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弦乐《褐山揽胜》解析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el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品以芜湖的历史文化为起点,以褐山为聚焦点,以特色的地域民歌主题为素材描绘了景点之秀美,以层次多变的结构布局叙述、展开了音画的不同内容与层次,以鲜明的主题形象、配器着色营造了清雅的江城山景及其清新旖旎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安徽音乐;地域文化;皖江景色;乡土情怀;传统与现代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1008504
  民族管弦乐《褐山揽胜》是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王安潮教授于2009年为芜湖市民乐团创作的“江南名埠·鸠兹印象”民族管弦乐组曲之一。《鸠兹印象》共有十部各种体裁的民族管弦乐构成,它以“芜湖十景”为音画谱写对象,以芜湖或皖南的民间音乐为素材,结合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技法发展而成。这组管弦乐的体裁形式多变,风格统一,或动或静、或浓或淡,快慢相间,虚实相间,多姿多彩地展现了鸠兹的古韵与现景。笔者曾对组曲之一的民族管弦乐《镜湖细柳》进行过研究[1],文章发表后得到学术界、民乐人及爱好者的关注[2]。《褐山揽胜》演出后受到芜湖市及安徽省内外民乐人的热情赞语[3]。而作为作品的首演者之一,笔者也对这部作品的选材立意、音乐素材、结构层次、风格意境有深切地感触,特写来以飨各界朋友,也为乐团进一步演奏这部作品提供理论参考。
  一、乡土情怀的选材立意
  选材无疑是地域性音乐作品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代表性、标志性而又适于现代音乐发展是《褐山揽胜》中的“乡土情怀”选材的特色。
  从音画所立意的经典历史资料看,据考古学研究,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距今200万至250万年间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芜湖在春秋时代是吴国的鸠鹚邑,鸠鸟云集,南北畅达,以芜湖为县名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出现。芜湖境内大工山出土的古铜矿遗址,据考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材生产基地,它在1996年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古迹。作为濒临交通便利的长江水岸的商业名埠,其农业、手工业、商业早已发展成熟,南唐时就出现“楼台森列”“烟火万家”的盛象。地方商业兴起的南宋以后,芜湖商埠影响日盛;元朝的芜湖商业繁荣,南北枢纽;明清时期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其浆染业闻名遐迩。宋应星《天工开物》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古已有之的芜湖十景如赭塔晴岚、镜湖细柳、赤铸青锋、玩鞭春色、双江塔影(原名:双流夕照)、天门烟浪、西山灵石、马仁云壁、陶辛水韵、褐山揽胜等,都已成为周边地区旅游休闲之地。由此可见,民族管弦乐组曲选材鸠兹名埠是有其历史与景致的多重文化考虑的。笔者以为,其选材主要有三点缘由,一是近年来地方文化研究热潮的驱动,二是芜湖十景自身美感优势的引发,三是地方音乐具有的丰富特性及蕴涵的触动。
