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的故事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c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来美国那会儿,我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周日雷打不动地拖着我去教会。我们那儿地方小,教会也小,每次就固定几十人,偶尔来个新人格外扎眼。某次礼拜前,我和妈妈刚坐下,一个中年妇女过来,问我旁边有人吗。我说没有,朝妈妈方向挤了挤给她让出位子,同时下意识瞥了眼后面好几排的空椅子。
  这中年妇女就是c。她道谢后坐下,几次扭头冲我微笑,笑了两三次后终于开口,问我,你每周都来这个教会吗?我说嗯。她问:看你样子不大,读高中还是初中?我说高中。她惊喜,扯了扯身边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说我女儿初中,以后你俩可以一起玩啊。来,跟小姐姐打个招呼。
  我惊了一下,心说你谁啊?说话不到两分钟就要我跟你闺女玩?
  小姑娘抬眼朝我这儿瞥了一眼,又迅速把目光移开,左脸写着尴尬,右脸写着不爽,加在一起满脸的“我才不要跟你玩”的嫌弃。
  切,当我想跟你玩啊,管管你妈好吧?随便缠着人说话很没礼貌的。
  该妇女完全不理会我和她女儿的冷场,自说自话地继续拉着我聊天,在得知我是跟妈妈来的之后,她几次试图想跟我妈搭话,无奈我妈当时跟前排的某大妈聊得火热,完全没注意到身边的c。
  看着c努力想跟妈妈打招呼的局促样子,我模糊觉得这个人有些怪,聊天欲望如此强烈,却又明显不是个外向的人。
  礼拜结束后,c终于跟妈妈说上话。妈妈听她说是刚来这个城市的,立刻热情推荐本城的各个风景名胜,讲了半天才想起来问人家,你原来住哪儿啊,为啥搬过来了?
  c有些犹豫地说,我们原来在中部,我先生在这边工作……最近我和女儿就搬过来了。她停顿一下,问妈妈,你先生是做什么的?我妈很干脆地说,哦我离婚了。
  c顿时有些激动,声音有些发颤地说,我先生也要跟我离婚,他在这边有人了,把我们接过来就是要办离婚的。
  我和妈妈当场死机,还是妈妈先反应过来,意识到c就是需要找人倾诉,拉着她找了个安静的角落说不着急咱慢慢说。
  c的丈夫是留学生,她几年前带着孩子出来陪读,来了之后就一直在洗衣店打工,挣的钱用来补贴家用兼定期给双方父母寄钱。两年前丈夫毕业,在我们这个小镇找到工作,当时丈夫说担心工作不稳定,让c先带着孩子在本地接着住一段,等他站稳脚了再过去。她说好,留在本地继续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女儿。其间丈夫时不时回家看望。几个月前,由丈夫做主把她们在中部的房子卖掉,c辞了工,带着女儿来到这边一家团圆。来了之后没几天丈夫跟她摊牌,说要离婚。离婚后会支付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她们现在住的房子由他付款,归她名下。其他的他不负责。
  摊牌后这个男人就再没回过家。到现在已经一个月了。
  说到一半的时候,c的女儿用英语说妈咪我可以到外边玩吗?说完就低着头出去了。
  c苦笑着跟我们解释:女儿不爱听我讲。我这些日子憋得不行,找不到人说,就整天跟孩子说,她不爱听,可我忍不住,再憋就要疯了。他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他不敢在那边提出离婚,我们在那边待了那么多年,认识的朋友多,他在那边提出离婚得不到便宜。这边我谁都不认识,英语也不行,他想怎样就怎样……他就是要把我骗过来,断了我和孩子的活路。
  妈妈看c说得越来越激动,就伸手拍她的手背试图安慰她,她仿佛抓到救命稻草,反手抓住妈妈的手,抓得紧紧的,说我在韩国店广告栏看到教会的信息,就跟女儿说咱们得去,信不信都得去,妈妈得走出去,得认识人,得想办法过下去。
