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吃饭问题最大
“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如是说。
网上有段子称,老外发现,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好工作叫铁饭碗,传统分配制度叫吃大锅饭;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老夫少妻叫老牛啃嫩草;受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心理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任务不足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爱管闲事是吃饱了撑的,追究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骗熟人叫吃熟,窝在父母家叫啃老;还有通吃、吃回扣、吃夜草、吃窝边草、吃里扒外等等,特别是彼此见了面总要互问“您吃了吗”,堪称“国问”。
倒也是,衣、食、住、行生活四要素,论重要,食居首,民以食为天。赵恒《劝学》把书本和各种物质享受联系起来,首推“千锺粟”,而后是“黄金屋”、“车马多”、“颜如玉”等。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吃饱肚子,“年年有余”,是小民理想的幸福生活,国以民为本,本固邦宁,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也就成了历代皇朝的政治任务。天子每年正月都要亲临藉田,扶耒耜往还三度,称“三推”,以此表示国家对农耕的重视。历史表明,哪个朝代、哪个时段吃饭问题解决得好,社会就稳定繁荣,反之则饥民造反,社会动荡,直至政权覆灭,江山易主!现代革命史上,也曾以“反饥饿”号召人。熟读历史的毛泽东,早年径直提出了世界上“吃饭问题最大”的不易之论。
儒家经典《礼记》对五十以上老年人的饮食有明确规定,虽近乎乌托邦,亦可见传统道德对老人饮食的重视。《吕氏春秋》详述“养老”的“五道”中,养体、养口皆和饮食相关。宣扬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里,鹿乳奉亲、百里负米、拾葚异器、行佣供母、哭竹生笋、卧冰求鲤、乳姑不怠等都和吃相关,以饮食奉老现孝道。
吃饭兹事体大,关乎民安国泰,故《礼记》对灾年天子的衣食行都有限制性规定:“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姑称“与民同忧”吧。
古代农本社会,有作为的帝王都特别重视百姓吃饭问题。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面对危害谷物的蝗虫怒不可遏,声讨之余,竟不顾臣下反对,毅然将蝗虫吞进腹中,以显示他对百姓吃饭问题的关注度。李皇帝的“吞蝗移灾”影响深远,宋代,程堂知双流县,有蝗食苗,堂曰:“吏奉天子命以抚民,吏无状,蝗当食吏五脏,无害民食。”遂吞之。
地方官理政,首要的是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唐朝皇族李岘做地方官,注重劝课农桑,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贵,百姓有谣曰:“欲粟贱,追李岘。”这让人会自然想到中国改革初期传为佳话的“要吃米,找万里”的民谚。
说到食,有两部《食经》不能不提。一部传为北魏崔浩所著。史籍称,崔浩诸母诸姑等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祭祀,常亲自烹调。后崔母为备忘计,“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崔浩乃“故序遗文,垂示来世”。所谓崔浩《食经》,实是崔母卢氏“口授而成”。其内容以介绍饮食酿造、食物烹调和祭祀品制作为主,称其为“食疗本草”,缺乏根据。
另一部是唐代宰相段文昌所编凡五十卷,主要记载段府女厨师技艺。因段曾受封邹公,世人因称此书为《邹平郡公食宪章》,书已失传。
比两部《食经》有价值的是《救荒本草》,明太祖五子周王朱橚编写。这是一部专讲地方植物及其食用性的植物志,旨在救荒。全书分类记载植物凡四百一十四种,分别配图。李濂《〈救荒本草〉序》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难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朱橚身为皇子,能撰助益民生专著,委实难得。
刘向《说苑》: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大臣反对,认为吴正好乘机灭越,吴王不听,遂与籴。三年后,吴亦饥,请籴于越,越王不与而攻之,遂破吴。这段记载揭示了吴国灭亡的原因,一是勾践阴鸷,乘人之危,恩将仇报;二是吴国粮食歉收。无农不稳,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最大问题,而今,除了吃饱,吃安全,还要吃得公平。而最不宜吃的则是“言”,食言而肥,官之大忌!失信于民,国之大患!
荣获普利策奖的《饥饿的苏丹》:饥饿而无力的小女孩和秃鹫,那幅记录苏丹大饥荒的经典影像,生动形象地说明,当今世界,吃饭问题依然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大问题。
二、吃出炎凉世态及其他
孔子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似乎有点“精神至上”。孟子认为对担当大任者的考验,有一项是饿其体肤。吃饭曾经困扰过多少英雄,人情世态尽在其中。世态炎凉,古今皆然。书生遭际,感慨尤深。史乘录之,为典为箴。
孔子陈蔡断粮,留下了“颜回攫食”的典故,和“目犹不可信”的慨叹。而箪食瓢饮的贫困生活则大大缩短了颜回的生命。
苏秦出游求官,铩羽而归,嫂不为炊。嫂居然不给做饭,使苏秦大受刺激!乃发愤苦读,终佩六国相印。及衣锦还乡,嫂等不敢抬头看他,俯伏在地,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问嫂前倨后恭的原因,嫂直言:“见季子位高而金多也。”
替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韩信,当初混得很惨,以致不得不连续多日向洗衣物的老奶奶蹭饭。
刘邦本人游手好闲,死皮赖脸在嫂家蹭饭,逼得嫂敲锅铲以逐客。嫂这一驱逐无赖的标志动作,竟为儿子刘信换来“羹颉侯”这样一个古怪的爵位。你娘当年用敲锅响驱逐我,现在就给你戴一顶“敲吃饭锅侯”的帽子,此可谓流氓政治的创新。
据清代姚之■撰《元明事类钞》卷三十五记载:乞讨度日的朱元璋,连续几天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幸见一柿树结满果实,得以果腹。后来,朱元璋阔了,以红色战袍披树,封之为“凌霜侯”。
