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热的形成机理与破解之道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aiy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考复读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为何在新高考推行复读风险增大、一些地区公办普通高中不再允许招收复读生、复读费用越来越高等重重困难之下,依然有那么多人选择复读?甚至在复读生群体中“高分复读”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本文将从多个视角深度剖析这一现象形成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高考复读 : 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
  作为我国高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高考复读由来已久。每年都有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未能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水平,或是未能考取心仪的大学。许多高考落榜或自动“弃读”的学生,选择重新回到高中学校复读,再次或多次参加高考,这部分学生群体被称为“高考复读生”。这些复读生中,未能达到录取线的学生占大多数,但也有些成绩已经达到大学专科或本科线的学生选择回炉复读,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出现了所谓的“高分复读”现象。
  如果从源头上追溯,我国自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度开始,许多考生就是通过反复多次参加考试,才最终考取功名。就高考而言,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复读现象就一直存在。在2002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由于大学录取比例很低,不少考生都是复读多年才考取的大学,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有些省份复读生占到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比例。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实现普及化,许多学生选择复读不是单纯地为上一所大学,其中相当部分的“高分复读”学生,是为了考取传统的“985”或“211”大学,“双一流”计划实施后,主要是瞄准考取“双一流”高校。
  从政府层面来看,复读现象挤占了教育资源,是对教育公平的挑战,因此并不鼓励考生复读。2002年教育部就曾发文,禁止公办中学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复读班。从2008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開办复读班。在这种政策背景下,许多公办高中绕开政策开设分部,以及民办学校开办高考复读班,高考复读班仍在继续。
  从学校层面来看,复读生能够带来收益,不仅包括高额的学费,也有复读生考取好的大学后,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甚至曾有一段时间,有些学校不惜通过免除学费或奖励等形式吸引“高分”学生复读。现在,复读生不再是“成绩差”的代名词。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某些省份的补习学校,有接近一半的复读生成绩在本科线以上。
  从家长和学生的层面来看,高考复读同样是一场博弈。对于低分复读的学生,考取一所大学,是家长和学生的追求;对于高分复读的学生,考取更好的大学,从大专进入本科,从“二本”进入“一本”,从普通“一本”进入“双一流”高校,是他们的愿望所在。
  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之下,我国高考复读热这样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始终存在。
  高考复读的形成机理剖析
  事物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高考复读的存在,同样有其相应的合理性。这不仅是当今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延续。但是在新高考推出之后,高考复读的风险明显增加,高考复读生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思。高考复读现象的存在,究竟具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传统文化心理作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理念深刻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希望孩子能够考取大学,并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大陆的家庭平均要为每个孩子准备29万的教育学费,有超过93%的家庭为孩子请过私人辅导,这个数据位居全球首位。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培养一名大学生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社会地位和待遇也在逐步提高,但在广大群众看来,上大学仍然是比上职业学校更好的选择。即便有些孩子本身更适合技能技术教育,也选择在落榜后参加复读,足见家长希望孩子考取大学这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二是受“名校情结”的影响。对我国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来说,“有大学上”是基本前提,“有好大学上”是更高的追求。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毛入学率达到51.6%,各省份大学平均录取率达到70%~80%,有的省份甚至达到90%,上大学对于很多高中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在许多知名高中学校,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考上大学。虽然大学易上,但只有相当少数的学生能够进入重点大学。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能改变命运,但是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在许多人眼里,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因此,“名校情结”成了高考复读的重要因素,少数学生即便已经考上了大学,还想着冲击名校,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想。
  三是现实的利益驱动。家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背后主要是功利思想的驱动。许多学生通过上大学获得体面的工作,实现个人的发展。大学文凭成了获取更多利益,进入职业发展的一块“敲门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这种现实的利益驱动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有关调查,对于个体而言,投资高等教育是回报率最高的学段,而能够就读高等教育中的名校,回报率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回报,在不能一次性实现考取大学、或进入理想名校的情况下,复读成了一种现实的理性选择。
  四是选人用人的不当导向。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许多用人单位都存在以文凭取人、以名校取人,甚至“学历查三代”的不当做法。这意味着不仅要看“最后学历”,而且要看“学习经历”,尤其是“第一学历”。从人力资本运行的角度,以文凭对人才进行筛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选聘的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与此同时,这种不当做法,剥夺了许多非大学生、非名牌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更不良的影响是,这样一种“指挥棒”,导致了整个社会不当的用人导向,更加剧了高考复读热。虽然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纠偏和矫正,但在实际层面,一些用人单位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类似情况。   教育评价改革有助于高考复读降温
  高考复读,从国家教育投入的角度来说,存在一定的公共资源的浪费;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说,复读本身就隐含着较大风险,对于那些“高分复读”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和选人用人观,对五大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该说,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视,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推进,必将有助于改变目前高考复读持续升温的现象。
