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鳌立极”与古代“土木建筑”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japa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记载女娲功绩的《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之语,过去人们在诠释“女娲神话”时,把这句话诠释为“砍断巨鳌的腿,支撑起倾覆的天顶”,如果这里所说的“天”是指浩渺无边、空旷无际的“太空蓝天”的话,它怎么会倾覆、破漏呢?假如果然是“至高无上”的“蓝天之顶”倾覆、破漏,世界上哪里有大如太空的巨鳌、状比天高的鳌足把它支撑起来呢?可见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的错误解释。
  其实,“断鳌足以立四极”乃是运用“联想”和“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女娲一项伟大的“土木建筑”技术发明的特殊表述。要理解其真实意义,需要从远古人类的居住情况说起。
  
  一、远古人类穴居野处
  
  据《始学篇》载:“上古皆穴处”;又《古史考》载:“上古之时,人吮露精,食草木食,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可见当时原始人类的生存情况十分困苦、艰难。
  什么是“穴居野处”?据《说文解字》:“穴,土室也。” 即在地面上挖掘的供人居住的土室,又:“室,实也。从山、从至。至,所止也。”意指“地穴”是人们停止活动,专供栖息、休眠的地方。又据《说文解字义解》:“‘土室’也者,土屋也,复于地也。”“凿地曰‘穴’。”可见“穴”是指在地面挖掘土坑,搭架篷顶而成的“土屋”。人类在寒冷的冬、春两季,藏身于山间“窑洞”或丘陵“地穴”之中;到了炎热的夏、秋两季,则营巢于树林、灌木之间,依靠采摘草木果实,猎取野兽、动物或打捞水中的鱼类生物充饥,以维持生命的需要。这就是《始学篇》所说“穴居野处”的本义。
  由于“旧石器”时代还没有发明“铁器”工具,人们受劳动工具局限,无法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岩洞,所以生活在“岩石”山区的“母系部族”成员,只能在靠近河流或泉水的地方寻觅天然石洞或山体突出的“岩棚”,在周围垒起“石墙”,搭建篷顶以遮蔽风雨,栖身居住。这种情况,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石器”时期的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得到了证明。
  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期,人们开始从高山走向丘陵.他们在边山丘陵地带靠近河流的台地上,或利用“石器”工具在土崖上开凿“窑洞”,或在地面上挖掘地穴,在上面用树枝、木棍交叉札成支架,再用草叶、泥土等遮蔽复盖地穴之顶,只留一个洞口,以供出入。为了防止雨水流人,门口都筑有一道土垒的“门槛”,这大概也是女娲“积灰止水”发明的产物。这些地穴之顶一般呈“尖锥状”或“坟堆状”。由于工具的局限,人们无法砍伐过分粗大的树木,所以地穴的直径一般在5—6米左右。由于冬季还要在穴内设置取暖和加工食品用的“火坑”,所以地穴内无法容纳人口较多的家族成员居住。也无法在里面召集较多的家族成员聚会议事。
  由于平时“窑洞”、“地穴”中阴冷、潮湿,它们的黄土“洞顶”和泥草篷顶在风雨、中容易遭受“天顶”破漏、塌陷的危险,人类儿女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发明了用煅烧石灰、修补漏洞的“炼石补天”技术;同时,如何为人类儿女营造更为舒适、安全的居住、生存之所,也就成为摆在“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女娲”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这一崇高使命的感召和驱使下,负有保护部族儿女生命安全责任的女娲,经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认真观察,从生活在黄土高原“内陆湖泊”中的“海鳌”用四只巨腿支撑起巨大身体的现象得到启发,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发明了“断鳌立极”的土木建筑方法。
  
