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苦难与幸福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子是当代华语诗坛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也是一个有诗歌雄心和抱负的诗人,给新诗留下宝贵的遗产。他倡导“大诗”,即指向生命的觉悟的诗。他认为,诗歌必须辉煌,认为诗的书写激活了生命的伟大,启迪了生命最内在的醒悟。八年间,他以惊人的能量创作出的诗歌,证实了他为这个雄心所作的尝试和努力。
  在《夜色》中,他写道:“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三种受难即精神的漂泊、生存的孤独以及三次恋爱未果的打击,这些生存体验对海子而言,构成了他诗歌创作中荒凉的底色。他所认为的幸福是对“诗歌太阳”的追求。他想要通过写诗而激活生命抵达辉煌。而这个追求贯穿了海子创作的整个过程。
  海子清楚地意识到,诗歌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处境。在昌平,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自传性质的诗篇,企图通过体悟自身的孤独而抵达澄明之境。
  16岁之前,这个天才而敏感的少年在乡村世界自由自在地生长。16岁之后,远赴京城读书、工作。据说,在海子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他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很少外出。从18岁到25岁,将近八年,这个少年在诗歌中燃烧他的激情。
  在昌平,他写自己的孤独体验与痛苦,在撕裂般的搏斗中咀嚼苦难,建构自己宏伟辉煌的诗歌理想。而在这些诗中,“他对自身命运的深刻体验,构成他全部成就中最重要、最能打动人的一部分”。在这些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篇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子内心世界的建构与坍塌,看到他的雄心、抱负与痛苦。这些诗篇具有沉思和忧伤的气质,瞬间击中读者的内心。海子之所以赢得众多读者,成为当代诗人中被阅读最多的诗人,也正是由于海子诗歌中对生存的深刻体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击中一代又一代读者内心隐秘的柔软之处。
  翻开海子诗集,尽管多数读者第一眼看到的是“陶罐、麦地、嫁妆、谷仓、河流、太阳、月亮、麦地、土地、少女……”等意象,但海子并不是一个农业文明的歌颂者、沉迷者、怀乡病患者,对传统文人的“趣味”也明确表示反感。他书写乡村意象,以乡村生活作为诗歌的背景,是因为这里蕴藏着他最深刻的生存体验。正如诗人臧棣评论的那样,海子诗歌中的农耕场景应理解为诗的原始场景,后来他也意识到这种局限而极力克服。他曾经那样强烈地渴慕着“这珍贵的人间”,渴慕着“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然而这仅仅只能是一种祈愿。1988年,海子行走西部。在西域那神秘、广袤的地方,他愈发体悟到生命的真切、痛苦的清晰。“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西藏》)。这块坐满天空的石头,犹如横亘心间的巨大而坚硬的痛苦,也是遗世独立的诗人的隐喻。他收回了对“珍贵的人间”的热爱。他感觉到,“在这一年里我只爱自己。”退缩内心,因为世俗和温情已不能对他有任何安慰。
  在火车经过德令哈,海子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与他自杀前那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相比,这首诗中同样充斥着悲痛、孤独、绝望,两首诗在节奏、结构、意象、语气极其相似,但是《日记》却有对爱情的企盼,因而在带有荒凉色彩的意象之中,不乏暖色—— “姐姐”,被赋予一个美丽温柔的救赎形象,负责倾听与抚慰,似乎是爱情和救主的化身。然而不久,象征救赎力量的爱情形象消失不见了,“荒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美丽温柔的姐姐消失不见了。空无一有的天空,愈加荒凉的天空,能否再次给诗人以安慰?答案是否定的。
