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喜欢老舍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wjdb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喜欢老舍
  
  2008年揭晓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克莱齐奥获奖是因为他是“一位注重新历程、诗歌历险、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个超越目前主导文明和探求主导文明低层的探索者”。克莱齐奥从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曾三次来过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经说过:“那是在1967年,我申请加入在中法两国交流合作协议框架下的由法国派往中国的第一批年轻人的队伍。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我当时的急切心情,我的家乡尼斯的天空在我的眼里看来好像也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就如同我看过的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插的古老的版画一样。我买了一本汉法词典,还有一本中国书法的教材。我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这件事长久以来都是我的一大遗憾。但我却一直保留了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兴趣,对我来说,它代表了东方思想的摇篮。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鉴赏中国的京戏和国画对我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中国现代小说,比如鲁迅和巴金的小说,特别是北京小说家老舍的小说。我发现老舍的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其实,他的作品与老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关注社会底层,关注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和命运。
  
  杜甫后人为争夺宗谱上法庭
  
  唐代诗圣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晚年居然到了不乞米就无以活命的地步。不过,因杜甫的名字而颇具吸引力的《杜氏宗谱》,却在诗圣辞世1200多年后,引起了一场官司:杜甫后裔成员为争夺全套《杜氏宗谱》的保管权,要对簿公堂。杜甫的后裔杜菊凤等3人作为原告,诉至闸北法院,主张要求全套《杜氏宗谱》的保管权。杜菊凤等称:原告与被告均系杜氏家族成员,且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后人。早在清末民初即公元1911年,适逢杜氏家族第七次重修宗谱。原告的祖父杜三宝就在杜家祠堂按族规,受领了这套辛亥年版的《杜氏宗谱》。祖父去世后,《杜氏宗谱》由原告的父亲杜叙昌继承保管。长期以来,《杜氏宗谱》一直安放在常州祖屋的房梁之上。2004年春,定居在上海的原告兄长杜焕荣因伤在家休息,向原告提出借阅宗谱以供其解闷并研究。2007年3月,杜焕荣去世,留下遗嘱称宗谱由其长子杜华继承保管。今年3月中旬,因杜氏家族众多成员均欲重修宗谱,填补近一个世纪的空缺,原告致电被告朱翠英(杜焕荣之妻),请其将宗谱交回老家,以便重修。但被告以宗谱交自己儿子继承为由不予理睬。原告认为,被告占据属家族共有的《杜氏宗谱》,侵害了家族其他成员的利益,理应承担法律责任。
  
  清洁工处女作获首届澳大利亚总理奖
  
  前任清洁工史蒂文·孔特(Steven Conte)以首部小说《动物园园长的战争》战胜众多澳洲文坛老手,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该国新设的首届总理文学奖。根据规程,评委会的权限仅止于确定七部决选作品,最后的大奖得主由陆克文总理亲自圈定。这一规定曾在澳大利亚文坛引发对“外行指导内行”的强烈争议。《动物园园长的战争》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的柏林,讲一位澳大利亚女性与其德国丈夫——即书名中的动物园园长——在战争期间的遭遇。42岁的孔特1966年生于悉尼,在新南威尔士乡下长大。为圆文学梦,他曾经到处打工,开过出租,也曾云游欧洲,当过酒吧小厮和清洁工,终在柏林发现灵感降临,从而写就这部作品。
  
  《胡适未刊日记》整理出版
  
  2005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克武先生接任胡适纪念馆主任。在清理馆藏时,发现若干五十年代中期迄六十年代初期逐日记载胡适活动的记事本。原件多以圆珠笔手写,有时因匆忙记录,部分中英文字迹均极潦草,且时有涂改,加以圆珠笔油墨年久漫漶,故极难辨读之处颇多。该馆先请潘光哲先生整理,后由程巢父担整理之责。据程巢父介绍,工作中有些难题,正经八百地穷究苦索,往往竟不得解;而在毫不相干的闲读杂览之中,却因侥幸、巧遇,居然获得意外的解决。这部日记经慎重整理复印,暂拟名为《胡适未刊日记》,将由有关出版社出版。
  
