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主义解读约翰.斯坦贝克《珍珠》的主题思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美国著名现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是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中篇小说《珍珠》,语言质朴精炼,情节简洁感人,深受读者喜爱。本文在参阅和借鉴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权威著作和优秀成果后,试从自然主义视角探讨《珍珠》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珍珠》 主题思想 自然主义 善恶的斗争 欲望的奴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翰·斯坦贝克发表于1947年的中篇小说《珍珠》,被誉为“美国在二战后文学创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袭了斯坦贝克的自然主义创作主题,将自然主义主题和寓言形式融于一体。许多评论家都很认同其内在的文学价值,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社会抗议作品。莱斯特·杰·马克思说:“这是一篇美丽的寓言故事。”奥威尔·普雷斯特则认为:“我相信《珍珠》是斯坦贝克继《红马驹》和《愤怒的葡萄》之后最好的一部作品。”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理论的确立是在左拉发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两部论文集之后。自然主义文学因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新发展,所以有时也被称为“悲观现实主义”。《新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自然主义做出了相对具体的定义:文学和艺术上的自然主义,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学运动的灵感来自自然科学原则上和方法上的进展,尤其是达尔文的自然观。在文学上,自然主义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延伸,旨在更忠实,非选择性的代表现实,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活片段”,不进行道德评判。自然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其科学决定论的设想,也因此自然主义作者们强调人的偶然性和本性而不是他的道德或情感性质。个体被认为是无助的遗传和环境产物,内心具有强大的本能性驱动力,外表上却受社会和经济压力折磨。正是这样,他们没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从一开始他们就注定是悲剧。(Ottawa,1993:559)
  在美国,受本国经济影响,自然主义有其独有的特征。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工业化发展使得自由、快乐的“伊甸园”不复存在,贫富差距扩大,美国民众对传统道德观不再信任。美国自然主义也渐渐地倾向于关注国内实际情况,直接反映本国社会和经济问题,而贫苦人民和资本家的斗争则成为自然主义作家们的创作主题。他们把人物置于庞大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显示其渺小、脆弱及无可奈何;他们的作品不是取景于大城市,而代之以落后的农村、偏僻的小城为背景,并选择生活中粗糙、低贱、凶残、阴暗的部分,描写在欲望和外界摆布下,人身和心理受到践踏的人。与此同时,自然主义作家们着力于人生形象的卑琐动物性的描述,强调应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人的生物本能。斯坦贝克就是一位这样的作家,他经常使用把人降级为动物的塑造方法,选择在强大摧残势力左右下毫无抵抗力的人物,以此来唤起人们的同情,更希望人们能够靠努力奋斗来摆脱困境、获得自由。
  斯坦贝克对社会不平的辛辣鞭挞以及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是其文学创作的基调。他的自然主义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受当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其创作形成了一种经济决定论,即认为人是受强大的经济结构制约的,特别是那些被社会所抛弃的处于底层的人们,不管怎样奋斗都难逃失败的宿命,这是斯坦贝克反映在小说中自然主义思想的一方面;2、受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在其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人处于不被雇佣的地位是无法避免的,战争也是诊断人的特点的一种方式,痛苦、悲哀、疾病、饥饿是人成长的必要因素,能够使我们更加坚强和防止受骗。希望只是一种幻觉,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如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生存,但为了生存,人就得面对各种随之而来的困难并与之斗争。这种丛林法则也同样适合人类社会;3、受海洋微生物学家爱德华·里基茨影响形成的无目的论,将生活看作一个无限联系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个体是与它不可分割的,这同样体现在人类身上: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是社会链中的一份子,任何逾越自己位置的人都会受到残酷的惩罚。
  有作家指出,主题“仍然可以抽象地概括为一种人性因素中的善与恶的斗争。”在所有的宗教理念中,唯有善与恶的对立斗争能制造悬念。在这种斗争中,善与恶、上帝与撒旦、光明与黑暗、灵魂与肉体的对立双方互相抗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后者会压倒前者。正是这样的“善与恶的对立”主题贯穿了斯坦贝克小说的始终。