  精神漂泊已经成为他存在的方式,而死亡的阴影,时常笼罩在海子的心头。他常常困惑于“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以至于他常常想象自己的死亡。“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他甚至有许多诗书写了他对自己死亡的想象,痛苦却奇异地陶醉。死亡几乎成为一种诱惑。对于翱翔天空的渴望,则成为他的怀乡病。“夜里,我听见远处天鹅飞越桥梁的声音/我身体里的河水呼应着她们”。那是理想与幸福的化身。然而现实局限束缚着他飞翔的愿望,“而我身体里的河水却很沉重。”当他苦恼于无路可走,通向幸福的彼岸。“大雪中却没有路通向我的房间。”“身体没有门——只有手指 /竖在墓地/如同十根冻伤的蜡烛。”海子的内心撕裂而疯狂。“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海子的生命里充满了激烈冲突的力,推动着他在幻象王国里飞扬,而在现实世界中饱尝孤独。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天空空无一物,大地一片荒凉。诗人已不再从空无一物的天空寻求安慰,而是走向自由的大海——在普希金笔下这是自由的元素;在末路英雄眼中,这是壮志难筹的最后归宿。梦想中的“春暖花开”更像是一种虚弱的祈祷。《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被用于房地产广告墙上,诱惑人们购买“诗意的远方”。有的则是以小资的情调,来赏读这“明媚温暖”的“诗意”。很少人意识到,其实这是一首绝望之诗、告别之诗。大多数人被第一段迷惑了:“从明天起,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似乎读出了入世的愿望,却没有注意到下面几句:“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陡然一转,像是一种临别赠言,在心理上已与尘世划分界限。“面朝大海”,留给世界的是一个孤独的背影。幻象与尘世之间,有了不可调和的裂隙。海子一直以来把诗的书写看成一直涅槃。走向大海的他,仿佛是在走向一个辉煌的诗歌王国。
  海子是一个高明的“文字炼金术士”。作为一个自觉的诗歌语言实践者,海子对新诗以来过分注重意象、注重对意义的追求而忽略语言本体探索的倾向,有清醒的反思。海子诗歌的语言是纯质的汉语,并不诘屈拗口,但并非清澈单纯,诗中含有的丰富性,使他的诗显示出复杂蕴藉的特质。这种复杂性来自他所看到的事物本身具有的晦暗性、悲剧性,并切入人的生存体验本身,因而具有极其动人的穿透力。   终其一生,海子醉心于营造宏大史诗。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在这首诗中他透露了自己的雄心和抱负。“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是的,海子始终生活在远方。“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这是驱逐黑夜的火,用语言将万物照亮的火,探究幽暗森林奥秘的火。对于诗歌的事业,诗人充满自信。“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最后我被黄昏的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这就是海子追求的“太阳”,在诗歌的光芒中永生。海子尝试诗剧、史诗,试图在诗中加入叙事,以支撑他的雄心。“自从人类摆脱了集体回忆的创作(如印度史诗、旧约、荷马史诗)之后,就一直由自由的个体为诗的王位而进行血的角逐。”他以为马洛、韩波、雪莱是同一个诗歌王子(或者说是太阳王子)的化身。海子所说的三种幸福中的“王位”,当指诗歌王位。他所理解的幸福,就是通过诗歌激活生命的伟大,启迪生命最内在的醒悟,并走向新生。他进行了疯狂的尝试,克服了自己的局限,尝试宏大史诗,在诗中切入生命体验,抵达事物的本质。
  海子追求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珍惜和关注的詩。1984年海子20岁,在《亚洲铜》中他写道,“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祖父、父亲”埋葬的地方,应该是现实中的查湾村,他出生的村庄。在一个小诗人那里,也许就写成了《查湾村》《故乡》这样的题目,但海子在处理关于故乡的题材时,将重心放在了对生命的观照、对个人生存处境的关注上。他将时空无限延展,将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延续的过程,置于一个广袤无垠的东方天空下,形成一个被宇宙怀抱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封闭空间,获得了一个高悬天际的视角,将这块土地的生存直接引入一个深沉广袤的宇宙空间,引入对生命本身的体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这样的诗句,无论放到哪里,都令人震撼。正如西川所感慨的,“当我接触到这些诗句时,我深为这些抵达元素的诗句所震撼。”与大诗人相比,海子的诗抵达的深度并不逊色。正如西川所说的,“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
