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艺考和复读,我终于知道了高考的真相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10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距离我第一次高考,已经过去8年了。
  高考18岁那年,我的人生公式是“活着”+“生存”,而没有青春生活该有的“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后者的18岁,似乎只存在类似《绯闻女孩》的欧美影视剧里。
  德国的年轻人,高三毕业考试后,很多人不会直接去上大学,而是去一个国家打工旅行一年到两年,考虑一下自己喜欢的专业和人生梦想,然后再考虑上什么大学,什么专业这件事。
  相比较他们的高中生活,我的,显得有些苍白。
  高考后,我用了整整8年,才敢回头整理这场荒唐的经历。
  我想告诉高三的学生们:生活不是只有高考,只有实现目标。
  那场考试很重要,但是不是人生的全部,你我的未来,始终还是一个未知数。
  我们都是好孩子王筝 - 我们都是好孩子
  第一次高考:衡水中学模式
  作为一个浙江人,从小在北京长大,能在北京上高中,却没有高考资格。
  父母听说,在河北读高中可以参加高考。于是我15岁,独自一人去了河北石家庄上寄宿制高中。别的同学,最多坐公交车上学,我却是坐火车上学。从开始的一个月回家一趟,到后来一个学期回家一次。
  高二之前的生活都很自由。直到高二下学期,学校重金请来衡水中学前任校长—李校长,全校开始照搬衡水中学模式,全校高三和高复班,光分班都分了五六次。
  模糊记得一天的时间安排:早上5点45响铃,6点15全校学生必须跑到操场,全操场上回荡着晨读的喊声,随后全校听一个老师总结批评违规学生。
  7点开始跑操,7点半结束,全校涌进食堂抢饭,8点开始上课。一直到晚9点半结束晚自习,10点钟左右熄灯。
  如果睡前吃东西,在被窝里用台灯看书,聊天,第二天就不用上课了。违纪的学生要去写检查。第二天跑操时,会被全校点名批评。如果带手机,早恋,会被直接开除。
  当年和我一样,从北京到河北上学的外地考生,最后都纷纷转学或者被开除了。
  记得最过分的是,高三那年的春节只放12天,有一个学生因为爷爷葬礼晚返校一天,直接被开除了。
  还有一个同学拦住李校长,抱怨晚自习后回到寝室洗漱时间太少,没时间洗脚。
  李校长惊奇的反问说:“难道,脚用天天洗吗?”
  心里一想到那段日子,还是会升起压抑的雾,不忍回头。
  河北的高中同学,有人连续两周不洗澡,只是擦擦身子,洗个关键部位,因为真的没时间……回想起第二年我去杭州高复,因为高考前太投入,冬天连续三天没洗澡。等我10点半回宿舍,贴着面膜的绍兴舍友阴阳怪气的说:“再不洗澡,小心身上长虫子哦。”
  敏感的我,躲在被窝里哭了许久。
  前段时间,我曾看到一篇讨论“衡水中学模式”的文章,文章里的浙江省教育局硬气的说:“我们不需要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
  我很感动,为浙江高中生庆幸。但心里其实是佩服河北孩子吃苦的能耐,相比较富裕的南方孩子活得太金贵了。
  素质教育推广遇到阻力,还是因为贫富差距。素质教育是需要环境的,富裕经济条件和宽松学习氛围,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高晓松曾谈起他选大学时,能在浙大和清华里选择。从他谈吐,他父母对他的教育往事,不难看出,他来自怎样的一个书香世家。
  我的父母常年经商,妈妈认为考不上大学就嫁人。作为一个从小在田野里玩泥巴长大的孩子,只喜欢读格林童话的小孩,高考考场上,真的PK不了那群从小看四大名著长大的孩子。
  本来对高考没什么概念的我,从北京转学到河北读高中,才焦急的发现高考竟然可以改变命运。
  18岁,花一样的年纪,对未来懵懂无知,却要面对改变命运,何为梦想,这样的命题。
  一个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怎么可以仅仅靠这样一场应试考试呢?