历代书生求学,吃苦故事多多。相传唐王播少年孤贫﹐客居扬州寺院,随僧斋食。僧故意斋后敲钟,致王播就食扑空,因题诗而去。二十多年后,他以宰相出镇淮南节度使,重游旧地,特意去看旧居。寺里住持下令把王播当年题在墙上的诗句用碧纱罩起来。王播抚今追昔,不胜感慨,遂题诗两首,其一曰:“上堂未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饭后钟”和“碧纱笼”的典故,道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碧纱笼轶事,除了王播,还有唐代段文昌、宋代吕蒙正等版本,情节大同小异,主人公都是早年贫苦后来显贵高居相位的。
南朝梁朱詹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饥寒犹不废业,卒成学士,步入仕途。
范仲淹读书时,煮米成浓粥一钵,凉而凝为块状,切割为四块,早晚各取二,就着数十茎葱蒜吃。
寒窗夜读为功名,苦尽甘来现心性。元宵夜,宰相宋郊在书房研读《周易》,其弟大学士宋祁却吃喝玩乐,通宵达旦。翌日,宋郊责备弟:你现在如此穷奢极欲,难道忘了那年元宵节,我们在州学吃腌菜的情景?宋祁反问:我们当年吃腌菜煮饭,是为了什么?兄长提醒弟弟,不要贪图享受,不要忘记读书人本色。宋祁认为当初吃苦,正是为了今天的“好日子”。作为高级“公务员”,依据制度享受优渥待遇,无可非议,但如果挡不住诱惑,醉心享乐,钻钱眼,纵大欲,那就背离圣教,势必自毁。
明福建盐运司同知屠本畯曾说:“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身以当枕席,愁及以当鼓吹。”书当饮食,凸出爱书精神罢了;倘较真说,书本真的不能当饭吃。
《世说新语》有一则与学习有关的吃饭故事:有客到陈寔家,陈寔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自己和客人清谈。元方兄弟去偷听大人清谈,误了做饭,焖米饭变成一锅粥。兄弟俩如实禀报。经考问,哥俩居然将大人谈话一句也没有漏记。陈寔便说:“既然这样,吃粥味道也蛮好,何必一定要干饭呢!”陈寔看重并勉励儿子的好学。
因吃而见孝心。陆绩怀橘,孔融让梨,流传甚广,不必赘述。
后汉陆续为掾吏,受楚王谋反案牵连,关在洛阳狱。母自吴来探视,无缘见续,但作食馈之。续对食悲泣不自胜。问其故,续曰:“母来不得相见,是以悲耳!”问何以知之,续曰:“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是以知之。”陆续对饭伤怀,孝子心感动上司,因得赦还。
晋陈遗,母喜食釜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后遭遇战事,郡守紧急出征。陈遗顾不得回家,便背起积攒的数斗焦饭出发。官军战败,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唯有陈遗以焦饭充饥而存活,是孝心救了陈遗一命。
萧梁任昉,父临终前想吃槟榔,剖了百许只都是坏的,任昉十分遗憾,一辈子不再吃槟榔。
明江山人何伦,事亲至孝。一日盗入室,觉之不呼。(盗)将取釜,乃语曰:“请留釜,备吾晨炊,以食吾母。”盗愧,尽还所盗。孝心感动盗贼,盗亦有道。
《新唐书·孝友传序》:“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谓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间以父母疾,多刲股肉而进。”割股疗亲,古以为孝行,且有书本根据;实则愚孝,毫无科学道理!
戏剧中包公“嫂娘”,其实杜撰。理学家陆九渊确是吃长嫂乳长大,他出生时,父因子多,打算送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子,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子给别人哺乳。缘此,陆九渊始终事兄嫂如父母。
隋末徐世勣与单雄信友善,誓同生死。单雄信反唐战败被俘,身在唐营的徐世勣甘愿拿出全部官爵赎救之,李世民不许。徐世勣涕泣,割股肉以啖雄信,曰:“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不负昔誓也!”当初誓同生死,今日割股践誓!其行足以让用撒谎充誓言者无地自容。
乌重胤,唐名将、使相。从低阶升上来的乌重胤能和士卒共患难,性谦和,不居功,人皆乐为其效力。乌去世,有二十余名将士割下大腿肉来悼念。情同骨肉,此之谓欤。
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公干,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典故。
张翰思故乡,钱昆欲美味。进士出身的钱昆为朝官,性嗜蟹,尝求补外职,曰:“但得有蟹,无通判处,足慰素愿也。”宋州设通判,以监视知州,故有此语。
而苏轼,则是创制佳肴的首席美食家,一个“东坡肉”就有三地争抢版权。徐州言称为首创地,初名“回赠肉”。另有黄州版和杭州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则显示了东坡对宦海浮沉的达观。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钟鸣鼎食”的豪奢摆谱,远非平民所能想象。就是将军王敦,亦因无知而出丑。王敦尚舞阳公主,对公主府卫生间的高档玩意一无所知,竟将供塞鼻的干枣、洗手的澡豆当做食品,放进金水盆里喝了下去。王驸马厕所“进餐”,让婢女笑得抱着肚子直揉。可见高端奢靡和土包子之间的惊人差距。
吃什么,不吃什么,如何取舍,人品自现。太原闵仲叔,世称节士,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屠者或不肯与。安邑令闻,敕吏常给焉。仲叔知原委,不愿以口腹累安邑令,遂去。“不累安邑”表现的是洁身自爱,不麻烦别人。
相较而言,南朝刘邕食痂,就既恶心又混蛋。他以为疮痂味似鳆鱼(即鲍鱼),然食材太稀缺,便想方设法制造:属吏二百许人,不问有罪无罪,鞭笞使生疮痂以给膳。刘邕嗜痂成癖,已不可理喻,为食痂滥施刑罚,更是无法无天!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名句与张继的“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诗句,异曲同工,振聋发聩。而严子陵不为“芳饵”所动,特行高标,稀罕若晨星,文人墨客吟诵诗词格外多。
当代也不乏以吃为题材的古体诗佳句。一首活剥贾岛“松下问童子”诗曰:“门口问传达,言官开会去,只在此楼中,酒熏不知处。”公款吃喝,官醉民怨,痼疾不除,官风难正。“盘无兼味非关远,诗不能工负此穷”。下岗工人“自题小像”之作,诉说着下岗的窘迫和无奈。
三、政治与吃饭
古代把治国与吃联系起来,是《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名言。惟心存敬畏,精心侍奉,方可能烹出佳品;大而化之,急于解馋,瞎折腾,只能一塌糊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强调,先解决好吃穿,建设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质基础。孟子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需舍鱼而取熊掌,来论述舍生取义的大道理。 中国历史上,吃饭政治、饭局政治似乎不少。伯夷、叔齐拒食周粟,体现的是遗民情结;卧薪尝胆,吃出的是明耻教战,复仇称霸;熊掌难熟,泄露出的是权杖魔力,致子弑其父;逐鹿中原,意不在鹿,其实是争夺大位:破釜沉舟,砸锅显志,一往无前。刘邦要和项羽讨一碗肉汤的对答,暴露了十足的无赖嘴脸!
