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为什么与人亲近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652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不怕人的动物是一只鸣冠雉。鸣冠雉是一种只有小鸡那么大的鸟儿,通常栖居在树冠的最高层,很少下到下层树枝上来。不过,这只鸣冠雉却在离建筑物只有两米远的地方筑了巢,而且这座建筑物正在修建中。建筑工人们将柱子砸进泥土里,发出很大的响声,但鸟儿却始终平静地趴在巢穴里孵卵,即使施工中发出强烈噪声也没能让它移动半步。最终在这只鸟巢里孵出了三只毛茸茸的雏鸟,而这只鸣冠雉继续留在巢穴里抚育它的儿女。
  在工作站附近,鸟并不是唯一寻求与人类接近的动物。与我们走得最近的恐怕要数两只亚成年红吼猴。吼猴是新大陆热带森林里最奇特、最与众不同的一种灵长类动物。成年雄吼猴经常大声咆哮,吼声摄人心魄,以至于许多第一次接触这种猴子的游客会误认为它们可能正面临着被美洲虎攻击的威胁。实际上,除了同类外,很少有动物能威胁到这些整天懒洋洋的素食者的安全,它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树冠上悠来荡去,以消化吃得臌胀胀的肚子中的食物。
  一天,灵长类学家帕特丽夏·赖特正专心致志地洗衣服,突然,一只毛茸茸的红胳膊伸到她眼前。她吃惊地抬起头来,看见一只吼猴正顺着树身往下爬。帕特惊呆了,她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不一会儿,这只猴子就下到了地面上,开始抓吃浸泡着洗衣水的土壤,而对站在跟前的帕特女士似乎视而不见,并时不时地将手放到她的鞋面上。
  灵长类学家很早就知道吼猴有食土癖,个中原因至今也未搞清楚。一种观点认为,土壤能提供吼猴食物结构中缺乏的某些矿物元素。另一种观点认为,黏土矿物有助于减轻动物食用树叶时不可避免地摄入的某些毒素的副作用。
  从那以后,这只吼猴就经常在工作站附近游荡,它常常钻进帕特的帐篷里,或爬到帐篷顶上去休息。帕特虽然从不给它喂食, ,但它却像跟屁虫似的不离她的左右。当晚上帕特回帐篷过夜时,它也紧跟在后面要进去。帕特实在讨厌一只猴子与她一起在帐篷里过夜,于是,她在它不注意时迅速闪进门,然后赶紧插上门闩。对此,它显然感到有些沮丧。它会在门外溜达一会儿,然后爬到一棵小树上睡觉。几天后,另一只亚成年雄吼猴也加入进来。帕特和这两只猴子几乎形影不离。直到有一天,两只猴子突然消失于密林中,再也没有回来。
  
  几年前,鸟类学家皮特·迈尔曾对一种叫做三趾滨鹬的鸟类的行为进行研究。这种浅灰色的鸟儿经常活跃于北美海滩上,捡食被海浪冲上岸的各种小鱼虾。
  在开始研究的第一年,迈尔发现,三趾滨鹬在不觅食时,经常以大集群形式聚集在沙滩上,相互之间很少发生争斗。但是,当潮汐适宜时,它们就会沿着海岸线散开,各自划分自己的领地范围,它们会疯狂地追逐那些试图进入其领地的同类。三趾滨鹬的这种行为符合流行的最佳觅食理论,即维持对某一觅食区域独占权的个体可以获得最高觅食效率。对三趾滨鹬来说,这个觅食区域就是一条100多米长的狭长海滩。
  但是,在第二年,迈尔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这些鸟儿在觅食的时候不再分散开,也不相互敌视,而是以紧密的小群的形式聚拢在一起。如此一来,鸟儿往往会很快耗尽觅食区域内的食物,得不断地寻找新的觅食地。显然,这些鸟儿为集体觅食付出了代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改变了原有的觅食方式呢?