  但是这场“不公平”的考试,却是目前范围内,我们能想到的相对最公平的方式了。
  我明白,河北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人口大省,当年的河北的高中同学,没有考上大学的,多數是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当年衡水中学模式下,年级前十名,有4个选择了高复,最后也都是二本左右收尾。
  后来,我的高中母校因为照搬衡水中学,竟然成了当地名校。河北家长争相的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这样一个“高考集中营”,希望他们能在数百万的高考大军里,获得一线改变命运的机会。
  目前,衡水中学还是河北学习的榜样,河北的考生们也确实需要一个鲤鱼跃龙门式的机会,从而游向更大的舞台。
  取消衡水中学模式,取消应试,河北需要时间,中国也需要时间。
  让当年的考生,从高考失败里站起来,也需要时间。
  艺考,一场素质教育的PK
  记得高三上半学期期末,我焦虑的快崩溃了。我的文化课功底比不过河北高中同学,如果走应试考试,我最多只能考上一所三本院校。
  一天,英语老师给累蔫了的我们,放了几个特别燃的视频。其中一个视频内容是:一个运动员蒙着眼睛,背着一个人,爬完了整个操场。另一个视频传达的是: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每天多少人死去,又有多少人出生。
  坐在第一排的我,当时“蹭”的一声,站了起来,就像着魔了似的,不顾后面的同学反抗声,心底涌起这样的一个声音:我不能这样平凡下去了。
  我不能这样,在三本和专科之前徘徊不前了。
  我要出国,我必须上好大学,才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
  当年的高中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也鼓励考生考艺术。于是我这个文科生半吊子,最多能考三本分数的孩子,走上了艺考之路。
  匆忙准备了几个月,后来我就去考了中央戏剧编导系,也去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编导系,遇到了于丹老师,她还给焦虑不安的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两个学校都是从初试面试、复试笔试,进了最终面试。
  但没想到艺考统考结束那天,我接到电话,老爹哽咽的说:奶奶去世。我因为学校不能请假,无法跟父母回老家参加葬礼。只好一个人在北京面对艺考,春节也是和弟弟两个人在北京过年。
  200块过年的北漂生活,拿麦当劳做年夜饭,那年,我十八岁。
  十八岁,除了对高考的焦虑,命运无常的无力感,还有对这个看臉世界的无奈。我为自己平凡的家境、才能、样貌,感到深深自责。
  当年同年参加艺考的学生有娜扎,她还没考试,光排队就火了。
  现实是,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没有经过足够努力,高举梦想幌子去撞大运的艺考,以惨败收尾。
  中央戏剧学院,当年报考编导专业的有2000人,一共有面试、笔试和最后的三试。
  我记得三试时,排在我前面的考了三年的同学出来告诉我,老师问他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他答:挪威的森林。
  老师接着问他:“那你跟我说一下,为什么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一起却不能做爱?”
  当时的我18岁,在河北上了三年“衡水中学式”高中,坚决抵制早恋,一切课外书是高考毒物。我听到“做爱”这两字,还觉得格外刺耳和害羞。
  三试时,面对6个抽着烟的考师,我的前途,在这场烟雾缭绕考场里,彻底迷晕了。
  我可能不适合,中戏这样一个放飞自我的“艺术殿堂”。
  中戏最后一场面试考试时,四人小组,只有我一个是应届考生,其他的都是高复生,有一个高复了三年。
  艺考过的人应该都知道,中戏校花巩俐也考了三年,最后还是学校降分录取的。
  当初高复的学姐中最有名的是汤唯学姐,高复2年,才考上中戏。
  同场考试的考生,都参加了中戏举办的艺考专业课训练,学费非常贵。全场鲜有我一样,撞大运似的去考试。
  考中戏前后折腾两个月,正值高考总复习时刻,我来回奔波于梦想的两地。中戏三试从120位考生选80人,然后这80人再根据文化课成绩录取。
  最后的高考文化课成绩,我高出了中戏编导专业录取分数线40分,我考了一个特别逗的成绩:444。
  艺考没有改变我的命运。
  于是,一个在应试教育前无法取胜的考生,又希望能走“素质教育”艺考之路的我,被否认的彻底。
  用高三标语来说:我被艺考,干掉了!