“二桃杀三士”,以奖品设局,弥漫着君王屠戮功臣的血腥;鸿门宴饭局,惊心动魄,其结局直接影响着楚汉之争的走向,而樊哙生嚼彘肩,直令人瞠目。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酒杯一碰,大事搞定,更是饭局政治的典型。清朝一再举行盛大的“千叟宴”,固然有宣示“敬老”之意,本意还是为了显扬盛世景象,歌颂皇帝英明伟大。真敬老,直接造册发放食品即可,何必劳民伤财办大宴?明朝建政过程中,朱元璋纳朱升言,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作为平定天下的大政方针。
野史记载:朱元璋渡江,驻薛妪家,饥甚,坐谷笼架上,问妪:“此何物?”对曰:“笼床。”烹鸡为食,问:“何肉?”曰:“镦鸡。”饭以大麦,曰“仁饭”。太祖默喜。盖“龙床”、“登基”、“人饭”,皆吉语也。天下既定,召妪赏之。薛老太这一顿饭应了朱元璋的皇帝梦,意外赚了一笔赏钱。
官员从政,吃的是政治饭。明明“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却叫做“皇粮”。既然端的是皇家饭碗,“食君禄,忠君事”,自不待言,就是吃相乃至场合选择也需中规中矩。若被认为不忠或者违规,轻则官运蹭蹬,重则吃饭家伙不保。
《朝野佥载》:“周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阶,合入三品,已团甲。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遂落甲。”所谓“落甲”,就是吏部把张衡的擢升文档从待审批卷宗中抽出来,不予上报。张衡仅因退朝后在小摊上买了块蒸饼,并骑在马上无所顾忌地大嚼起来,如此有失身份的吃相,刚好被御史发现举报了,武则天迅速批示:“不许升任三品”!张衡一次平民式的“吃饼”竟毁了前程,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北魏使节卢昶等人在南齐建康,正逢北魏南侵,南齐人非常仇恨他们,就像喂牛马一样地把豆子蒸熟让他们吃。卢昶十分恐惧,就汗泪交流地吃了,而其同僚张思宁却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宁死而不受屈辱。卢昶吃蒸豆辱国格,回国后,受到孝文帝严厉叱责,革其职,贬为平民。
曹操倚重的智囊万岁亭侯荀彧,反对曹操受九锡、晋爵魏公,谓曹公本兴义兵,不宜如此云云,反而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后荀彧病,曹操送去一个空食盒,隐喻“你的俸禄到此结束!”荀彧于是自杀。他书生气十足,只知忠于汉室,而不知和无冕之皇曹丞相政治上保持一致,书生不知政客心,被夺俸是必然的。
古代按饮食差别把统治者称为肉食者,平民百姓则称藿食者。春秋曹刿说过“肉食者鄙”的名言,而战国冯谖则证明,只要提供舞台,藿食者照样可以大有作为。冯谖贫窭至饔飧不继,跻身孟尝君食客群,谋得饭碗;又弹剑闹待遇,争得食有鱼、行有车,还解决了老娘的吃粮。后为田文筑就三窟,令人刮目相看,表明自己决非混吃。
官场因吃而赍恨,所在多有。楚献鼋於郑灵公。子家、子公将朝,子公食指动,谓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知其故,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先下手,弑灵公。
春秋宋国大夫华元战前杀羊犒赏士兵,由于疏忽,车夫羊斟没有吃到羊肉羹,故怨恨华元。等到两军交战,羊斟说:“前天分羊肉,是你作主;今天打仗驾车,是我作主。”就驱车冲进郑军营中,导致宋军战败,主帅华元被俘。《战国策》有则司马怒羹故事:中山国王熬了一锅羊肉汤,犒赏群臣,在场的每人一碗,偏偏轮到司马子期,锅空汤尽。独自拿空碗,看别人大快朵颐,不禁怒火中烧,决计报复。遂叛投楚国,泄露军事机密,并鼓动楚王,灭了中山国。羊斟、司马子期固不该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但华元、中山国君也需检讨分配不公的失误。陈平为宰,分肉甚均,父老称“善”,说明百姓自古就喜欢公平分配。
宋代胡纮,淳熙进士。未达时,尝谒朱熹,朱熹以脱粟饭招待,纮不悦,耿耿于怀。及韩侂胄用事,欲逐朱熹、赵汝愚,遂擢胡纮为监察御史。胡纮一饭之怨必报,劾赵汝愚,且诋其引用朱熹为伪学罪首。
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南方运来薏米,在其死后被谗人说成了明珠,让自己和家人蒙冤。这就是“薏苡之谤”典故来源。
南齐刘玄明有吏能,为山阴令,大著名绩。离任临别,传授经验于继任者,曰:“作县令唯日食一升饭,而莫饮酒。”只吃饭,不喝酒,也算是应付官场饭局的经验之谈。
东魏元晖业,历位司空、太尉,加特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晖业以时运渐谢,不复图全,唯事饮啖,一日一羊,三日一犊。元晖业居高位,见国运衰不思振衰起弊,只顾拼命饕餮,典型的世纪末心态。
魏征忠言谠论,上下敬畏。唐太宗急切想知道“羊鼻公”有何爱好能动其情。侍臣说魏征嗜醋芹,食之可见其真态。明日赐食验之,果然。太宗因笑曰:卿谓无所好,今朕见之矣。公拜谢曰:君无为故无所好,臣执作从事,独僻此收敛物。魏征对自己食醋芹的解释,令太宗感叹再三。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宋太祖夜半思食羊肝而不言。曰:若言之则大官必日杀一羊。宋仁宗游幸上苑患渴而不言,曰:若言之必有得罪者。明武宗吹黄葱作声为戏,宦官则以车载进御,葱价陡贵数月。明穆宗偶思食果馅饼,来日御膳房起面者、剥果者、制糖者,开支至五千金。帝笑曰:只须银五钱,便可在东华门口买一大盒矣。这段记载说明,官家饮食偏好,影响的确重大,上有所好,下必投之。
明末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权势炙手可热,周应秋家厨子善于煨制蹄子(猪肘子),而魏阉之侄魏良卿嗜食煨蹄,周每以煨蹄款待,大得魏良卿欢心。人讥称周应秋为“煨蹄总宪”(“总宪”是都御史的俗称)。特色美味的“煨蹄”,使周应秋进而爬上吏部尚书的要职。
权力角逐,你死我活。魏元忠乃骨鲠之臣,曾四次蒙冤,四落后又得以复起。武则天曾问魏元忠:“卿往者数负谤,何也?”对曰:“臣犹鹿耳,罗织之徒欲得臣肉为羹,臣安所避之!”权力场争斗,最血腥的莫过于吃人。 无耻小人易牙,居然把自己的亲儿子煮了供主子食用,比兽道犹等而下之!
