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的看法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h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25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百种各类矿藏、开发价值达15.5万亿元的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美称。在解放前,尽管国民党提出和倡导开发柴达木,但除了外国人的探险和国民政府的零星勘查外,整个盆地的勘探开发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柴达木历经三轮开发,物产资源得到很好利用。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恰逢循环经济政策倾斜,柴达木开发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认识现状增强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仁人志士和专业技术人员,响应党的号召,离开了山清水秀的家乡,辞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生命禁区——柴达木盆地,拉开了柴达木资源开发的大幕。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以柴达木盆地为主体的海西州油气、化工、盐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建材工业等已形成一定规模。目前柴达木拥有各种经济成分的矿山企业183个,是海西地区乃至青海省重要的经济亮点和财政支柱。
  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开发起步阶段,主要是集结人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地质勘探普查;二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80年代的“七五” 、“八五”期间,尕斯库勒的120万吨产能建设、花土沟至格尔木436公里的输油管道建设、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建设,以及盐湖100万吨钾肥厂建设等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西部大开发期间的辉煌阶段,这一阶段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呈现出起点高、步伐快、规模大、效益好、亮点多等特点。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即将建成、公路建设遍地开花,“油气一盐化工”、“煤—焦一盐化工”、“有色金属一天然气一盐化工”、“铁矿一焦炭一钢铁”四大产业链已显雏形,“涩一宁一兰”管道建成投用,将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西宁、兰州,大大改善了两个省会城市的能源结构,正在还兰州、西宁一片碧蓝的天。前不久柴达木被国务院列入“十一五”我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这将再次为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
  柴达木盆地尽管地处严寒、缺氧、高海拔、无人区,文化、交通、信息极为落后的青藏高原,但经过几代人5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昔日的戈壁盐碱滩,变成了油田、气田、盐田,矿点、厂房、井架、炼塔遍布高原大漠,成为青藏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80年,海西州的工业总产值仅为1.27亿元,2005年达到100亿元,增长8倍还多。 ——国家权威部门和专家的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的油气资源总量达46.5亿吨,青海石油人在50年的艰苦创业中,先后找到了25个油气田,探明加控制油气地质储量7亿多吨(其中石油4亿吨、天然气3000多亿立方米),油气产量2005年达到435万吨,经营收入达到75亿元,上缴利税20多亿元,连续11年保持了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和第一利税大户的地位。“十五”期间,柴达木生产原油1085万吨、天然气近100亿立方米,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钾肥工业为龙头的盐湖盐化产业,是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后又被列为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项目中惟一的工业产业化项目,近年得到迅猛发展,万顷盐田熠熠生辉,100万吨钾肥项目已接近达标生产,2005年生产钾肥15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7亿元。
  ——炼油化工项目初具规模,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昆仑脚下,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升级,已顺利实现了由单一的初级炼油加工向炼制、油气化工为一体的综合型炼化企业的转变,2005年加工原油95万吨,生产甲醇11万吨、聚丙烯2.1万吨。
  ——煤炭、铅锌、芒硝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柴达木盆地开发建设的亮点。都兰50万吨铁矿、乌兰12万吨铁矿、德令哈1万吨熔炼石英和1500吨电解锌等一批地方后续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成为柴达木盆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原道路交通的发展为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公路方面;青新、青藏、敦格、敦茫等公路贯通柴达木盆地的东南西北,使开发建设柴达木所需的物资材料和当地的资源、产品,通过公路运往目的地;铁路方面:青藏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投用20多年来,为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拉萨)即将建成投用,青藏二线正在紧张施工,必将为柴达木资源开发开辟出又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二、着眼短缺加快完善
  
  柴达木属于后发展地区,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1.观念相对滞后,思想不够解放
  经过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洗礼,柴达木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发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西部大开发、青海省实施强省富民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战略的重大机遇,我们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战略眼光、行为方式等与内地人相比,还有明显的差异。
  一是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缺乏认识创新;干部和职工群众计划经济的思想根深蒂固,“等,靠、要”思想严重,长期把自己禁锢在“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怪圈中,不愿意同非公有制企业或团体进行经济联合,有些企业因此错过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二是满足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在柴达木盆地这样艰苦地区工作的同志,尤其是长期在高原艰苦奋斗的老同志,他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有的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柴达木的资源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这些老同志,也包括一些年轻同志容易满足现状,缺乏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
