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史上“三大论争”综述及常见教学争论的冷思考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7924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论史上有三大论争,这些论争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的辩难,更深层次上是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的争辩。本文希望通过回顾历史,对照现实,对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做一些冷静思考,辨明分歧,指导实践。
  关键词:教学论史;论争;教学理论;思考
  
  一、“三大论争”简述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论辩
  形式教育主张教学应该主要发展学生的能力,用最有效最有训练价值的学科来训练学生,培养心智健全的人,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这种教育观念与中国古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谋而合。与此相对的是,实质教育主张教育就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这两种争论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分歧,即是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
  (二)“主知主义”和“行动主义”的论争
  “主知主义”主张教学应该理性发展,以科学知识的传授来达到目的,在知识的传授基础上实现教学对象各方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即主张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在传授知识中实现教育目的。而“行动主义”则主张教学应该注重技能的训练,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比如,杜威认为“学习即是经验的不断积累”,所以开办“工厂学校”来实践其教学目的。这种争论的实质是“教学方式”的争辩,即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
  “科学主义”认为教学活动是理性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性,因而教学应该是有章有法的,有固定的教学程序,有严格的计划和调控方法。这其实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流水线生产作业在教学中的影响。“人本主义”则十分重视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过程和满足,教学中重视广泛的活动交往、情感交流和艺
  术创新。这种争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教学中“人”(主要指教学对象——学生)的地位的问题。
  