汉高帝处死彭越,将其肉制成肉酱分赐各地诸侯。淮南王黥布见之大惊恐,物伤其类,彭越之死犹如拉响自己性命警报。
后赵太子石邃骄淫残忍,喜欢将美姬妾打扮好,然后斩下首级,洗去血污,放在盘子里,与宾客传览,再烹其肉共同品尝。
北魏皇族内斗,拓跋嗣杀掉拓跋绍及其母贺夫人,和作内应的宦官等共十几人。其中最先刺杀皇帝拓跋珪的人,大臣们把他剁成肉酱吃了。
隋兵部侍郎斛斯政参与杨玄感叛乱,事败,亡奔高丽。后斛斯政被押解回京,隋炀帝最恨反叛不忠,将其处死煮了,令百官吃。皇帝令吃,吃人肉就成了“政治任务”,多数人都是勉强应付以交差,而奸佞之人却可劲往饱吃,以表明“恨皇帝之所恨”的政治态度。
唐代阎知微出使突厥坐罪,被武则天剐肉锉骨,脔分朝官,“官多肉少”,只有高官才能享用到这份御赐政治福利肉。
五代吴国将领高澧,嗜杀人而饮其血。日暮必于宅前后掠行人而食之。
辽国耶律倍投奔后唐,赐名李赞华,任节度使,“刻急好杀”,嗜饮人血,经常在姬妾臂上刺洞吸血。婢仆有小过,或者挖目,或者刀割、火灼;妻夏氏,因为恐惧他的这种嗜血恶行,曾求削发为尼。
明末李自成攻下洛阳,处死了福王朱常洵,野史称农民军把福王肉和鹿肉一锅煮,称“福禄肉”。然此说正史无据,有论者称很可能是出于“妖魔化”义军的编造。
618年,河西地区闹饥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凉王李轨想开仓发放粮食。曹珍等大臣认为国以民为本,应该开仓发粮,救济饥民;而以谢统师为代表的隋朝旧官却拼命反对,竟胡诌“百姓饿者自是羸弱,勇壮之士终不至此。国家仓粟以备不虞,岂可散之以饲羸弱?”并污蔑曹珍是“苟悦人情,不为国计”!不成想李轨以为然,由是士民离怨,国丧其本。
比宰食个体可怕的是苛政猛于虎。那种横征暴敛只求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者,孟子诅咒为“率兽而食人”!对草民最具杀伤力的是争夺皇位的大厮杀,军阀混战,叛臣谋位,皇族内斗,杀人盈野,血流成河。
做了皇帝想成仙,求长生,吃不死之药,反而铅中毒,缩短寿命,从秦始皇到唐太宗,可谓多矣。
四、军粮与吃人
冷兵器时代,战争胜负有时决定于军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也。围绕军粮,斗智斗勇,赛残赛狠赛兽性,直至把人肉当作军粮。
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都是借军中吃饭问题特设的重要计谋。小说里,奸雄曹操为解决军粮困局,甚至想出“借”王垕人头的毒计。
宋、魏交战,宋军缺粮,主帅檀道济率军撤到曲周县境,被追击的魏军包围。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筹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佯示粮足,以迷惑魏军。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遂停止追击,檀道济乃带领部队从容返回。“唱筹量沙”,也就成了制造假象以迷惑敌人的典故。
南齐庾域为录事参军、华阳太守。时魏军攻围南郑,州有空仓数十所,庾域封题指示将士云:“此中粟皆满,足支二年,但努力坚守。”众心安,敌乃退。庾域凭空仓计立功升职。
军粮中,恐怖而血腥的是人肉,其中尤以守将自己屠宰亲人及老弱以充军粮为最。此事青史有载,典型当推张巡。王夫之《读通鉴论》对此持批评态度。张巡守睢阳,食尽而食人,并不值得高调表彰。张巡作为朝廷命官,守土有责,血战至于捐躯,就是为国尽忠。而宰杀吞食亲人及老弱妇孺,那就逾越人性底线了。牺牲自己,取义成仁,成就忠烈,英名足以不朽。逾此更进,有如真理会变谬误一样,忠烈也会变成悖逆人伦,残无人道。即使敌军攻陷,倘不“屠城”,老弱百姓或许还有一条活路呢。
为守城而食亲人,不是张巡一人,前有臧洪,后有黑汉。袁绍兵围东郡,经年,城中粮尽,无可食者。臧洪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者。城陷,洪被杀。金代乌古论黑汉守城,城中粮尽,人相食,黑汉杀其爱妾啖士,士争杀其妻子。主将带头,士卒效法,竞杀妻子,惨不忍睹。兵败,黑汉不屈被杀。
至于把人肉当军粮,并不稀见。隋末土皇帝朱粲拥兵二十万,专事剽掠,又不务稼穑,军中乏食,乃教士卒烹妇人、婴儿啖之,曰:“肉之美者无过于人,但使他国有人,何忧于馁!”只要有人,就不愁没有军粮。隋著作佐郎陆从典、通事舍人颜愍楚谪官在南阳,粲初引为宾客,其后无食,阖家皆为所啖。散骑常侍段确,性嗜酒,奉诏慰劳朱粲,乘醉侮粲,朱粲一怒,便将段确及随从数十人,悉烹之以啖左右。
后梁刘守光围攻沧州,城中可吃的东西全完了,百姓吃胶泥,兵士吃人。沧州节度判官吕兖挑选瘦弱男女,给他们吃酒曲麦粉,然后煮来供给军士食用,把这叫做“宰杀务”。
李锜则是先吃官人后叛朝廷。锜为镇海军节度使,唐宪宗拜其为左仆射,锜乃署判官王澹为留后。澹促其赴京,不悦,遂讽将士杀澹而食之。监军使闻乱,遣衙将赵锜慰喻,又脔食之。吃了两位大员,李锜便正式反叛朝廷。
“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如是说。
网上有段子称,老外发现,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好工作叫铁饭碗,传统分配制度叫吃大锅饭;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老夫少妻叫老牛啃嫩草;受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心理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任务不足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爱管闲事是吃饱了撑的,追究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骗熟人叫吃熟,窝在父母家叫啃老;还有通吃、吃回扣、吃夜草、吃窝边草、吃里扒外等等,特别是彼此见了面总要互问“您吃了吗”,堪称“国问”。
倒也是,衣、食、住、行生活四要素,论重要,食居首,民以食为天。赵恒《劝学》把书本和各种物质享受联系起来,首推“千锺粟”,而后是“黄金屋”、“车马多”、“颜如玉”等。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吃饱肚子,“年年有余”,是小民理想的幸福生活,国以民为本,本固邦宁,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也就成了历代皇朝的政治任务。天子每年正月都要亲临藉田,扶耒耜往还三度,称“三推”,以此表示国家对农耕的重视。历史表明,哪个朝代、哪个时段吃饭问题解决得好,社会就稳定繁荣,反之则饥民造反,社会动荡,直至政权覆灭,江山易主!现代革命史上,也曾以“反饥饿”号召人。熟读历史的毛泽东,早年径直提出了世界上“吃饭问题最大”的不易之论。