  三是对发展股份制经济的认识较为肤浅。股份制经济是我们在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颇具活力的所有制形式和融资方式,对于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壮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有着重大作用。这一点早已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是,柴达木地区国有企业的许多职工对股份制仍然有“谈虎色变”之感。柴达木至今没有一家像样的股份制企业,恐怕与之不无关系,致使该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和融资结构单一的问题愈益突出。
  四是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引进外力”与“发挥自身力量”的关系。柴达木自然环境艰苦,社会依托性差,地质结构复杂,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单单依靠自己捉襟见肘的人才、技术、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 “内引外联”之路,制定出优惠政策,把外面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引进来发展自己。可是,在具体运作中,我们往往对外资带有一定的抵触,对招商引资、引进技术重视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柴达木资源的纵深开发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应该说各类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改观,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一是自然环境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柴达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工矿区,气候干燥,少雨多风,冬长夏短,植被稀少,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年降雨量仅84.2毫米,自然地貌以戈壁、碱滩、沙漠、沼泽为主。这样的自然环境极不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
  二是交通运输难以适应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铁路只有格尔木到西宁一条单轨线,公路里程和密度不及内地发达省区同等面积的20%,而且路况较差,像样的等级公路更是凤毛麟角,青新公路大柴旦以西至今还是砂土路面。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柴达木落后的交通状况已成为制约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改变柴达木盆地落后的铁路、公路状况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是市场两头在外,成本居高不下。柴达木不沿海、不靠边,主要矿点距离省会西宁大都在1000公路左右,经济中心格尔木离西宁也有近800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柴达木的物资材料采购、自主产品销售的市场两头在外,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四是动力能源短缺,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未能充分利用。一方面,整个柴达木地区,尤其是盆地西部地区的电力严重缺口。据权威资料显示,柴达木目前每年的电力需求量是15.5亿千瓦时,自行供电量仅为7.8亿千瓦时,缺口50%左右,目前煤炭、柴油等高耗低效的发电设施仍在使用;另一方面,天然气等低耗高效、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却未充分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增加动力容量,势在必行。
  五是勘探投资不足,引资渠道不畅。柴达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很低,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石油可动用储量仅为总资源量的11.4%,天然气可动用储量仅为总资源量的10%,煤炭可动用储量仅为总资源量的12.5%,镁盐可利用储量仅为资源量的9.02%,石棉可利用储量仅为资源量的25.5%,33个盐湖矿床达到勘探程度的仅有7个、达到普查程度的仅有3个,如此等等。由于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进入良性循环的自我滚动发展阶段,所以自筹资金非常有限。国家的投资也不可能要多少给多少,加上不具备良好的引资环境,没有畅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成为柴达木资源进一步勘探、开发和利用不可逾越的一道坎,使我们的优势资源无法形成优势经济,更不可能形成高起点、高速度、高水平的开发格局,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柴达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人才队伍短缺,技术工艺落后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队伍,谁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切中国的、外国的,企业的、事业的,概莫能外。柴达木资源开发进程之所以缓慢,很大程度是由于“人才短缺,科学技术落后”所致。
  一是人才队伍薄弱,尖端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始终无法遏制。过去柴达木的高工资确实吸引了不少人才,但现在这种优势早已荡然无存。我们提倡柴达木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一种境界、一种灵魂的升华,但离开了必要的物质待遇,也是不行的。因为人们的吃、穿、住、行等都是要花钱的。
  二是技术落后,传统工艺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人才的匮乏联动了科学技术的落后,本土产生发明创造的几率很低,引进的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不很普遍,生产力水平自然低下。事实表明,柴达木与内地发达地区同样的加工制造或矿业开采,我们的技术含量、工艺技术明显落后于他人,科技的贡献率偏低。
  三是机制不活,激励机制亟待完善。许多企业、事业单位推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方法,确实见到了一定实效。但我个人认为,从长计议,还是要建立起一种能够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用“待遇”留人。形成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的用人制度,彻底改变那种“进不来,走不了”的状况,高薪聘请一些尖端技术人才,专门攻克资源开发中的技术难题。前不久在油田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工程师几年中搞了大小16项技术创造和小改小革,其中两项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改项目每年产生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2000万元,单位一次性奖励了2万元。这一在油田历史上算得上是“破天荒”的高额奖励,其回报与实用价值是何等的悬殊。
  
  三、强化工作加快开发
  
  资源就是未来,资源就是希望。进入新世纪,全球性“资源枯竭,能源告急”的信号愈益强烈,这已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重心西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素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更加备受关注;种种迹象表明,柴达木资源开发的“黄金季节”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已经到来!
