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换届选举的特点更多地表现为高度集中,而此次换届显得开放、民主、稳妥有序
“落子频密,却波澜不惊”,这是海外媒体用以形容中国此次地方党委换届的词汇。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14个省份完成了党委换届,其余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换届工作,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这意味着,变化将集中在全国两会结束之后的100多天内。
開始于2006年下半年的此次地方党委换届规模宏大,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所涉干部数量巨大。加上中共十七大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因此更受到国内外媒体瞩目。
尤为重要的背景是,当下中国正在实践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升级转型,舆论分析,此轮地方换届关乎中国发展的大局。
这次换届考察调整和实行新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采用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筛选、考核、评价,从而鲜明地确立了今后用人标准和用人导向。
“能否拥护和贯彻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理念和举措,是此次换届中选拔干部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
此前14个省份换届中的新特点,必然会在未来17个省区市党委的换届中得到彰显。
“4、5、6”梯次
“年轻化”成为此次换届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湖南省14个市州党委换届后,常委平均年龄为48岁,比换届前降低2.3岁。辽宁省94个县(市、区)党委换届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3岁,比换届前下降了1.1岁。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的一篇文章分析说,这次党委换届选举,在干部年轻化方面达到了省级党委班子中50岁以下的要有3名,45岁左右的要有1名的要求,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比较罕见的做法。“体现了党中央通过干部梯队建设增加领导层活力的决心和能力。”
这篇文章还分析说,此次换届通过规范任职年龄,“预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将成为一种常态”。文章说,省委书记、副书记(政府正职)为65岁,纪委书记为63岁,其他为60岁。在提名上述三类任职人员时,如果年龄分别已经是63、61、58岁,则一般不列入提拔行列,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推行解决了年龄限制问题。
变化还不止于此。据报道,2006年11月,陕西107个县市区党委换届完成,副书记减少了189名;12月,甘肃省86个县市区党委经过换届和陆续调整,副书记人数减少242名。“减副”成为本次换届的一个亮点,除少数民族地区外,新一届党委班子普遍形成了“一正两副”的模式。
王伟还说,他注意到此次换届中干部尤其是省级干部之间的调动比往次调整要大。一方面是地区之间的调动,“过去省委书记、省长相当多是本地的,这次换届新上来的领导外地的比较多。同时,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调动也明显,这对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有好处。”
还有一个趋势是中央和地方的互动。“一个完善的干部应该既有中央工作经验也有地方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而且这对处理好中央地方关系也有益。”
强力针砭“换届病”
“从已经进行的各地方换届选举来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知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的换届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谐之音,一些官员还有患上“换届病”的状况。
有专家将“换届病”形象地概括为五方面:钻营——四处活动,以谋一个更高更好的职位;颓废——自视年龄已大,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失去工作干劲;泄气——自觉政绩平平、提拔无望,情绪低落,工作态度消极;偷懒——自感工作是“干给领导看的”,认为现任领导倘若换届调走,自己工作再努力也无人能看到,等待观望;要挟——少数干部在“最后一班车”到站时,拿个人利益与组织讲条件、谈交易,甚而要挟组织。
与此相应的是力度空前的严肃查处。中共中央组织部1月31日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共查处换届期间的违规违纪案件121起,处理有关责任人192人,纠正了对613人的违规任用规定。
“以往换届中没有查处过数量如此众多的案件。”王伟说,“反腐败是此次换届的一个特点。一个官员如果自己有污点,那么他上任之后很可能也会对腐败网开一面,危害非常大。”
为防止官员“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中央下了一番大功夫。自去年8月以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联合派出督查组,对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各级组织部门还建立以“12380”举报电话为核心,网络、传媒、常规等多种渠道相互支撑的监督举报体系,专门受理换届期间关于选人用人违规违纪问题的举报。
2006年底,原任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书记的马志鹏、原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的臧献甫、原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纪委常委的沈德咏分别出任北京、天津、上海三直辖市纪委书记,多个省区纪委书记异地任职,这也被视为彰显了中央反腐决心之举。
专家预测,中央对省级纪委书记的这轮调整将随着省级党委换届的推进而继续。
以干部制度改革促政治体制改革
在王伟看来,不论是年龄划线、一正两副基本模式的形成,还是官员调动,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处理,而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之举,“各个方面都在走向规范化”。
虽说总体上“波澜不惊”,但由于牵涉面极广,对于每个官员个体来说换届的气氛仍然浓厚。