儒家经典《礼记》对五十以上老年人的饮食有明确规定,虽近乎乌托邦,亦可见传统道德对老人饮食的重视。《吕氏春秋》详述“养老”的“五道”中,养体、养口皆和饮食相关。宣扬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里,鹿乳奉亲、百里负米、拾葚异器、行佣供母、哭竹生笋、卧冰求鲤、乳姑不怠等都和吃相关,以饮食奉老现孝道。
吃饭兹事体大,关乎民安国泰,故《礼记》对灾年天子的衣食行都有限制性规定:“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姑称“与民同忧”吧。
古代农本社会,有作为的帝王都特别重视百姓吃饭问题。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面对危害谷物的蝗虫怒不可遏,声讨之余,竟不顾臣下反对,毅然将蝗虫吞进腹中,以显示他对百姓吃饭问题的关注度。李皇帝的“吞蝗移灾”影响深远,宋代,程堂知双流县,有蝗食苗,堂曰:“吏奉天子命以抚民,吏无状,蝗当食吏五脏,无害民食。”遂吞之。
地方官理政,首要的是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唐朝皇族李岘做地方官,注重劝课农桑,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贵,百姓有谣曰:“欲粟贱,追李岘。”这让人会自然想到中国改革初期传为佳话的“要吃米,找万里”的民谚。
说到食,有两部《食经》不能不提。一部传为北魏崔浩所著。史籍称,崔浩诸母诸姑等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祭祀,常亲自烹调。后崔母为备忘计,“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崔浩乃“故序遗文,垂示来世”。所谓崔浩《食经》,实是崔母卢氏“口授而成”。其内容以介绍饮食酿造、食物烹调和祭祀品制作为主,称其为“食疗本草”,缺乏根据。
另一部是唐代宰相段文昌所编凡五十卷,主要记载段府女厨师技艺。因段曾受封邹公,世人因称此书为《邹平郡公食宪章》,书已失传。
比两部《食经》有价值的是《救荒本草》,明太祖五子周王朱橚编写。这是一部专讲地方植物及其食用性的植物志,旨在救荒。全书分类记载植物凡四百一十四种,分别配图。李濂《〈救荒本草〉序》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难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朱橚身为皇子,能撰助益民生专著,委实难得。
刘向《说苑》: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大臣反对,认为吴正好乘机灭越,吴王不听,遂与籴。三年后,吴亦饥,请籴于越,越王不与而攻之,遂破吴。这段记载揭示了吴国灭亡的原因,一是勾践阴鸷,乘人之危,恩将仇报;二是吴国粮食歉收。无农不稳,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最大问题,而今,除了吃饱,吃安全,还要吃得公平。而最不宜吃的则是“言”,食言而肥,官之大忌!失信于民,国之大患!
荣获普利策奖的《饥饿的苏丹》:饥饿而无力的小女孩和秃鹫,那幅记录苏丹大饥荒的经典影像,生动形象地说明,当今世界,吃饭问题依然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大问题。
二、吃出炎凉世态及其他
孔子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似乎有点“精神至上”。孟子认为对担当大任者的考验,有一项是饿其体肤。吃饭曾经困扰过多少英雄,人情世态尽在其中。世态炎凉,古今皆然。书生遭际,感慨尤深。史乘录之,为典为箴。
孔子陈蔡断粮,留下了“颜回攫食”的典故,和“目犹不可信”的慨叹。而箪食瓢饮的贫困生活则大大缩短了颜回的生命。
苏秦出游求官,铩羽而归,嫂不为炊。嫂居然不给做饭,使苏秦大受刺激!乃发愤苦读,终佩六国相印。及衣锦还乡,嫂等不敢抬头看他,俯伏在地,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问嫂前倨后恭的原因,嫂直言:“见季子位高而金多也。”
替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韩信,当初混得很惨,以致不得不连续多日向洗衣物的老奶奶蹭饭。
刘邦本人游手好闲,死皮赖脸在嫂家蹭饭,逼得嫂敲锅铲以逐客。嫂这一驱逐无赖的标志动作,竟为儿子刘信换来“羹颉侯”这样一个古怪的爵位。你娘当年用敲锅响驱逐我,现在就给你戴一顶“敲吃饭锅侯”的帽子,此可谓流氓政治的创新。
据清代姚之■撰《元明事类钞》卷三十五记载:乞讨度日的朱元璋,连续几天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幸见一柿树结满果实,得以果腹。后来,朱元璋阔了,以红色战袍披树,封之为“凌霜侯”。
历代书生求学,吃苦故事多多。相传唐王播少年孤贫﹐客居扬州寺院,随僧斋食。僧故意斋后敲钟,致王播就食扑空,因题诗而去。二十多年后,他以宰相出镇淮南节度使,重游旧地,特意去看旧居。寺里住持下令把王播当年题在墙上的诗句用碧纱罩起来。王播抚今追昔,不胜感慨,遂题诗两首,其一曰:“上堂未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饭后钟”和“碧纱笼”的典故,道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碧纱笼轶事,除了王播,还有唐代段文昌、宋代吕蒙正等版本,情节大同小异,主人公都是早年贫苦后来显贵高居相位的。
南朝梁朱詹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饥寒犹不废业,卒成学士,步入仕途。
范仲淹读书时,煮米成浓粥一钵,凉而凝为块状,切割为四块,早晚各取二,就着数十茎葱蒜吃。
