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谈语言能力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语言能力的前提
  谈能力,谈语言能力,由来已久。问题提了多久,就讨论了多久,而且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为什么?因为:甲说的那些事儿,不是乙说的那些事儿,丙说的那些事儿,不是甲、乙说的那些事儿。人们似乎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其实,大家并没有走到一起。
  上面这说法是逻辑学者的说法。我认为有道理。我们在讨论“语言能力”这个概念之前,先要确定它是什么概念。依照逻辑学的分类,“语言能力”是一种含混概念(vague concept),同时又是一种有歧义的表达(ambiguous expression),类似的概念如“潜力”“知识”“意念”“功能”等,又如生活中的“幸福”“快乐”。
  记住这个前提十分重要。忽略了这一点,我们有可能不知不觉地走入“含混”与“歧义”的迷宫。记住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用较少的言辞获得较多的共识。
  重在研究问题
  搞清楚“语言能力”的概念属性,并不意味着放弃“语言能力”的讨论。业界不断地提出能力问题,不断地阐发相关的看法,不断地提出理论要点,这表明,它很重要。既要避免 “含混”和“歧义”,又要深入地展开要论,我建议,把重点放在四个问题上:
  第一、“语言能力”究竟包含哪些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哪些问题最值得深入研究?
  第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做些什么?
  或问:这四个问题为何没有涉及“知识”。答曰:“知识”和这四个问题都有关,“知识”和四个问题都有纠缠。
  能力:前人做了哪些研究?
  我在2000-2004年做过一点点文献检索,收集到中国研究者的5个智能模型(燕国才、林传鼎、吴福元、林崇德、丁润生),国外研究者的12个智能模型(Spearman, Burt, Vermon, Eysenck, L.L.Thurstone, R.B. Cattell, J.P. Guilford, H. Gardner, R.J Sternberg, J.P. Das, B.J Zimmerman),语言学界的11个语言能力模型(Chomsky, Allen, Bialystok, Valett, Valett & Disick, Stern & Ullmann, Marina Burt, Rivers, Stern, Bernard Spolsky, Backman)。我有几个收获,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1. 发现以上诸位研究者都经历了自己的“研究三部曲”:其一,追问:能力是什么?其二,追问: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其三,追问:用什么模型表征能力?
  2. 他们的研究,一类是涉及一般能力的,另一类是涉及语言能力的。这两类研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不好截然分开。
  3. 研究一般能力的,通常不用“能力”一语,而用“智能”。
  4. 研究语言能力的,使用不同的语辞来表征,但汉语都译为“能力”。我认为,他们各自的语辞,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却又不是完全不同。我们用汉语“能力”来表达,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讨论不清“能力”问题,与此相关。
  5. 十多年前就能采集到几十个模型或模式,这说明人们的研究绝不限于这个数字,教育实践者可以参考这些模式或模型,但是,除了这些模型的实验区域外,我们很难找到哪个国家、地区或学校是完全按照某一个模式来设置课程的。
  6. 尽管人们较少把某一模型完全照搬到教育实践之中,但是,这些不同的模型对于教育实践是产生了深广影响的。
  语言能力:什么是最基本的东西?
  能力模式也好,语言能力模式也好,品种众多,很难“从一而终”,可行的做法是:从前人的研究中抽出最基本的东西来。这最基本的东西要有三个特点:大多数模型都无法避开;任何层级的语言教育都不能排除;所有正常人使用语言都不可或缺。我个人认为,它们是:
  第一,经验(experience):即借助语言,内心对生活经历的存储与加工,如生活的故事,周边的见闻,情境的体验,语词的习得,语句的掌握,百科知识的吸收与积累等。
  第二,理智(reason):即借助语言,内心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把握与认识,如意象的形成,图式的形成,逻辑模型的形成,思维的运演,沉思等。
  第三,情绪情感(emotions):即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动机、态度、欲望、需求,如锁定某种目标,达成某种目的,享受某种过程(如审美体验、娱乐体验等)。
  第四,行为(behaviour):即运用语言做生活中的事情或解决实际问题,如告知、了解、演讲、独白、鉴赏、劝说、提醒、警告、表演、模仿等。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关系?