  一是党和政府要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考生是否选择复读,这属于考生的考试自由。党和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通过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创新考试方式方法,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机会,而不是“一考定终身”。同时,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选人用人观,打破“唯分数”“唯升學”“唯文凭”的传统桎梏,破除“学历查三代”等不当的做法,保障不同院校毕业生平等的工作权益,以及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二是家庭和学生要有理性的选择。客观上来讲,由于高考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新高考的推行,复读的风险性持续加大。对于任何考生而言,很难说复读一年,成绩就一定会优于现有成绩。从相关研究来看,近八成的复读生,再次高考的成绩并未得到提升。特别是对于已经被高校录取的考生,放弃现有就读的机会,机会成本并不小。综合以上几方面因素,在选择是否复读时,家庭和学生一定要谨慎而行。
  三是高校要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适龄青年人都有就读大学的机会。但是上什么样的大学,学生具有选择的权利。因此,大学一定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否则,没有办学特色的普通地方本专科院校,就很难受就业市场的欢迎,也就不可避免会造成许多学生即便考取这类院校,也要退学重新选择复读。而对大学来说,如果缺少充足的优秀生源,办学将会受到巨大冲击,甚至会出现倒闭的危机。此外,大学还要建立更加灵活的专业选择机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申请调换专业,避免僵化管理。
  四是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选人用人观。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向就是针对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旨在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唯学历”“唯名校”的不当用人评价导向。只有在出口上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选人用人评价体系,让所有大学生具有同等的面试、就职、选拔的机会,享受同等福利待遇,相信绝大部分高中学生所谓的“名校情结”就会自动瓦解。
  总体来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是党和国家最高层面对教育发展的一次系统性改革,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必能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和选人用人观,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进而直接或间接推动高考复读热的降温。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香玉
其他文献
栉风沐雨,我们已携手走过五年的岁月。《教育家》踏着新时代的节点,开启了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鼓呼、助力的历程。  在北京创刊启动仪式上,全国400多名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标志性的时刻。  五年来,250期杂志、1954个日日夜夜,《教育家》秉承“传播有力量的思想、影響有追求的师者”的办刊方针,努力讲好教育故事,传播教育智慧,助力教师成长,推进教育变革,形成了“因思考,而不同”
期刊
“家里蹲自救同盟”是一个豆瓣小组,有2万多名小组成员。该小组介绍指出:“家里蹲”们之所以变得足不出户、沉默寡言,通常是因为社会压力。当下,伴随着失学失业青年数量的增加,“家里蹲”群体(又称“尼特族”或“蛰居族”)不断壮大,他们不出家门、不上学、不上班,逐渐将自我封闭。这一现象的出现折射出什么社会心理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应如何努力?  “家里蹲”的年轻人是指不上学、不工作、没
期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奢靡之风在社会蔓延,餐饮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校园也不例外。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餐饮浪费问题,让
期刊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哈尔滨教育人向学生、家长、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其中,哈尔滨“校長发展共同体”凝聚校长的力量与智慧,积极奉献,携手创新,功不可没。  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均衡创新发展,三年前哈尔滨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中小学“校长发展共同体”,计划三年时
期刊
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高校长专业素养,打造“龙江教育”高地?2018年哈尔滨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校长发展共同体研修项目。校长发展共同体由领衔专家与成员校长共同构成,是研究校长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研修团队。项目实施三年来,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  丰富实践新策略  以共同愿景为灵魂、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则程序为纽带,共同体确定了“专家引领、团队互助、自主研修、课题牵动”的实践策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作为创造生产力和体现国家实力的宝贵资源,其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各国政府都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用,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要求全社会树立新时代的人才观,重视人才工作,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那么,什么是
期刊
“高三打基础,高四985”是在高考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近年来,高考复读热再度升温,且复读生群体中不乏高分考生。面对这一现象,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复读是学生的正当权益,有人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有失教育公平。高考复读热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对于个人、国家和社会有何影响?从高考改革的角度,如何治理复读热现象?  《教育家》:近几年,高考复读生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考的竞争,引发了社会上
期刊
日前,记者前往正定县第六中学(以下简称“正定六中”)采访。途中,据河北省教育学会一位同行人员介绍,正定六中虽然占地只有26亩,却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学校,现任校长冯世宇是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校长,他推行的“新生态教育”正把正定六中引向一条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我们到达时,正值学生上课间操,一队队学生诵读着经典快速步入操场,几名学生考评员在动态考核着每个年级和班级的出操情况。冯世宇介绍,学校用地少
期刊
哈尔滨市香坊小学校始建于1947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老牌名校。70余年的办学,近20届班子的更迭,造就了学校厚重、博爱、乐观、向上的文化,及积极进取、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共有28个教学班,有教师80人、学生近1200人。  专业引领精心打磨  潜心铸造“臻美文化”  2019年,学校有幸加入了“哈尔滨市谭彩英校长共同体”。作为谭彩英校长曾经“执掌”过的学校,学校在办学理念、办
期刊
2019年6月,我校加入“曹永鸣校长发展共同体”。在领衔专家曹永鸣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与其他共同体成员单位同频共振,交流办学思想,传递教育理念,展望未来发展。  比肩成长,积淀力量  在共同体的组织安排下,各成员单位相继观摩了兄弟学校的特色活动。每一所学校有每一所学校的风格,每一所学校有每一所学校的情愫。从入眼的校景、校风、校情,到汇报的领导、教师、学生,给每个人带来别样的震撼。  去年10月,共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