  迈尔很快找到了答案:是一只灰背隼改变了这些鸟儿的觅食行为。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让鸟儿们感到了威胁。虽然灰背隼通常离得较远,但它们知道这个杀手随时会飞临自己的头上。如果组成一个群体,在群体里觅食,那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眼睛和耳朵来监测危险。
  我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观察野生动物,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许多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非常敏感,它们能权衡高度抽象的风险概念,能根据对这些风险的评估得出结论,然后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有一天,我在一棵高大的无花果树下观察一群猴子进食。猴子刚开始进食不久,许多果子便掉落在了地面上,落在地上的果子与猴子吃掉的几乎同样多。这时,守候在树下的一群喇叭鸟开始捡食掉落地面的果子。喇叭鸟有鸡那么大,靠捡食地上的落果为生。不一会儿,一只刺豚鼠出现了。在上下左右观察了一会儿后,这只刺豚鼠很快便窜入喇叭鸟群中,也津津有味地吃起地上的果子。对这位“不速之客”,喇叭鸟视而不见。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西趪也加入了进来,喇叭鸟也没有做出什么反应。
  
  我在孩童时代就被告知,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本能地躲避人类,但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动物偶尔也会克服害怕心理,将人类看作友善的动物。动物为什么要亲近人类呢?动物并非都对人类具有天生的亲和力,但在面临食肉动物威胁的情况下,许多动物的确会对其他动物产生亲近感,无论是同类还是其他动物,也包括人类。当与我们共栖一片森林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选择接近我们时,即使这种接近也仅仅是将我们当作抵御食肉动物的盾牌,我们也应该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欢迎。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人口增至2100万    澳大利亚统计局最近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末,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已达2100万人,澳大利亚的人口出生率有了显著的增长。  统计报告表明,今年上半年澳大利亚的人口出生数为26.59万人,仅次于1971年27.64万人的记录。移民数为14.77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扣除死亡数的13. 39万人,2006年末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为2085.2万人。  统计
00001学号,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中国第一个学员,姓名张晖。  由此开始,张晖占据了第二、第三、第四个第一:CGA中国区办事处第一个雇员、CGA中国同学会第一任会长、CGA百年庆典全球百名杰出贡献者之一,也是唯一的华人。  故事发生在中国,也都留在了中国,所以,张晖的故事只能从中国开始讲起。    CGA一个模模糊糊的东西    1993年的一天,张晖接到对外经贸大学老师的一个电话:“
2009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由唐嘉慧翻译的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作品《弗勒希—— 一条狗的传记》,本书是建国以后,国内首次对伍尔夫的这部作品进行独立出版的译本。1935年,石璞曾翻译出版了此书,在译者序中,石璞给予了这本小说以极高的评价:“愈出愈奇,从描写人底心理更推广到揣度狗底心理……文学作品写到此境则它底职责已尽了;何况更有清楚的条理,幽默的笔锋呢?说它比《达尔威太太》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顺利的创作道路    伊万·布宁出生于俄罗斯中部美丽辽阔的奥廖尔草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先后为俄罗斯文学孕育了屠格涅夫、列斯科夫、安德列耶夫、普里什文、扎伊采夫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布宁自幼便饱受俄
坦率而言,萨姆·门德斯的新片《革命之路》并不是一部令人惊艳的作品,比起十年前的《美国丽人》来,它的沉闷与拖沓甚至让人生厌。然而,正是这个如生活般琐碎,絮叨,有点神经质而又歇斯底里的电影,严肃地探讨了生活的幸福何在,生活如何继续的问题。  “生活在别处”,这可能是爱浪漫的法国人悟到的人生真谛,但它却如鸦片一般麻痹和折磨着所有渴望梦想的现代人。也许,人是一种永远向往“在别处”的动物。“别处”是一种感觉
记得刚刚到英国也就半年的时间, 我的胃口中还保持着对祖国美食的记忆, 天天自己做中餐, 和女儿一同享受“中国式的小家”的感觉。一天,我从超市买回了两条鱼,回到租住的“家”之后,一通忙活,女儿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煎鱼,炖鱼,煮饭。诱人的饭香在我们几家房客共用的饭厅里飘浮,我们母女俩美美地吃了一顿正宗的天津熬鱼。饭后我将剩下的鱼和米饭装进了饭盒放进冰箱,准备转天带到学校做午餐。   在学校的办公室里,我
如果说哥伦比亚画家、雕塑家费尔南多·波特罗以“胖”赢人,因其特有的“肥胖”风格而独树一帜的话,那么瑞士雕塑家、画家贾科梅蒂和德国画家彭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瘦”取胜,反映了同时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灾难与痛苦,以及冷战时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抑与迷惘彷徨,从而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世界一流艺术家。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出生于上个世纪的第一年,世界艺术正酝酿着一场大革命。他父亲虽然是个小有成就
据古巴共产党机关报《格拉玛报》报道,近25年来,古巴人口首次出现了减少的趋势,同时,出生率在下降,老龄化在加剧。  人口统计学专家指出,2006年古巴的人口为11239536人,与上年相比减少了4300人。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6.2%,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剧。  此外,出生人口数为111084人,比上年的120716人减少了8%。   古巴每个女性一生内生育子女数也在减少,现在平
到京都旅游,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有变身“舞伎”的照相服务,不仅是外国人,很多日本女性也愿意花上1万多日元,在京都有名的鸭川边,拍下自己变身舞伎后的艳丽身影。  “舞伎”到底是什么呢?  “艺伎”这个词可以让人马上联想起日本。她们涂着厚厚的白色粉底,穿着和服,在客人的身边陪酒。或者有人会联想到一些不堪的事情。但是有很多文章揭示了她们真正的生活,从她们身上透析了日本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艺伎
对中国读者而言,“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而对于 “沼泽之狐”,知道的人恐怕就不是很多了。    从影片说起    2000年7月,正值美国独立日前夕,好莱坞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制作的史诗大片《爱国者》隆重上映。影片叙述了一个美国式的“逼上梁山”的故事:主人公本杰明·马丁是一个热爱家庭、早已告别戎马生涯的老战士,虽然他先前曾经同英国人并肩与法国人和印第安人浴血奋战过,但终于有一天,他发现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