  经验、理智、情感和行为是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东西”,是因为很难找到恰当的语词使它们“概念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四个“最基本的东西”运行起来,便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语言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几个要点:
  1. 经验、理智、情感和行为是一个整体,它们的运作是整体运作。这四样东西都与语言密切关联,由此构成身心的统一体。
  2. 它们在身心的统一体中各自起不同的作用,语言的参与提升了这四样东西的运作效能,反过来,这四样东西的存在是语言存在的前提,没有它们,语言什么也不是。
  3. 理智是人类独有的东西,这与人类语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4. 经验、情感和行为不是人类独有的东西,但正是由于经验、情感和行为都与人类语言有密切关系,才使人与其他物种不同。
  5. 情感与其他三者的关系特别值得注意。脑科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有时“主导”理智,有时被理智所主导。在特定情境中,谁是“主导者”,取决于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谁先被激活。这一点,可以决定行动的不同结局。而此点也与经验和语言有关。   6. 这四样东西是健康人必须具备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一个人在四个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视为“低于正常水平”。
  我们所说的“完整人”指的就是一个人的经验、理智、情感和行为的完整运作。从这个角度上看,语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育身心健全的完整人,教他们学会使用完整的语言。这里的“语言”,既指第一语言或母语,也指第二语言或外语。
  生活与教学:两种不同的语言
  以经验、理智、情感、行为为四要素的身心完整运作为原则,我们可以清楚地区分生活语言和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已被视为常规性的语言活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如边读对话,边讲解,重复朗读目标语句,平板地朗读课文,等等。惯常的教学语言多具备以下特点:
  1. 把经验、理智、情感和行为分离,使它们成为各自运行的事情。
  2. 特别从四元素中析出孤立的语言知识点,偏重于“点”的记忆。
  3. 相对忽视了学生在经验、理智、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丰富积累和潜力。
  文学与教学:两种不同的语言
  近年来,由于偏重语言的功利性运用,我们相对弱化了文学语篇的鉴赏和体验。经典文学篇章的语言是经典的生活语言。文学强调典型情境中典型性格,所谓“典型”,可以解释为上述四个元素的典型整合。文学的语言教育不是非到高中和大学才能讲。人们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都是讲生命与生活的,所以,我认为,任何学段都可以引入文学元素,文学是集经验、理智、情感和行为于一体的精神形态,所以,语言教育应当借助文学语篇把四种元素整体地引进来。一首小诗、一个歌谣、一段寓言、一个童话、一篇微型小说、一篇朴素的散文,都可以传输成长教育的正能量。
  重新理解知识概念
  “知识”的概念和“能力”的概念都是“含混概念”,都是一种“有歧义的表达”。通常,我们对“知识”有两种误解:一种是认为知识都是一个一个的“单子”,于是就有了所谓“知识点”的说法;另一个是认为知识是教学“王国”的一个独立“行政区”,需要单独进行建构和治理。我们有必要渐渐改变这种误解(英文称为 myths,指那些未被证实的虚构信念)。
  笼统地说,经验、理智、情感和行动中都包含着“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在人的心智中是无所不在的。就语言教学而言,知识的某些“单子”(如词汇、语法规则、语音、语音规则、语篇构成、文化特点)在不同学习者的心智中至少有以下不同:
  1. 输入方式不同:是单词孤立输入,还是在语篇中输入?第一次输入是听觉,还是视觉?是被动输入,还是主动输入?
  2. 伴随条件不同:声音伴随音乐,还是不伴随?有没有伴随的图像?
  3. 心境不同:好心情,还是坏心情?欣赏,还是厌恶?
  4. 组合不同:输入后,与什么元素结合为一体?以什么方式结合起来?
  5. 经验基础不同:有无类似的过往体验?有无辅助的关联常识?
  6. 后续被巩固的方式不同:在反复思考中巩固?还是在紧迫的记诵中巩固?
  还可以列举更多的不同点。这些不同和学生过去的经验有关,和他们的个性有关,和他们的情感态度有关,和他们的百科知识有关,和我们没有认真注意的很多具体条件有关。从这些分析的情况来看,即使我们真的能够提出最佳的知识教学方案,学生接受语言知识的心理加工方式(或称心理机制)也是不同的。我们的误区通常表现在:用统一的死板的知识教学模式来“规范”学生,实际心理效果是不好的,低效的。好的做法是:顺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差异,指导他们发掘自己的加工优势,教导他们自主探寻加工潜能,从而完成优质的心理加工框架。
其他文献
《英语学习》线上系列讨论的第九期的话题是“分层教学”。微信群的专家、老师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如何理解分层教学?英语教学是否需要分层教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目前分层教学实施的经验与教训有哪些?讨论从分层教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解出发,一直深入到具体的实施方法与问题,可谓是精彩纷呈。我们撷取了部分内容,分享给广大读者。  扈华唯:“分层教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盛行的,以“能力分
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性,并从着眼学生实际,优化信息教学的角度出发,全面地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期刊
中学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仅学生怕,很多老师也怕。说到底,是因为存在下述一些问题。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文言文的教学也就不是问题了。     一.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误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灌输式,把“教学”当成“教书”,课堂上仅仅是粗略点拨,然后让学生对照翻译自己学习,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词汇属于英语教学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基础保障.在小学阶段,词汇的重要性更是极为突出,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基于词汇的特点,帮助学生完成相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特有的花期.有的很快就绽放笑颜,有的默默生长.其实无论快慢,种子总会发芽、开花.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rn
器材:镊子、解剖剪、解剖针、解剖盘、滴管、盖玻片、载玻片、碘液、甲基蓝溶液、09%生理盐水、1%醋酸溶液、吸水纸、活青蛙、猪脊骨一段。制作过程:1 上皮组织装片的制作11
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在历年的中考中都能在全市名列前茅,特别在今年的中考中以全市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市教育局评为“金牌备课组”。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组教师扎实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业务水平。     一.营造教研氛围,培养青年教师     我们学校的教研教改氛围很浓,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一教学环节,他们对备课组长的选拔任用很慎重,把那些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教师选拔出来担任备课组长。
《英语学习》第10期线上讨论的主题是“课堂与家庭英语阅读”,主持人和几位嘉宾分解了主题的核心词,并就“阅读”是什么、家庭阅读与课堂阅读的区别、开展家庭阅读的原因、课堂阅读的引导作用、父母如何在家陪孩子开展英语阅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  “课堂与家庭英语阅读”的核心词  曹文:本次我们讨论的是“课堂与家庭英语阅读”。让我们先拆分一下讨论的核心词,请大家谈谈你理解的核心词,每个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但同时单词学习也是最令学生头疼的问题.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重
期刊
宽对,是对联形式的一种。它是指联句中大部分或部分对好了的对子,宽到了最大限度,就是半对半不对。这种对联,是基本合格或勉强够格的。   在对联创作中,人们往往要求工对或严对,强调对仗工整、讲究声律,认为只有工对才能出精品。其实不然,与工对而言的宽对同样可以出精品,非工整的宽对也很美。现采撷几则,与之共赏。     一.姜昆写对联     上联:我能够办的我不去办,我不够意思;   下联:我不能办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