寒窗夜读为功名,苦尽甘来现心性。元宵夜,宰相宋郊在书房研读《周易》,其弟大学士宋祁却吃喝玩乐,通宵达旦。翌日,宋郊责备弟:你现在如此穷奢极欲,难道忘了那年元宵节,我们在州学吃腌菜的情景?宋祁反问:我们当年吃腌菜煮饭,是为了什么?兄长提醒弟弟,不要贪图享受,不要忘记读书人本色。宋祁认为当初吃苦,正是为了今天的“好日子”。作为高级“公务员”,依据制度享受优渥待遇,无可非议,但如果挡不住诱惑,醉心享乐,钻钱眼,纵大欲,那就背离圣教,势必自毁。
明福建盐运司同知屠本畯曾说:“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身以当枕席,愁及以当鼓吹。”书当饮食,凸出爱书精神罢了;倘较真说,书本真的不能当饭吃。
《世说新语》有一则与学习有关的吃饭故事:有客到陈寔家,陈寔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自己和客人清谈。元方兄弟去偷听大人清谈,误了做饭,焖米饭变成一锅粥。兄弟俩如实禀报。经考问,哥俩居然将大人谈话一句也没有漏记。陈寔便说:“既然这样,吃粥味道也蛮好,何必一定要干饭呢!”陈寔看重并勉励儿子的好学。
因吃而见孝心。陆绩怀橘,孔融让梨,流传甚广,不必赘述。
后汉陆续为掾吏,受楚王谋反案牵连,关在洛阳狱。母自吴来探视,无缘见续,但作食馈之。续对食悲泣不自胜。问其故,续曰:“母来不得相见,是以悲耳!”问何以知之,续曰:“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是以知之。”陆续对饭伤怀,孝子心感动上司,因得赦还。
晋陈遗,母喜食釜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后遭遇战事,郡守紧急出征。陈遗顾不得回家,便背起积攒的数斗焦饭出发。官军战败,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唯有陈遗以焦饭充饥而存活,是孝心救了陈遗一命。
萧梁任昉,父临终前想吃槟榔,剖了百许只都是坏的,任昉十分遗憾,一辈子不再吃槟榔。
明江山人何伦,事亲至孝。一日盗入室,觉之不呼。(盗)将取釜,乃语曰:“请留釜,备吾晨炊,以食吾母。”盗愧,尽还所盗。孝心感动盗贼,盗亦有道。
《新唐书·孝友传序》:“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谓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间以父母疾,多刲股肉而进。”割股疗亲,古以为孝行,且有书本根据;实则愚孝,毫无科学道理!
戏剧中包公“嫂娘”,其实杜撰。理学家陆九渊确是吃长嫂乳长大,他出生时,父因子多,打算送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子,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子给别人哺乳。缘此,陆九渊始终事兄嫂如父母。
隋末徐世勣与单雄信友善,誓同生死。单雄信反唐战败被俘,身在唐营的徐世勣甘愿拿出全部官爵赎救之,李世民不许。徐世勣涕泣,割股肉以啖雄信,曰:“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不负昔誓也!”当初誓同生死,今日割股践誓!其行足以让用撒谎充誓言者无地自容。
乌重胤,唐名将、使相。从低阶升上来的乌重胤能和士卒共患难,性谦和,不居功,人皆乐为其效力。乌去世,有二十余名将士割下大腿肉来悼念。情同骨肉,此之谓欤。
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公干,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典故。
张翰思故乡,钱昆欲美味。进士出身的钱昆为朝官,性嗜蟹,尝求补外职,曰:“但得有蟹,无通判处,足慰素愿也。”宋州设通判,以监视知州,故有此语。
而苏轼,则是创制佳肴的首席美食家,一个“东坡肉”就有三地争抢版权。徐州言称为首创地,初名“回赠肉”。另有黄州版和杭州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则显示了东坡对宦海浮沉的达观。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钟鸣鼎食”的豪奢摆谱,远非平民所能想象。就是将军王敦,亦因无知而出丑。王敦尚舞阳公主,对公主府卫生间的高档玩意一无所知,竟将供塞鼻的干枣、洗手的澡豆当做食品,放进金水盆里喝了下去。王驸马厕所“进餐”,让婢女笑得抱着肚子直揉。可见高端奢靡和土包子之间的惊人差距。
吃什么,不吃什么,如何取舍,人品自现。太原闵仲叔,世称节士,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屠者或不肯与。安邑令闻,敕吏常给焉。仲叔知原委,不愿以口腹累安邑令,遂去。“不累安邑”表现的是洁身自爱,不麻烦别人。
相较而言,南朝刘邕食痂,就既恶心又混蛋。他以为疮痂味似鳆鱼(即鲍鱼),然食材太稀缺,便想方设法制造:属吏二百许人,不问有罪无罪,鞭笞使生疮痂以给膳。刘邕嗜痂成癖,已不可理喻,为食痂滥施刑罚,更是无法无天!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名句与张继的“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诗句,异曲同工,振聋发聩。而严子陵不为“芳饵”所动,特行高标,稀罕若晨星,文人墨客吟诵诗词格外多。
当代也不乏以吃为题材的古体诗佳句。一首活剥贾岛“松下问童子”诗曰:“门口问传达,言官开会去,只在此楼中,酒熏不知处。”公款吃喝,官醉民怨,痼疾不除,官风难正。“盘无兼味非关远,诗不能工负此穷”。下岗工人“自题小像”之作,诉说着下岗的窘迫和无奈。
三、政治与吃饭
古代把治国与吃联系起来,是《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名言。惟心存敬畏,精心侍奉,方可能烹出佳品;大而化之,急于解馋,瞎折腾,只能一塌糊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强调,先解决好吃穿,建设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质基础。孟子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需舍鱼而取熊掌,来论述舍生取义的大道理。 中国历史上,吃饭政治、饭局政治似乎不少。伯夷、叔齐拒食周粟,体现的是遗民情结;卧薪尝胆,吃出的是明耻教战,复仇称霸;熊掌难熟,泄露出的是权杖魔力,致子弑其父;逐鹿中原,意不在鹿,其实是争夺大位:破釜沉舟,砸锅显志,一往无前。刘邦要和项羽讨一碗肉汤的对答,暴露了十足的无赖嘴脸!
