈,读者都要打起寒颤来了。
  二是细节精准。杀猪的6人分工明确,操作有序。请看抓猪:
  另一个人横在距离猪一米远的地方,试探着将手中的一根竹竿伸向猪嘴,竹竿的前端扎着一圈钢丝套环。黑猪大概被这个在它眼前不停晃悠的东西弄得反感了,呼噜一声探出嘴巴,一口咬衔住亮闪闪的钢丝环。那人见它已咬住,立即将竹竿扭转起来,钢丝环铮铮有声,很快陷入到上颚的皮肉里。黑猪终于意识到危险,猛地发出尖厉刺耳的嚎叫。
  其后将猪掀翻抓住、抬到小桌案上以至老黄捅刀,老齐吹胀、刮净、开膛,李武强翻肠子,依次道来,井然有序,简直是一篇操作规范。
  再如广财老人说的卯榫咬合的“挣劲儿”,要求“卯榫牢牢镶嵌住,只使卯眼的四角微微鼓起细纹而无损于木料……完全是顺应而不是像一般木匠那样蛮势地挖凿木头”,这样才不至于“给木头绽了劲儿”。这种恰到好处的极致竟和两千多年前那位斫轮老手的高论不谋而合,因而具有了哲理意味。
  三是隐微呼应。木工高手杨满仓做的桌子“无论桌面、束腰还是牙板的衔接一律使用了卯榫,没有用一点木胶,更不用说钉子了”。与这种浑若天成的衔结堪可媲美的,正是本篇的隐微呼应。茅盾当年力排非议肯定茹志娟《百合花》的一个重点就是其细节照应,针脚绵密。这种“无障碍对接”的极致之美甚至会带来阅读障碍。国际知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说:“张爱玲的《色·戒》并非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我初读时甚至觉得有点烦闷,再读一遍仍觉艰涩费解,到了三读看出它的好处。”其奥秘全在于衔接的“草蛇灰线”。
  本篇的草蛇灰线有两条。一见于满银,较为明显:年关迫近,他“把杀猪的事儿都忘了”———老黄说出“生崽”后自觉口误———老齐问满银“媳妇的病”———几个人勉强吃着味道太咸的菜后,老黄“唉!如今家成了这样子”的叹息———杀完猪后只留下李武强,几个人悄然离开。这团团迷雾到“三”才解开:原来满银遭到了人生三大不幸中的中年丧子之痛,正上大学的儿子不幸夭亡,读者甚至不知道这可怜的孩子名字叫啥!
  二见于满仓,比较隐微:几个人说到老冯家被烧:“这事都出在钱跟女人身上哩!……他倒能干啥去嘛!大家都诡秘地笑起来”———木工高手满仓“离家多年不知去向”,他住在山下的“媳妇从来未看过”他父亲,老人“也闭口不谈”———多年在外的满仓隐秘回家———满银看到李武强前来有了“不祥的预感”,果然他报信让满仓赶紧逃走———手艺精湛的满仓近年来被主人轻慢,直到他说老冯家的“火就是我放的,我是没遇见他人,遇见了,当时就用刀子把他捅了”!及临走时说“如今留个媳妇在家胡成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和满仓媳妇“胡成”的正是老冯,所以满仓才报复放火。
  对这种惨淡经营的细针密线,需要一番探隐索微才知究竟,岂能不“艰涩费解”。
  四、其他
  优秀的小说都具有全息性,能够囊括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不露声色。见于本篇的如村子是移民村,既有山里人的朴实浑厚、互相帮助,又有冯某的拈花惹草、满仓的放火报复;杨广财既是德艺双馨的出色木工,又有妻子被人拐卖的尴尬遭际。这些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杀猪还要“香蜡纸表”俱全,“天地君亲师”口念心惟,这些是独特地域的古风犹存;山区教育的一鳞半爪则使人唏噓不已。巨额的医疗费使在读大学生不能得救,但他却主动要求捐献遗体以供医院研究;广财老人说的“木头也有命”和他当年高尚的职业道德;满银妻子瑞香在满仓亡命时把卖猪肉的钱要给他他却坚决不要,这正是下层人民的善良美德。而结尾广财老人“都给我好好活着”的泪吼使人想到余华的《活着》和底层百姓的无奈和顽强。
  神圣隆重的过年,满银一家固然能“年年难过年年过”;亡命在外的满仓,他能够“处处无家处处家”吗?