  就《褐山揽胜》来说,它作为芜湖十景之一也有着引人之妙。首先是地处市北郊的褐山,(又名四褐山,旧称合山、四合山)地利独特,景致迷人。山峰滨临长江,山顶“文峰塔”是芜湖的至高点,登临山巅即可远眺扬子江,繁忙的数十里码头尽收眼底,而横跨长江的芜湖大桥近在咫尺,俯瞰曹姑洲,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山上林木茂盛,绿荫葱茏,古树、名药、繁花遍布其间,芬芳滴翠,是纳凉、揽景、休闲的好去处。而俯瞰山下,有滔滔奔涌繁忙的黄金水道长江,有具有神话传说的江心岛曹姑洲的景物与文化相映成趣。褐山南麓的望江寺相传是地藏王入皖修行的第一站,以后辗转赭山,成佛于九华山。庙前古树参天,气吞山河的豪迈感与山下滚滚东逝的长江水遥相呼应,令人思绪万千。山上的古烽火台相传是南宋绍兴二年(1132)主战派将领李纲为了以固守长江天险来抗御金兵继续南侵,在四褐山顶建造的烽火台以便监敌报警。鹤山向东面两千米处便是风景秀丽的龙头山、凤鸣湖。龙头山苍松翠竹,小道通达。子龙峰松涛竹浪,时起彼伏,凤凰峰桃红李白,鸟语花香。凤鸣湖水碧波荡漾,清澈透底,是天然浴场。湖中泛舟垂钓,湖心岛娱乐休闲。芜湖美景不胜看,欲览全城上褐山。古邑风光收眼底,中江虹韵感心端。千年烽火生青草,百亩沙洲唤客船。取蟹助樽歌一曲,停舟信步共跻攀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77320.htm.。
  民族管弦乐以褐山揽胜的古韵文化及现实美景以描写对象,以音写景,音乐的画面感强,并由此达到音画相协调,展现了褐山美景之秀。乐曲以散板的引子描绘山水静景,也好似站立山巅远眺江景的点点帆影。入板后以抒情柔婉的芜湖民歌曲调素材表现了人景和谐、怡然自得的怡人山景。快板乐段好似远镜头扫描,将褐山美景一一道来。间插的慢板乐句是对亭庙休闲、山水相望的思绪的静思,为再次的快速画面飞转做好准备。全曲因表现褐山景色美的不同视角而在写景时呈现不同画面感音画,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段落,音乐素材因其典型的芜湖特性而很容易对地域音乐产生联想,较好地契合乡土情怀的选材立意。
  二、地方民歌的音乐素材
  芜湖的民歌蕴涵丰富,自由的山歌,怡心的小调,欢悦的舞歌,幽雅的古调。其特色是婉转怡人的江南小调,旋律婉转波折,调式游移多变,尤其以小情小意的情歌为最多题材,辖下的繁昌、南陵、当涂(现已划归马鞍山市辖)民歌全国闻名。选择适合民族管弦乐的音乐曲调发展的芜湖民歌为素材,为管弦乐主题及其发展奠定了基调。
  据曲作者介绍,《褐山揽胜》选择多首民歌作为各个音乐主题的素材。其第一主题选自繁昌民歌《海枯石烂不变心》。它是一首角调式山歌,自由舒展,上下句对称,落音不断游移(见谱例1)。作品将其运用于引子主题在梆笛声部奏出,但作品采用了中心音的改变,不再将其作为角调式,而是保留旋律的主要骨干的音,将落音由角音移至宫音,这是为突出乐队主音的稳定性而通篇考虑的。这一主题后来在乐队的拉弦乐声部、琵琶声部、吹管乐声部不断被渲染。将这一芜湖地区较有熟识度的民歌旋律进行了较好地乐队化发展。作为作品的主题,它还综合了芜湖市区的民歌《鸠江公社气象新》。《鸠江公社气象新》属于城市小调,更适于乐队作品音乐主题的起承转合均衡性结构的布设。与前述民歌不同的是,它是调性比较统一的徵调式,徵音起调,半终止在商音,最后落入徵音终止(见谱例2)。在这两首民歌综合相融的基础上,管弦乐在乐队全奏上推出了作品的核心主题,它由角音起调,经徵音、羽音、宫音的周转、过渡,每次都经过角音周转,显示出角音的核心性,在半终止处落入商音,为调性归结宫音做好了准备。核心主题是一个非对称的两句体,混合节拍的运用,第二句的弱起及长短音的非规律性设计等打破了结构的规整律动感(见谱例3),为后面音乐的发展铺设了多样化空间。   谱例1《海枯石烂不变心》繁昌民歌采录:谢荣卿,填词:郭珍仁
  谱例2《鸠江公社气象新》演唱:晋毓梅记谱:贾子英
  谱例3《褐山揽胜》
  这样的选材既注意到作品的文化符号感及地域音乐的标识性,使地域经典的音画形象塑造变得浅显易懂,也为乐队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可见曲作者在作品创作上的独具匠心,也是他深入调研的缜密案头工作精细之体现。而演出后得到大家对主题音乐的普遍认同,说明选材的合理、恰当!