“二桃杀三士”,以奖品设局,弥漫着君王屠戮功臣的血腥;鸿门宴饭局,惊心动魄,其结局直接影响着楚汉之争的走向,而樊哙生嚼彘肩,直令人瞠目。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酒杯一碰,大事搞定,更是饭局政治的典型。清朝一再举行盛大的“千叟宴”,固然有宣示“敬老”之意,本意还是为了显扬盛世景象,歌颂皇帝英明伟大。真敬老,直接造册发放食品即可,何必劳民伤财办大宴?明朝建政过程中,朱元璋纳朱升言,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作为平定天下的大政方针。
野史记载:朱元璋渡江,驻薛妪家,饥甚,坐谷笼架上,问妪:“此何物?”对曰:“笼床。”烹鸡为食,问:“何肉?”曰:“镦鸡。”饭以大麦,曰“仁饭”。太祖默喜。盖“龙床”、“登基”、“人饭”,皆吉语也。天下既定,召妪赏之。薛老太这一顿饭应了朱元璋的皇帝梦,意外赚了一笔赏钱。
官员从政,吃的是政治饭。明明“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却叫做“皇粮”。既然端的是皇家饭碗,“食君禄,忠君事”,自不待言,就是吃相乃至场合选择也需中规中矩。若被认为不忠或者违规,轻则官运蹭蹬,重则吃饭家伙不保。
《朝野佥载》:“周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阶,合入三品,已团甲。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遂落甲。”所谓“落甲”,就是吏部把张衡的擢升文档从待审批卷宗中抽出来,不予上报。张衡仅因退朝后在小摊上买了块蒸饼,并骑在马上无所顾忌地大嚼起来,如此有失身份的吃相,刚好被御史发现举报了,武则天迅速批示:“不许升任三品”!张衡一次平民式的“吃饼”竟毁了前程,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北魏使节卢昶等人在南齐建康,正逢北魏南侵,南齐人非常仇恨他们,就像喂牛马一样地把豆子蒸熟让他们吃。卢昶十分恐惧,就汗泪交流地吃了,而其同僚张思宁却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宁死而不受屈辱。卢昶吃蒸豆辱国格,回国后,受到孝文帝严厉叱责,革其职,贬为平民。
曹操倚重的智囊万岁亭侯荀彧,反对曹操受九锡、晋爵魏公,谓曹公本兴义兵,不宜如此云云,反而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后荀彧病,曹操送去一个空食盒,隐喻“你的俸禄到此结束!”荀彧于是自杀。他书生气十足,只知忠于汉室,而不知和无冕之皇曹丞相政治上保持一致,书生不知政客心,被夺俸是必然的。
古代按饮食差别把统治者称为肉食者,平民百姓则称藿食者。春秋曹刿说过“肉食者鄙”的名言,而战国冯谖则证明,只要提供舞台,藿食者照样可以大有作为。冯谖贫窭至饔飧不继,跻身孟尝君食客群,谋得饭碗;又弹剑闹待遇,争得食有鱼、行有车,还解决了老娘的吃粮。后为田文筑就三窟,令人刮目相看,表明自己决非混吃。
官场因吃而赍恨,所在多有。楚献鼋於郑灵公。子家、子公将朝,子公食指动,谓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知其故,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先下手,弑灵公。
春秋宋国大夫华元战前杀羊犒赏士兵,由于疏忽,车夫羊斟没有吃到羊肉羹,故怨恨华元。等到两军交战,羊斟说:“前天分羊肉,是你作主;今天打仗驾车,是我作主。”就驱车冲进郑军营中,导致宋军战败,主帅华元被俘。《战国策》有则司马怒羹故事:中山国王熬了一锅羊肉汤,犒赏群臣,在场的每人一碗,偏偏轮到司马子期,锅空汤尽。独自拿空碗,看别人大快朵颐,不禁怒火中烧,决计报复。遂叛投楚国,泄露军事机密,并鼓动楚王,灭了中山国。羊斟、司马子期固不该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但华元、中山国君也需检讨分配不公的失误。陈平为宰,分肉甚均,父老称“善”,说明百姓自古就喜欢公平分配。
宋代胡纮,淳熙进士。未达时,尝谒朱熹,朱熹以脱粟饭招待,纮不悦,耿耿于怀。及韩侂胄用事,欲逐朱熹、赵汝愚,遂擢胡纮为监察御史。胡纮一饭之怨必报,劾赵汝愚,且诋其引用朱熹为伪学罪首。
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南方运来薏米,在其死后被谗人说成了明珠,让自己和家人蒙冤。这就是“薏苡之谤”典故来源。
南齐刘玄明有吏能,为山阴令,大著名绩。离任临别,传授经验于继任者,曰:“作县令唯日食一升饭,而莫饮酒。”只吃饭,不喝酒,也算是应付官场饭局的经验之谈。
东魏元晖业,历位司空、太尉,加特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晖业以时运渐谢,不复图全,唯事饮啖,一日一羊,三日一犊。元晖业居高位,见国运衰不思振衰起弊,只顾拼命饕餮,典型的世纪末心态。
魏征忠言谠论,上下敬畏。唐太宗急切想知道“羊鼻公”有何爱好能动其情。侍臣说魏征嗜醋芹,食之可见其真态。明日赐食验之,果然。太宗因笑曰:卿谓无所好,今朕见之矣。公拜谢曰:君无为故无所好,臣执作从事,独僻此收敛物。魏征对自己食醋芹的解释,令太宗感叹再三。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宋太祖夜半思食羊肝而不言。曰:若言之则大官必日杀一羊。宋仁宗游幸上苑患渴而不言,曰:若言之必有得罪者。明武宗吹黄葱作声为戏,宦官则以车载进御,葱价陡贵数月。明穆宗偶思食果馅饼,来日御膳房起面者、剥果者、制糖者,开支至五千金。帝笑曰:只须银五钱,便可在东华门口买一大盒矣。这段记载说明,官家饮食偏好,影响的确重大,上有所好,下必投之。
明末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权势炙手可热,周应秋家厨子善于煨制蹄子(猪肘子),而魏阉之侄魏良卿嗜食煨蹄,周每以煨蹄款待,大得魏良卿欢心。人讥称周应秋为“煨蹄总宪”(“总宪”是都御史的俗称)。特色美味的“煨蹄”,使周应秋进而爬上吏部尚书的要职。
权力角逐,你死我活。魏元忠乃骨鲠之臣,曾四次蒙冤,四落后又得以复起。武则天曾问魏元忠:“卿往者数负谤,何也?”对曰:“臣犹鹿耳,罗织之徒欲得臣肉为羹,臣安所避之!”权力场争斗,最血腥的莫过于吃人。 无耻小人易牙,居然把自己的亲儿子煮了供主子食用,比兽道犹等而下之!