  高复,生活没有奇迹
  第一次高考,我上了三本,也考上了河北传媒大学,心高气傲的没有去。
  本以为,我的高考会跟格林童话一样,经历挫折痛苦过后,会有一个欢乐的大结局,但是后面的故事,更残忍。
  我后来坚定高复,打算再考一次中戏。当时觉得,好像只有高复一次,我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了!并且任性的跨省去了杭州。
  浙江与河北的高考模式大不相同,比如河北英语考试没有听力,而浙江英语高考有30分的高考听力。在浙江如果考专科学校,还有另外两门技术类的考试等等。
  当年河北的全国卷和浙江的考试卷,也可以算是两类试卷。
  我这个缺心眼,初中在北京上,高中在河北上,高复又去了浙江,三个地方的高考模式和难易程度呈阶梯式上涨。
  面对迥然不同的考试模式,我顶着高复的高压,一心朝着名校的方向跑去。
  第二次高考前一个月,最爱的爷爷去世,父母担心影响我考试心情,一直没有告诉我。于是,我再一次错过了,从小看我长大的亲人的葬礼。
  其实,高考前,即便不知道爷爷去世,我的心态也已经濒临崩溃了。
  第二次全国艺考前,体检显示我是色弱,即对颜色辨别有问题,但是不至于红绿黄分不清。色弱不符合考编导的要求,这是高复那年我才得到的答案。
  这就意味着从我第一年高考脑子一热决定艺考时,就已经是一个错误。高复,只是在这个错误上越走越远。
  18岁迷茫的我,初生牛犊,在高考前,不知天高地厚的折腾,遍体鳞伤的自己,显得盲目愚蠢。
  如果老老实实在第一次高考前坚持下来,不去艺考,也许我就安安稳稳的去了三本学校。
  18岁的我,被“高考改变命运”洗脑了,好像没上名校,我这辈子就要碌碌无为,如果我这辈子碌碌无为,我这一生就白活了。
  第二次高考出成绩那晚,我以为我未来完了。
  高复聚会,当年非常看重我,称我是黑马的班主任喝的醉意朦胧。他说当他看到我高复成绩时,惊得目瞪口呆。
  他为我惋惜,说:“也许这就是命吧。”当初跟我一起奋斗的小伙伴,应声说:“得知当初那么努力的你都考砸了的时候,我也认命了”。
  当初高复最努力的小伙伴,大都成绩保持了原状。他们高复了一年,还是去了不想去的专科。而我,最可笑,从三本的考生,高复到了专科。
  大一冬天,高复同学聚会,我对着窗户而坐,窗外一片漆黑,正如我的未来。
  当我听到当初最器重我的班主任,失望的说:“看到你努力却考成这样,我都认命了”。
  我看到玻璃窗户的反光,那个高考失利了两次的傻孩子,借着酒劲,整张脸红得像个猴屁股。
  年轻没有失败
  我用整个大学的努力,去反驳那句认命。
  不好意思,老师,我不认命。
  当年的河北高中同学,很多人去了北京,两个人去非洲当翻译中文老师、有人在西班牙留学、年级第一计划去澳洲留学……很多人选择去更大世界去看看。
  有时候,我还会跟在西班牙留学的河北高中同学,一起怀念:那年高三,周三的体育课,课间活动期间,半个班的女生都溜去食堂吃面。
  高考那段日子教会我了吃苦,这段吃苦的日子,让我更珍惜大学的经历。大学期间的各类考证,上台演讲,专升本考试,以及后来的出国备考,我都拼了命去努力。
  可那些在高考胜出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当初那个同年艺考胜出的娜扎,光排队就火了的娜扎,现在还会被网络暴力,怼的无力反击。
  生活真的没那么简单,不是一场考试可以定胜负的。
  况且,生活又没有胜负之分。
  有标准答案的是高考,不是你未来的人生。
  如果我真的有时光机,可以给18岁的自己写一封信,回答当年的疑问:我该不该参加艺考,我该不该直接去上三本,我该不该去高复?
  现在的我知道色弱是不可以参加艺考的,知道曾经历过心酸的艺考;知道自己会错过爷爷奶奶的葬礼;知道高复后考的更糟……
  那我要不要告诉18岁的自己:别折腾,都是错的。
  笑话,当然不会。
  如果要给18岁的自己写封信,我会写下:
  亲爱的,做最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错了,我也会用余生把你任性的选择变成对的。
  我感谢,青春时期的折腾经历,余生请携着这样的经历,谨慎的前行。
  最后送给明天即将高考的你:
  高考只是一次考试,它会决定你未来三年或者四年跟谁一起生活。但是不会影响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高考后面的人生不会因为一场考试而完蛋,更不会因为一场超常发挥的考试,而飞黄腾达。
  余生很长,高考只是其中一个槛,即使跌倒了,也要勇敢的站起来,对生活竖一个中指,然后大笑着继续前行哦
其他文献
在学业的选择上,我曾经怨恨了父母很多年。  中考那年,我所在的乡镇中学被划分到了市里,按照划分标准,只要成绩达标我可以直接升入对口的市重点。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我偏偏发挥失常,以两分之差与录取分数线失之交臂。  听完成绩,父亲背着手在庭院外面沉默了很久,面对市重点高額的择校费,他做出了让我去县一中读的决定。那是一所全市排名末端的学校,老师是被市重点挑剩下的,生源也都是如我一般
期刊
我从小就挺宅,不爱跟其他孩子玩。从17岁那年开始,我在法律系的课堂上听到各种故事,其中很多让我瞠目结舌,这让我大学时写作很顺利。  毕业后,我去了一家心理学杂志社,完全出于好奇。那时我并不知道,我打开了人间的潘多拉盒子,见到了深海才有的奇异斑斓。  当时,单位规定员工必须值夜班,接咨询热线电话。当然,夜晚回家不方便,单位会给50块钱的车费补助。好几个同事不乐意地说:“为什么不邀请社会义工参与呢?”