  二、“三大论争”给当前教学改革中的困惑带来的启示
  
  三种论争的整合与分解则构成了相对独立而又截然相对的教学模式:一是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另一种是以经验,活动,儿童为中心。由于以上三种论争固有的分歧及其形成的两种教学模式,在字面意义上似乎不可调和。但冷静的思考后,我们觉得仅仅从字面意思上来对比论辩双方的优劣并无现实意义。对立双方都有正确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单单支持某一方必然会陷入片面化、绝对化的泥淖。时下,第八轮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改革的进展却差强人意。无论是身处改革前沿的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还是社会中家长,用人单位等要么支持要么反对,持中立态度的人很少。可见,这三大论争及其导致的两种教学模式还是很有辩难的价值。正如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一样,新旧双方只能在向和谐、不断融合中孕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的事物。有时候,我们有必要略微中庸一点,把常见的教学理念的实施前提条件辨析清楚。
  1、探究式教学中课堂活动是否越多越好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追求,把交往互动视为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强调在“活动——体验”中获得发展,大力提倡学生自主构建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对学生自主构建学习模式还不甚了然,甚至存在一些误区和盲区。有人认为,自主构建学习模式和自学——辅导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换个说法而已。也有人认为,既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过程,那么教师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岂不省心省事了?自主构建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明显的相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本质在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与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对体验的内化、认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构建过程。按照建构主义观点,教学过程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互活动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精神交往过程,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学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式的信息吸收、存储过程,而是学生借助自己生活经验和独特的认知方式,对外部信息进行立即、感悟、体验、构建知识意义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1]目前,我们倡导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合格公民也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但课堂教学有时空限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信息交换与生成,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应当保持。所以,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知识需要运用探究式教学,课堂上探究活动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值得商榷。另外,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与习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思维加工等“构建”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自主构建学习毕竟不等于无师自通的自学,它是师生共同“到场”、交互作用的自然状态下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一书中对此分析到: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负责和决定。[2]因此,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启发点拨同样重要。教师必须充分的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展示理解领会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一同进入思维状态,并产生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所以,有时表面热闹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活跃起来,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应该从多维的角度来衡量。
  2、多媒体教学形式是否是新课改本质要求
  新课改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各种各样的教学观摩活动及教学比赛层出不穷,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不约而同地成为了位评委的一项重要考察目标。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电脑技术也很方便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现代教师应该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这样才能更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多媒体教学当然有很多优点,比如直观快捷、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便于操作等。但多媒体教学形式只是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传递工具,如何让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产生出最大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和技术人员追求的梦想。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知识或课本上的内容机械地搬出来,那只是课本知识的电脑化。有的幻灯片一闪而过,未能与老师教学相配合:有的用完后不关机,让图像和文字“做冷板凳”,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把图像和文字打出来,又不去用,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有的图片文字放得歪歪斜斜,学生看不清楚,给人感觉不好;同时,由于屏幕展示时偏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反而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本质还是要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不是眼睛和耳朵的盛宴。多媒体教学的过多过滥使用只会把新课程改革引向误区。
  3、新课改是否全面否定传统教学方法
  我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在古代,私立教育尤其发达,支撑科举考试的基石几乎是完全独立的或民办官助的书院。总的说来,科举考试偏重文科,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很少,因此,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成为科举制度为大家所诟病的重要一点。但科举制度的弊端并不能抹杀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成功之处。时下,一些高科技犯罪者的出现告诉我们纯粹的科技知识并不代表人的全面发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才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石。近几年日渐兴盛的国学运动,读经运动让人想到几千年来我们祖先所留下的宝藏。台湾台中国立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说,“我建议第一本《论语》、第二本《老子》、第三本《唐诗》。如果这三本读完了就读《大学》、《中庸》、《庄子》,然后读《易经》、《诗经》、《孟子》。这五六本书读完了,一辈子的语文素养,以及人生的陶冶,大概都已经奠定了。”[3]提高民族的文化教养,才能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可见,阅读背诵也相当重要,网络上的知识只有真正被吸收和践行才能有生命力。新课程改革并非什么都不用背不用记了。因此,课堂中阅读背诵,理解赏析也很重要。有人误以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从分析中得到,从网络上查到,如果没有基本的常识,一个人的发展肯定要受到很大的限制。阅读背诵也能训练人的思维能力,这些古文也是前人精密思考的结果。传统教学所依重的讲授法,诵读法恰当使用,在现代教学中依然有生命力。所以,全面否定传统教学法未必是一件好事。
  4、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否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被比喻成红烛,春蚕,阳光,雨露,工程师,梯子,渡船等,都体现了教师职业本身具有的可贵品质——“勤奋”、“奉献”、“无私”、和“爱”。如今,现代教师又被赋予新的角色: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应该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生活的伴侣。这些角色把教师职业的范畴扩大了很多倍,似乎也更加人性化。但就我国的教育国情来说,教师角色的转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战场还是课堂。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达到这些目标,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对于学生生活方面的教育,教育管理者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大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现在,有的学校设立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建设良好的学习集体就是好的举措。因此,全面否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势必给学校教育带来混乱,在树立教师威信的基础上维护教师的权威才是正确的选择。
  由此看来,在建立新的学习模式的同时,我们不能矫枉过正。教学改革中,做到更加人性化,更加从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生机勃勃的课堂,创建和谐发展的校园,除去功利,抑制浮躁,还教育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陈向阳:《浅谈建构性学习的内在特性》,《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3]王财贵教授(台湾)接受温州人民广播电台采访。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益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范畴。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社会主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只有通过对社会劳动产品占有和享有才能实现。社会主体与社会劳动产品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利益。”它作为人们需要的对象,对人们的活动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地和根本性地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真
期刊
由于税收筹划经常在税法规定性的边缘操作,而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纳税人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这必然蕴涵着较大的风险。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所编的《国际税收辞典》对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问题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我国的《中国税务百科全书》对此也作了详尽的论述。但是,从税收筹划实务看,税收筹划风险并未引起纳税人和企业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一、税收筹划及筹划风险的内涵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  荷兰国际
期刊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具备综合型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本文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界定入手,结合现状,提出了对于新形势下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21世纪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带来了对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建设和培养怎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对高校以及
期刊
今天的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出生和成长,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压力目前,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关注祖国的未来,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贯彻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我院实际,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矫治方法: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一个生理已经成熟,心理正在成熟的群体,。当前他们的价值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自己的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自己的精神支柱,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和在校生结婚政策的制定,校园情侣同居及婚前性行为已成普遍现象,然而大学生性知识却十分贫乏.目前我国高校性教育缺乏主流渠道,高校缺乏专职医学教师,大学生性观念迷茫.主要有三个方面:改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配备专职医师,开设课程教育.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组合机制。  关键词:性教育;性道德教育;情感教育    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迅猛增加,和在校生结婚政策
期刊
摘 要:“观”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观”的探究,体现了敏感的问题意识,鲜明的思维向度、深度与力度。从语义学、易学、儒学、佛学、道学等方面,对“观”的意义和流变作一论述。  关键词:易之“观”;儒之“观”;释之“观”;道之“观”  从现代意义上讲,“观”一般谓之“看”,如观测、观察、观看、观览、观光、观瞻等;同时又指“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如乐观、悲观、世界观等。概而言之,“
期刊
摘 要:在对教师与家长沟通现状、影响沟通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广泛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学校及教师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教师;家长;沟通;调查;分析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1],“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1]。我们必须更好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因素的紧密配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家
期刊
摘 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依然呈现着诸多问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掌握新规律,有效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成长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
期刊
摘 要:宪政即以宪法(立宪)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整治过程。当前我国宪政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并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根源。如何加强我国的宪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宪政建设;民主;法治    宪政,在我国一直是人们热点讨论的焦点问题,在西方,人们将宪政的精神看作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我国大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