  在《珍珠》里,善恶对立主要体现在两个不同阶级——印第安人民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冲突中。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墨西哥殖民地区,当时本土印第安人受控于西班牙殖民者,这两股力量的斗争始终贯穿全文。以基诺为代表的印第安人民代表了一种原始生活,他们住在海湾附近,靠捕捞为生。这个城镇坐落在开阔的河口旁,一座座用石块砌成的古老的黄色房屋,紧靠海滩。海滩上摆着一排蓝白色小船……几代相传,从不损坏。他们的生活静谧快乐,亲近自然,与美妙的自然融为一体:
  “基诺听着早晨细浪拍岸的声音。多么动听的声音啊!他有时闭上眼睛,欣赏这音乐。也许只有他一个人才会这样做,也许他的种族中所有人都会这样做。”
  他们住在破旧的茅屋,没有体面的衣服,早餐是蹲在灶火边吃煎饼、喝葡克水。面对这样的生活,他们深深感到家是最平安的,家是最温暖的,家就是他们的一切。而医生、牧师和珍珠收购商代表的文明开化世界与基诺他们的世界则形成巨大反差,他们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
  “那里家家都有坚固的围墙,里面有阴凉的花园。花园里小喷泉水声淙淙,九重葛爬满墙头,紫、红、白三色花朵交相辉映。”
  在这样紧闭的花园内,接触不到真实的自然景物,只有人工喷泉的滴水声和笼中鸟儿的歌唱。
  鲜明的对比暗示了在这个殖民社会存在着强烈的种族矛盾。基诺的种族所处的未开化世界正逐渐被文明世界所侵占。开化世界鄙视下层人民,对财富的追求令他们无视土著人的需求和自尊,虚伪、贪婪和残暴是他们人性恶劣的代名词。在小说中,当小山狗被蝎子蛰了,胡安娜想要请医生医治时,邻居们不断重复着“大夫是从来不会到这种茅屋堆来的。他伺候住在城里那些石砌房里的有钱人还忙不过来呢,干吗到这个地方来?”由此可见,因为医生不属于基诺他们的种族,并在400年来不断地对他们使用暴力、掠夺,使他们的日子不得安宁。因此,恐惧和仇恨的种子已在基诺的种族心里生根,如果他们不到万不得已时是绝不会想要去接触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邪恶的资产阶级不带有一点同情心,他们不会对穷人发善心,更不允许让穷人有利可图。而善良的劳动人民也从不指望从资本家那里获取救助,他们仇视那些剥削者,并对剥削者的丑恶嘴脸看得一清二楚。正如斯坦贝克提到的“……有的只是好与坏,黑与白,善与恶。介乎两者之间的东西并不存在。”善与恶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他们的矛盾在不断升级,他们的斗争也继续着并愈演愈烈。而且依据斯坦贝克的经济决定论,善的一方虽有其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动力,但最终仍逃脱不掉个人的宿命论结局。
  人是欲望支配的工具,而对欲望的驱使又使人们敢于面对磨难并执着追求。《珍珠》中的主人公基诺便是典型的代表。小说一开始描写基诺在灰蒙蒙的早晨中清醒,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他朴实的生活画面以及对现状感到的满足和惬意,因为他已经习惯于命运安排的清贫、简朴的生活方式,而和谐的家庭之歌也恰在这时奏响,似乎也在说明了此刻家就是安全,就是温暖,就是完美。但当基诺发现了硕大的珍珠后,欲望的刺激使他产生了改变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勇气,萌生了以前所没有的想法。在珍珠银光灿灿的表面上,一件件基诺过去朝思慕想却又不敢奢望的东西,开始呈现在他的眼前。实际上,珠光里的画面也正是基诺欲望的真实写照:基诺想和妻子胡安娜在教堂里举行婚礼,全家穿着体面,他还想买一支枪以及儿子要识字和念书……一系列不可实现的愿望似乎都在这珠光里实现了。事实上,人的欲望是没有界限的,它一旦开始,就会无止境地要下去,最终使人忽略了自己的现实处境。而这也正是人类的最高天赋,是人类高出于动物的地方。在小说中,作者把人同动物做比较,从而说明人的本性如此,人既是充满欲望的高级动物,同时又受欲望的控制。如果人类超越了自身界限那只能将成为欲望的牺牲品。在小说中,基诺对欲望的追求使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无法回首过去,只能继续向前进。在这艰难的道路上,基诺并不甘于忍受欺辱,当一只受上帝任意摆布的小羊羔。他奋起反抗,靠自己的力量与追杀他的人乃至整个罪恶的世界抗争到底。尽管他没有任何机会战胜那个强大的世界,但他在精神上是胜利的。
  同样,欲望也会使人丧失人性、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基诺的欲望是在发现硕大无比的珍珠之后开始膨胀的,他想用珍珠换钱给孩子治病,改善一家人的物质生活并提高其社会地位,对这一切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得基诺开始认识不清自己的位置。就像镇上邻居们议论基诺拥有珍珠后的一系列计划可能落空时的假设,“他突然中了邪,疯疯癫癫地说了一些傻话。……基诺违背了天理,天主惩罚了他。”欲望蒙蔽了他的双眼,使他对自身的危险处境一无所知,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获得珍珠的幸福兴奋之中,并天真地以为所有人都会分享他的快乐。当妻子胡安娜要把珍珠抛回大海时,“基诺朝她脸上打了一拳,把她击倒在石滩上,还朝她肋间踢了一脚。”此时,作者笔下的基诺已被降级为动物——一条充满杀机的凶狠的毒蛇。当镇上的人得知基诺打捞到大珍珠时,“每个人都同基诺的珍珠连在一起了。珍珠成了人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东西,成了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未来、他们的欲望。……基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了众人的眼中钉。”神父以宗教的名义想用珍珠修缮教堂;医生想透过珍珠重温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珍珠收购商虽然自己不能拥有珍珠,却也以竞相杀低价格为快。欲望驱使下的人们变得残忍、贪得无厌,并为达到目的不惜欺诈、放火、杀人,无恶不作。欲望只能使人坠入更悲伤的深渊。对物欲的不断追求给人带来了灾难,但正是这些因素推动了人类的进化,使其不断发展。小说中的这一主题,再一次反映了作者的自然主义思想。
