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一轮高考"3 x"改革形势,化学教学将如何适应综合考试需要,这是摆在中学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鉴于综合考试的要求和特点,本文就新形势下化学教学谈了几点认识,并分析了"综合科目"迎考复习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关键词】"3 x"考试综合科目理论双基实验双基
新一轮高考"3 x"改革的全面实行,不仅是考试形式上的改革,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和考试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纵观近几年来的综合考试,不难看出"综合考试"的要求和特点是:1.综合性进一步加强,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2.进一步联系实际,突出对应用能力的考查。3.重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突出考查学生单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社会。4.试题立意由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和以现实生活立意。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所得,根据综合考试的特点,谈谈自己对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化学教学必须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综合科目《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更多地考查的是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所占比例较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只有领会《考试说明》的实质,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化学教师要发扬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实行理综考试,"理、化、生"教师自然捆绑在一起,平时教学中不要过多地考虑各自学科的得失或谁的责任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广泛发挥团体精神、荣辱与共、精诚团结、互不埋怨。"理、化、生"学科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确定好专题,适当地采用主讲与座谈的方式进行综合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及学科间综合的命题一般是"生物搭台,化学唱戏,物理说理"。
三、加强化学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仍要重视和加强对理论"双基"和实验"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发展和提高化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基础。没有扎实基础知识的所谓"综合能力"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双基"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落实双基,在参与中培养技能。其次,特别注重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综合渗透和纵横联系。因为目前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以学科内综合为主。(1)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认知结构"。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采用"变式"教学,围绕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从化学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相似、互逆等方面挖掘类比因素,实施"类比",实现了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从思考问题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途径实施"发散教学",实现了知识点纵向联系的发展。(2)渗透化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化学中的思维方式常常通过客观存在的形态信息(宏观和微观)来把握化学事物,是从宏观到微观,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来揭示化学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据化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我们在复习中注重学生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3)加强化学知识的渗透、延伸,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注重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机综合渗透。1.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本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进而为今后在生产、生活和科技实践中运用所学各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进行跨学科的迁移训练,培养迁移能力。
根据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进行迁移训练中,可从简单的知识迁移开始,逐步上升到方法的迁移。到高年级时可设计一些综合迁移的训练题或测试题,以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设计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广泛渗透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基础知识,并加以交叉与综合。还可以综合最新科技动态,增加应用性、能力性等内容,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知识的能力。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高考要求的各层次能力在课堂上能交叉融合。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本的重点、难点,联系社会热点、争鸣点,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线,从设问导学,引导讨论,随堂练习及师生点评等各个环节入手,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各级化学思维能力,使诸多能力相互综合渗透,从而形成扎实的综合能力。
四、寻找切实可行的"综合科目"迎考策略
"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应该立足于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实际问题,由此培养其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教学以分为三个阶段为宜。首先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使之系统和深化,引导学生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一般在10月初至3月中旬进行);其次进行化学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内的不同主干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底);第三阶段是所谓的"模拟训练"阶段(一般在5月初至5月底进行),内容仍以学科内主干知识的综合为主,但要适当比例的跨学科知识综合的题目。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在前两个阶段完成,模拟训练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最后的检测,并经过认真的讲评和个别指导弥补学生的不足。
五、在"综合科目"迎考复习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倾向性问题:
1.不要以相关学科所涉及的共同内容设计专题来带动复习教学。这不仅是由于综合学科综合题目所占比例不会大,更主要的是这种专题侧重各科共同知识的归纳,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无大补益,且会消耗不少教学精力,削弱学科教学的复习。2.不要把跨学科的综合理解为科普知识(如环境、能源、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的简单组合。诚然,从高一乃至初中、小学就应加强科普教育,这对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形成科学思想方法以至能力十分有益的,但由了解知识到能力形成上需要一段过程的,在高三复习这一短暂时间内补充较大量科普知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未必有多大作用。由打牢基础,引导应用,形成学科能力再进而形成跨学科能力倒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3.综合考试更多地考查的是学科内综合,跨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复习时不要花费过多精力设计跨学科综合题目,以防降低学科复习教学的质量。4.不要低估学生的综合水平。我们化学教师长期以来仅是从事本学科的教学,遇到跨学科综合的题目颇感困难是自然的事情,而我们的学生则在同时学习着相关的几门课程,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对他们的基本能力进行培养,他们在解决跨学科综合题目时倒会比教师顺利得多。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需要教师加以培养会自然产生,而是说教师不要期望通过跨学科综合题的大量训练来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化学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应体现在复习教学的同时不断启发、提醒、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形成综合、全面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3 x"考试综合科目理论双基实验双基
