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图意亦奇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ou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位全才式的人物,他不仅诗书画均有建树,而且就文学一端来说,其诗、词、文、赋各体创作都成就不凡,而且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写有两篇《赤壁赋》,一般称前、后《赤壁赋》,两篇赋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982)七月和十月,两次游览黄州赤壁矶所作,当时作者正经历“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不久,被贬谪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他的人生是困顿的,但他的赋作却是旷逸的,这也成为后世追慕苏轼其人及文的重要原因。有关《前赤壁赋》,据历史记载,是苏轼在阴历秋七月与道士杨世昌同游赤壁矶,追忆三国故事,感慨系之,而成此名篇。
  我们先读几节文字,也是赋的几个重要层次: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于是饮酒乐甚……客有吹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先说明时间、地点,再转入情景、作为(饮酒、诵诗),继而写“吹箫客”,引发出“悲声”,再由“客”的问话,追述三国故事,束以“苏子”的回答“客”话语,抒发人生的感慨。
  赋“体”所重在“物”与“事”,而观苏赋中,只是引发或虚拟,其实写是由“情”“景”生发出的“理”与“意”。如赋文有关“变”与“不变”,宋人林子良《林下偶谈》引《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语,说其“赋祖庄子”;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引述《楞严经》“佛告波斯匿王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尝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生灭,不变者元无生灭’”一段话,认为乃“用《楞严经》意”。所以说这篇赋是写景赋,写情赋,写意赋,都可以,或者说,苏赋是通过景与情来喻“理”取“意”,寄托人生情怀。
  赋中写景,以时间为序,由清风与水波过渡到明月与山峦,再过渡到水天之际,视角由下往上,由近而远。其写情,则从两方面展开:一写幽伤之情,即由“客有吹箫者”引起,依声画形,以“呜呜然”的箫声,构画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孤舟之嫠妇”。一写旷达之情,即忆三国英豪,当年功勋,已消逝于历史烟云,转写自己与客“渔樵于江渚”,“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扁舟,举匏樽相属,虽以“哀吾生之须臾”,“托遗响于悲风”以衬托,然其宽阔的胸怀,已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至于写意,赋中相对突出于“主”与“客”的对话,也就是“客曰”和“苏子曰”的两段文字。“客”以三国英雄如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气象,对应“周郎”赤壁之败,感叹吾生须臾,长江无穷。“苏子”则以“水”“月”之喻,以“变”与“不变”喻示人生哲理。
  该赋采用借物传意之法,融织大量的物象于书写中,构成特有的语象系统。我们阅读《赤壁赋》中的物象,极为丰富,举其要者,有苏子、客、舟、赤壁、清风、水波、酒、月、东山、斗牛、白露、水光、一苇、桂棹、兰桨、洞箫、乌鹊、曹孟德、夏口、武昌、周郎、荆州、江陵、舳舻、旌旗、江渚、扁舟、匏樽、盏、肴核、杯盘等。这又可引申出动作语象,如泛舟、酾酒等;引申出时间语象,如壬戌、七月等;引申出声音语象,如歌、吹洞箫等;引申出象征语象,如幽壑潜蛟、羽化登仙等。比较而言,《后赤壁赋》也采用这种方法,物象极繁多,例如雪堂、临皋、二客、黄泥之坂、霜露、木叶、人影、明月、赤壁、江流、断岸、巉岩、草木、山谷、舟、孤鹤、道士、羽衣等,同样也可引申出動作语象,如步、归、行歌等;引申出时间语象,如是岁、十月、良夜等;引申出声音语象,如长啸、山鸣谷应等;引申出象征语象,如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等。但与前赋记述作者与道士杨世昌游赤壁不同,《后赤壁赋》记述与两友(一是杨世昌)同游,转实游为梦境,如赋中写道: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予乃摄衣而上……二客不能从焉。……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赋写时、地、景、情,其“携酒”与“观月”,亦以情、景明“理”述“意”,实与前赋相同,不同者在后赋束以“梦境”,显得更为空灵。按题材说,《赤壁赋》属纪游赋,但作者却写得如此惝恍迷离,确与前人纪游不同。宋人唐子西《语录》说,历代的赋作,只有“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指向立意之奇。
