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型校长桂小平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in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基层学校想要发展,除了要坚守教育精神,另一半也许是要看透人情世故。
  中国教育缘起儒家,而儒家“人治”思想与教育行为天然契合,人们对学校的评价观念往往也是偏向于“人治”的——校长成为学校的核心符号,学校的兴衰起落归于校长,相关的背景与环境基础被模糊化。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一所学校好不好,其实看校长就够了。”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永兴小学校长桂小平,就是一位典型的“人治”型校长,他“气场”不强,没什么“校长范儿”,站在操场上总是背着手,两腿比别人分得更开一些,感觉像个庄稼人守着地里的麦子。而他身上的故事,可能不“合理”,但可敬。
  “成就教师,从而成就学校,然后成就对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桂小平眯着眼睛谈起自己对于工作的理解。他说自己经常站在学校里发呆,独自思考很多问题,而最大的体会是,用一个人的成功和“正确”,是不可能把对教育的理想变为现实的。
  打破“50年一辉煌”的“宿命”
  2009年5月某日,桂小平上任永兴小学校长的第二天,100多位家长堵断了公路,将他围在了学校门口,让他给出一个“最低限度”的承诺: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有老师在。那一刻,刚刚上任的桂小平心里一沉。他去之前,老师们已经不愿意给学生上课,大部分时间学生们只能在教室里自习。这种情况让家长们异常愤怒。
  在当时的开江县,永兴小学虽是一所百年老校,但从2000年起所有的荣誉都已成过往云烟。在桂小平上任之前,学校负债90多万元,人心涣散,风雨飘摇。而他是当地最出色的校长之一,在其他学校曾经以“养成教育”闻名达州。
  面对家长们的“围攻”,桂小平当场回答:“请给我时间,如果下个学期还是这样,我率领学校领导班子主动辞职。”随后,桂小平开了一次大会,他带着领导班子向学校每一位老师都下了“保证书”,保证一定会把学校办好。
  桂小平说:“我觉得债务不是障碍,压力不是障碍,教师人心涣散才是障碍。”最初上任的时候,老师们并不信任他,有人这样“安慰”他:“50年之后学校才能搞好。”有的老师遇到问题会直接冲进他的办公室砸杯子,也有老教师在谈心时泪流满面地对他说:看到学校这样,真的很心痛。
  人们相信“风水说”。永兴小学在上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发展都进入过辉煌期。有老师认为:学校有半个世纪辉煌一次的“宿命轮回”,因为风水原因,现在辉煌期已经过了,桂小平来了也搞不好。
  “学校对教师失去了吸引力,只有营造让老师热爱工作的氛围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桂小平并不认同学校的衰落是因为“风水”的说法,他发现学校的教师评价机制有问题:“教师努力不努力在待遇和评价上没有区别,老师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对学校没有认同感。”
  桂小平明白:“要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学校的现实,是不容易的,只有依靠团队。”
  每天早晨他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学校,准时地站在学校门口,看着老师和学生们进入校园,直到上课。见到校长如此,老师们也都不愿迟到,学校考勤也不用“签到”。
  他将教师的一些问题归纳为“宣泄污染”,认为很多问题在教师之间会不断传染,进而影响这所学校的发展。为此桂小平看了很多心理书籍,想办法让教师们逐步地学会如何减压、放松。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让老师们互相关心。


  桂小平还亲自冲厕所、刷墙壁,和老师们谈心,为老师们办讲座。他设计了生日卡片,老师过生日时他就签上自己的名字送到。老师家里有红白喜事,不管路有多远他都会到场。遇到教师生病他会亲自去看望。同时,他还经常在学校里面到处走动,在各个教室门口了解情况,让教师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被关注,自然工作就热情了。
  渐渐地,桂小平获得了教师们的认可,学校教职工被凝聚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年间学校整体新建、翻修校舍,并以“万柳风光”的校园环境闻名开江。
  桂小平因势利导,开始打造以“万柳风光、红色摇篮”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品牌,永兴小学这所百年老校,犹如枯木逢春,终于重新赢得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可。
  懂得教师的“不完美”
  桂小平说自己天性喜静,并不算是个热衷与人交往的人。但他偏偏又格外重视教师与团队,中间还有一段有关反省的过去。