新一轮高考"3 x"改革的全面实行,不仅是考试形式上的改革,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和考试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纵观近几年来的综合考试,不难看出"综合考试"的要求和特点是:1.综合性进一步加强,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2.进一步联系实际,突出对应用能力的考查。3.重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突出考查学生单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社会。4.试题立意由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和以现实生活立意。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所得,根据综合考试的特点,谈谈自己对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化学教学必须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综合科目《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更多地考查的是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所占比例较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只有领会《考试说明》的实质,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化学教师要发扬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实行理综考试,"理、化、生"教师自然捆绑在一起,平时教学中不要过多地考虑各自学科的得失或谁的责任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广泛发挥团体精神、荣辱与共、精诚团结、互不埋怨。"理、化、生"学科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确定好专题,适当地采用主讲与座谈的方式进行综合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及学科间综合的命题一般是"生物搭台,化学唱戏,物理说理"。
三、加强化学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仍要重视和加强对理论"双基"和实验"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发展和提高化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基础。没有扎实基础知识的所谓"综合能力"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双基"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落实双基,在参与中培养技能。其次,特别注重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综合渗透和纵横联系。因为目前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以学科内综合为主。(1)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认知结构"。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采用"变式"教学,围绕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从化学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相似、互逆等方面挖掘类比因素,实施"类比",实现了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从思考问题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途径实施"发散教学",实现了知识点纵向联系的发展。(2)渗透化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化学中的思维方式常常通过客观存在的形态信息(宏观和微观)来把握化学事物,是从宏观到微观,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来揭示化学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据化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我们在复习中注重学生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3)加强化学知识的渗透、延伸,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注重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机综合渗透。1.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本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进而为今后在生产、生活和科技实践中运用所学各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进行跨学科的迁移训练,培养迁移能力。
根据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进行迁移训练中,可从简单的知识迁移开始,逐步上升到方法的迁移。到高年级时可设计一些综合迁移的训练题或测试题,以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设计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广泛渗透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基础知识,并加以交叉与综合。还可以综合最新科技动态,增加应用性、能力性等内容,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知识的能力。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高考要求的各层次能力在课堂上能交叉融合。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本的重点、难点,联系社会热点、争鸣点,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线,从设问导学,引导讨论,随堂练习及师生点评等各个环节入手,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各级化学思维能力,使诸多能力相互综合渗透,从而形成扎实的综合能力。
四、寻找切实可行的"综合科目"迎考策略
"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应该立足于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实际问题,由此培养其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教学以分为三个阶段为宜。首先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使之系统和深化,引导学生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一般在10月初至3月中旬进行);其次进行化学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内的不同主干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底);第三阶段是所谓的"模拟训练"阶段(一般在5月初至5月底进行),内容仍以学科内主干知识的综合为主,但要适当比例的跨学科知识综合的题目。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在前两个阶段完成,模拟训练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最后的检测,并经过认真的讲评和个别指导弥补学生的不足。
五、在"综合科目"迎考复习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倾向性问题:
1.不要以相关学科所涉及的共同内容设计专题来带动复习教学。这不仅是由于综合学科综合题目所占比例不会大,更主要的是这种专题侧重各科共同知识的归纳,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无大补益,且会消耗不少教学精力,削弱学科教学的复习。2.不要把跨学科的综合理解为科普知识(如环境、能源、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的简单组合。诚然,从高一乃至初中、小学就应加强科普教育,这对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形成科学思想方法以至能力十分有益的,但由了解知识到能力形成上需要一段过程的,在高三复习这一短暂时间内补充较大量科普知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未必有多大作用。由打牢基础,引导应用,形成学科能力再进而形成跨学科能力倒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3.综合考试更多地考查的是学科内综合,跨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复习时不要花费过多精力设计跨学科综合题目,以防降低学科复习教学的质量。4.不要低估学生的综合水平。我们化学教师长期以来仅是从事本学科的教学,遇到跨学科综合的题目颇感困难是自然的事情,而我们的学生则在同时学习着相关的几门课程,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对他们的基本能力进行培养,他们在解决跨学科综合题目时倒会比教师顺利得多。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需要教师加以培养会自然产生,而是说教师不要期望通过跨学科综合题的大量训练来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化学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应体现在复习教学的同时不断启发、提醒、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形成综合、全面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