叶笃初认为,地方人员调整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充实到下一层乃至基层,另外则是充实到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后者正是目前建设和谐社会所急需的。具体而言,一些省级的人员可以充实到市县乡(镇)中工作,加强基层的力量。
有分析人士认为,干部制度改革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并且最有可能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突破口。
2006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在出席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时强调:要以抓好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以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党代会代表选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叶笃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此次换届中,他以一个普通党员身份参与活动,最大的感受是民主的气氛大大增强。“大致比较一下,过去换届选举的特点,更多地表现为高度集中,而此次换届给我的感觉是开放、民主、稳妥有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史卫民注意到,此次换届加大了公示力度,要求所有的地方党委换届都必须实行公示。
许多扩大民主之举也在受到广泛关注,如对新领导班子人选进行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对现任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适当扩大会议推荐范围,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等等。
至于“稳妥有序”,叶笃初有很深的感受。他说,90年代的时候,想要一个省长退下来是很费劲的一件事,往往还要作好当个什么会长、董事长之类的安排,周围的人也会有许多议论和猜测。而现在,领导干部年龄大了自动下来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
“稳妥有序”的背后是一系列法规的支撑。十六大修改了党章,中央于2004年密集出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5 1”文件,还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文件。
观察者说,如此之多的党内法规作支撑和保障,这是历次换届不曾有过的,使此次换届向制度化进程迈进了—大步。
叶笃初认为,换届选举的新气象、新形象已然出现。“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有了重大的实质性的进展,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他认为,在十七大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进展将会显示出深远的社会意义。“可以肯定地说,民主权利、民权保障,尤其是解决关系人民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将成为党和政府的持续努力的第一位的大事。”
王伟认为,今年将要举行的17个省份的换届工作仍将延续以上特点,“原则和模式应该是一致的”。
“落子频密,却波澜不惊”,这是海外媒体用以形容中国此次地方党委换届的词汇。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14个省份完成了党委换届,其余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换届工作,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这意味着,变化将集中在全国两会结束之后的100多天内。
開始于2006年下半年的此次地方党委换届规模宏大,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所涉干部数量巨大。加上中共十七大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因此更受到国内外媒体瞩目。
尤为重要的背景是,当下中国正在实践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升级转型,舆论分析,此轮地方换届关乎中国发展的大局。
这次换届考察调整和实行新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采用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筛选、考核、评价,从而鲜明地确立了今后用人标准和用人导向。
“能否拥护和贯彻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理念和举措,是此次换届中选拔干部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
此前14个省份换届中的新特点,必然会在未来17个省区市党委的换届中得到彰显。
“4、5、6”梯次
“年轻化”成为此次换届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湖南省14个市州党委换届后,常委平均年龄为48岁,比换届前降低2.3岁。辽宁省94个县(市、区)党委换届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3岁,比换届前下降了1.1岁。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的一篇文章分析说,这次党委换届选举,在干部年轻化方面达到了省级党委班子中50岁以下的要有3名,45岁左右的要有1名的要求,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比较罕见的做法。“体现了党中央通过干部梯队建设增加领导层活力的决心和能力。”
这篇文章还分析说,此次换届通过规范任职年龄,“预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将成为一种常态”。文章说,省委书记、副书记(政府正职)为65岁,纪委书记为63岁,其他为60岁。在提名上述三类任职人员时,如果年龄分别已经是63、61、58岁,则一般不列入提拔行列,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推行解决了年龄限制问题。
变化还不止于此。据报道,2006年11月,陕西107个县市区党委换届完成,副书记减少了189名;12月,甘肃省86个县市区党委经过换届和陆续调整,副书记人数减少242名。“减副”成为本次换届的一个亮点,除少数民族地区外,新一届党委班子普遍形成了“一正两副”的模式。
王伟还说,他注意到此次换届中干部尤其是省级干部之间的调动比往次调整要大。一方面是地区之间的调动,“过去省委书记、省长相当多是本地的,这次换届新上来的领导外地的比较多。同时,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调动也明显,这对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有好处。”