  斯坦贝克的《珍珠》是中篇小说的典范,也是具有自然主义特色的寓言。作者以朴素的语言、鲜活的形象、各种写作手法结合绘制出基诺一家与命运、恶势力搏斗的精彩画面,刻画出殖民主义者凶残的本性和底层人民的被压迫、不向命运低头的形象。虽然文章以悲剧结尾,但这种悲剧却能震撼读者,引起共鸣,并使人产生改变现状的渴望。因此,可以说《珍珠》是一部成功的自然主义之作。
  
   参考文献:
   [1] Joseph R.McElrath Jr.John Steinbeck:the contempary review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 John H. Timmerman John Steinbeck’s fiction: The aesthetics of the novel taken[M]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86.
   [3] 胡荫桐:《美国文学新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4] Ottawa, Menage.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Volume8[M].Chicago,Illinois: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1993.
   [5] 王艳:《斯坦贝克自然主义思想初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 张建渝:《斯坦贝克的道德主题与寓言模式》,《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
   [7] 约翰·斯坦贝克,范仲英译:《珍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简介:赵鹏芳,男,1957—,云南腾冲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福建三明学院。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观、婚恋观及人物的悲剧命运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笔者对已有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力图另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在1993年凭借《宠儿》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作家。迄今为止,莫里森共创作了8部文学
癌症成为新世纪第一杀手,引起世人的恐慌。究其原因应该首推中国最近十年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提速。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方式,以及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也是导致癌症发生
县城交通运输局财务会计工作在交通系统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人根据在县城交通运输局财务会计工作的多年经验和实践,对如何加强县城交通运输局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了深
“无论是支线航空还是公务航空,中国客户在选购机型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经济性和环保等,整个航空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IFLY:从制造商的角度,请与我们分享一下巴西航空工
摘要:荒诞,是荒诞西方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荒诞派小说、戏剧,都有荒诞意识的存在,而这种意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荒诞派的文学走向。本文结合多部小说综合分析荒诞意识和其表现形式,以及与哲学间的依存关系。  关键词:荒诞 意识 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荒诞”这一概念的提出  在文学史上,把荒诞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专门加以研究的,最早的是18世纪弗莱格尔的《怪诞——
11月1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协办,以推动我国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的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
“陌生化”理论是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于20世纪初提出。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周围的人、事
恶性肿瘤之所以穷凶极恶,是因它善于用“画皮”来迷惑人,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而造成误诊。因此,我们对身体发生的可疑症状应该警惕,及时去医院检查,方能尽早识破癌症披着的种
摘要莫泊桑的《项链》是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而其结尾更是匠心独运。本文分别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结局联想、多义主题三方面入手来评析其叙事策略,从而来探讨其《项链》价值取向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项链 结尾 魅力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纵观大千世界的文学作品,有的如不洁之水,饮之会坏了肚肠;有的如无味白水,虽无害,但仅以解渴;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好茶一杯,沏之清香四溢,饮之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