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提高其教学时效性的具体方法,包括讲究教法艺术,发挥导向作用;精心准备案例,引导观念形成;开展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效果三大部分。通过这些具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其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状,从而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法;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34-02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其主要教学任务是为了帮助中职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其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等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该课程的特点出发,努力提高其教学的时效性。
一、讲究教法艺术,发挥导向作用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综合性和实践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市场生产经营活动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学的人才培训向着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快的方向发展。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讲究教法艺术,发挥中职课程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我国的各项政策法规,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特点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定要适应学生特点的,中职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是制订好教学方法的前提。对中职生来讲,由于生源问题,一些学生学习基础差,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好高骛远;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知半解,或根本就没有学;有的学生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还有的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玩,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技能等。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讲清基本概念
在这门课程中,基本概念出现的比较多,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好本门课程,应该先弄清楚这些基本概念,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心里才会明白自己要学的是什么,比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谐社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能正确理解并支持的。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也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就以书名所涉及的三个概念:经济、政治和社会来说吧,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首先要留下悬念,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决定社会的经济体制发展模式等。总之,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既不能把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能仅仅看作经济、政治、文化运动的外部条件,它本身就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三)培养学生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觉悟越来越高,公民意识越来越强,这种趋势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到当代的中职生。该课程中涉及到很多培养学生意识的知识点如: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抹杀学生的公民意识,而应当辅之以正确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公平、民主和法治意识,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二、精心准备案例,引导观念形成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种使用于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形式。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案例汇聚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中职生德育课堂变得鲜活,真实和高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注意收集案例素材,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现代公民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恰当利用文中案例
教材为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在教材中基本上每一节内容都有相关案例出现。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利用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对应点,选择、分析案例,这样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找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提高分析效率。比如在企业经营这一节,可以利用文中案例“宝洁公司是如何制定其经营战略”的,让学生来分析企业是如何经营成功的,因为中职生是未来产业大军的骨干,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知识点上,可以通过案例当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一系列数字变化和城乡对比,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二)适时补充时政案例
教材中的案例也是有局限性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新闻时事,补充一些案例,拓展知识内容,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体现中职生德育课教学的时政性。教材中的很多章节都可以补充时事政治的内容,生动形象、开阔视野。比如第一课中的商品价格的变动,可以结合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在讲解“价格与价值规律”这节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调查所在地区鸡蛋、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近期变动情况,再说明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为什么会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掌握“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等规律。第五课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结合国家是如何处理问题胶囊和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事件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进行分析。第十三课关注和改善民生,可以根据党中央的重大会议精神和领导人的讲话,分析现实生活当中与中职生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等问题,让中职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三)认真组织课堂讨论
组织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实践表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的讨论中,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对于个别中职生存在的自卑心理,要积极引导,明确其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责任感。要求学生从现实角度思考问题,从案例分析中表现自己,从而学到知识、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国家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认为,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有以下一些主要优点:有利于巩固学习者对所学课程理论的理解,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能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得到分析和处理所面临问题的锻炼机会等。当然案例分析法并非是提高该课程时效性的唯一方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只有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的时效性。
三、开展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率。要提高中职类院校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必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效果。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经济、政治和社会,把纯理论的知识变的生动、有趣起来,便于学生接受。中职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社会需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中职类教育必须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中职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讲究教法艺术,发挥导向作用,充分利用案例分析法和其它几种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这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提高其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雅斯贝而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2]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高奇.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贾亮.提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J].时代教育,2008,(9).
[5]李小玲.浅谈职业学校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1,(2).
关键词: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法;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34-02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其主要教学任务是为了帮助中职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其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等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该课程的特点出发,努力提高其教学的时效性。
一、讲究教法艺术,发挥导向作用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综合性和实践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市场生产经营活动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学的人才培训向着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快的方向发展。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讲究教法艺术,发挥中职课程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我国的各项政策法规,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特点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定要适应学生特点的,中职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是制订好教学方法的前提。对中职生来讲,由于生源问题,一些学生学习基础差,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好高骛远;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知半解,或根本就没有学;有的学生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还有的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玩,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技能等。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讲清基本概念
在这门课程中,基本概念出现的比较多,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好本门课程,应该先弄清楚这些基本概念,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心里才会明白自己要学的是什么,比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谐社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能正确理解并支持的。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也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就以书名所涉及的三个概念:经济、政治和社会来说吧,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首先要留下悬念,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决定社会的经济体制发展模式等。总之,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既不能把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能仅仅看作经济、政治、文化运动的外部条件,它本身就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三)培养学生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觉悟越来越高,公民意识越来越强,这种趋势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到当代的中职生。该课程中涉及到很多培养学生意识的知识点如: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抹杀学生的公民意识,而应当辅之以正确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公平、民主和法治意识,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二、精心准备案例,引导观念形成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种使用于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形式。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案例汇聚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中职生德育课堂变得鲜活,真实和高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注意收集案例素材,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现代公民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恰当利用文中案例
教材为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在教材中基本上每一节内容都有相关案例出现。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利用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对应点,选择、分析案例,这样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找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提高分析效率。比如在企业经营这一节,可以利用文中案例“宝洁公司是如何制定其经营战略”的,让学生来分析企业是如何经营成功的,因为中职生是未来产业大军的骨干,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知识点上,可以通过案例当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一系列数字变化和城乡对比,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二)适时补充时政案例
教材中的案例也是有局限性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新闻时事,补充一些案例,拓展知识内容,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体现中职生德育课教学的时政性。教材中的很多章节都可以补充时事政治的内容,生动形象、开阔视野。比如第一课中的商品价格的变动,可以结合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在讲解“价格与价值规律”这节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调查所在地区鸡蛋、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近期变动情况,再说明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为什么会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掌握“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等规律。第五课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结合国家是如何处理问题胶囊和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事件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进行分析。第十三课关注和改善民生,可以根据党中央的重大会议精神和领导人的讲话,分析现实生活当中与中职生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等问题,让中职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三)认真组织课堂讨论
组织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实践表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的讨论中,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对于个别中职生存在的自卑心理,要积极引导,明确其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责任感。要求学生从现实角度思考问题,从案例分析中表现自己,从而学到知识、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国家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认为,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有以下一些主要优点:有利于巩固学习者对所学课程理论的理解,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能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得到分析和处理所面临问题的锻炼机会等。当然案例分析法并非是提高该课程时效性的唯一方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只有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的时效性。
三、开展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率。要提高中职类院校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必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效果。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经济、政治和社会,把纯理论的知识变的生动、有趣起来,便于学生接受。中职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社会需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中职类教育必须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中职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讲究教法艺术,发挥导向作用,充分利用案例分析法和其它几种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这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提高其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雅斯贝而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2]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高奇.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贾亮.提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J].时代教育,2008,(9).
[5]李小玲.浅谈职业学校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1,(2).