还有一个趋势是中央和地方的互动。“一个完善的干部应该既有中央工作经验也有地方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而且这对处理好中央地方关系也有益。”
强力针砭“换届病”
“从已经进行的各地方换届选举来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知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的换届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谐之音,一些官员还有患上“换届病”的状况。
有专家将“换届病”形象地概括为五方面:钻营——四处活动,以谋一个更高更好的职位;颓废——自视年龄已大,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失去工作干劲;泄气——自觉政绩平平、提拔无望,情绪低落,工作态度消极;偷懒——自感工作是“干给领导看的”,认为现任领导倘若换届调走,自己工作再努力也无人能看到,等待观望;要挟——少数干部在“最后一班车”到站时,拿个人利益与组织讲条件、谈交易,甚而要挟组织。
与此相应的是力度空前的严肃查处。中共中央组织部1月31日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共查处换届期间的违规违纪案件121起,处理有关责任人192人,纠正了对613人的违规任用规定。
“以往换届中没有查处过数量如此众多的案件。”王伟说,“反腐败是此次换届的一个特点。一个官员如果自己有污点,那么他上任之后很可能也会对腐败网开一面,危害非常大。”
为防止官员“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中央下了一番大功夫。自去年8月以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联合派出督查组,对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各级组织部门还建立以“12380”举报电话为核心,网络、传媒、常规等多种渠道相互支撑的监督举报体系,专门受理换届期间关于选人用人违规违纪问题的举报。
2006年底,原任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书记的马志鹏、原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的臧献甫、原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纪委常委的沈德咏分别出任北京、天津、上海三直辖市纪委书记,多个省区纪委书记异地任职,这也被视为彰显了中央反腐决心之举。
专家预测,中央对省级纪委书记的这轮调整将随着省级党委换届的推进而继续。
以干部制度改革促政治体制改革
在王伟看来,不论是年龄划线、一正两副基本模式的形成,还是官员调动,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处理,而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之举,“各个方面都在走向规范化”。
虽说总体上“波澜不惊”,但由于牵涉面极广,对于每个官员个体来说换届的气氛仍然浓厚。
叶笃初认为,地方人员调整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充实到下一层乃至基层,另外则是充实到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后者正是目前建设和谐社会所急需的。具体而言,一些省级的人员可以充实到市县乡(镇)中工作,加强基层的力量。
有分析人士认为,干部制度改革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并且最有可能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突破口。
2006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在出席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时强调:要以抓好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以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党代会代表选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叶笃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此次换届中,他以一个普通党员身份参与活动,最大的感受是民主的气氛大大增强。“大致比较一下,过去换届选举的特点,更多地表现为高度集中,而此次换届给我的感觉是开放、民主、稳妥有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史卫民注意到,此次换届加大了公示力度,要求所有的地方党委换届都必须实行公示。
许多扩大民主之举也在受到广泛关注,如对新领导班子人选进行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对现任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适当扩大会议推荐范围,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等等。
至于“稳妥有序”,叶笃初有很深的感受。他说,90年代的时候,想要一个省长退下来是很费劲的一件事,往往还要作好当个什么会长、董事长之类的安排,周围的人也会有许多议论和猜测。而现在,领导干部年龄大了自动下来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
“稳妥有序”的背后是一系列法规的支撑。十六大修改了党章,中央于2004年密集出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5 1”文件,还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文件。
观察者说,如此之多的党内法规作支撑和保障,这是历次换届不曾有过的,使此次换届向制度化进程迈进了—大步。
叶笃初认为,换届选举的新气象、新形象已然出现。“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有了重大的实质性的进展,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他认为,在十七大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进展将会显示出深远的社会意义。“可以肯定地说,民主权利、民权保障,尤其是解决关系人民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将成为党和政府的持续努力的第一位的大事。”
王伟认为,今年将要举行的17个省份的换届工作仍将延续以上特点,“原则和模式应该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