  二、高原湖泊巨鳌留迹
  
  或者有人要问:女娲的主要活动舞台既然是在黄土高原山西,那里到处是干旱无水的高山和丘陵,她怎么能够看到海里的巨鳌呢?
  其实,山西虽然地处黄土高原,但是在地球亿万斯年的发育、演变过程中,它也经历过几次“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根据有关地质、地理资料的记录和表述:在10亿多年前的“中元古代”至“晚震旦世”,山西地处地势高突的“华北古陆”;进入“早寒武世”以后,直至“中奥陶世”的几亿年当中,整个“华北古陆”都沉降为“华北陆表海”;到了“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随着西北地区“塔里木古陆”和“柴达木古陆”的整体抬升,“华北陆表海”也抬升为“华北准平原”;到了“晚石炭世”,“华北准平原”再度沉降为“华北浅滨海”;到了“早二叠世茅口期”,又逐渐抬升为“华北盆地”;进入“早侏罗世”以后,再度抬升为“华北高地”。现在,如果考察山西吕梁山、系舟山、霍山等地区的地形、地貌,就能够发现:在它们高耸的山腰以上,仍然存在着一道道水平状态的“水文线”痕迹;山坡以下的丘陵地带仍然有古代沧海、桑田变化遗留的“卵石层”存在,这些都是上述“沧桑巨变”留下的确凿证据。
  在“晚第三纪”时期,大概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华北板块”冲击的的作用,山西西部和中部都发生了南北向的地层断裂,分别出现了“秦晋地堑”和狭长的“汾渭地堑”,以后“秦晋地堑”成为“串珠状”的高原湖泊,“汾渭地堑”则成为“古汾渭湖”。它们的存在也就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至“尧、舜、禹”时期“冀州”地区不断发生“洪水滔天”灾难的渊薮。关于当时山西晋中和临汾盆地的情况,据《中国古地理图集》“中国新生代的古地理·早更新世古地理”一节介绍:
  “……山西中部为汾河地堑,发育一系列断陷盆地。自北而南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和运城等断陷盆地。第三纪晚期,这一系列狭长的盆地已。具雏形,第四纪初,汾河地堑随北北东向断裂继续裂开,盆地继续下沉,接受一套河湖砂砾、泥沉积组合。厚80-100米,局部地区可能大于100米。”(《中国古地理图集》—中国地质料学院地质研究所、武汉地质学院编。地图出版社1985,6月版)
  在山西的古代地形图上也可以看出:从晋中盆地、临汾盆地,直到万荣县汾河汇入黄河处,是两大片明显低洼的地形。由于有汾河之水和洪水时期阻滞横流的黄河之水不断流灌注入,这就在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分别形成“晋阳湖”和“平阳湖”两个“高原内陆湖泊”。山西民间长期流传着大禹治水“凿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说法,以及在距今六七万年左右的襄汾县“丁村人”遗址发掘出来的众多鱼、蚌等水生动物化石;驼鸟、大角鹿、杨氏水牛、披毛犀、古菱齿象、纳玛象等多种亚热带野生动物化石等等,就是古代晋中盆地、临汾盆地曾经是“高原内陆湖泊”的生动史证。
  所以,在这样的地质、地理环境中存在过“巨鳌”等水生动物,实属自然平常,女娲从“高原湖泊”中看到“巨鳌”并受到启发,产生出伐断树木、竖立木柱,搭架棚顶的联想,也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毫不奇怪的事情。
  
  三、支柱架梁创立“大庭”
  