汉高帝处死彭越,将其肉制成肉酱分赐各地诸侯。淮南王黥布见之大惊恐,物伤其类,彭越之死犹如拉响自己性命警报。
后赵太子石邃骄淫残忍,喜欢将美姬妾打扮好,然后斩下首级,洗去血污,放在盘子里,与宾客传览,再烹其肉共同品尝。
北魏皇族内斗,拓跋嗣杀掉拓跋绍及其母贺夫人,和作内应的宦官等共十几人。其中最先刺杀皇帝拓跋珪的人,大臣们把他剁成肉酱吃了。
隋兵部侍郎斛斯政参与杨玄感叛乱,事败,亡奔高丽。后斛斯政被押解回京,隋炀帝最恨反叛不忠,将其处死煮了,令百官吃。皇帝令吃,吃人肉就成了“政治任务”,多数人都是勉强应付以交差,而奸佞之人却可劲往饱吃,以表明“恨皇帝之所恨”的政治态度。
唐代阎知微出使突厥坐罪,被武则天剐肉锉骨,脔分朝官,“官多肉少”,只有高官才能享用到这份御赐政治福利肉。
五代吴国将领高澧,嗜杀人而饮其血。日暮必于宅前后掠行人而食之。
辽国耶律倍投奔后唐,赐名李赞华,任节度使,“刻急好杀”,嗜饮人血,经常在姬妾臂上刺洞吸血。婢仆有小过,或者挖目,或者刀割、火灼;妻夏氏,因为恐惧他的这种嗜血恶行,曾求削发为尼。
明末李自成攻下洛阳,处死了福王朱常洵,野史称农民军把福王肉和鹿肉一锅煮,称“福禄肉”。然此说正史无据,有论者称很可能是出于“妖魔化”义军的编造。
618年,河西地区闹饥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凉王李轨想开仓发放粮食。曹珍等大臣认为国以民为本,应该开仓发粮,救济饥民;而以谢统师为代表的隋朝旧官却拼命反对,竟胡诌“百姓饿者自是羸弱,勇壮之士终不至此。国家仓粟以备不虞,岂可散之以饲羸弱?”并污蔑曹珍是“苟悦人情,不为国计”!不成想李轨以为然,由是士民离怨,国丧其本。
比宰食个体可怕的是苛政猛于虎。那种横征暴敛只求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者,孟子诅咒为“率兽而食人”!对草民最具杀伤力的是争夺皇位的大厮杀,军阀混战,叛臣谋位,皇族内斗,杀人盈野,血流成河。
做了皇帝想成仙,求长生,吃不死之药,反而铅中毒,缩短寿命,从秦始皇到唐太宗,可谓多矣。
四、军粮与吃人
冷兵器时代,战争胜负有时决定于军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也。围绕军粮,斗智斗勇,赛残赛狠赛兽性,直至把人肉当作军粮。
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都是借军中吃饭问题特设的重要计谋。小说里,奸雄曹操为解决军粮困局,甚至想出“借”王垕人头的毒计。
宋、魏交战,宋军缺粮,主帅檀道济率军撤到曲周县境,被追击的魏军包围。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筹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佯示粮足,以迷惑魏军。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遂停止追击,檀道济乃带领部队从容返回。“唱筹量沙”,也就成了制造假象以迷惑敌人的典故。
南齐庾域为录事参军、华阳太守。时魏军攻围南郑,州有空仓数十所,庾域封题指示将士云:“此中粟皆满,足支二年,但努力坚守。”众心安,敌乃退。庾域凭空仓计立功升职。
军粮中,恐怖而血腥的是人肉,其中尤以守将自己屠宰亲人及老弱以充军粮为最。此事青史有载,典型当推张巡。王夫之《读通鉴论》对此持批评态度。张巡守睢阳,食尽而食人,并不值得高调表彰。张巡作为朝廷命官,守土有责,血战至于捐躯,就是为国尽忠。而宰杀吞食亲人及老弱妇孺,那就逾越人性底线了。牺牲自己,取义成仁,成就忠烈,英名足以不朽。逾此更进,有如真理会变谬误一样,忠烈也会变成悖逆人伦,残无人道。即使敌军攻陷,倘不“屠城”,老弱百姓或许还有一条活路呢。
为守城而食亲人,不是张巡一人,前有臧洪,后有黑汉。袁绍兵围东郡,经年,城中粮尽,无可食者。臧洪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者。城陷,洪被杀。金代乌古论黑汉守城,城中粮尽,人相食,黑汉杀其爱妾啖士,士争杀其妻子。主将带头,士卒效法,竞杀妻子,惨不忍睹。兵败,黑汉不屈被杀。
至于把人肉当军粮,并不稀见。隋末土皇帝朱粲拥兵二十万,专事剽掠,又不务稼穑,军中乏食,乃教士卒烹妇人、婴儿啖之,曰:“肉之美者无过于人,但使他国有人,何忧于馁!”只要有人,就不愁没有军粮。隋著作佐郎陆从典、通事舍人颜愍楚谪官在南阳,粲初引为宾客,其后无食,阖家皆为所啖。散骑常侍段确,性嗜酒,奉诏慰劳朱粲,乘醉侮粲,朱粲一怒,便将段确及随从数十人,悉烹之以啖左右。
后梁刘守光围攻沧州,城中可吃的东西全完了,百姓吃胶泥,兵士吃人。沧州节度判官吕兖挑选瘦弱男女,给他们吃酒曲麦粉,然后煮来供给军士食用,把这叫做“宰杀务”。
李锜则是先吃官人后叛朝廷。锜为镇海军节度使,唐宪宗拜其为左仆射,锜乃署判官王澹为留后。澹促其赴京,不悦,遂讽将士杀澹而食之。监军使闻乱,遣衙将赵锜慰喻,又脔食之。吃了两位大员,李锜便正式反叛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