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么一条河,它的名字很美丽,叫“胭脂河”;也有这么一座桥,它是人工凿成的,但它的名字却偏偏叫“天生桥”。与一般的河、桥关系不同的是,它们并不是先有河再因为人们要过河而造桥,当然更不是因为有了桥而要有一条河。它们是同一时刻诞生,桥随河而生,河因桥而美。
这条河、这座桥就坐落在江苏省溧水县境内,离溧水县城约5公里。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自此,南京成了明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为了维持明王朝朝廷的庞大开支,政府向全国各地大量征收赋税和粮食,全国各地粮饷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南京。两浙地区(今苏南和浙北一带)是“鱼米之乡”,自然,这一带就成了明朝中央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当时,两浙地区到南京的漕运有两条路。朱元璋认为,“两浙赋税漕运京师,岁费浩繁。一自浙河至丹阳,舍舟登陆,转输甚劳;一自大江(长江)溯流而上,风涛之险,覆溺者多。”为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决定:“今欲自畿甸近地凿河流以通于浙,俾转输者不劳,商旅者获便。”
当时,苏南有三大水系:太湖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和固城湖所属的青弋江、水阳江水系。而太湖与固城湖、固城湖与石臼湖已经沟通,因此,只要沟通石臼湖与秦淮河,便能将整个江南水系沟通。而将石臼湖与秦淮河进行沟通的最佳连接点便是位于溧水县境内的洪蓝埠。洪蓝埠紧邻石臼湖,只要再向北开凿7.5公里长的运河,便可到达秦淮河上游的沙河口,进入水路可直达南京。但是,从洪蓝埠到沙河口,中间必须经过长5公里、高25~30米的胭脂岗。这胭脂岗由砂岩、砾岩和页岩组成,要让河水从这里穿过,让顽石为柔水让路,其实甚难。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这个浩大的开山凿河工程被正式列入明王朝的治国方略。朱元璋委派曾经负责南京明孝陵建造工程的李新到溧水“督视有司开凿胭脂河”。李新经过仔细观察和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了“焚石凿河”的开挖方案,组织周围三省六郡近40万名民工来开山凿河。
在现代人看来,这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的施工技术手段还十分落后、缺乏炸药和爆破技术的条件下,其艰难程度可以想像。工期紧迫,“失期,法皆斩”的利剑时刻悬在无辜的民工头上。面对石头山,人们在先除掉山体表层的泥土后,对裸露的石头采用“火焚之,水激之”的办法,即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再将已浸泡了桐油的麻绳嵌在石缝中,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热烧红后,再泼上冷水,使其热胀冷缩,自动裂开,民工们再用铁钎铁镐铁钻等工具沿石缝将岩石撬开,搬运移走。就这样,一把火一把火地烧,一钎一钻地开凿,再一镐一铲地刨,一筐一筐地运走,如此循环往复,日复一日,经过3年,到了1395年,才终于在一条山脊背上凿出了一条宽10多米、深30多米、长15华里的人工运河。正所谓“烧麻炼石,破块成河”。遥想当年,这是一幅多么悲壮激越而又活生生的“愚公移山”、移山造河的场面呵。据载,当时被炸开的石块中有许多是由小卵石凝成的大石块,最重的石块达10多吨重。
胭脂河凿通了,它南接太湖,北连秦淮河,使整个苏南水系实现了畅通。由于“焚石凿河”,使山岗上含有铁质的岩石被氧化,从而呈现出紫红色,犹如妇女用的胭脂,故人们将这段山岗称为胭脂岗,很自然地,人们又将这条人工开凿的河称为“胭脂河”。据溧水县志记载:“当年役死者万人”。至今,当地的老人们还在不断谈起那些陈年往事,乃至于有人说胭脂河两岸的岩石中已渗透进了成千上万民工的血,才变成了今天这样的“胭脂色”。
当年在开凿河道的时候,为了避免先开河、再造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所造成的浪费,民工们采用了“留出一段,两面开河,然后凿孔”的方法,“以巨石面留为桥,中凿石孔十余丈,以通舟楫”。即将石岗上两处地势最高、石质最硬的地方留下来,待河床成形之后,再将巨石凿通。就这样,使河道得以畅通,以便舟楫行驶,同时也自然地形成了两座桥梁,一为北桥,一为南桥。由于“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从此,一对“天生桥”就这样诞生了。或许正因桥身与河身是天然连体、不可分割的,人们就用“天生”二字来美誉它。
胭脂河上,当年曾有两块巨石凌空而起,横跨两岸峭壁之上,形成两座“天生桥”。到了明嘉靖七年(1528年),也许是先天的不足,桥体岩石层构造上存在着差别,也许是一次小小的地壳运动,致使南桥轰然崩塌,从此不复存在。因此,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天生桥是当时的北桥。桥身长达34米,宽9米,厚8.9米,桥面高程36米。明代溧水县令王弼在游天生桥后曾作诗一首:“千峰飞峙若龙门,乱石岩似虎蹲。”用以描述两岸的景色。
在经历了嘉靖七年的南桥崩塌之后,到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于洪水泛滥,胭脂河两岸岩石坍塌,造成河道大面积淤塞,航运被迫中断。时隔十年,明王朝组织今日之江苏高淳、江宁以及安徽当涂的三地百姓清理河淤,疏浚河道。然而好景不长,河道不久再次淤塞。胭脂河沉睡了,这一睡,时间竟达300多年。
1966年冬始,历经五个春秋,以城市下放知青为主要劳动者,胭脂河重又疏浚。
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胭脂河·天生桥”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人们发现,天生桥因为长期超负荷地担当着地方交通重任,不少机动车辆在桥身上辗过,给桥的安全带来了隐患。为防止桥梁崩溃的遗憾再次发生,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目前,天生桥表面因后期交通需要而加上去的水泥负载已被全部清除,据工作人员讲,桥表面被清除的水泥达30多吨重。另外,溧水县政府又在离天生桥较远的地方,重新辟了一条过河路线。经结构专家鉴定,天生桥的石质构造为“X型”的,除非发生大的地震,突发性崩裂,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断裂的。
今天,若乘船从南京夫子庙起程,沿秦淮河舟行约50公里后,由黄泥土构成的河岸在渐渐隐退,而由岩石构成的河岸在渐渐呈现,河床渐渐变窄,河面渐渐变蓝,河岸渐渐变高。这就是秦淮河的源头—胭脂河到了。河岸两壁如峡谷,绝壁陡峭,刀削斧砍,赤石、朱砂、红土,交织叠映,宛如一个色彩斑斓的胭脂世界。前方,两岸的峭壁之上横卧一道石梁,石梁下有一长方形的桥孔,桥孔侧面的石壁上,书有“天生桥”三个嫣红大字。过了天生桥,便可以到达石臼湖、固城湖、太湖。
焚石凿河、河上留桥,每当人们来到胭脂河边,身处天生桥上,无不由衷地感叹人间创造的奇迹。
(题图:天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