  在赋史上,苏轼的《赤壁赋》和曹植的《洛神赋》特别受到历代画师的关注,其“赋图”的绘制极多。曹植的赋因顾恺之《洛神赋图》而增大知名度,并成为绘画史关注的重点,而苏轼的赋在写好不久,就有了同是北宋人的乔仲常画的《后赤壁赋图》,历代绘作数量却远胜过《洛神赋图》。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到晚清现存相关《赤壁图》,约有120余幅,而后世拟效的文字作品(赋作)数量之多,也是其他作品罕与比较的。于是综观围绕苏轼前、后《赤壁赋》的图像绘制与语象拟效,其中内涵的写意赋与文人画的创造,不仅是中国绘画史的一个聚焦点,也是辞赋创作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赋作与赋图,具有交互呈现的审美意义。通过历代画师在《赤壁图》的画面构设与意象聚焦,可以增添对苏轼赋作本身的审美认识。考查历代《赤壁赋图》,较著名的如传说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或认为明人作)、南宋李嵩的《赤壁赋图》、马和之的《后赤壁赋图》、金朝武元直的《赤壁图》、元朝赵孟的前后《赤壁赋图》、明朝文徵明、董其昌的《赤壁图卷及楷书》、文嘉的《赤壁图并书赋》、清朝任颐的《赤壁赋诗意图》等,图画多对应赋作语象,以择取具体物象而呈示全幅意境。如《前赤壁赋图》以“舟”“人”为中心,山、水、树为背景,于画幅上端绘月轮,上云影纹,下水波纹;或突出峭壁,急流,以壮其势;所不同者在舟中人或有不同,如武元直的《赤壁图卷》仅四人,而明人仇英的《赤壁图》则绘有五人,包括艄公一人、童子一人、主客三人。《后赤壁赋图》与前图相同处在“月”“舟”“人”等物象,如“乔图”所绘月光下的赤壁矶,舟、人饮酒之状可见;又如“马图”,“舟”占中心画面,计六人,分别是主客三人、艄公一人,船头二人(或为童子)。后图与前图不同的地方,在于画幅上突出“雪堂”(庭院)、“孤鹤”(飞凤),以及“入梦”情境的图案化(人伏雪堂入梦状),这也是根据赋文的绘制。就《后赤壁赋图》而言,也有繁简不一:如“乔图”几乎是全面摹写赋文描写,只是将故事的时序变为连环式的空间展示。如该图从左到右分成几节画面:先是水边五人(主客、童仆、船夫等),次则桥、水、石、柳诸景,复则庭院、主、妇、童子及马厩;又山石与水流,岸石上坐客三人,旁立一僮仆,水边摄衣而上者一人(为主人);又转一画,即赤壁矶边行舟,计五人,遥观飞凤(孤鹤)天来;又雪堂景象,三人居内,摹写入梦状;门外独立一人,对应孤鹤,具象征意义。从简者如元人吴镇的《后赤壁图》,竖幅,赤壁矶巨石占半幅,下绘舟、人诸景,巉岩壁立,给人以突兀而耸目的感受。又如清人钱杜的《后赤壁赋图》,画图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船泊岸,一人独立石上,水上飞鹤突显,简笔勾画,仅用少数几个物态表现赋的意旨。
  对照赋文与赋图,意象的聚焦都是通过物象的描绘呈现的。但品读赋文中大量的物象,画家取之于图幅又有着自己的呈现方式,例如择取法,就是选择重点物象绘于画幅,例如《前赤壁赋图》中的“月”“舟”“人”“酒”与“石壁”“树木”,是以几个典型的物态展示全幅画的动态,也就是以“应物象形”的方式聚焦意象而构设画面。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重点突出,形成视角的冲击,然无法展示的则是赋文中物象因时序变迁的流动性。例如赋中的“举酒属客”“饮酒乐甚”“举匏樽以相属”到“相与枕藉乎舟中”,都离不开“酒”的物象,但纵览赋文,却经历了由“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游,到渐有“遗世独立”感受而伴以舷“歌”的情境,再到对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历史回顾,以致最终用“水与月”之喻达致人生哲理的思考。而这些赋文描写中“酒”的变化,在诸图中只能通过人物的形态作定格式的表达,很难看到故事的演变与情感的起伏。因此,我们读赋文,与看赋图,对理解苏赋的意境,宜去其相妨,得其相益而彰显。
  “赤壁”的拟效,不仅在赋图书写,还有很多围绕《赤壁赋》的文字摹写。这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人写赋摹仿苏赋,例如金人赵秉文的《游悬泉赋》,赋题似与“赤壁”无关,然观其开篇谓“庚午之岁,九月既望,赵子与客游承天之废关,置酒乎妒女之侧”,继后描写的“千山苍苍,素月如拭”,“既而叹曰”,“少焉”,“二客”等語象,摹仿甚至套用苏轼《前赤壁赋》词语、情境,至于赋末的“赵子曰”所述,完全是摹写《赤壁赋》中“苏子曰”而成,以“水”与“月”之喻变换成“见”与“闻”之理而已。二是用赋体题写《赤壁赋图》,例如清人沈治泰的律体《赤壁图赋》,其中“赤壁”景观、苏赋情境、图写物象、读图韵致,以及赋者的人生感慨,有着多层次的阅读趣味。这类赋中有自然之“赤壁”,历史之“赤壁”,苏赋之“赤壁”,赋图之“赤壁”与读图赋中的“赤壁”的多重组合,“赤壁”之“意”,因为后人不断的摹写,而显得更为奇特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并未对“学风”、“学术规范”等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学术研究一旦失范,可能会导致学术腐败。如果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危害性没有清醒认识,便会对学术自身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学风 学术规范 学术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被誉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①以社会科学界、人文科学界为主,包括自然科学