  据《说文解字》:“鳌,海中大鳖也。从黾鳌声。”又《一切经音义》:“鳌:海中大龟也。力负蓬(莱)、瀛 (州)、(方)壶三山。”又据《论衡》:“鳌:古之大兽也。”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海鳌”是一种身体和力量都非常巨大的“爬行纲”“龟鳖目”水陆两栖动物。由于几千年来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这种巨型“海鳌”或者已经潜藏深海,远避人类;或者已经从地球上销声灭迹。不过,现存与之同类的还—有“棱皮龟”、“玳瑁”等等,前者的身体长达两米有余,是现存龟鳖类中最大的一种;后者“1.5米左右。由此可以想象其同类“海鳌”的身体一定也非同小可。长期以来,人们对?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解释是“女娲砍断海鳌酌巨腿,支撑起倒塌下来的天顶”,从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就可以知道:在古人的心目中,海鳌有身体是多么巨大!
  又据《说文解字义解》:“极:栋也。从木,亟声。《后汉书,蔡茂传》:‘梦坐大殿极上。’注云:‘极,殿梁也。’《一切经音义》:‘檩,正言栋,亦言梁,或言极。’《三辅闲名》:‘栋为极。’”指房屋最高处的横梁——“脊梁”。从以上解释,可知《淮南子》所说的“断鳌足以立四极”,乃是指女娲发明了“梁架结构”,即:砍伐树木,埋设支,架立横梁,在上面搭载巨大的屋顶。根据“仰韶文化”房屋遗址的“复原图”示:当时的方形或圆形房屋中央树立有四至六根高柱,在高柱顶端支架横梁,以支撑屋顶;在房屋底部的地穴周围也等距离地埋设有一根根木柱,木柱之间也用“横梁”连接,使得房屋的跨度和面积得到了扩大和延伸。这种结构的出现,结束了以前“木柱斜支”、“有柱无梁”的建筑历史,使得中国古代房屋建筑技术进入了“立柱架梁”的全新发展时期。从此,人们的住所开始从山间和丘陵阴暗、潮湿的洞穴,转移到开阔、明亮的大地之上。中华民族祖先的生存、居住空间发生了一个本质性的变化和飞跃。
  前几年,考古工作者在“娲皇陵”所在地——山西洪洞县侯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屋”建筑遗址,这些遗址除在房屋四角有埋竖“碗口”粗细木柱所留下的圆孔以外,还抹有厚度大约0.5—1厘米左右的“白灰地面”。这一遗址可能是当时部族成员聚会的场所。也是女娲部族运用“断鳌立极”方法所创建的原始房屋遗迹。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女娲部族用什么样的工具来伐断树木呢?应该是用“石器”。在距离洪洞侯村约100公里、距今几万年前的襄汾县“丁村遗址”发现的“旧石器”当中,已经有“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等多种石器;在侯村田野中发现的“新石器”当中,更有不少经过磨制、刃面比较锋利的石器;可见当时“女娲部族”的成员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刃面锋利的石器,来达到砍伐直径不是很粗的树木的目的。
  据《帝王世纪》记载:“女娲氏殁,大庭氏王有天下。”(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3页)又据《说文解字》:“庭者,宫中也,庭室也。”可见当时女娲氏所创造、发明的“断鳌立极”即“立柱架梁”的建筑技术,在她以后的“大庭氏”时期已经得到了推广和使用;黄帝时,又把它确立为“上栋下宇”的建筑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社会的“明堂”建筑制度。女娲的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为中国古代“梁架结构”的“土木建筑”方法,奠定了长期、牢固的传统和基础。它与西方世界所用的“砖石建筑”相区别,成为东方建筑的一大特色。
其他文献
连杆螺栓拧紧力矩过大引起捣缸麦收期间,一台联合收割机发生捣缸事故后,进厂修理.由于三夏麦收时间紧,用机心切,驾驶员主动参加修理。在安装过程中,驾驶员背着修理工就把连杆螺母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文简单介绍了膜结构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并介绍了张拉膜结构的整个设计过程,包括形态分析、荷载分析和裁剪分析三个设计阶段。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membra
结合设计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介绍了对管线进行阴极保护工程中,因绝缘层或金属结构等原因造成阴极保护电流流动而导致管道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导致管线受损的问题,提出了解决
目前,我国近70%的家庭都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但是与此同时,建筑消耗了50%的水资源、原材料;造成了50%的空气和水污染、48%的固体废弃物;迄今为止,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 At p
0—3岁的婴幼儿,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这一阶段孩子的肌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为了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布置一个环保舒适的室内环境至关重要。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误解了环保舒适的概念,过分讲究儿童房的奢华装修,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刻意在儿童房内放置过多的玩具和花草,殊不知这样反而可能害了孩子。其实,真正的环保舒适是指室内没有空气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和噪音污染。  ONE空气质量达标了吗?   
对市政管线综合规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合理安排三种典型断面的城市道路各地下管线的管位;将所有电讯管线及有线电视管线做成小管沟;合理控制各管线的标高、管距。 They put
一度大红的官场小说逐渐式微,只是因为作者的想象力跟不上一日千里的现实吗?官场,有太多的猫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不可言说的秘密,不可触碰的禁区,直到1998年,湖南作家王跃文50万字的长篇小说《国画》出版,才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但近年来,在中央大力反腐的大背景下,官场小说的前景却似乎变得有点暗淡不清了。2013年9月,《人民日报》发文:“近几年流行的官场小说、宫斗剧……一个共同主题是权谋:
儒家对于快乐,向来深具信心。孔子过着简朴生活,但是“乐亦在其中矣”;他的学生颜回生活穷困,但是“不改其乐”。关于快乐,孟子提出更多描述,我们略加察考,就能发现一个特色:他会同时注意“乐”与“忧”。  孟子常称,君子有三种快乐是超过“称王天下”的,这话值得认真倾听。这三乐是: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所说的有道理吗?  父母都健康,兄弟都无灾无难。
悬在半空的垃圾填埋场    我们处于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在城市光鲜的外表下,很少有人注意到,热衷于消费的人们每天产生大量的垃圾。这些被丢弃的废物被送到哪里去了?在我国,垃圾处理方法以填埋为主。  以厦门为例,根据《厦门晚报》的报道,厦门东孚垃圾填埋场1997年建成时,设计总库容为215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规模为500吨,当第一车垃圾倒进填埋库区时,它只有30米高。而到去年,这座垃圾山高度已到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