  当年,海子的自杀,成为80年代诗歌史上的重大事件,被认为是诗歌的殉道者。今天,海子已成为被阅读最多的当代诗人。“海子的诗,首先是存在之诗。海子的可贵在于,他呼吁我们重视土地和血,呼吁我们重视语言和生命之间的原始关联。”并认为他是“少数几个能给当代诗歌带来遗产的大诗人”他成为那个诗歌年代的传奇,当代诗歌的一个文化符号,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黑暗,又消失于茫茫夜空,将新诗之路上的探索心得,留给后人揣摩。
其他文献
两个怀抱都温暖。母亲的  护拢,父亲的环绕  中间是一段幸福的詠叹调  小女孩试着迈出  人生的第一步。谁都知道  这一步有多重要  ——如果你知道自己去哪儿  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期刊
诗人不需要定义。花园  也一样。我承认  当我们在花香里迷失时  整个世界  就是花枝乱颤的模样  只有那片垂柳  像個狡猾的惯犯  它只用一缕春风作诱饵  就偷走了诗人身体里  所有诗意的温柔
期刊
一  秋日旷野,天高云也高。倘若站在原野之上,一眼望向远方,方圆数里甚至更远之处,视野甚少被什么斩断。除了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墓碑。  久远或崭新的墓碑或立或卧,黑黝黝地堆在人间。有些墓碑经历了多年的风吹雨打日晒尘磨,已经陈旧或破碎,碑面上的刻字残缺不全、模糊不清,已经无人知晓它的归属;有些墓碑还是崭新的,碑上的名字去世未远,有些可能是你一面之缘的乡人,有些可能是你朝日相处的邻居,而有些则可能
期刊
床是世界的中心。以此为  坐标,向生活的纵深蔓延  让我们试着还原  婴儿眼睛里的温暖  老人骨头里的火焰  但我们无法更改春天。以及生命中  那些偶然的幸福,和必然的孤独  我们将在生命册里写下谶语  ——纵使你拥有过一万种借口  也终究終躲不过一个理由
期刊
路上 一抹长影  心底 千般离愁  踟蹰的人 以月亮口哨  将心中的寂静赶跑  一个人的山野  星光灵动 倒影幢幢  尖锐的口哨  以闪亮的寒意  在虫声灯影里  挑开月色  挑开浸渍肌肤的寒冷  驀然想起  后羿射中的日头  何等落寞地  滑过广袤的天穹  大地有了清凉  月牙走进孤独  思念和残缺的滋味  穿越一生  月色中 吹口哨的人  以与生俱来的感召力  让最后的太阳  皈依生命的晴空
期刊
不是错觉。世界分娩了万物  它們选择了匍匐。此刻  稻谷,树木,房屋  和那架向上的梯子一样  彼此呼应。接近神的旨意  马车拉着旧时光  奔向炊烟升起的地方  此刻,谁的眼睛里  闯进收获的光芒  那么就请谁  发出幸福的尖叫
期刊
云冈石窟是四大石窟中我最晚抵达的。也许是因为对北魏造像的刻板印象,削减了云冈石窟对我的吸引力。在去过的其他的三个石窟中,最吸引我的,大都是隋唐时期的造像。在我的印象里,从体积上来说,那三个石窟中,最大的都是隋唐时代的造像;从容貌上来说,唐代造像的丰满圆润,比北魏的清瘦要更加大气美观;从颜色上看,所有石窟壁画中,唐代的壁画又是最明丽动人的;从空间感上而言,北魏造像受印度中亚影响居多,多呈静态,隋唐造
期刊
如梭的岁月,荏苒的时光,笔名雄鸡东海的我,眨眼间和猴年擦肩而过,迎来报晓的金鸡,闻鸡而起舞,开始和鸡年肩并肩心连心,踏着节拍,握紧祥云,并驾齐驱,勇于担当,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昂首挺胸奋力前行。  回眸今生度过的几个本命年,那一幕幕令人始料不及难于忘怀的经历,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眼前不时闪现:——秋高气爽的时节,12岁的我,离开老家村落的过岗小学,转学到柳泉铺乡小学初中合校的五一班,还当上了学习委员
期刊
我将重新命名这群乌鸦  给它们饱满的落日  和绵延的地平线  让它们的羽翼  收集足够多的麦穗  顶端的光芒  这样,我們就可以看到  天空与大地之间  有银白的闪电  照亮并穿透生者与逝者  同样安详的脸
期刊
捧读王景彦先生的著作《征途》,我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他的内心深处,有幼时不堪回首的往事,有饶有兴味的趣事,有一生不能忘怀的要事,有他的故乡,有他灵魂的家园。可是故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也不是那个母呼父唤的虽贫穷而温馨的“家”了。而求学、求职、工作中的坎坷曲折经历,在退休后的时光中,在夜深的某一清醒时刻,在恬静生活中的回顾……王先生需要一个心灵的栖息,他需要诉说,他就提笔,记载即将遗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