  三、速度布局的结构层次
  依据古典音乐结构的“散-慢-中-快-散”层次来布局民乐作品是作曲家常用的手法,它有利于主题的充分发展,也有利于多样音乐材料的加入及现代手法的融会。不仅如此,由于《褐山揽胜》属于组曲的考虑,前述笔者评析过的《镜湖细柳》也采用了中国古典结构。不同的是,《褐山揽胜》被发展为变化多样的结构层次,原古典结构的拱形结构可能更利于单一主题的发展。由于这部作品加入了很多的插部材料,所以,总体上的“散-慢-中-快-散”结构在《褐山揽胜》上被处理为:“散-慢-中-快-中-散-中-慢-快-急”。
  其“散”在曲中出现了两处。引子处的“散”是主题的初步呈示,属于领起的性质,篇幅稍长些,由非对称的四乐句构成,转调而开放地结束;中后部的“散”是主题的片段再现,属于连接的性质,篇幅较短,由开放的单乐句组成,它落于e商音也是为后面进入e羽调做准备的。
  其“慢”在曲中出现了三次,有两次比较大的段落;第一次出现是在引子之后,属于主要主题的强调性呈示;第二次是主题的再现;第三次则属于连接性材料且篇幅较短,是展开性段落的组成之一,常在结构解析上纳入其所附属部分。
  其“中”在曲中出现了三次,篇幅都比较大,是核心主题呈示的段落,是乐曲的中心组成部分之一,对音乐内容的呈现及主要乐思的表达起到了支柱性作用。第一次是在行板段落,由单二部结构构成,其一部是主题的呈现与应答;其二部是主题的加速变奏及部分再现,因此又带有三段体结构的特点。第二次是在快板之后,是第二主题的展开性发展,是对快板主题的应答,篇幅短些,属于单段体结构;第三次是乐曲的再现,它虽是部分再现,但由于加入了新材料的原因,也有较大的篇幅。
  其“快”在曲中出现了三次,有两次比较大的段落,最后的“急”是其“快”的片段性强调,可视为大型结构的“煞声”,唐代乐舞《霓裳羽衣曲》等古曲中常用此法推展“乱声”的音乐高潮。第一次的“快”乐曲的中间部分,是展开性中段的支撑性部分,是由新材料构成的与歌唱性的核心主题对应的跳跃性格的主题,篇幅较大些;第二次出现的“快”是前述主题的移调、变化发展,片幅小些。“快”作为乐曲的转开性中部,其中的变化较多,快慢的速度变化也较多,音乐材料的增加与变化再现也较频繁,也是乐曲的支撑线部分之一,其地位仅次于“中”速的核心主题呈现部分。
  由上可见,《褐山揽胜》的结构是一个开放的三部性结构,它不同于古典无回归的三部性结构,也不同于西方强调对比统一的带再现的三部结构。曲中因速度的变化而呈现出结构的复杂性,是曲作者综合中外古典结构的现代发展,也是为适应音乐内容表达的自由选择。
  四、淳朴清新的风格意境
  皖江之南的芜湖属于典型的江边小城,带有江南文化的秀丽、隽永特质。《褐山揽胜》为表现其景点特色,以音画描绘塑造江城景点,以特色音色配置的多变运用而深入挖掘其淳朴清新的音乐风格及意境。
  以曲调形象塑造为外在手法,乐曲营造了淳朴清新的主题音乐形象。它将主题设计为婉转波折多变的旋律线条,它以角音为中心而周转,在经上方的徵音及羽音、下方的商音及宫音装饰,不断衍展出旋律自身所具有的调性游移性,如此而强化了婉转悠扬的曲调风格,展现出皖江南旖旎、俊秀的山色江风,较好地呈现了站在褐山之巅近观远眺的美妙画境。
  从节奏织体上看,《褐山揽胜》的主要主题节奏平稳规整但不规律,这样的节奏音型适宜于婉转舒展性的主题音乐的发展。其伴奏的织体在拉弦乐声部采用多种音型的协调铺设,这样就有利于乐队背景及层次的多样化展开,能更好地凸显于衬托旋律主题的形象塑造。
  再从配器及其色彩上看,首先是很好地挖掘了民族乐队中弹拨乐声部的表现力,如引子处古筝的音块运用而突出低沉浑浊的音响,做好了高音区的高音笙的背景铺垫,细碎的古筝高低音区音块与悠长舒展的笙长音形成对比。而主题呈示上,也首先有琵琶声部以轮指的手法与古筝协调呈现出来的,在核心主题呈现部分也采用弹拨乐声部的织体作为骨架性律动而衬托出吹管与拉弦乐声部的悠长旋律主题。在中部的点缀性乐段,弹拨乐的跳跃性音响及其细碎音响的呈现都是依赖于色彩各异、组合不同的弹拨乐声部的烘托展现出来的。其次是从拉弦乐的运用上寻求音色的凸显与融合,进而塑造清新的风格并营造淳厚的意境。作品除了主题旋律的表现外,还突出其音色融合的桥梁性作用,如中板乐段的后部运用拉弦的音型化拨奏,较好地黏合了弹拨乐的中层音色与吹管的旋律层音色。这种融合性音色还体现在乐曲中部的复调化多层声部的密集构造上。再次从吹管乐声部看,乐曲以其明亮的音色为主要点缀,在呈现次序上常采用笙-笛-唢呐的方法,将乐队音色逐层点亮而使主题舒展悠扬之风格简单易行地表现出来。乐曲以笙的优雅音色为引导及各部分的穿插,较突出地呈现了江南清雅的音乐意境。
  五、结语