  2005年是他教育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那次他将辞职申请书都写好了,差点就交了上去。当时他所在的回龙中心校因为一位老师的失误,学生发生了安全事故。本来问题不大,但教师没有妥善处理问题,学生家长被激怒了,作为校长的桂小平独自承担了责任,挨了家长一顿打。
  “我知道家长要来打人,所以提前让老师们都先回去了,独自一个人留在学校。其实要阻止家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学校必须给家长一个态度。”他说,声音里有几分无奈和倔强。
  他被送到医院,脸上、身上全部都是伤痕,他没有告诉别人自己的委屈。自己悄悄地住院20多天,不想让父母知道,也没有让其他人来照顾。
  “时间在针孔中流逝,心里觉得非常茫然、非常痛苦”。桂小平说,那段经历让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才走出阴影。
  但这种经历,让他对教育的领悟也更加深刻。桂小平说:“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因为人性都有弱点,而教育会将这种弱点转化为优势。我理解的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教师),带领另外一群不完美的人(学生),走向完美的过程。”
  “我希望学校的师生都能受到教育的影响。让学校教育出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补充、自我完善’的人。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可以在心灵与人格上寻求完美。”桂小平对教育的追求,在这一刻找到了答案。
  “我90%的时间都在学校,和老师们在一起。如果让我去适应社会,我觉得力不从心,在学校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现在的桂小平,对工作更加投入和执着。
  因为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哪怕离家只有短短20分钟的路程,桂小平连父母的生日都没有回去,直到春节才短暂地回家住了几天,他蓦然感觉到一阵愧疚与心酸。
  做了10年校长的桂小平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他说:“我永远是个教师,做校长只是一个附加值。”25年的数学老师生涯让他迷恋上了上课:“我可以不做校长,但不能不做老师,做老师既有兴奋点,又有安静点,可以满足很多内心的需要。”
  正因为他把自己“定位”成教师,反而善于换位思考,懂得“不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靠物质来激励,激励更多是要靠精神层面的东西。”
  虽然现在学校的发展蒸蒸日上,但桂小平说自己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感,他觉得自己对教育的追求,仅仅才实现了一半。


  采访后记:一位校长的“人情世故”
  采访后笔者一直没有搞清楚,这位四十多岁的老校长,为什么会选择主动挨那一顿打?而且当时他有经验、有能力,懂得现代教育科学理念,甚至还有一些名气。
  听过很多校长讲规范化办学、依法治校、校园管理、教师培养……唯独在桂小平那里,笔者见到了一番“属于校长的人情世故”,也看到了现实中的奉献、宽容和坚守。
  学校“人治”与“法治”一直存在争论,但是当我们从语言回归现实,在当前环境下,“人治”似乎仍然是一些基层学校必须面对的工作。作为一名校长,奉献精神与工作能力同样重要。而有些奉献,可能不仅是对工作的付出,还要包括隐忍、宽容与牺牲。
  在课堂外“人治”,在课堂内“法治”,这可能是很多基层学校的现状,也是很多基层校长的无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原因不明的意味深长里,所有人都在等待……
其他文献
初次见胡仟是在2012年的2月,我去崇州市最偏远的山区小学鸡冠山小学巡视时。这个地处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的学校,在崇山峻岭中,只有20多名学生;山上还积着雪,气温很低,十分寒冷。  校长是瘦高的王京平。在校长办公室,有一位女孩进来,热情而又礼貌地给我一杯开水——她是胡仟老师,是自愿来山区小学教音乐的“特岗”教师。小胡老师穿一件黄色的防寒服,围一条漂亮的红围巾,身材苗条,文静、秀气,略显瘦弱,举止
期刊
“苍溪淳邑,史为巴地之都、平州之国、汉昌之郡。西抵葭萌剑门之要塞,东壤保宁顺庆之重镇。山峦苍翠四时绿,溪河澄澈终岁清……”一首《苍溪中学赋》道出了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这一块神奇的红色土地的激情魅力与芬芳。  苍中,一所厚蕴而现代的高品质国家级示范高中,坐白鹤山之麓,踞状元桥之首,临嘉陵江之畔;苍中,一艘永立潮头竞风流的教育航母,承千古之神韵,揽日月之精光,传仙圣之遗风;苍中,一颗镶嵌在中国西部川北大
