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id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个理性乏味的科目,很多学生因此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积极有效地使學生学好数学。本文从情景教学与提出问题两方面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策略可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策略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怎样创设数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他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强调过程式情境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他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他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果断地给出结论,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说明这个过程,讲解要简单通俗,饶有趣味。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他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也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他的逆命题
  “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文中提供的这些策略只供参考,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希望这些策略能拓展一下思路。
  总结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他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想深刻扎实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必须知道他的推倒过程和思路,所以,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从而总结出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会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2]唐绍纶.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4]郑洁,王光明.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述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
  [5]曾小平,吕传汉,汪秉彝.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06(3)
其他文献
【摘要】外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词汇学习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不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听、说、读、写、译都无法顺利进行,就直接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运用和发展。本文就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目前,在初中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相对薄弱的,很多学生和一些教师认为,既然英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客观试题在考试试题中占的比例越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的呈现方式就是“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则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如果没有出色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那么“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无从获得。 
期刊
一、什么是激励性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生成性的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则是指在课堂上,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采取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学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具有激励、导向、调整、反思、选拔、诊断等多种功能,评价目的是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接下来探讨的就是其激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从“评价的基本原则”“必修课程的评价”“选修课程的评价”三个方面阐明了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这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或者说开出了疗救痼疾的药方。但反观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实践,评价显然是滞后的、弱化的、简化的,书面考试,尤其是紧追高考试卷模式的考试,仍旧一统天下。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畸变的狭隘的评价,基本上是停留在第一代评价时期——“测验和测量
期刊
英语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近两年来探索出来的“七环相扣 和谐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以这三种学习为引线,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做到乐学、会学、学会。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七环相扣 和谐互动”包含了课堂教学的七个环节:设定目标——自主预习—
期刊
人的感情与心灵有着紧密的联系,孩子的情感常常就是心灵上最直接的表现,是对周围现实和自身态度的一种体验。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塔的链式活动”,学生们经历了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赏一赏、写一写塔等美术活动,储存到他们记忆库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情绪和情感,当学生在感知塔的活动时,师生的情感体验也随着活动的进展起经历着好奇、兴奋、厌倦、激动一系列的情绪变化,情感的交流成为“塔的链式活动”的一部分。美术活动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多媒体教学应用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成一体,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的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系统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多媒体课件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方式,可实现个别化教学的目的,且体现以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足
期刊
【摘要】音乐课程是幼儿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园音乐教学不只是教师简单的教几首歌曲,也不是简单的跳几支舞蹈。实际上音乐教学注重的是用优美的艺术形象感化幼儿。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怎样才能利用信息技术把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做得更好,怎样才能利用信息技术让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
期刊
【摘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运用比较教学方法探寻不同形式的文章具备的共同特点,从而寻找规律,总结特点。在同题材作品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通过课内课外不同篇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个性。  【关键词】比较学习;寻找规律;全面感知;深挖内涵;培养个性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感悟、归纳这些“例子”从而促进知识、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