  王安潮在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上已有较多的实践,在地方音乐素材的选用及现代作曲技术的融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艺术影响[4]。民族管弦乐《褐山揽胜》以芜湖的历史文化为起点,以登褐山之高揽江、山之胜为景色视角,以特色的民歌主题为素材描绘了景点之秀,以层次多变的结构布局叙述,展开了音画的不同内容与层次,以鲜明的主题形象、配器着色营造了清雅的江城山景及其清新旖旎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 杨昌永.民族管弦乐《镜湖细柳》解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2(4):107-110.
  [2] 杨伟民.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素材与时代性审美情趣[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93-96.
  [3] 戴卿.新春民族音乐会奏响芜湖名景[N].2013-1-29(6).
  [4] 江剑辉.钢琴组曲《皖西素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55-58.
  [责任编辑:吴晓红]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建立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旋光法测定其含量.结果在2~1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为0.35%.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
介绍了某电厂烟气余热器收装置现状,提出了回收装置恢复方案的设计,包括了方案设计原创和方案设想,最后对方案经济性进行了分析。
在调研国外主要国家电力市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电力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路径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一般特征,对几种主要电力市场改革模式进行探讨分析,论述了国外配电侧电力市
汉语国际传播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既需要重视内容也要考虑传播主体和受众的作用,进而利用传播媒介推进语言的海外传播。首先探讨了语言传播的基本特征及其动因、汉语国际传
内部控制的实质是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董事会行为的监督过程.它被誉为企业的“长寿基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下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研究,具有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要求不同文化之间能产生共鸣、进行关涉,以期达到圆融之境。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经典哲学发生碰撞和交融。"格义"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策略,借助
介绍了一种在小车移出开关柜后,防止人员误入开关柜内的防控技术,对其原理、结构、实施方案及使用管理进行了分析,该防控技术可完全融入到变电站微机防误系统管理中,结合倒闸操作
执政价值观是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具有重要的认同内聚和精神引领的作用。党的执政价值观分为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
近日,中交集团承建的福建龙源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4台风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第一个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