期刊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曾听过宁波市达敏学校的老师讲述她们与学生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了特教老师的不易。读宁波市优秀青年作家钱利娜的新著《一个都不放弃》,我仿佛跟着她走进了达敏学校,与这所培智学校的师生零距离接触,也通过她的笔触,了解了一个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智障孩子家庭的生活现状。  这本我国首部深入描写培智学校教师及智障孩子生命现状的纪实文学作品,让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各类智障孩子的生活,认识到了智
期刊
作 者:吴再柱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  推荐理由:  让“教育”成为传续文明的集体信仰,在“突围”中给自己和师生乃至学校教育带来一线生机、一片光明。《乡村教师突围》——一本由农村教师写就的乡村教育实践案例,一本生动描述中国乡村教育在困境中重生的教育范本。  本书的“突围”或可看作是一个虔诚教育者的呐喊,有真知、真性,亦有真心、真情。全书分“心灵突围”“理念突围”
期刊
要从根上杜绝这种堪忧的誓师大会,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改善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改革现行的评价机制,让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教育的本来面目,还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 不是“育人”,而是“愚人”  类似这样的誓师大会,绝不是个别学校的偶尔之举,而是很多初中和高中学校的常规行为。众所周知,高考竞争激烈,牵扯着考生的“前途命运”,牵动着家长的神经,每年的中高考前夕,各学校都要搞轰轰烈烈
期刊
初识《“不乖”教师的正能量》,书名让人为之一惊。长久以来,“乖”是永恒而统一的主题,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努力做一个乖老师。如今,“不乖”也能散发正能量吗?带着种种疑惑,走进其中。  此书由谢云和陈香吟两位老师主编,集合了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成长之道,他们并没有像常人那样追求所设定的奖赏,而是朝着自己的未知领域探险,以“不乖”的野性来塑造自己,追寻心中的教育梦。通过寻觅生命最适宜的位置、不妨做个“
期刊
历经百年沧桑,这座灰砖青瓦、一门两进三院,具有典型江淮建筑风格的十几间平房,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北院的东北角,一如它的主人李更生先生那样雍容大度,沐浴着历史风雨越发显得庄重、安祥,正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治校大师——李更生。  李更生原名叫李亘孙,由于目睹封建统治黑暗,帝国主义张牙舞爪,他仰慕历史上那些刚正不阿、言行鲠直、为国为民的正直人物,于是改亘孙为更生,借以勉励自己。他怀着爱国的赤子之心,救国的凌云之
期刊
近日,有关“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称高考改革方案 2017年实施,英语将退出统考”的报道成为关注热点。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回应称,目前教育部仍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顾明远本人亦称相关言论“被媒体误读”。  这已经不是媒体第一次对“英语退出高考”进行“误读”了,此前对于上海的高考改革设想,也有媒体把“高考不放在统一时间段考试”称为“英语退出高考”。有舆论认为,这种
期刊
春节前,突然接到一个短信,说吴守正老师去世了!我们很悲痛,也很难接受,因为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并且很乐观的人,怎么一下就走了?  去年,他给我们写信说,想到成都看看,坐地铁、游青城,我们也作了安排,今天就阴阳两隔,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真是人生难测!但转念一想,他毕竟是近九十岁的老人了,也在情理之中。  吴老师是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界的文物级人物,一生与教育相关。人们都用蜡烛来形容人民
期刊
孩子丧失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流逝了快乐的童年生活,其过错不在孩子,而在我们的教育,在我们的老师,在我们的家长,因为我们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就是:缺乏理性的急功近利。  好的教育必然是孩子自由地学习。此中“自由”,就是教育应该回到每个孩子自身的认同上,让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整合于学习之中,生长于学习之中。  有教育者会问,在围绕着儿童原始形态的情况下,把理性的法则视为顺从生命的自由选择似乎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