  魏明伦谈赵忠祥18首诗作
  
  前不久,赵忠祥随“心连心艺术团”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回京后看电视直播航天英雄太空行走成功,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写下题为《神七赞》的七律诗,诗曰:“飞船腾焰人云霄,载我英豪举世骄。出舱漫步伴天链,定轨疾驰巡鹊桥。自古升空常似梦,从今奔月竞如潮。敢请嫦娥捧陈酿,桂花香满共玉瓢。”没想到,这首诗在巴蜀鬼才魏明伦眼中是“一首伪七律”,他点评道:赵忠祥的诗平仄明显错乱,第三句和第二句失沾,致使全诗声韵大乱。第七句和第八句平仄失调。对此,赵忠祥虽然没有直接回应,却在他博客上又发表18首旧体诗,以证明自己作诗才华。魏明伦说,这18首诗虽大有进步,但他仍发现有7处差错。魏明伦承认,如今文化娱乐圈很难找到能写旧体诗的名人,赵忠祥能写成这样已算不错了,连许多文化圈内的作家、诗人也不会写。前一阵,汶川地震后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所作《江城子·废墟下的自叙》就是一例,那词写得“狗屁不通”。魏明伦说,如果说赵忠祥是内行有差错,那王兆山则是外行在瞎写。可惜,现在不懂装懂、乱写诗词者太多,真应该好好普及一下古典诗词知识。
  
  《追忆似水年华》75册手稿将陆续出版
  
  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布鲁斯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对世界文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普鲁斯特使用普通的笔记本,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并在笔记本手稿上不断进行添加和修改。作家在笔记本右面断断续续地写着原稿,之后又在笔记本左面进行添加和修改。这样的一部手稿把各种各样的逸事和人物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复杂、壮大的故事。在被列入出版计划的《追忆似水年华》的75册手稿中,第54卷的一部分作为最先出版的一册,已由比利时的BREPOLS出版社出版。这卷手稿,也即该长篇小说的第6篇《失踪的阿尔贝蒂娜》,是和普鲁斯特的真实经历紧密相连的、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部分。笔记本手稿上左边的作者添加修改也非常多,原有的纸张写不下又添加纸张的痕迹也能明显地看出。该手稿的第54卷的出版是法国国立科学研究所的2名研究员和日本一桥大学的中野知律教授合作的结果。今后,研究人员计划用15年的时间将75册手稿全部出版。参与该研究出版计划的大阪大学教授和田章男指出:至今为止只有专家接触到的手稿如果被完全公开的话,其意义将是非常重大的。
  
  上海地铁设流动图书馆
  
  据《读书周报》报道,上海首个“地铁流动图书馆”在地铁9号线各站点候车厅亮相,首批书籍开始在乘客之间“手手相传”。“流动图书馆”的书籍以杂志类为主,按照刊物的出版频率,管理部门会定期更新这些书籍。乘客对这些书籍可免费取阅,帮助缓解候车、乘车时无事可做的焦虑情绪,可以不用花钱买报、不用自带厚重读物,也能轻松愉快地度过乘坐地铁的时间。据悉,为实现图书“在地铁里流动”,各站点在出站闸机旁新设了指定图书回收箱,方便市民出站后归还。候车、乘车的时候阅读书刊成了9号线一道流动的风景,这道风景线也是考验文明度的一份考卷。但乘客交上了一份并不圆满的答案:流动图书馆“开馆”一个星期后,投放的书刊已经有一半流失,还回到还书框的图书被扔得乱七八糟。
  