  责任编辑张铖
其他文献
在站前广场  任滴水成冰,零下三十几度的天气  任穿着厚重的行人  举起手机,争相拍照  它们,依然那么碧绿地  毫无怨言地迎对,逐一配合着  没人说得清  这两棵仿真椰子树站在这儿,同时要  一邊面对举目无亲  一边面对自己仅仅是替代品  它们,究竟  怀有怎样的和善与  隐忍之心  雪野之上  无人收割的  颗粒无收的玉米地  大片玉米杆倔强,拒绝妥协的样子  执意倾斜,或站立  别怪罪  夏
期刊
春天,让人如此忧伤  翻过三月这座小桥  春天,更茁壮了  桃花,梨花,油菜花  一树树,一丛丛  大堆大堆的情话说出来  只有小石头,把春天  关在门外,还在搂着  一卷波濤酣睡  是该让小鸟掏掏耳朵了  杏花卸妆,素描落了一地  只有一朵,迟迟不肯  把自己打开  一只野兔从林中穿过  没有上演,让人  期待的一幕  海棠  松开手刹,朝着爱的方向  一直开  动情处,枝干  又忍不住开小差 
期刊
小暑  鸟鸣喜欢早晨绿色的琴音  之后把心事置于正午的阳光下  晒干剩余的慵懒  蝉鸣使劲地叩问生活的曲线  扯一块树皮缝补昨天的漏洞  河流逐渐放慢青春的速度  裸露的卵石用一把剃刀削去尘埃  一尾鱼丢下往事,钻进夏天的冷气  秧苗在蛙鸣里被月光牵着跑  伸长羞涩的暗恋在云朵下低飞  玉米以胡须的方式攀援  一截一截细说泥土突破的隐喻  只有蝴蝶一言不发  借一把爱情的蒲扇  潜心钻研抑扬顿挫的
期刊
请客  三老苑饿了两天,眼有些昏花了,但一见到对面的那个小砖头,却还放出很强的光来。那约是个六棱小砖头,现在的位置是二油条的屋墙根,属于护墙卫士行列里的。  他娘的!它原在路中间———自家和二油条家的边界,被自己用脚两次轻蹭到墙根,安顿下来,结果两次叛逃,辜负了自己的信任———这肯定是二油条捣的鬼,见我屋子盖得好而心生妒忌,与我抢护墙石。四下里看了看,没人,蹑脚过去,轻蹭它过来,安顿在自己屋墙脚下
期刊
作为纪律部队的一员,我知道,一般紧急集合,要么是在队伍的训练阶段,要么是在平日里遇见紧急情况。在训练阶段,紧急集合是训练的一部分,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和熟悉这个内容。这项内容的训练一般都是不定时的,随机进行,临时操作,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大家的反应速度和应急能力。如果日常的工作中毫无征兆地突然紧急集合,一定是出现了什么意外的状况,需要集合队伍去处理冲突,那么此时,不管你在干什么,都必须当机立断地放下手里
期刊
长期以来,散文写作被认为是最容易操作、最容易上手的文体,它貌似一个巨型的黑洞可以包罗万象,又可以无所不能。但是如何写出好的散文作品,是自上世纪以来散文写作者一直面临的问题,因为大家发现要把散文写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散文写作在经历了“诗化”追求、历史逸闻趣事回顾、文化大散文知识铺陈和运用华丽辞藻夸张抒情等种种尝试之后,仍未能取得创新性的发展。散文写作者如何做到继承传统并转化传统、创造新的词汇、节
期刊
余伞的《云翳》和《漫长的夏天》两篇小说,没有起伏的故事情节,人物也极其简单,可是读起来却饶有兴趣,原因当然有多种,可是我想,这与他专注于写情绪不无重要关系。  情绪,按照有关解释,它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也是信心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信心中的外向认知、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种暂时的较剧烈的评价和体验。情绪具有目的性,既是主
期刊
董克勤教过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后来做了十余年市文联杂志的编辑,创立县作协,任县作协主席。他自幼喜欢文学,漫长的岁月里始终坚持创作,诗歌、散文和小说多体并举。其作品刊发于《诗刊》《星星》《山东文学》《天津文学》《延河》等,并飘洋过海登上台湾的《蓝星》、香港的《葡萄园》和美国的《新大陆》,诗歌《悲哀的唢呐》进入台湾诗歌年选,出版诗集《根》和《土喉》,自然也收获大大小小的奖项,因其创作成绩突出,市政府为
期刊
李商隐  秋雨濡湿了寂寞的格律  你纵有八斗才气  怎奈竹也干,桐也枯  注定飘泊在长安的冷月下  巴山夜雨里  旷古的苍凉都揉作了诗句  斜阳下翩飞着蝙蝠的翅膀  那些鬼魅精魂的文字  一代又一代,在漫漫长夜里  诗人的心头,突然会惊起  杜牧  把彩霞纺成线  你要补大舜的衣衫  可那根锈蚀的针  再也穿不透风雨?  一部孙子兵法里  你安得下三秦大地  只是关中河北  再无厉兵秣马的沙场  
期刊
我不教训任何人,我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蒙田  1  想一想,时光真是流水一般呀,哗———十几年时间眨眼间就悄无声息地过去了。留给他的,除了三本小说集,其他还有什么呢?  当初,黄石还是个中学语文老师。有一年,他阴差阳错,不知为什么突然间爱上了写作,一天到晚,不是想着写散文,就是构思着如何写小说,着了魔一样。他的怪异行径引起了全校老师的关注。校长和教务主任为此很生气,大会小会上,没少对他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