  c就这样抓着妈妈的手又讲了很久,直到小姑娘低着头回来,说妈咪我饿了,c才松开手。妈妈跟她交换了电话号码,说你啥时候心里难受就给我打电话,这事儿我们慢慢想办法。
  随后的周末,c带着女儿到我家,她跟妈妈聊天,我和她女儿……大眼瞪小眼。
  交朋友也是要讲缘分的,并不是她爹不要她了,正好我爹也不要我,那我俩就能成朋友。而且她的中文是只会听不会说,我的英文也好不到哪去,两个半语子凑到一起,真是鸡同鸭讲。
  据妈妈转述,c跟原来中部的朋友联系上了,那边的人告诉她,她先生现在身边的那个人应该是同系的某个女留学生。两人当初读书时就来往比较密切,c带女儿来美前丈夫一直和这个女留学生还有其他几个中国人合租,大概那时就开始了,只是后来转成了地下。女留学生也是有家有口的,但丈夫一直带着孩子在国内,没出来,不知道是否离婚了。
  妈妈问c后面打算怎么办。c说她想带女儿回中部,毕竟那里她什么都熟悉,一个人带孩子也活得过来。可是女儿不肯回去,她想那里的同学和老师,但又觉得丢脸,c每次跟女儿提搬回去的事儿,小姑娘就哭着说同学都给我办了欢送派对了,人家问我为什么回来了,我怎么说呢?我不能说我爸爸不要我了。
  这之后没多久,某天妈妈接到c的电话,她说想见个面,算是告别,因为她要带女儿回去了。见了面,妈妈吓一跳,c瘦了很多,脸颊都凹下去了,但精神还好。c告诉妈妈她前阵子带女儿回了一趟中部,把转学手续都办好了,原来洗衣店的老板也很欢迎她回去工作。丈夫在这边给她买的那个房子她准备尽快卖掉,价格低点也无所谓,总好过这么死拖着。
  临分别前,妈妈问她,你女儿还好吧?
  c笑了笑,说还是在生气,生她爸爸的气,生我的气。可我没办法,我得养活孩子和我自己。我跟她说爸爸不要我们是他的错,丢脸的是他,不是我们。
  c回到中部后和妈妈还通过几次话。她说她和女儿在朋友的帮助下生活渐渐回到正常轨道,一切安好。
  想起刚到美国的小镇,就想起努力自救的c以及那个和我一样命运,却无法互相安慰的女孩。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有人推荐给我一部名叫《完美陌生人》的电影,讲的是7个好朋友之间的故事。他们时常相约一起吃顿晚饭,聊聊彼此的近况。  有一晚,他们谈话正酣,突然其中一位提议,每个人都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其間有任何短信电话邮件,都要将内容公之于众。为了证明自己心中没有鬼,即使有些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最后都迫于其他人的压力,扭扭捏捏地参加了。  随着一个个不定时炸弹从手机中流出,他们彼此之间不愿告知对方的秘密也曝
期刊
前不久我看到《精要主义》的作者格雷戈·麦基翁说,他每天早上在开始工作之前,为了让自己的心完全静下来,会读一篇文学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他觉得自己的内心好像进入一个空气非常充足的草地或者森林,于是他一天的状态都会很好。  我们经常考虑如何提高个人管理效率,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忘了,那就是当你的身心状态不是那么喜悦的时候,哪怕你非常抓紧时间,你的效率也会非常低,所以对于每天总在忙碌的人来说,文学不
期刊
1  9月的一天,下午5点,罗纳德·托贝正在为他的第3次谋杀做准备。罗纳德十分谨慎,因为他意识到,假如你经常杀人,谋杀他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危险。  他此刻在他最近租下的房子的浴室里。他停住了一阵,望着镜子。镜子里的这张脸庞很瘦,肤色白皙,是一张属于中年人的脸庞,有着一头黑发、高耸的前额和一对外形好看的蓝色眼眸。只有嘴巴不同寻常——双唇很窄,唇线相当直。就连罗纳德·托贝本人也不喜欢自己的嘴巴。  底楼
期刊