  手抄本袁枚日记被发现
  
  袁枚(1716--1798)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文人,他主盟乾嘉诗坛,为性灵诗派主将,其倡导的性灵说诗论为清代诗坛带来清新之风,其创作的散文与笔记小说于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思想上他以孔孟与庄子为基础,承袭晚明启蒙思想之遗风,尊孔而疑孔,人俗而超俗,旧习未尽却思想解放,是封建盛世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杰出的思想学术批评家。被发现的日记是袁枚子孙在随园废墟(随园毁于咸丰三年癸丑即公元1853年太平军战火)中抢救出来的,已装裱成册。文字大半是袁枚口述书童抄录的,但经袁枚亲自修改。此部日记藏于一灰色有小方块图案的布质书函中。正文凡83页,不分卷,内容完整,约35000余字。正文前有后人题诗题词4篇。其一为晚清文坛大家俞樾题诗,前有小序云:“随园纪游册,乃其元孙润、字泽民所藏,介沈旭初观察来乞题。展卷第一册即云‘二月初七日’,不书某年,其下又云《乙卯年往如皋笔记》,然则此册所记,乃乾隆五十九年及六十年两年事……游到之处,寻山问水,访美论诗,想见先生年高而兴不浅电。”日记分甲寅与乙卯两部分。前部分30页,一人所抄,行书体,间有袁枚行楷亲笔修改的小字;后部分53页,除了有草书、楷书、行书等4人笔迹外,更有袁枚亲笔抄写的日记20余页,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弥足珍贵。日记记载虽多为生活琐事,但丰富多彩,生动真切。因为是日记,而且未必打算刊印。因此保持了原生态,无讳饰,不做作,极其真实,颇多为袁枚其他著作所不便提及的细节,是具体了解袁枚晚年的生活状态与心态,掌握袁枚人生与思想的珍贵资料,也是了解乾隆盛世后期社会生活与习俗的鲜活教材。
其他文献
多余的雨声  交给谁呢  我伸出手  接不住雨声  多情的人多情的世界  她们葬身情海  听不见雨声  穿过雨的风  同样穿过了我  我站在塔顶  远处的海  开出蓝色的花朵  塔顶的寂寞  开出蓝色的花朵  我们是寂寞的孩子  寂寞的人世生出的孩子  寂寞的海生出的孩子  我们的寂寞是蓝色的  仿佛雪的归来  薄薄的阳光  给不了破败的城堡温暖  書屋后面的城堡  被谁丢弃了  坐在书屋里读书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2、朗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这类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活动重点  1、加强积累,提高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分组。把全班学生根据活动需要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教科书上提供的四个活动主
全国卷作文题摆脱关系型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 “嫁接”,推出了话题式材料作文这一新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同时又能从多个角度灵活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兼具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两者的优点。因此,这一命题形式颇受命题者青睐,但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审题的难度。从写作实际来看,不少考生倍感头疼,偏题、跑题的现象增多。要写好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诗言志”,“志”系指诗人要抒发的各种思想感情的总合。抒情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借助客观的、外在的景物来表达主观的、内在的情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景物除了有勾勒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调、象征品格等作用外,在古典诗歌审美范畴中,还往往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诗人通过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贯通交融,借助特定景物来暗示、传递、转载情感。在景、情关系
人教版语文八上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教材中也有许多涉及关于审美的知识和原理。在上完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我总在寻觅一种合适的途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并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一日轻倚教室外的栏杆,一幅秋日风景画跃入我的眼帘:遒劲的柿子树枝干,惹人情思的柿子,还有那苍翠的竹林,升起袅袅炊烟的土屋,遍地含金的野菊,更有那远处五彩斑斓的群山。我的创意便在此刻涌入脑海。  生活是这样的美,可是我们
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欲望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粉墨登场,那些曾经感动读者心灵的爱情故事已越来越乏人问津。中国作家似乎患上了集体性的燥狂症,他们只知道以亢奋难耐的莫名激情张扬欲望,用顾影自怜的病态心理耽溺肉体。舍此之外,便再也无力寻觅人性的真实。而这种文学潮流尽管被某些学者贴上了自由主义的启蒙标签,但一味沉浸在感官世界的经验表达,终究会丧失起码的价值追求。值得庆幸的是,《相爱的日子》并不属于这一类作品,
一篇佳作的诞生,语言出新是关键。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而且还是情愫的外化。“言为心声”,这是古人对语言生成过程极为精妙的概括。唐代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可见,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奔突,知识的储备,乃是语言出新的沃土。    一、在生活积累中出新    生活是语言的本源,从声音到文字,从文字到文章,无一不是生活内驱
我正在上《最后的玉米》一课,讲得津津有味,看样子,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个人搞小动作、开小差。我十分欣慰。正是春风得意时,“嗡——”窗外飞进一只小虫,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蜜蜂!”“不是蜜蜂,蜜蜂哪有这么大?”“是马蜂!”“马蜂会蛰人的。”“哇——”安静的教室变得乱哄哄……糟了,这个不速之客非把课堂搅成一锅粥不可。它一会儿飞上天花板,一会儿飞下来,一会儿飞到这同学头顶,一会儿飞到那个同学
纵观2006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试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使考生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