中岩禅境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释延寿《雪窦中岩》,《五灯会元》卷十)  延寿禅师,字冲玄,号抱一子,余杭人,俗姓王氏。幼时便归心佛乘,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吴越王从其志,让他出家。后参天台德韶禅师,得心法,属法眼宗青原下十世。延寿最初住持明州雪窦山,后住杭州灵隐新寺,再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他提倡禅教合一,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
一首绝句仅有四句,最合理的结构当然是两句各为一个层次,于是第三句便顺理成章地起到转换作用。故前人论绝句章法,多关注第三句之转折,例如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云:“大抵绝句诗以第三句为主,须以实事寓意,则转换有力,旨趣深长。”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则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
她是突然之间发现丈夫的怪异的,想起这件事还心头一紧。  极为平常的一天,两人准备吃个简单的早餐。都要去上班。“给你咖啡。”她随后起身,准备去拿烤吐司。  不响。  怎样哦?她抬眼一看。咦,好像有点不对劲。当然她也不太确定,许久没有端详过这个人。又仔细看,他一动不动,像个木雕像,必须说不是欧洲美术馆那种大理石的。  后颈处好像闪着微微的光点。她挤过餐椅走到丈夫身边,是几颗痣在发光,微蓝色灼亮的点。不
一個陌生写本摆在面前,宛如一段有趣旅行在等我们上路,那一行行黑色或朱红文字,就像是路边闪过的风景。为了一路顺畅,我们不能不留意前面的信号灯、路边的路牌和指路的标识,就是用上导航仪,我们也要熟知上面的标记符号。如果不熟悉这些符号,我们就容易掉进那点、线、圈编织的迷阵。那写本字里行间的各种符号,正如同路灯与路牌。它们让我们不致于漏看、错看每一片奇山异水。  图1日藏《史记》写本  写本时代的各种符号,
宋太宗淳化年间,博士吴淑进呈《事类赋》二十卷,十四部(天、岁时、地、宝货、乐、服用、什物、饮食、禽、兽、草木、果、鳞介、虫),一百目(如“天部”之天、日、月、星、风、云、雨、雾、露、霜、雪、雷),每子目为赋一篇,故称“一字题赋”百篇,用骈四俪六文法,“太宗嘉其精博,因命注释之,擢为水曹郎”(边惇德《事类赋序》)。在《进注〈事类赋〉状》中,吴淑自谓“伏以类书之作,相沿颇多,盖无纲条,率难记诵。今综而
[摘要]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也进行着市场化转型,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就是指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的行政控制转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化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关键词]国有企业 市场 转型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之路历经艰辛,来之不易。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二是国有
一、 岁改青阳犹建子,月书周正再逢寅  网友殳且问:钟老师,叨扰了。明人张宇初《丙子初度》诗曰:“平生驹隙复初辰,林壑春生水木邻。岁改青阳犹建子,月书周正再逢寅。九皋鹤韵惭孤阕,五夜龙光惜鲙纶。浪说彭殇俱瞬息,白云苍足天真。”请问“岁改青阳犹建子,月书周正再逢寅”二句如何理解?  钟振振答:殳且网友,这首诗的题目是《丙子初度》,“丙子”即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这一年是丙子年。“初度”即生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而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 依法行政 根本保证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行政。推行科学发展最终是要靠人来实现,因此必须要对科学发展的
杜甫一生经历几次大的变故,他都有作品详尽地加以记录,从社会观感到平日所见,从时代忧患到人生坎懔,无不存于笔底,见诸文字。世称诗史,良有以也。若仅选一篇来分析他对时政的观察与思考,我以为绝对以这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最为重要。前人对此诗已有许多分析研究,我仍愿意在此写下近年阅读的感受。  一  宋本《杜工部集》卷一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题下有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作。”此注应为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