在我老家,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上世纪70年代初,襄渝铁路通车后,十里八村沸腾了,都跑来看景看稀奇。有些个老年人抱着一大捆玉米秸秆,一路小脚蹒跚,将玉米秸秆放在轨道上,用这种喂养大牲口的方式去给火车补给能量。不曾想,火车呼啸而过,玉米秸秆被吹散一地,老人一下子急了,流着眼泪说:火车啊,你可要跑慢点,这么拼命地赶路,不吃不喝的,能招架的住吗?  上学那阵,最怕火车。因为代数课上,老师总是以火车轮子直径
期刊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暗恋她的一个同事。  公司组织去泡温泉,得到消息的那天,一想到一个月后要在男神面前穿泳衣,她就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焦糖玛奇朵。  你知道那个月她是怎么过的吗?每天早上,什么芹菜胡萝卜都丢进榨汁机,搅成一杯狗都不会理的暗黑料理,再加两个水煮蛋;中午就两片鸡胸肉,其他全是草,主食就150g糙米饭,重量精准到多半两都不行;晚餐就是一片全麦面包搭一个苹果。  能想象吗?她跟我一样,是个百分
期刊
办公室就是一个小社会。  如果你常常会在地铁上遇到抢座的人、吃韭菜盒子的人、全身心倚靠到扶手柱子上的人,你会发现,办公室也有同样的情况,形式不同而已。有人在办公室吃你不能忍的榴莲,有人像报时鸟一样隔几分钟就用指甲笃笃笃地敲一阵桌面,有人以唯恐全世界听不见的巨音讲电话,有人偏爱在你面前晃二郎腿……  他们侵占的不是座位,是你的听觉、视觉、嗅觉和其他的空间。  遇到这样的情况多了,可以断定,你的内心是
期刊
秋天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饭桌上的压轴食品。一来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氣;二来“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秋天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  据说,秋天吮石螺的习俗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他秋天备考,因没钱买肉,便摸些田螺、石螺回来煮。后来秀才中举,于是,每逢秋季吮石螺便成为风俗。  小孩子秋天吃田螺,会
期刊
栀子花一开  我就知道 你要来了  今年你踏着迷蒙的风雨  用五月装载整个原野  怀抱 那条江上的回望  和葱茏飘香的想象  你 来了  我们等在艾蒲的大门口  等在龙舟的鼓声  和粽的箬香里 然后  用一个节日  把你安放  有幸沐浴你的恩慈  我要带着孩子们  在你悲天悯人的情怀里  走一走 领受你的滋养  五月 我们都是诗人  我们用诗 不断接近你  魂之所依 魂在歌唱  栀子花一开  我就
期刊
中国的老话特别多:床头打,床尾合;冤家宜解不宜结;打是亲,骂是爱;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我们特别重视老话儿,流传那么多年肯定特别在理儿吧?因此,那么多的女人在家里挨打之后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忍耐,选择了在充满暴力的婚姻里沉溺。  我们面对他人的家暴,大多也选择沉默,选择视而不见,选择劝和不劝离。可是,当家庭不能保护一个人最基本的人身安全时,我们是否还要被那些老话和古训所束缚?毕竟,这已经不再是那个
期刊
母亲被骗了。  早晨10点的时候,她急急忙忙地回来拿钱包。父亲问她做什么,她说,“你别管。”直到午饭时刻,她还没有回来。我们边吃边等。终于,母亲神情恍惚地回来了。进门的第一句话是,“总算到家了”。  原来,母亲早上锻炼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中年妇女,与她拉家常。相谈甚欢的时候,来了另外一个中年妇女,自称会看相,说我家最近有血光之灾。母亲吓坏了,请她指点。她便说自己道行不够,要找师傅。母亲回家拿钱,被叮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