期刊
我常常想起初中开学的时候,推着自行车在校门外等开门的情形。那会儿我刚转校,同学都不怎么熟。有个长腿穿短裤的女生倚在自行车上,和其他姑娘聊天。我对未来一无所知,感到一片迷茫和略微的紧张。初中的前两年,我一直在这种紧张中度过。  初二那一年,我13岁,刚刚进入青春期。我个子不太高,排队的时候总站在队尾,这让坚信我只是晚长的我妈多少有点儿泄气。她个子很高,年轻时跑过长跑,打过篮球,可我一点儿也不像她。周
期刊
夏至之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将迎来全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但生命中并非所有的夏至都能昼长如斯,温暖如斯。  高二升高三那年的夏至,于我而言,便是永夜的开始。那时月考刚结束,我便开始发烧,起初是低烧,我也只当作是平常小感冒,以不能落下功课为由,我甚至都未告诉妈妈。直到我浑身关节阵痛得越来越厉害,我才感到不对劲。  妈妈发现了我的异常后,立即带我去医院。紧接着,便是持续半个多月的输液、吃药,眼
期刊
赶稿到深夜,朋友发来微信问我在北京是否生活得辛苦。  初秋,北方城市的夜晚已经带了一丝凉意,微风一吹,窗外那棵榆树晃动着叶子在月光下哗啦啦作响。这是在北京的第三年,我望着这间处处都是我精心装饰的出租房想,辛苦到底该如何定义呢?  我每天需要在地铁上忍受一个多小时的拥挤去上班,到了公司绞尽脑汁地冥想各种新奇的创意和文案,加班到十点草草在楼下吃个晚饭,一边上楼一边思考要写的稿子,为的是多挣一些稿费,在
期刊
年幼的时候,在语文课上学习席慕容的散文《燕子》。作者的父亲生于长城外,将歌曲《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错听成了“长城外,古道边”,因着对故乡的思念错爱这首歌许多年,后来得知真相一刻,独自黯然伤怀。  打动我的倒不是这美丽的错误,而是朦胧在字里行间的乡愁——该是怎样一座故乡,可以让半生出走的人生生记认那么多年?抬头,窗外的平凡小城恰好没入消沉暮色中。  那时,我所生活的西南小城,面积巴掌大,普
期刊
初二那年,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离开生活了13年的南方小城,转学到西安。  变化来得太突然,只有一所普通中学愿意接收我。我的班主任从近视镜上方的空隙中瞅我:“你就是那个从黄冈中学转过来的女娃?”得到我肯定的答复之后,她笑了一下:“给你个班长,你来试试吧。”  我妈觉得老师很照顾我,我能更好地融入新集体。我妈还挑了一包最贵的糖,叮嘱我一定记得分给大家。我被我妈的乐观所感染,也开始兴奋地规划起新生活。 
期刊
杨紫算是转型最成功的童星之一。她5岁入行,8岁主演电视剧,12岁成名,24岁真正爆红。可以说,一路走得极平稳。但在杨紫看来,却不是这样,她曾公开评价自己:“我觉得是个落寞的童星。”这话有些凄凉,但了解她真正的经历会发现,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她一直以来的历程。  她虽活在光芒之中,但路上荆棘丛生。  杨紫从小就很幸运。至少,在外人看来,一切都很顺遂。她最初接触演戏,是5岁那年。当时,杨紫在家看《还珠
期刊
和我女儿相处的人,特别容易被她天使的外表所蒙蔽。  女儿性格活泼热情,好学上进,人送外号“小太阳”。然而可以化身“励志宣传标语”的女儿,每每假期回家,“本性”就暴露无遗:把房间折腾成负五星级狗窝;美美的脸蛋儿化妆成哈士奇;而且疑似得了“健忘症”,总是追着我问东西在哪里……  女儿爱臭美,梳妆台上摆满了瓶瓶罐罐,她每每在脸上做“化学实验”,看得我心惊胆战。她的五官虽然长得谁也不服谁,但真凑在一起,倒
期刊
N0.1  @张爱玲《倾城之恋》  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欢做各种的傻事。甚至于乘着电车兜圈子,看一场看过了两次的电影……  N0.2  @顾城《门前》  草在結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N0.3  @川端康成《雪国》  你连指尖都泛起好看的颜色呢。  N0.4  @梦枕貘《阴阳师》  “博雅。要让我活下去还必须有另一种东西……”  “什么东西?”  “正是你,博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