  总结柴达木资源开发建设50多年的成功经验,针对开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和探讨柴达木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对策,确保其持续、健康、循环发展,是摆在我们各级政府和所有企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和重大的技术课题。
  1.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机遇
  柴达木最大的优势,就是任何地区都无与伦比的、开发价值达15.5万亿元的丰富资源。我们必须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柴达木资源开发步伐,实现柴达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柴达木资源开发有过几次重要的机遇,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时期,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先后两次视察柴达木,并挥笔题词“一定要开发柴达木”。实践表明,柴达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这两个机遇期是最快、最好的。
  现在,柴达木资源开发迎来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西部大开发。短短几年,柴达木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变化,西部大开发头4年里,海西州GDP是“七五”的6倍、“九五”的2倍,2003年的国内总产值达83亿元,是1999年的两倍还多,财政收入是“七五”的9倍、“九五”的1.56倍。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西部大开发以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牢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极好机遇,广开融资渠道,加大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力度,加快开发步伐,促进自身发展。   2006年11月14日,青海省新闻发布会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柴达木被列入我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这对柴达木资源开发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海西州委、州政府围绕这一重要机遇及时做出了构建“油气—盐化工”、“煤—焦一盐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一盐化工”、“铁矿—焦炭—钢铁”四条产业链的发展对策。勿庸置疑,柴达木资源开发必将迎来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除此之外,柴达木资源开发还面临着国家“十一五”加大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利机遇;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机遇;国家加快资源开发步伐,缓解能源紧张矛盾的发展机遇;青海省实施强省富民的战略机遇,等等。
  2.坚持以人为本,推广领先技术
  柴达木的资源开发,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而相比之下,人才和技术的瓶颈更加难以逾越。对此,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立足自我的办法,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培养一批“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专门人才,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一点青海石油管理局针对工作实际下大力气打造“管理、技术、操作、涉外”四支人才队伍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千方百计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大胆引进适合柴达木资源开发的、先进的、成熟的技术、工艺和装备,不断提高资源开发中的技术含量,实现资源开发的高起点、高速度、高水平、高效益。
  3.强化基础设施,构建和谐环境
  柴达木远离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和自然环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应当充分地看到,柴达木盆地的道路、交通、通信、电力、供水、采暖、居住等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不能适应开发建设的需要;生活物资和工程所用的材料相对短缺;社会依托性差,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这些问题不解决,柴达木资源开发就难以正常进行。
  解决的办法,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二是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联合外资和国内的大企业共同建设;三是依靠本省、本地区的力量,边开发边建设,实行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滚动发展。同时,按照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将保护自然环境、建设文明城镇、创建和谐社区与资源开发统一筹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和同步发展,为柴达木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4.做强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实力
  任何国家、地区和企业,大凡经济发展快、经济效益好,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柴达木资源开发也应有和必须打造出自己的优势产业、品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树起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柴达木盆地今后应着重加大石油、天然气;盐湖、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发展油气化工、盐化工等优势产业,并逐步形成柴达木的品牌产业和拳头产品,构筑起具有高原盆地特色的“四大”产业链,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
  “卖资源,远远不如卖产品。”略有经营头脑的人都会认可这种观点。但就柴达木目前的资源开发情况而言,我们更多的还是在“卖资源”。由于受场地、技术、市场等因素制约,我们加工的比重较小,深加工的比重很低,没有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所以,必须在深加工、精加工上作文章,努力提高资源和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一定要设法把优势产业做大,把品牌产品做强。
  柴达木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计划,总体部署,按照轻重缓急,平稳推进的原则,分批分步实施,绝不能一哄而上,大起大落。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避免盲目上项,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现象发生。
  只要我们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运作,严格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两个积极性,继续发扬柴达木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创业精神,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建成一个崭新的柴达木,繁荣的柴达木,和谐的柴达木。
  (作者系《青海石油报》总编辑)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反射性肠淤积X线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30例健康成人与急腹症患者进行对比,利用腹部平片对肠管气量和气影分布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结果通过反射性肠淤
提出椭圆曲线公钥密码在图像信息保密中的一种应用。利用图像本身的特点,结合椭圆曲线的加密算法,将机密的二值图像加密成看似被破坏的图像。并给出了具体算法分析和实验结果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非处方药品(OTC药品)市场还不成熟。而实际上,我国又存在着广阔的OTC药品市场,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自我医疗的意识在不断增强。OTC
目的:探讨小剂量^131I治疗青少年Graves病的疗效。方法:均采用^131I治疗,单位甲状腺组织给^131I为70—150μCi/g,并结合患者性别、年龄、甲状腺质量、甲亢治疗史、甲亢的严重程度
2005年4月26日,对于中国生物芯片产业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中国生物芯片产业最大的骨干企业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和全球第一家生物芯片企业美国昂飞公司(Affymetr
“十五”以来,青海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085万吨,生产天然气73.28亿立方米,油气产量(当量)达到了1817.8万吨,占油田有史50年来油气总产量4233.5万吨的42.9%,相当于前45年产量产量总和2415.7万吨的75.2%油气年平均增长幅度达17.6%;人均年油气产量已由“九五”末的375吨增加到目前的809吨,每人每年平均增产油气86.8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